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400000036

第36章 朱子“曾点气象论”研究(6)

晚,再入卧内,淳禀曰:适间蒙先生痛切之诲,退而思之,大要下学而上达。下学而上达固相对是两事,然下学却当大段多著工夫。曰:圣贤教人,多说下学事,少说上达事。说下学工夫要多也好,但只理会下学,又局促了。须事事理会过,将来也要知个贯通处。不要理会下学,只理会上达,即都无事可做,恐孤单枯燥。程先生曰:但是自然,更无玩索;既是自然,便都无可理会了。譬如耕田,须是下了种子,便去耘锄灌溉,然后到那熟处。而今只想象那熟处,却不曾下得种子,如何会熟?如一以贯之,是圣人论到极处了,而今只去想象那一,不去理会那贯,譬如讨一条钱索在此,都无钱可穿。又问为学工夫,大概在身则有个心,心之体为性,心之用为情,外则目视耳听,手持足履,在事则自事亲事长,以至于待人接物,洒扫应对,饮食寝处,件件都是合做工夫处,圣贤千言万语,便只是其中细碎条目?曰:讲论时是如此讲论,做工夫时须是著实去做。道理圣人都说尽了,《论语》中有许多,诗书中有许多,须是一一与理会过方得。程先生谓或读书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如何而为孝,如何而为忠,以至天地之所以髙厚,一物之所以然,都逐一理会。不只是个一便都了。胡叔器因问下学莫只是就切近处求否?曰:也不须恁地拣,事到面前便与他理会。且如读书,读第一章便与他理会第一章,读第二章便与他理会第二章,今日撞着这事便与他理会这事,明日撞着那事便理会那事,万事只是一理,不成只拣大底要底理会,其它都不管。譬如海水,一湾一曲一洲一渚无非海水,不成道大底是海水,小底不是。程先生曰:穷理者,非谓必尽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积累多后自当脱然有悟处。又曰:自一身之中,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豁然有个觉处。今人务博者却要尽穷天下之理,务约者又谓反身而诚则天下之物无不在我,此皆不是。且如一百件事理会得五六十件了,这三四十件虽未理会,也大概可晓了……(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做工夫必自下学而上达,而且应该多说下学边事,实实在在做下学工夫。但是,又不能只理会下学而陷于局促,不能务博却不知返身,而应在下学中求上达,在积累中寻求贯通,在贯通中求明心。于朱子,贯通须是建立在有种有钱的基础上,无种无钱而直求种之熟、钱之贯,势必会留笑柄——丹家犹忌“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如水火煮空铛”《悟真篇》,《中卷上》,《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何况是以实学自期的儒学呢?具体到做工夫上,朱子自听杜鹃之悟后朱子在同安听杜鹃啼而彻悟《论语》之“子夏之小子门人”章,后人认为这是朱子归本儒学的标志。已领会到了“(理)无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从头坐起,不可拣择,此所以为教人有序也”的道理,而其痛感时人的喜大耻小,也反复强调为学不可拣择,但却需要循序渐进的道理。

先生召诸友至卧内,曰:安卿更有甚说话?淳曰:两日思量为学道理,日用间做工夫所以要歩歩缜密者,盖缘天理流行乎日用之间,千条万绪无所不在,故不容有所欠缺。若工夫有所欠缺,便于天理不凑得着。曰:也是如此。理只在事物之中,做工夫须是密。然亦须是那疎处敛向密,又就那密处展放开。若只拘要那缜密处,又却局促了。问放开底样子如何?曰:亦只是见得天理是如此,人欲是如此,便做将去。李丈说廖倅惠(即廖德明)书有云“无时不戒谨恐惧,则天理无时而不流行;有时而不戒谨恐惧,则天理有时而不流行”,此语如何?曰:不如此也不得。然也不须得将戒谨恐惧说得太重,也不是恁地惊恐,只是常常提撕,认得这物事,常常存得不失。今人只见他说得此四个字重,便作临事惊恐看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亦只是顺这道理常常恁地把捉去。若不用戒谨恐惧而此理常流通者,惟天地与圣人耳。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亦只是此心常存,理常明故能如此。贤人所以异于圣人,众人所以异于贤,人亦只争这些子,境界存与不存而已。尝谓人无有极则处,便是尧舜周孔。不成说我是从容中道,不要去戒谨恐惧,他那工夫亦自未尝得息……(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为学工夫要密,不密则所见的理就会有所欠缺,但是太密又会导致拘束,因此又要注意既得后的放开。当然,有意使开固然不好,得后自然放开眼界才会开阔,此可谓张弛文武之道。朱子亦强调,不能把戒谨恐惧说得太重——临事惊恐,苦心极力之气象,同样为朱子所不喜。

是夜,再召淳与李丈入卧内,曰:公归期不久,更有何较量?淳读“与点说”曰:大概都是,亦有小小一两处病。又读廖倅(即廖德明)书“所难与点说”,先生曰:有得有失,又读淳所回廖倅书均见上章。先生曰: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所以然底便是源头处。今所说固是如此,但圣人平日也不曾先说个天理在那里,方教人做去凑。只是说眼前事,教人平平恁地做工夫去,自然到那有见处。淳曰:因做工夫后见得天理也无妨,只是未做工夫不要先去讨见天理否?曰:毕竟先讨见天理立定在那里,则心意便都在上面行,易得将下面许多工夫放缓了。孔门惟颜子、曾子、漆雕开、曾点见得这个道理分明,颜子固是天资高,初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亦自讨头不着,从博文约礼做来,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方见得如有所立卓尔,向来仿佛底,到此都合聚了;曾子初亦无讨头处,只管从下面捱来捱去,捱到十分处方悟得一贯;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斯是何物?便是他见得个物事;曾点不知是如何,合下便被他绰见得这个物事;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方是程先生恁地说。漆雕开较静,曾点较明爽,亦未见得他无下学工夫,亦未见得他合杀是如何,只被孟子唤做狂,及观《檀弓》所载,则下梢只如此而已。曾子父子之学自相反,一是从下做到,一是从上见得。子贡亦做得七八分工夫,圣人也要唤醒他,唤不上。圣人不是不说这道理,也不是便说这道理。只是说之有时,教人有序。子晦之说无头,如吾友所说从源头来,又却要先见个天理在前面方去做,此正是病处,子晦疑得也是,只说不出。吾友合下来说话便有此病,是先见如有所立卓尔,然后博文约礼也,若把这天理不放下相似,把一个空底物放这边也无顿处,放那边也无顿处,放这边也恐破,放那边也恐破。这天理说得荡漾,似一块水银滚来滚去,捉那不着。又如水不沿流溯源,合下便要寻其源,凿来凿去,终是凿不得。下学上达自有次第,于下学中又有次第,致知又有多少次第?力行又有多少次第?淳曰:下学中如致知时亦有理会那上达底意思否?曰:非也。致知今且就这事上理会个合做底是如何,少间又就这事上思量合做底因甚是恁地,便见得这事道理合恁地。又思量因甚道理合恁地,便见得这事道理源头处。逐事都如此理会,便件件知得个源头处。淳曰:件件都知得个源头处,凑合来便成一个物事否?曰:不怕不成一个物事。只管逐件恁地去,千件成千个物事,万件成万个物事,将来自然撞着成一个物事,方如水到船浮,而今且去放下此心,平平恁地做,把文字来平看,不要得高。第一番且平看那一重文义是如何,第二番又揭起第一重看那第二重是如何,第三番又揭起第二重看那第三重是如何,看来看去,二十番,三十番,便自见得道理有稳处。不可才看一段便就这一段上要思量到极,要寻见源头处……又曰:圣人教人只是一法,教万民及公卿大夫士之子皆如此……节节推上去,便自见原头处。只管恁地做工夫去,做得合杀,便有精采。又曰:圣人教人,只是说下面一截,少间到那田地,又挨上些子,不曾直说到上面……不成只一句便了,若只一句便了,何更用许多说话?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圣人何故不只存这一句,余都删了?何故编成三百篇,方说思无邪?看三百篇中那个事不说出来?又曰:庄周、列御寇亦似曾点底意思,他也不是专学老子,吾儒书他都看来,不知如何被他绰见这个物事,便放浪去了。今禅学也是恁地。又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向见众人说得玄妙。程先生说得絮。后来仔细看,方见得众人说都似禅了。不似程先生说得稳(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陈淳与廖德明围绕严时亨“与点说”的争论已见上章。陈力反严和廖的只论心却不讲天理。但是朱子却看到了陈的说法同样有“辟空捉天理”此是牟宗三先生语。的毛病——严和廖捉的是心,是赤肉团上的无位真人,而陈捉的是“别有一物”的天理。朱子特别强调为学要有序,要在平实普通的事上去体会理,反对离事言理。他认为,于一贯,“圣人不是不说这道理,也不是便说这道理。只是说之有时,教人有序”。廖德明的说法全不说到理是无头,而陈淳的说法却又抱定个“天理”不放,似乎有把“天理”独立为一物,隔绝于万物之外的嫌疑,是无尾。朱子认为陈的说法也是变相的好高骛远,是“先见如有所立卓尔,然后博文约礼也”,同样是颠倒了为学之序。

问:前夜承教诲,不可先讨见天理,私心更有少疑。盖一事各有一个当然之理,真见得此理,则做此事便确定。不然,则此心末梢又会变了,不审如何?曰:这自是一事之理,前夜所说,只是不合要先见一个浑沦大底物摊在这里,方就这里放出去做那万事。不是于事都不顾理,一向冥行而已。事亲中自有个事亲底道理,事长中自有个事长底道理,这事自有这个道理,那事自有那个道理,各理会得透,则万事各成万个道理,四面凑合来,便只是一个浑沦道理。而今只先去理会那一,不去理会那贯,将尾作头,将头作尾,没理会了。曾子平日工夫,只先就贯上事事做去,到极处夫子方唤醒他,说我这道理只用一个去贯了,曾子便理会得。不是只要抱一个浑沦底物事,教他自流出去(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朱子告诫陈不要离开事为先去追索浑沦的“一贯的天理”,“浑沦底物事”,陈却误会为朱子不让其在一事一物上一一穷尽其理。相反,朱子向来主张要各事上理会得透其理,以见理一,这一段正是对此的辨析。王白田错会其意,反认为陈淳纪录有误,“自安卿之意,而非朱子之指也”王懋竑:《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二,《四库全书》本。此不详述。

淳有问目段子,先生读毕,曰:大概说得也好,只是一样意思。又曰:公说道理只要撮那头一段尖底,末梢便要到那大而化之极处,中间许多都把做渣滓,不要理会相似,把个利刃截断中间都不用了,这个便是大病。曾点、漆雕开不曾见他做工夫处,不知当时如何被他绰见这道理。然就二人之中,开却是要做工夫:吾斯之未能信,斯便是见处,未能信便是下工夫处。曾点有时是他做工夫,但见得未定,或是他天资高后,被他瞥见得这个物事,亦不可知。虽是恁地,也须低着头随众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底做工夫,衬贴起来方实,证验出来方稳,不是悬空见得便了,博学审问五者工夫终始离他不得。只是见得后做得不费力也。如曾子平日用功极是仔细,每日三省,只是忠信传习底事,何曾说着一贯?《曾子问》一篇都是问丧祭变礼微细处,想经礼圣人平日已说底都一一理会了,只是变礼未说,也须逐一问过。一贯之说,夫子只是谩提醒他,纵未便晓得,且放缓亦未紧要,待别日更一提之,只是曾子当下便晓得,何曾只管与他说?如《论语》中百句未有数句说此,孟子自得之说亦只是说一番,何曾全篇如此说?今却是悬虚说一个物事不能得了。只要那一去贯,不要从贯去到那一。如不理会散钱,只管要去讨索来穿,如此则中庸只消天命之谓性一句,及无声无臭至矣一句便了,中间许多达孝达德九经之类皆是粗迹,都掉却不能耐烦去理会了。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只将一个道理都包了,更不用理会中间许多节目。今须是从头平心读那书,许多训诂、名物、度数一一去理会。如礼仪,须自一二三四数至于三百威仪,须自一百二百三百数至于三千,逐一理会过,都恁地通透始得。若是只恁悬虚不已,恰似村道说无宗旨底禅样,澜翻地说去也得,将来也解做颂,烧时也有舍利,只是不济得事。又曰:一底与贯底都只是一个道理,如将一贯已穿底钱与人,及将一贯散钱与人,只是一般,都用得,不成道那散底不是钱(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做工夫不能只撮尖处,而曾点“博学审问五者工夫终始离他不得”,这是朱子的最后态度。显然,一味钻在训诂、名物、度数中固然不好,但对之一律排斥者,也“只是不济事”的人,更不用说是治国平天下了。朱子显然认为任何人的为学工夫都要落脚在这五者上。

诸友入侍,坐定,先生目淳申前说,曰:若把这些子道理只管守定在这里,则相似山林苦行一般,便都无事可做了。所谓潜心大业者何有哉?淳曰:已知病痛,大段欠了下学工夫。(朱子)曰:近日陆子静门人寄得数篇诗来,只将颜渊、曾点数件事重迭说,其它诗书礼乐都不说。如吾友下学,也只是拣那尖利底说,粗钝底都掉了。今日下学,明日便要上达。如孟子从《梁惠王》以下都不读,只拣《告子》、《尽心》来说,只消此两篇,其它五篇都删了。紧要便读,闲慢底便不读,精底便理会,粗底便不理会。书自是要读,恁地拣择不得。如《论语》二十篇,只拣那曾点底意思来涵泳,都要盖了,单单说个风乎舞雩,咏而归,只做个四时景致,论语何用说许多事?前日江西朋友来问要寻个乐处,某说只是自去寻,寻到那极苦涩处,便是好消息。人须是寻到那意思不好处,这便是乐底意思来。却无不做工夫自然乐底道理。而今做工夫,只是平常恁地去理会不要把做差异看了,粗底做粗底理会,细底做细底理会,不消得拣择。《论语》、《孟子》恁地拣择了,史书及世间粗底书如何地看得(陈淳、黄义刚录)?《朱子语类》,第一百一十七。

为学要在苦中见乐,在辛苦中得受用。单单求乐,就会流于玩弄光景,就只能做个四时景致,在这一点上朱陆之间心有灵犀,所见相同。在朱子眼中,道问学不比尊德性,前者约而后者“却煞阔,条项甚多,事事物物皆是问学,无穷无尽”同上,卷一百一十八,《朱子十五·训门人六》。需要大段做工夫。

上述谈话已经足以见朱子为学的宗旨与气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子之论“曾点气象”,少谈境界,少谈上达,却反复在谈为学次序,重点落在为学之方上,这是朱子基本的为学精神。这次谈话也对陈淳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来陈淳就此回忆说:

(先生)……谆谆警策,无非直指病痛所在,以为所欠者下学,惟当专致其下学之功而已,而于下学之中,所谓致知,必一一平实,循序而进,而无一事之不周。要如颜子之博约,毋遽求颜子之卓尔;要如曾子之所以为“贯”,毋遽求曾子之所以为“一”。而其所以为人痛切直截之意,比之向日郡斋从容和乐之训,则又不同矣。《北溪大全集》,卷十,《竹林精舍录后序》。

此寥寥数语已完全说出了朱子“曾点气象论”的要义所在。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格斗传说

    格斗传说

    格斗,世界上练习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的强者却很少,只有悟性极高的人才能到达巅峰,才能领悟新的更强的力量。而且没有哪个人有能力不被战胜,除非他是神。而他有可能就是神,虽然他并不是全胜。
  • 鬼宝宝:娘亲太腹黑

    鬼宝宝:娘亲太腹黑

    一穿越,有个六岁的女儿不说,这孩子居然阴气极深,是一个鬼宝宝。孩子她爹找上门,温柔诱哄她嫁给他,却在大婚当日只给女儿一两媒婆费。这下,这对母女不干了,留下书信一封逃之夭夭:“亲爱的,你太穷了!”鬼灵女儿,逆世娘亲,最强母女,他想拥有,再下点功夫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私奔生活

    私奔生活

    柴米,一个三流院校毕业的“南漂”,在南部沿海发达城市寻梦的千万小白领中的一员,在某号称“国际教育集团”的公司打工,在与当地形形色色的人遭遇的过程中,一系列有趣的事件发生了,甚至改变了柴米的人生价值观……
  • 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努力自觉的激励

    青少年励志成长丛书:努力自觉的激励

    本书内容包括:对挫折的感悟、对爱心的感悟、对友情的感悟、对做事的感悟、对智慧的感悟、对品格的感悟、对自信的感悟等。
  • 易经的预测

    易经的预测

    据史籍记载,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学习过《易经》:伏羲、周文王、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苏轼……更令人称奇的是,足巨今3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菜布尼茨看到了一本《易经》,通过研究卦爻,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计算机;瑞士心理学家古斯塔夫.琼认为《易经》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内尔斯。波尔甚至把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袖上……通过一代代密室暗传下来的易经预测学,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运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人生的计划怎样才能成功?怎样增进与我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作能给我带来最大的满足和经济收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读书改变命运(大全集)

    读书改变命运(大全集)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 开启小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开启小学生智慧的100个哲理故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勾勒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故事,了解其中内涵,对他们做人和做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本书收集了100则古今中外最具影响力的小故事,每则故事浓缩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精彩绝伦,妙趣横生,这些平凡而精辟的故事犹如一丝丝火苗,点亮孩子们的睿智之灯,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智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