《周易参同契考异》云:”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生光。此言望夕之月,全受日光,而借蟾为瞻,借兔为吐也。“宋·朱子撰撰《周易参同契考异》,《钦定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
中土含温润之德,大信统化治之宗。
吕真人曰:何谓中土含温润之德?盖五行惟土居中,其气温而不戾,润而不枯,五行皆自土气生出,人心之禀乎土德,亦至温至润,有真实无妄之气,此真实无妄,便是土德之本体。试思木德之仁,离了土,则仁非实意;火德之义,舍了土,则义无真情;金德之礼,违了土,则礼涉虚假;水德之智,失却土,则智为邪智。土德之所系,岂浅鲜耶?自古圣神仙佛,只完得一个土,丹书千言万语,亦不过归本于中宫一土,但语多支离,假物相喻,致愈说愈蒙,令人迷目耳。五行无土不生,亦无土不成就。全水火木金四气,而必归本土德,是谓大信。大信者,真实无妄之谓。观于水火木金各气之德,而皆归到土德之真实无妄,然后成厥德,不可见土德为统各气之德以成化治乎?故曰大信统化治之宗。宗者,主也,又统会归宿之义也。此一节首揭土德为五气生成之本,以起下申论之意也。
疏:
土德是成就其他四德的基础,即仁、义、礼、智,无信不立。
《黄帝内经素问》云:”无失大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股,无赞其复,是调至治。“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校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气大论“第七十一,《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尚书精义》云:”天下之善,克仁以感天下之心。其行之也,出乎中心之自然,非以声音笑貌为也,所以布大信于兆民久矣。“宋·黄伦撰《尚书精义》卷十六,《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书类。
合水火而成能,中孚为质;并木金以为用,无妄秉灵。
吕真人曰:何谓合水火成能?盖指土德之有赖水火二气以维持也。土德浑厚质实,而易流于顽钝,有水德以济之,则质实而有活泼之机矣。有火德以辅之,则浑厚不失之懦,诚实而有刚果之气矣。所以土德又须藉水火二气以挟辅之,其能始觉益著,故曰合水火而成能。何谓中孚为质?中孚者,一诚之通复。盖土之一德,既维持于水火二气,可以活泼刚果,而其本体实完得一个诚字,故曰中孚为质。人苟究明土德赖水火成能之妙,参伍以致其功又何净土之不可见,黄宫之不可入耶?言到此,微矣妙矣,功用成矣。石破天惊,鬼当夜哭,所谓知终终之也。何谓并木金为用?盖土德浑厚纯朴,造得浑全,而木德和煦之仁,自运转于其中,是将木德并入于土中也。土德静镇安贞,养得完成,而金德之廉介操持,自周行于其内,是金德并入于土中也。故谓之并木金以为用。然木金二气之妙用,既并入于土中,而土德完成,只见浑然中和纯一而已,一点真实之机,贯上彻下,始终一无妄之理,效其灵无妄者,亦一诚之运转也。秉灵者,即以此贯乎终始,无虚假,无间断之谓也。人苟养成土德,而木金攒簇则圣神可几,仙佛可为,又可至终囿于凡庸耶?此一节上半截,言土待水火二气旋之,学者,不可不细意参详也。
疏:
此以土德为中心,根据五行学说,言木火金水四德与土德的关系。
狂澜赖以止蓄,允执厥中;掣电藉以收藏,为物不二。
吕真人曰:何谓狂澜赖以止蓄?狂澜者,水德不安其位,至于泛滥,即内慧妄动,飘流之谓也。惟其妄动飘流,故必赖土德之静镇安固,乃能止其慧之飘流,所以人心之智慧,往往不能自禁,时时妄动横肆者,皆未能养其土德之浑厚质实耳。苟能养成此浑厚之土德,自足以止其智慧之横肆,所以太上云:大智若愚,即此义也。何谓允执厥中?允者,信也。中者,不偏不倚之谓。土德庆信内含,既能止蓄乎水德,则水德易动而流于偏者,亦同归于不偏不倚矣,故曰允执厥中。何谓掣电藉以收藏?掣电即行雷之令,火之最刚烈迅速者也。人心火德之迅速,偶触即发不自禁,何以异于掣电?然火之气原来伏藏于土,惟土德完厚,则火德自与相因相属,而不妄发动。人苟养成土德纯厚,火气自然安静,直不啻收而藏之土中,故曰掣电藉以收藏。既能收藏乎火,使不妄发,则火德内充,而并不见有火,只见土气之诚一不二而已,不二即诚之谓也。此一节详言土德之反庇乎水火二气,俾学者识交需之妙义焉。
疏:
土克水,狂慧之木赖浑厚之土以涵固。
正信是正智的基础。
火忌张扬,要完厚之土以伏藏。
悟此关头,自是圆融境界;臻斯奥妙,难将底蕴形容。默而守之,道在是矣。
吕真人曰:悟此关头者,盖指土德之妙机,与各宫之气回环契合也。人特患执迷不悟耳。苟能于此关头恍然大悟,则以土德调护乎水火木金四气,又以四气之成能维持乎土之一德,久久功深效见,打成一片,结成一团,五气还归本体,则融洽靡间,圆光无碍矣。故谓之圆融境界。修心功候,到此乃为纯全,即天地统会于一心时也。人果能从致力修持,臻此圆融之境,将见五气德备,有渊乎莫窥其朕兆,欲即其中藏之底蕴,尽为形容,不可得矣。然造到此境,其外虽无别功,而慎守之功,实不可失,其慎守之功安在?惟默默绵绵养其浑全之气,以俟其牢固不散而已。此中玄微,不可名状,故特名之为道。太上云:道乃强名,即此意也。舍乎此而道无可求,亦安可造,谓之道在是,谁曰不然?但愿同此禀气者,勿忘勿助,以求咸归于至道之门,斯不负吾著述之苦心也。
疏:
敦厚的土德是中枢,是重中之重。
土德厚重绵长。
要之大道不离方寸,致力首辨五行。顺逆推来皆成妙谛,浅深按去直到真元。
吕真人曰:此以下总结上文而终一篇之意也。大道者,凡人所得于天地之至理,道无可寄,实寄于人心而一心包举乎大道,故曰大道不离方寸。然索其本来,则浑然全体,无所亏歉,一自物欲牵累而后,不免迷失,而本体之浑全者,遂歉矣。惟其歉缺于有生以后,必待致力以复之,致力又恐泛而无据,故必先辨别乎人心之五行,始觉致力有据。五行者,即上所论之五德也。辨之非徒推究其粗几迹,如篇内所言之五气功用参伍错综,互相济美,务必一一究明,把一心虚与印证,苟能恍然于五气之交济,则心学之功,自有实落,非徒空而无据。何谓顺逆推来者?即上文所论五气之相生也。逆者,即上文所言五气之相克也。其中更有以克为生,而始见生生济美者,总不外顺逆二字赅其妙蕴,在善用其功候不无浅深之异,究不可躐等而进,务贵由浅入深,如流水之进必有序。迨至功积日久入一境便煞一境,不觉自到源头活泼地也,故曰到真元。所患半途自限,得一自足,终难造此上境耳。惟顾学者,以深造期之。
疏:
道不离心,心不离道,道心一体。
心本不缺五德,迷失而似缺。
似缺非缺,恢复即可。
怎么恢复本来就有的五德?依据五气交济生克,循序渐进,坚持努力。
两大玄微,从兹着手;万源分派,以是为纲。
吕真人曰:两大玄微者,即天地之大化,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一心自具五气之德,此中盈虚剥复实,至玄至微。然玄微之理虽层出而靡穷,究不能出乎五气之外,故欲求心学之全功,使五德之歉者复其本体之全,其玄奥之极功要,不能外乎篇中所言五气交济之妙用也。故曰从兹着手。何谓万源分派?万源者,道本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散殊实有莫可纪极之数,如大地江河,其支派愈分愈出焉。故曰万源分派。然派虽分而为万,正非繁杂而无所统摄也,其中有纲焉。纲者,统领乎散殊之万派也。即指五气之德言,以五气之德,作万殊纲领,不啻万派川流,皆统领于江河汉,人能把此心五气之德,涵养调护,循此盈交济之妙法,则五德完,而大道万派之纲领,俨然在握矣。又何至终于庸负天地之赋予耶?自古圣神仙佛,不过先人以造其极,非拒人而独步,人又何畏而不细求心学之微,以期超凡入圣乎?愿学者共勉之。
疏:
从”五气心法“入手。
万源分派,以”五气心法“为纲。
人无异心,心无异理。惟愿好修之士,共入至德之门。斯则神圣所慰怀,亦即天地所默眷也。
吕真人曰:人得天地之真灵,而蕴之于一心,万理依然毕具,合圣凡智愚而皆同。纵有不齐于有后以后,而原其生初,自无一不同也。故曰人无异心,心无异理。但上哲之姿不累于物,欲自能知所从入,中材以下之辈,人欲牵之,私意蔽之,而入德之门,究不免迷昧。今特将五气心法,详为剖晰,以昭示后学,夫岂好劳哉?亦惟期人共知所修持,共作好修之士,以相与有成,入于至德之门耳。由此门而进无上之境亦不难几。纵或气禀万有不齐,而心学既明,德亦日进,将见人心不二,至道昌明,等而上之,则为贤为圣为仙为佛质这神圣。望人之怀,自堪快慰,即天地赋予于人,亦尽泯其憾。人苟有此极功,则其人为天地之完人,非即为天地所默为眷顾而笃厚者哉?此吾著述之意,所以不能已也。
疏:
以德为门,不必他求。
不要妄自菲薄,有耕耘就有收获。
南海潘铭新初校顺德卢耀廷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