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800000001

第1章 重新发现胡适(代序)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国际声望亦最隆。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一场批判胡适的运动。这场运动的规模与影响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代大师遭到全盘否定。从此,他的名字除了作为批判的对象,几乎不再被人提起。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年青人几乎都不知道胡适是何人。稍年长的人所知道的胡适,则是得自过去大批判的文字所构建的形象。

1979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付诸实施,带动起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还胡适以本来的面目,成为思想界、学术界颇为关注的课题。那一年的5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会上有多篇研究胡适的论文提出,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的历史地位被充分肯定。这是在1949年以后的整整30年里第一次恢复了胡适应有的一项名誉。

以这次学术讨论会为开端,重新认识胡适成为学术界、知识界一个明显的趋向。从那时以来,每年都有十几篇,乃至数十篇研究或讨论胡适的文章在全国各地发表。从1985年起,差不多每年都有一两种研究胡适的专著出版,单是胡适的传记与年谱,迄今已有七八种之多。而这些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非一般历史著作可比,它们往往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有关胡适的著作,在青年知识界尤具有吸引力。有不少青年学者选择有关胡适的题目作他们的学位论文。

有关胡适的书今天如此受人欢迎,受人关注,胡适研究今天如此热门,许多青年对这位前代人物表现出这样大的兴趣,我想最主要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道义方面的。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始终保持了一种要求公正的道义精神。大家都知道一个明显的事实,即过去对胡适的批判是过分的,是不公正的。把胡适说得一无是处,能够想象得出的罪名差不多都堆到胡适的头上了。从那以后,数十年间无人敢提出任何异议,他的朋友、他的学生都无法为他作任何辩护。只有当这种“大批判”的狂热,把国家民族推向悬崖的边缘的时候,人们才猛醒过来,才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数十年里造成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对胡适的全盘否定自然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当青年学子们重新走进书斋,走进图书馆、档案室,他们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胡适———同30年来由大批判塑造出来的胡适形象完全不同的胡适。他并不崇洋媚外,更不曾卖国;他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有一颗爱国家、爱民族的心,只不过他比常人多一些理智。他并不曾毒害青年,他只不过希望青年人多学一些知识,多长一些经验,多一点独立思考的习惯。充其量只能说,他的一些思想言论,在那个充满动荡和革命的年代,有一点不合时宜罢了。自然,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不赞成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尤其反对暴力革命。在这些方面,人们尽可以批判他。但对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对手进行批判是一回事,进行口诛笔伐、把人搞臭、打入十八层地狱则又是一回事。我们不能不承认,过去那样对待胡适,是很不公正的。古语云,不平则鸣。既然过去做得不公正、不公平,现在人们希望和要求恢复公正,就是很自然的了。所以,对胡适研究,现在学术界,特别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发生兴趣,普遍地希望了解一个真胡适,实有其必然性。

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一种时代的回应。胡适有些思想和主张,当年颇有不合时宜的地方。现在和过去大不相同了,过去是战争、动荡、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是很容易使人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年代。现在,全体人民希望安定,热望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改革和建设。第一是要改革,第二是要建设。不改革,国家不能进步,不能发展;不建设,无以图富强,无以图幸福。但改革和建设都只能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中进行。这种客观形势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胡适的思想主张,除了纯粹的学术内容以外,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和平地改革,和平地建设。当然,他的改革和建设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模式,这同我们今天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然有不同。但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在知识和经验的层次上,美国的也好,欧洲国家的也好,任何发达国家的优秀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借鉴。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作为中国人的胡适,他的思想、主张、学识和经验,何以不能参考借鉴呢?今天,人们对胡适的著作、胡适的思想,所以表现出那么大的兴趣,实则,最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此。这也正是我们这些研究胡适的人,不避嫌疑,撇开成见,努力探究胡适思想的真实内容和实际意义的最大动机。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所得,胡适的言论著作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特别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加以思考、加以借鉴的。

(一)充分理性地面对一切挑战。

他要求人们充分运用自己和前人的知识、经验,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弄清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出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决不可任凭感情的冲动。任何个人的热情,或群体的热情(群众运动),若没有成熟的理性指导,必难持久,必难有成。理性是我们人类真正的优势所在,是我们获得进步、获得发展的真正凭借。所以,无论在顺利的时候,或是遇到挫折的时候,决不可任凭感情蒙蔽我们的理性。这在和平改革和建设的年代,是极端重要的。

(二)提倡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改革,反对“目的热,方法盲”。

过去人们责备胡适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革命,事实确是这样。但是,在和平改革的年代,在建设的年代,不可能用革命战争年代那套办法来解决问题。改革的事业,建设的事业,不可能有痛快的“根本解决”,只能循序渐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当年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时,***并没有完全否定胡适的意见,他承认胡适的说法有合理的一面。如果完全拒绝对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解决方法,不但改革和建设的事业难以有成,就是革命战争也无法取得胜利。提出一个美好的目标是很容易的,但解决通向这一目标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胡适始终告诫人们要关注眼前的具体问题,要从实验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把目标当作事实,不要醉心于口号和主义,而要把最大的注意力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些见解,如果说在过去的年代,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在今天这个改革和建设的年代,人们只要不被偏见所蒙蔽,必然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反对武断迷信,提倡独立思考。

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值得珍视和发扬。但不容否认,也确有一些不好的遗传,有待我们去克服。例如,科学思想、逻辑思想欠发达,有权发号施令的人容易武断,而无权无勇的小民则易于迷信,迷信古人,迷信教条,迷信权威。武断就不尊重事实,不研究事实,专己恃强,滥唱高调,以想象代替事实,随意下决心,随意盲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往往还不肯虚心总结教训,而是怨天尤人,下一次还要故技重演。不用说人们也知道,在现代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中,这种思想方法和作风是绝对要不得的。必须提倡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随时注意观察事实、研究事实,不说没有根据的话,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随意下决心,不热衷于唱高调,时时力戒武断和迷信的思想弊病。

如果说武断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的色彩,那么迷信则是太无主观、太无独立意志的表现。在中国有长期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造成这样两极的现象是并不奇怪的。胡适一生都坚持反对这种两极的不健全的思想倾向,反对对名词、口号的迷信,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提倡独立思考,提倡不信任任何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这样一种态度,这样一种健全的思想习惯的养成,对于从事现代化的改革和建设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四)以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

差不多从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列强侵略而来,大多数中国人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都难以摆脱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困惑。胡适本人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初到美国时,他还是一个对西方文化怀有强烈戒心的人。但寝馈久之,他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第一,他明白地承认西方文化的长处;第二,他相信,不同质的文化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因为人类的文化在本质上是有同一性的。他在二三十年代极力提倡以一种开放而自信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首先,要开放,要虚怀迎受优秀的世界文化。其次,要相信两种文化长期接触、融通之后,本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决不会消失,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适合新世界和新时代的新文化。可惜,胡适生前死后,他的中西文化观常常被误解,被说成是所谓否定传统、不要祖宗的“全盘西化”。为了和这种所谓“全盘西化”针锋相对,不少的人,动辄拿祖宗的文明来炫耀、来安慰自己。当遇到民族危难和任何阻挡进路的困难问题发生时,他们就躲在祖宗的神龛后面,指望祖先显灵去降妖捉怪,替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当然,胡适的见解并非都十分正确、无可挑剔。他在批评传统文化、批评国粹主义的时候,颇讲过一些过激的错误的话,这正是一些并非顽固保守的人也不赞成他的意见的原因之一。但从总体上说,相对于那些迷信祖宗、迷信古董的人来说,胡适的文化心态毕竟是开明的。他一生都在努力沟通中西文化,希望新一代的中国人,在总结自己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的新文化,理当比他们的前辈更高明一些。我认为,人们只要撇开先入的成见,在胡适那里,肯定可以得到一些处理今天的文化冲突时可以借鉴的东西。

(五)中国百业待兴,应以树人为本。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滞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和建设千头万绪,究竟什么是根本?胡适早在留学时期就认识到,中国应以树人为本,以教育为本。他归国时,打定主意要在思想文艺方面为国家建立一个改革的基础。这正是从树人为本的观念出发的。胡适一生主要服务于教育事业,所以,他的心思精力绝大部分也是用于教育,用于树人。他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所谓独立,就是通过扶持若干个重点的大学和科学学术机构,培养出一大批世界水平的人才,使国家在教育、科学和技术方面可以在世界上占一席地位,使国家现代化具备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胡适所坚持的在现代化事业中应以教育为本、以树人为本的观念,并非是他个人的独创,实则是世界上一切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

(六)关于青年人的使命。

青年决定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所以世界上一切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特别关注青年。从历史发展的观念出发,青年人最大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继承和掌握前人的知识遗产,训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推进国家民族的进步。自然,各个国家、民族在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各种特殊的情况。有时,当遇到危机的时刻,也许需要青年人担当起特别的责任,甚至需要他们做出生命的牺牲。但即使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青年人也仍然以学习和训练自己为最基本的责任。因为革命和战争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胡适生前对青年人发表过无数次讲演,他总是强调青年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学习和训练自己,掌握一些真正的本领和技能,使自己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将来才有报国的机会。当年,他的言论颇受到一些革命青年的反对。他们认为胡适是拉青年人的后腿,不让他们投入革命。但今天我们是处在改革和建设的时代,重温胡适先生当年苦口婆心忠告青年认清自己的基本使命的话,就有不同的意义了。

(七)关于个性主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启蒙思想家可以举出许多人,但我觉得可以三个人为代表:一个是严复,他把进化论的思想介绍给中国人,使人们明白世界进化大势,明白国家民族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从而投袂奋起。另一个是梁启超,他要人明白,要建立新的国家,必须从“新民”做起,有了新的国民,才能有新的国家。第三个人,就是胡适,他叫人明白,自由平等的国家决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设起来的。要争国家民族的自由,必先争个人的自由;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民族的自由。个人自由最重要的基点是要确立个性主义。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有应尽的责任和应享的权利,有自己应做的事业。一个人要想有益于社会,必先把自己铸造成器。这些思想,过去通通被误解成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现在,人们的头脑比过去清楚得多了。如今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几乎人人都喜欢说一句话:“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应该懂得,个性主义,亦即“健全的个人主义”,其真意义正是在努力服务于社会的事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胡适当年已意识到人们可能曲解个性主义,所以他提出“社会的不朽论”,让人们了解: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永久价值的人,唯一的办法是确立服务社会的观念,为社会人群谋利益,在促进社会的无穷发展中实现个人生命的真价值。

胡适言论著作中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并不止于上述这些。但对以上所举各点,如果我们能够屏除成见,认真研究,加以借鉴,当可获益匪浅了。

胡适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30多年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人们往往对离自己切近的人或事不易认识得清楚。迨时过境迁,隔了一个时代,人们回头去重新研究前人的思想行为,反而比他的同时代人认识得更客观、更正确。对那些在复杂的历史条件底下奋斗过来的人,尤其是如此。胡适在世时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死后争议仍未停息。但对于大多数用了工夫去研究过他的人,只要不固执偏见,毕竟在许多基本的方面已接近于取得共识了。

对胡适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做胡适研究的人,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也正因此,我相信这项工作一定会继续取得进步。

作者

1995年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毕达格拉斯、希波克拉特斯、希帕克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祖冲之、郭守敬。
  •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初掌政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领土扩张、强国之道、情感世界等。
  •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

    精选了爱因斯坦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
  • 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施星灿同志是湖北省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全国税务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典型、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简称恩施州)道德模范,被誉为“信念老人”。《人民日报》、《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30多家媒体曾报道过他的事迹。本书通过许多真实、朴实和生动的故事及珍贵的图片反映了全国税务系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全国税务系统我身边的好税官、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人个人、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恩施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利川市优秀共产党员施星灿的一生。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作为当代社会的“症候”,才能体认共同经历的历史。这部小说选以城市为主题,从来没有人像当代作家一样如此专注地书写城市。而唯有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才得以触摸彼此身处其间的城市,并力图在这样的世界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批作家是经历巨大城市化进程的一代人,收录了邱华栋的《社区人的故事》、张欣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姚鄂梅的《你们》等20余篇作品。新世纪城市文学虽有诸多不足,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但毕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时代,他们目睹沧海桑田、见证人的生活和内心的剧烈变动,出人意料地铭刻了当下都市的微妙情感和隐秘生活
  • 31岁小美女的养颜经

    31岁小美女的养颜经

    是一本有别于所有明星美容书的女性必备养颜真经,作者总结了来自历代中医的养生精髓和个人10年的亲身体会,主张美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生,真正的美丽是由内及外、内外双修的,并首次提出“保暖美容”与“经络养颜、呼吸养颜、心情养颜”一招三式新概念,在书中,作者告诉了姐妹们切实并有效的方法。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人生与命运(漫漫求知路)

    人生与命运(漫漫求知路)

    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入。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 跟杨澜学做完美女人

    跟杨澜学做完美女人

    在很多女人眼里,她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她几乎拥有女人幸福的所有资质:智慧、美貌、气质、机遇。然而,鲜有人知,至今日,每一步,杨澜都走得很不容易。她的成功,她的幸福,靠的是对艰难困苦的战胜,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勤奋,靠的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和乐观从容的心态。《跟杨澜学做完美女人》将杨澜的精彩成就与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以及她在不同场合说过的精彩语录,一一呈现给读者,并围绕天下女人所渴望的幸福二字,为每一位女人讲述幸福的必经之旅,教会女性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 止歌

    止歌

    四年前,因误会而分手。孟止歌,何叙,是彼此不够信任还是不够坚持。止歌选择离开。四年后,孟止歌携男友欧阳重返,而何叙身边已有安宁。盛大的圆舞,用力的缄默。兜兜转转,才发现他一直等在那里从未离去,而她亦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爱未转弯。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凯特·格林纳威的游戏之书

    假扮猫咪的孩子站在中间,其他孩子围绕着他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一个人召唤另一个人说道:“猫咪,猫咪,给我一滴水。”然后所有孩子跑着更换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