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200000011

第11章 新文化史的特征(2)

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 ,来看新文化史如何在诞生以后 ,又如何持续变化的发展。美国英国文化史的专家、46岁就去世的嘉内特 ·奥本海姆 (Janet Oppenheim)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虽然奥本海姆英年早逝 ,但她在去世之前,已经出版了三部著作。像亨特的研究一样 ,奥本海姆的研究 ,也体现了一种从旧文化史到新文化史的转型。她的第一本著作 ,出版于 1977年,考察的是英国政府如何通过资助艺术创作和博物馆收藏 ,塑造一种民族文化。这一研究,有近代传统的痕迹 ,因为考察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但奥本海姆的视角,则已经注意到了政治与文化、政府与民间之间的互动。而更有趣的是 ,在出版这部著作以后 ,也就是在亨特写作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的时候 ,奥本海姆则在研究近代英国文化 ,而且将视线转到了边缘的角落。她的后面两本书 ,一本有关占卜和算命 ,而另一本有关精神忧郁症这样的社会问题。而正是这两本书,使她成为美国英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人物。

小的就是好的

因此 ,当今 “新文化史 ”的研究 ,并不特别注意事件的大小 ,也不特别在乎该事件有无典型意义 ,也就是该事件是否能说明问题 ,抑或 “以小见大 ”。他们并不十分在乎这个 “大”,也就是历史的特征和走向等 “大写历史 ”的问题。换句话说 ,即使写了这个题材 ,只是以小见小 ,他们也无所谓。但要将小的、似乎没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写好 ,叙述的文学性、生动性就变得至关重要。当代史学与文学的交融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后现代主义从理论上强调历史学和文学没有很大的区别 ,引起了史家的注意。

同样是写小的东西 ,当然还是有上下之分。小的题材很多 ,史家可以不加选择 ,但史料的有无和多少 ,则不得不考虑。如有名的 “微观史 ”、“新文化史”著作《奶酪与蛆虫》,就是一个例子。卡罗 ·金茨葆 (Carlo Ginzburg)不但文笔生动、故事讲得好 ,而且他所讲述的故事 ,还能折射当时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书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的磨坊主 ,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之所以受到宗教裁判所的拷问 ,正是因为他不但对新的科学知识 ,有所掌握 ,而且还加以宣传 ,引起了教会的恐慌。不过 ,这些看法 ,基本上是读者、特别是同行史家看好这本书的原因 ,而金茨葆本人 ,并没有强调他写作《奶酪与蛆虫》,就是为了说明科学知识在下层社会的普及。

金茨葆的做法 ,其实也不是绝无仅有 ,而是大有人在做。如在中国史的领域,以前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的田汝康教授 ,就写过有关理学思想、特别是贞节观念普及的著作。田先生是伦敦政经学院毕业的 ,其专业其实就是社会人类学。他在文革以后 ,长期在海外研究 ,著述很多。我曾经有幸在一个场合 ,有缘与他在海外重逢。他在《男人的焦虑和女人的贞节 :明清两代伦理观念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 ,其实理学家的女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观念 ,虽然在明清以前就提出 ,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要到明代中期以后。所以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之间的交流 ,有一定的时间差。

有关上、下层文化的交流 ,的确成为了 “新文化史 ”研究的一个重点。法国年鉴学派的第四代领头人罗杰 ·夏梯艾 (Roger Chartier),就提倡对书的印刷、出版和流通的研究。显然 ,书籍的印刷和出版 ,是文化上下沟通的渠道。所以书的历史 ,成为当今史学界的一个热点。这一热点在中国史研究中 ,也有反映。如香港出身、后来到美国随美籍华裔学者刘广京攻读博士的周启荣教授,现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他在 199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有关明清转型时期的礼教文化。到了近年 ,他的兴趣转到了明代出版业的研究。他与美国学者包筠雅 (Cynthia Brokaw)一起编辑了《明清的印刷与书文化》,同时自己还写作了《近代早期中国的出版、文化和权力》,主要探讨明代的出版业的繁荣及其影响。

包筠雅的书文化研究 ,以福建的四宝印刷行业在清代的发达为对象。她的《文化贸易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宝的书籍交易》,牵涉了许多问题 ,都是 “新文化史 ”关心的问题 ,如男女的识字率、书籍印刷与普及教育之间的关系、书籍作为商品的交易与流通状况等等。包筠雅指出 ,四宝印刷的书 ,希求薄利多销,大都是为了符合一般读者的需要 (如科举考试、休闲阅读等 ),所以从中可以反映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不过她的研究虽然精细 ,而且篇幅巨大 ,但在结论部分 ,她几乎都没有表明自己的一个明确的观点 ,像明清时代的商业文化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城市文化又发展到什么程度 ;男女的识字率又有什么定论没有。这些重大的问题她都不谈 ,虽然她都讨论 ,但是都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论点。这也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仅仅 “叙述 ”、不做解释的新文化史的做法。

在中国史的领域 ,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史景迁 (Jonathan Spence),也被人视为 “微观史 ”的专家。史景迁的确写过如《王氏之死》和《胡若望的疑问》等篇幅不大、事件也小的著作。这些著作在英文世界里 ,影响很大 ,因为它们从一个小的角度 ,展示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一个方面。当然 ,它们的流行,显然也得益于史景迁本人流畅的写作手法和精巧的构思。

史料与史识

要写小的题材 ,所以也并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史识 ,然后很好的文笔。但历史写作的问题是 ,你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小的、有趣的题目 ,但相关材料不多,整个故事很难连成一篇、言之成理。这个时候如何处理。以前的史家 ,不敢随意猜测、强作解人。但 “新文化史 ”的实践者 ,则常常突破这些常规。这里有名的例子就是当代著名的 “新文化史 ”的代表人物娜塔莉 ·戴维斯 (Natalie Zemon Davis)的《马丁 ·基尔的回归》。这个故事的情节许多人都知道 ,我在《后现代与历史学》的书中也提到过 ,所以只要简单地讲一下就可以了。一个叫马丁 ·基尔的人 ,因为与父亲争执 ,离家出走。那时他已结婚 ,并育有一子。若干年以后 ,他回来了 ,他的叔叔和四个姐姐都认可了他。他的妻子还与他又生了孩子。但是叔叔起来疑心 ,特别是当这个马丁想与他争夺财产的时候。最后他们之间就打起了官司 ,但马丁的妻子则一直维护他。最后在法院有点相持不下的时候 ,真的马丁回来了。他离家以后 ,去了西班牙 ,后来又参了军,在战场上瘸了一条腿。假马丁被处死 ,在临死的时候 ,他承认了自己假冒的行为。

以前人们阅读这个故事 ,一般都认为可能马丁的妻子有点蠢 ,居然会被人骗。但戴维斯的解释 ,却与众不同。她说马丁的妻子其实知道真假马丁 ,只是因为当时教会势力强大 ,如果丈夫去世 ,妻子也无法轻易改嫁。而她的丈夫又许久没有回来 ,所以就干脆认贼作夫了 ,以求过一种家庭的生活。戴维斯的批评者说 ,这样的解读 ,表现了明显的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 ,而与史实不符 ,因为马丁的妻子如果知道真相而故意隐瞒 ,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她应该不敢、不会这么做。

这里的问题是 ,史料只有这么一些 ,就是当时审讯的记录 ,其它的都是史家的解读。这些解读 ,自然有猜测的成分与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而戴维斯的研究 ,能为许多人接受 ,正好说明了史家观念的改变 ,所以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新文化史 ”的兴起 ,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戴维斯的著作 ,也为当代许多史家激赏。她在出版《马丁 ·基尔的回归》( 1983)的四年后 ,也就是 1987年,成功当选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 ,成为该学会的第二位女性的主席。

这种引申式的解释 ,在另一本有名的 “新文化史 ”的著作《猫的大屠杀》中也有反映。该书的作者是罗伯特 ·达顿 (Robert Darnton),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历史教授 ,刚刚退休成为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达顿也是法国史的专家 ,他的哥哥是一个有名的、《纽约时报》的记者 ,而他本人也做过记者。因此他虽然是专业史家 ,但文笔精彩。他在研究法国近代早期历史的时候 ,发现 18世纪的时候 ,在一个小镇上 ,有一批学徒杀死了许多猫 ,而且还从中取乐 ,好像很得意的样子。他就解释说 ,这是因为这些学徒 ,长期受主人的压迫 ,生活十分压抑 (包括性压抑)。而这些猫却得到师傅、特别是师娘的宠爱 ,过得比他们还要舒服 ,所以他们就心存不满。他们故意在晚上学猫尖叫 ,引起主人的讨厌。最后当主人说要他们把猫抓起来 ,然后驱走的时候 ,他们就趁机泄愤将这些猫给吊死了。达顿的研究 ,受到他当时的同事、人类学家吉尔茨的许多影响。他想通过这一奇特的事件 ,描写一个特点社会的群众心理和集体行为。但达顿将学徒杀猫的行为与他们对主人、也即师傅的不满 ,加以联系 ,则显然是一种延伸的解读。还有 ,这些学徒在吊死这些猫之前 ,还对它们进行审判 ,把这些猫视为巫婆 ,或许也有发泄性欲的成分在内。而且猫在西方语言里的一个称呼 ,也可以指女性的性器官。

但是 ,如果以近代史学的标准衡量 ,这两部畅销的著作 ,其实对增进人们对宏观历史的理解 ,帮助不多。它们的成功 ,主要是因为题材新颖的、独特 ,而且叙述精致、吸引人。以戴维斯的《马丁 ·基尔的回归》来看 ,照以前的观点来看 ,只是讲了战争对一般人生活影响的一个侧面。但对于当今史学 (社会史、妇女史等 )的关注来看 ,则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例子虽然特殊 ,但有助揭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家庭关系。达顿的《猫的大屠杀》,也许可以从中看到中世纪行会的内在问题 ,但它的受欢迎 ,则显然不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些著作的成功 ,也展示了史学界观念的剧变。

达顿在 1999年也当选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上面提到的史景迁 ,虽然在美国的中国学界 ,常常有人批评 ,说他阅读史料的粗疏和解读的随意 ,但他也在2004年当选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今年 (2010)年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劳瑞尔 ·乌里克 (Laurel Thatcher Ulrich),也称得上是一位 “新文化史家 ”和 “微观史家 ”。她的主要著作叫《一个助产婆的故事》,讲的是一位普通的、生活在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新英格兰的一位助产婆的生活。乌里克所用的材料 ,在她的副题已经标明了出来 ,就是主人公本人的日记。当然乌里克在写作中 ,做了不少加工。该书对了解早期美国生活的家庭生活、两性关系、妇女地位、医疗卫生等许多方面 ,都有帮助。但也许最主要的是,像前面提到的几位 “新文化史家 ”一样 ,乌里克文笔漂亮。她的《一个助产婆的故事》获得了不少奖项 ,其中包括美国新闻界的大奖 —普利策奖。

由此可见 ,“新文化史 ”的兴起 ,是史学走向文学的一个反照。一部 “新文化史 ”的成功 ,必须要有精彩的题材、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文笔。就像上面所说的 ,如果史学不再专注对历史的动向 ,做出解释 ,那么历史著作写作的好坏,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为什么报告文学不是史学?

其实 ,这种基于基本的历史事实 ,但又适当进行一些文字加工的尝试 ,在中国由来已久。以前中国的历史写作有 “演义 ”体,现代又有 “报告文学 ”,都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知识。依我看来 ,“报告文学 ”应该成为历史学的一支 ,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一个文学体裁。因为许多的 “报告文学 ”,都依据核实过的历史资料、甚至一些私密的档案写成的。它们与史学著作的不同 ,主要在于没有引文出处 ,作者也会根据内容 ,编写一些对话。但是 ,其实在许多我们视为是理所当然的历史著作中 ,这种情形也到处可见。比如被誉为古代的 “科学史家 ”的修昔底德 ,就引述了不少演讲词。这些演讲词 ,不可能都是由他亲自听到而且笔录下来的。但我们从来没有质疑修昔底德卓越的史家地位。同样 ,司马迁的《史记》,也有一些精彩的对话和活灵活现的描写。这些都表明 ,史学与文学之间的距离 ,从来就不很远。比如毛泽东就称呼司马迁为中国古代伟大的 “文学家 ”。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西方当代史家的一些作品 ,可以见到他们对于故事叙述的偏重。如史景迁写作《王氏之死》,就采用了一些我们看来是野史、甚至包括《聊斋志异》的材料。这样的做法 ,中国史家可能不太敢做的。但我看来却是有点自缚手脚。其实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史学专业化之后 ,对于历史研究的精深化 ,显然是有好处的。因为史家的写作 ,要受到同行的检验。但是 ,如果专注同行的意见 ,则往往会丧失历史著作的可读性。报告文学之所以比历史作品更有市场 ,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 ,我们在求真的时候 ,也要注意可读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 ,我们对三国时代史事的了解 ,是通过阅读陈寿的《三国志》还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说是后者。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就是因为罗的《三国演义》,比陈的《三国志》,更能吸引人、更有可读性。在如今 ,许多人想了解三国的历史 ,又读易中天的作品或听他的讲座。而想了解明代历史的人 ,则又常常通过阅读网路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所以我们又回到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优劣的问题上了。其实这是历史学内部的一种张力、一种对立。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平衡 ,不要顾此失彼。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不太容易。“新文化史家 ”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也就是恢复被科学史学所磨掉的史学原来具有的文学和艺术的成分。这也是后现代史学思想家海登 ·怀特许多论著的主要意图。不过为此目的 ,“新文化史 ”和后现代主义 ,都走得有点过远 ,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放弃了历史解释在史学著述上的重要地位 ,而将这一工作拱手让给了政治学家、未来学家等等。有关这一弊病 ,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了。

同类推荐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本书是一本历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它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主干,从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等角度表现了历史本身的多姿多彩,使读者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余更能品鉴人类文明的醇厚之味
  •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本书挑选了清代深宫对满清乃至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清朝十二帝”的十二位女性。通过对她们故事的讲述,让大家准确、快捷地了解清代后妃,特别是理解她们身处于自己时代中的困境与局限。
  • 大汉王朝2

    大汉王朝2

    这个帝国人文灿烂,科技发达。它发明了纸,积累了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完成了农具与兵器的铁器化。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农、天、算四大学科,均在这个帝国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 开江文史典藏

    开江文史典藏

    2013年,开江建县1460周年,《开江文史典藏》是开江县本土历史文化的风采展示。
热门推荐
  •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由赵毅衡所著,新一代的批评家感叹:“新批评派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出版这本,并且名之曰是因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内不少年轻学者对新批评方法感兴趣,用之于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文本分析和理论拓宽,他们用批评实践证明了新批评方法,的确有一定的生命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逃妻不靠谱

    逃妻不靠谱

    他说:这一生,其实我己经爱了你三世,遇见你之前,丢失你之后,还有我们短暂的厮守!她回:一生三世?先生,你确定你的数学不是历史老师教的么?某男发现,这个失忆的女人还像从前一样抽风难搞!于是他直接将玫瑰塞进她的怀里,将她塞进他的车里,12个小时后,某女在他怀里醒来,看着浑身上下无一完好的皮肤,挥拳发誓:“门牌告诉我,我要废了那个教你两性知识的历史老师……!”
  • 红楼梦(白话本)

    红楼梦(白话本)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作品透过贾宝玉、林黛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罪恶,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纵观太重6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重大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都会带来企业的大发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首席爱得供养

    首席爱得供养

    母亲病逝一年后,后母挺着七个月的肚子牵着比她大一岁的女儿强势进门,父亲的视而不见,她成了寄人蓠下的可怜虫。直到冷唯宸出现了,把平凡的灰姑娘变成了华丽的公主,这个有钱有貌有势的男人像个王子般拯救了她。林飘飘以为春天就要来了,却不想订婚前一天,她撞见姐姐和她男朋友背叛。。。第二天的订婚宴继续,只是主角把她换下来,姐姐挽着他的手臂高调宣布这段婚约。夺走了她的一切,林飘飘以为这个姐姐终于可以放过自已了,却没想到在订婚那一晚,她被陷害残忍的丢进了酒吧!一个月后姐姐的婚礼上,当她像个小丑一样被姐姐羞辱时,身后,有个人突然搂过她,“找得我好幸苦。”
  • 花叶死亡之日

    花叶死亡之日

    南洋富商席有仁远赴日本与恩人会面,却不料刚到日本,身边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先是独居老人被绞杀,后是地方政客的侄子中毒身亡,紧接着他的恩人竟然也因煤气中毒而死!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件,凶手却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揭开真相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但是真相总会大白。只是当拨开重重疑云之际,那份历经岁月蹉跎的情感,不知是否依然和从前一样隽永甘醇……
  • 学院风暴:美男不好惹

    学院风暴:美男不好惹

    被同时神化和魔化了的零点学院,有强大到似乎无所不能的会长大人;传言无所不知的绅士天才;人人惧怕的吸血鬼王子殿下;长得比女人还漂亮但是却讨厌女人的超级洁癖少爷;外表呆萌能让无数女生母性泛滥的一维学长;金钱至上的FBI负责人;在本市鼎鼎有名的多名优秀教师;还有,从来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神秘校长。入读零点学院的不外乎两种学生,第一是因为害怕而不敢不来,第二是因为迷恋而不舍得不来。四月的到来是两种情况外的意外,于是,入学第一天就受到了特别的欢迎仪式。从此以后,本就不平静的高校更是再无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