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200000001

第1章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 (代前言 )(1)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小书 ,是以我自 2007年以来在各地高校演讲的记录汇总、整理而成的。我之所以会准备这些讲演 ,是因为自 2007年初 ,我应聘成为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长江讲座教授。依据 “长江学者 ”的合同 ,我在北大历史系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些相关课程为基础 ,就当代史学在世界范围的变化和趋向 (当然以我的知识范围为限 ),开设了一系列讲座 ,有的对外公开 ,有的则采取小规模座谈的形式。这些讲座是本书得以成型的基础。以后 ,我又应邀在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做了一些讲座 ,其内容大致与我在北大上课、开讲座的内容相同。在整理过程中 ,我个人对于讲座的录音整理 ,做了相当大的更动 —比如将原来的一次讲座 ,在这里分为两讲 ,而有时又将原来的两次讲座 ,合为这里的一讲。我这样做的目的 ,主要是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 ,因为开设讲座与整理成书 ,显然有明显的不同。讲座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而整理成书 ,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述 ,因此可以有铺陈、可以有延伸,有必要显出叙述的某种顺序和连续性。不过虽然有这些更动 ,重复的地方可能还是在所难免 ,这里只能提请读者注意并原谅。

新史学与西方

本书冠名《新史学讲演录》,其内容大致讨论战后、特别是 1970年代以来史学界所发生的变化。毋庸赘言 ,这些变化 ,主要产生在欧美学术界 ,因此不可避免地体现西方在当今学术界的霸权地位。但本书的书名没有加上 “西方 ”两字 ,其原因是我在开设讲座和整理成书的时候 ,都想尽量避免这种 “西方中心论 ”,而把这些变化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来讨论。而因为此书是以中文写出的 ,而那些讲座又主要以与中国师生交流为目的 ,所以我又特别注重加上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可是读者还是会发现 ,本书的内容还是以西方的变化为线索的。这里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一是上面所谈到的西方学术的霸权地位 ,二是中国学界对于当代西方的史学变化的兴趣。我在应邀做讲座的时候 ,常常开出一些可能的题目 ,但对方往往挑选的是有关西方的史学变化。也许他们考虑到我长期在西方生活、工作 ,讲起这些题目相对比较自然一些。但不管怎样 ,西方学术在当今中国 ,显然还是有不小的市场的。这一点我们无法轻易否认。当然我在讲演的时候 ,却常常是抱着希望听众能 “知己知彼 ”的心态的。我们都知道这句成语的后一句就是 “百战不殆 ”。我们最终是否能做到这一点 ,谁也无法预测 ,但至少在我 ,是颇有此心愿的。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将这些讲演稿整理成册、与更多的读者见面的原因。

有关 1970年代以来史学界的变化 ,也是我在《后现代与历史学 :中西比较》中特别探讨的一个内容。此书最早是在 1998年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的时候 ,与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古伟瀛先生讨论有关问题 ,决定合作而写成的 ,于 2000年在台湾地区由巨流出版公司出版。然后山东大学出版社于 2003年发行了大陆版 ,据说在两岸销路都还不错。在这之后 ,有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也有很多新的论著的发表 ,我也比较关心。但同时我也做了其他的工作 ,所以我近年的研究并不都与有关后现代主义和历史学关系有关 ,虽然我对这个课题一直比较关心。出了那本《后现代与历史学》之后 ,也有一些其它出版社邀我再写这方面的书 ,如《后现代史学入门》等。但我并没愿意、也没敢这么做。其中的原因是 ,我不想让读者看到由我署名的一本新书 ,但却发现与原来那本大同小异。我想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至少尽量避免。就我个人来说 ,虽然电脑时代有的东西复制起来很容易 ,但是用一句俗话来形容 :我不想 “炒冷饭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 ,读者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现与《后现代与历史学》重叠的地方 ,因为所处理的时间段相同 ,所以也许也无法完全避免。但我问心无愧的是 ,我在整理此书稿的时候 ,没有拷贝和复制原来的一些底稿 (甚至也没有再读一下原书 ),而是尽量想展现一些近年获得的新的思考和心得。

读者稍微瞥一下本书目录 ,便可发现 ,本书所讲的 “新史学 ”,以 “新文化史 ”为中心 ,尽管在许多方面 ,“新文化史 ”的兴起与记忆史学和全球史的开展以及民族国家史学的式微 ,都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后者也是 “新史学 ”的表现。就本书的写作来说 ,有关 “新文化史 ”,一共有两讲 ,一是有关其兴起的背景 ,二是有关其特征。这样安排 ,主要是出于讲演的需要 ,基本是以介绍、分析为主 ,而不是一种专题论述 ,因此没有着重呈现个人对这些流派的观点和态度。比如就个人来说 ,我对 “新文化史 ”主导当今史坛的状况 ,是颇有些批评的 ,虽然 “新文化史 ”的内容 ,颇有一些让我欣赏的地方。我想借写作这个前言的机会 ,稍微做一些陈述 ,简单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

坦白说来 ,笔者自 1978年入学、1982年开始攻读研究生 ,然后再远渡重洋来美求学 ,进而参加工作 ,我在历史这一行里也折腾了大半辈子了。但个人治史这么多年 ,近年以来 ,却常常会对史学界的最新发展 ,产生一种隔膜感 ,甚至有一种 “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感觉。这一形容 ,并不是指自己有意想离开史学界 (到了这把年纪 ,似乎也有点太迟了 ),而是指自己虽然身在史学界 ,但却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或许 “沉舟侧畔千帆过 ”能更好的形容自己的感受,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那 “沉舟 ”,或者是啼叫不止的 “猿声 ”,而同人就像是 “轻舟 ”,倏忽之间已经过了 “万重山 ”了。

史学与史学史

我形容自己像是史学界的 “沉舟 ”,或者是在河岸上旁观舟帆轻渡的山猿 ,是因为长期以来 ,我所感兴趣和研究的对象是史学史。史学界之外的朋友可能会认为 ,这在史学研究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领域 ,如某人想研究文学 ,就必得学习文学史一样。但其实不然 ,史学工作者虽然研究过去 ,但却对自己的过去,抑或对史学这一学科的过去 ,并没表现出太大的研究热忱。史家愿意研究其它的过去 ,对此十分投入并由此而 “忘我 ”,因此颇有些 “大公无私 ”的姿态。比如欧美国家历史系的本科生 ,虽然也上 “史学方法论 ”或 “史学入门 ”这样的课程 ,但并不像英语系的学生那样 ,必得学习文学史。到了研究生的阶段,“史学史 ”(historiography)成了一门必修的课程 ,但在许多学校 ,这一课程并不是以 “通史 ”的形式出现的 —大部分修课的学生 ,并无法从其中获得对史学学科从古至今发展的通盘了解。这一课程的侧重点 ,常常是史学界时髦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选择 ,也往往取决于授课教授自己的兴趣。其实 ,我将 Historiography这门课程译成 “史学史 ”,也有点一厢情愿 ,因为该词的原意只是历史编纂学 ,其中虽然有 “史”的部分 ,但并不是全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编纂传统 ,因此中国的大学里 ,“史学史 ”(包括中外 )是必修的课程 ,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历史系学生 ,对史学史这一类的课程就特别有兴趣。近年来中国大学的历史系大量招收研究生 ,但投考史学史专业的并不多 ,就是一例。史学史的研究应该是属于很冷门的一个专业的。而就我所认识的一些史学界的朋友而言 ,其治学的兴趣 ,也都显得很 “大公无私 ”,像我这样含一点 “私心 ”,企求在研究中回顾、关照一下史学本身学科发展的人 ,实在很少。我长期处于这样一种 “独学无友 ”的状态 ,也许读者看官会理解为什么我会在前面将自己比喻为 “沉舟侧畔千帆过 ”里的 “沉舟 ”了。

读者看到这里 ,也许会感到我牢骚满腹 ,其实不然。坦白地说 ,我虽然在史学界相对有点孤单影只 ,但我的那些同行 ,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在现代社会 ,变化日新月异 ,从事史学教学研究的人 ,都是被视为有点 “落伍的 ” (quaint)。比如你在美国如果告诉一个陌生人 ,你在大学研究、讲授历史 ,一般的反应总是简单的 “好啊 ”(Oh,good)。对方其实是想讲几句恭维话的 ,但实在想不出来 ,因此就作罢了。运气好的时候 ,对方可能会说 ,“历史很有趣的。我在念中 (大)学的时候 ,最喜欢的就是历史课了 ”。你乍听之后 ,也许有点沾沾自喜 ,但事后想一想 ,如果他 (她 )那么喜欢历史 ,为什么现在从事的是其它的职业呢 ?你试图想问一下他 (她 )现在是否还读历史书 ,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因为对方用的是过去式 ,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何必自讨没趣 ?

我说我不想、不在发牢骚 ,更因为从事我的研究 ,在河岸上观察万帆竞渡的场面 ,正是我的职责。我有这样的机会 ,是一件幸运的事。因此我虽然有不少迟疑 ,但最终还是决定动笔了。因为长年考察史学的变化 ,也的确有些想法,可以讲一些旁观的话 ,写出来供读者批评。这实际上也是我研究史学史的工作之一。

中美史学异同

上面在谈到 “史学史 ”课程的时候 ,我提到了中外史学界的一些异同 ,而此书又尝试突破一些 “西方中心论 ”的桎梏 ,也许我的观察就从中外史学比较开始吧。我这里 “中外 ”的 “外”,主要指的是美国 ,因为我自己长期在美国工作 ,所以对之比较了解。相较传统中国对史学的重视 ,美国的历史研究 ,实在有点相形见拙 ,因为美国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 ,实在太短了。比如中国明清史 ,在全世界的中国史研究中 ,都是一个显学。但对我的美国同事来说 ,将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历史 ,用 “late imperial China”那个 late”这样的字来称呼 ,实在让他们有点忍俊不禁 ,因为那时的美国 ,还不知道在哪里。所谓 “早期美国史 ”(early American history),也即美国的 “古代史 ”,只是在清代中、后期才开始的。这只是中美历史研究差异的一个例子。

美国的历史研究 ,大致是从十九世纪才开始的 ,而且那时从事历史著述的人,大都是一些退休的官吏和闲散文人 ,如号称美国史学之父的乔治 ·班可罗夫特 (George Bancroft,1800—1891),就曾是美国的海军大臣。我们现在奉为国际史学界牛耳的《美国历史评论》(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是在 1895年才正式发行的 ,不但比《英国历史评论》( 1886)晚,更大大迟于法国和德国的专业历史刊物。甚至 ,日本的第一本专业历史刊物 ———《史学杂志》,出版于 1889年,也比《美国历史评论》早上了六年。因此美国的专业史学 ,建立相对较迟 ,第一代的美国专业史家 (包括那些在二十世纪初年驰骋美国史坛的风云人物),都需要在德国获取一个终极学位,或者混个留学的资格,才算有资本回来在美国史学界立足。①(Carl Diehl, Americans and German Scholarship,1770—1870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有关美国史学的权威和全面的论述,见 Peter Novick,That Noble Dream:The “Objectivity Question”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中文学界的同仁,自然要吸收美国史学在短时期内取得的长足进步,但也实在没有必要将美国的史学,视为世界史学发展的圭臬而竞相仿效。那些研究中国史的同学,更没有必要为了获取一个美国学位,而对那些连中文都讲不利索的美国教授,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我有时不免困惑,由傅斯年在1928年创办,其原意是为了抢占世界汉学中心地位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招收的研究人员,也常常以获取美国的学位为尊。其实以我对史语所研究人员的了解,他们如果没有美国的终极学位,照样可以成为中国史研究的一流学者。当然,如果你去美国留学,是为了追随杨联升、余英时这样的大师,自然是例外。

美国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研究传统,但借助其国力和英语的话语霸权,其历史研究进步当然很明显,没有必要故意贬低。但美国社会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 “反智”(此处借用余英时的术语 ②(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76),2 -12))的社会,没有东方社会尊崇学问的传统,因此其学术研究的环境,与中国社会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但受到传统儒家 “学而优则仕”的深远影响,而且又有程朱理学 “天下己任”的激励,因此总以为自己是社会的先进、社会的良心,不免有点自命不凡。但美国的学术界人士,相对处于社会边缘的角色,因此没有这些心理的包袱。他们研究历史,一半出于兴趣,一半由于如果学得好,也可以谋个职位糊口。用一句美国人常讲的话,那就是 “这是一份工作”(It is a job)。这样的平常心态,其实有不少好处。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的学者,不但平时为人处事,相当平易近人,而且治学亦是如此,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傲气,因此有助于让自己的学问,与 (平民)社会 (也即日语里的 “世间”)进行更频繁与更及时的互动。从外观者的角度来看,美国史学界新潮迭出,据我观察,至少在许多层面是这一文化氛围的一个反映和结果。

同类推荐
  • 两宋烟雨三百年

    两宋烟雨三百年

    本稿讲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前世今生,他出身将门,弱冠入伍,在乱世中几经挫折,最终定鼎江山,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混乱纷争的局面。该稿充满权谋和霸术,既有乱世的政治博弈,也有古代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有争权夺利的不择手段,完整展现了五代、宋初的政治情景和天下形势,以及王朝的兴衰更迭,统治者的利益博弈。它是一幅乱世浮世绘。
  • 大明帝国的黄昏

    大明帝国的黄昏

    明朝开始衰败从万历皇帝始,以崇祯皇帝终,又以南明四帝为余音。在近八十年的黄昏期里,明帝国像是一个被砍掉了脑袋的巨人一样,疯狂地向悬崖边冲去。如果在帝国的黄昏期,有人,哪怕只有一个做对了那么一件事并且取得了成效,明帝国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历史也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除了扼腕叹息,更多的是对 “事在人为”老话的一再咀嚼! 想要知道明帝国是如何“发疯”的,是如何走向悬崖、走上不归路的,大明帝国的黄昏期是如何度过的,本书将带您解读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
  •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是一个充满了光荣与寂寥,童话般华丽的封建王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这个伟大的帝国投下的背影与梦想仍值得我们去追忆与品位。“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 权鉴

    权鉴

    权鉴,鉴前世之兴衰,考权谋之得失,撂放枕边,可以参悟歧途迷津,提首案头,可以明理进退规则。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旁征博引,总结出历史人物求权的几大途征,既揭示出奸臣贼子的丑陋嘴脸,也展现出忠臣义士的良苦用心。
  • 南宋军神

    南宋军神

    特种兵政委刘涚肉身穿越到1130年,被金兵当成细作扔进牢狱,越狱时不经意救了岳飞麾下大将高宠,本以为找到靠山,却不料高宠竟然是...面对破败的汉人江山,刘涚绝对秉承岳飞的遗志直捣黄龙,却坚决反对对南宋朝廷的愚忠。他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用土地和粮食来号召大家:“此时此刻我们当万众一心,修建起‘心’的长城。吃了我们的吐出来,拿了我们的还回来,杀了我们的,那还说个屁,杀回去!”
热门推荐
  • 毒医狂妃不好惹

    毒医狂妃不好惹

    魂魄散尽。她,苍茫山的废物嫡小姐,特工之首,被家人所害,魂断山中。当强大冷漠的她,附身一无是处的她的身上,将会绽放出怎样耀眼的风华!“白洛烟纵使你有通天的本事,本世子也看不上你这样的恶毒女!”前未婚夫恼羞成怒,言语羞辱,她傲然一笑,她,他日,纵使他跪地求饶,放弃满身骄傲,她亦不会回头!“烟儿,纵使这世上优秀的女子万千,但我心中只有你一人,因公殉职,我心悦你。”他是本领通天的强者,但却愿为她折腰,江山虽美,却不及美人笑靥,若是能陪在她的身边,他可放弃一切
  • 女帝权术

    女帝权术

    一次意外的爆炸,她以为自己会死在这场爆炸之中,没想到醒来后却已经重生穿越了。这是一个架空的时代,所有的天马行空,只为和你相遇,千年之后,不悔曾经深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魅惑天下:妲己传

    魅惑天下:妲己传

    她本是昆仑山下一只活泼可爱的白狐狸,而命运的一次邂逅,使她甘愿成为魅世妖姬,祸国殃民受万人唾骂。他本是一介布衣,而命运的一次邂逅,使他背负上伐纣兴周的使命,除暴兴国,封神大权在握受万人敬重。他本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为博美人之笑,掠珠宝,造豪室,制酷刑.倾世为红颜又会落得如何下场!她是妖,祸国殃民之妖。他是人,拯救天下之人。他是王,万人之上只王.他们的情会是如何纠缠?
  • 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向读者阐释了积极心态对人收获幸福、取得成功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又有针对性地对好心态的培养和运用提供了许多有效方法,从而帮助读者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取舍得失,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 植物为什么能杀死蚊子?

    植物为什么能杀死蚊子?

    植物真的能杀死蚊子吗?是的,有些植物确实能杀死蚊子。你可别以为这是玩笑。这可是千真万确的哦!你肯定会问,是哪种植物这么神奇呢?告诉你吧,就是一种叫“除虫菊”的植物。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更多的植物奥秘吗?翻开这本书吧,我将带你们去畅游植物王国,探索植物的奥秘。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老公使用手册(升级版)

    老公使用手册(升级版)

    本书将带领你深入走进老公的内心世界,零距离接触老公的心底秘密,并简单而真切地看清老公的真实面目。通过阅读,你会发现,老公外表刚强,但内心脆弱;老公谎话连篇,但言出必行;老公朝三暮四,但尽职尽责……而老公的这些行为习惯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是男人本质的体现。
  • 难忘的少年时光

    难忘的少年时光

    每个人都是从出生到成年,中间都会经过一个必会经过的时期——少年。少年的时光是那么美好,但是又是那么的令人着迷、怀念,令人难以忘怀。《难忘的少年时光》一书中讲述了“让花朵在受伤处绽放”、“贪婪换来的惩罚”、“不要让冲动左右了你”等故事,跟随本书去回忆自己的少年时光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