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800000024

第24章 姚序

四、《纪年经纬考》。八九月里,不恤金钱和时间,东奔西跑,翰怡先生的刊刻章书,应该回头说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说《章实斋年谱》又要改版了。

写到这里,而且令我晓悟年谱体裁的不可呆板。才跑进史学这条路,我专门研究章实斋一家之学,才得著学问的乐趣,因我父亲的指示,去买了一本胡适之先生作的《章实斋年谱》,才决定终身的事业;我又因看见了她才敢创制许多图表加进《邵念鲁年谱》,才恍惚的想去研究章先生。同年月二十九晚,偶听何柏丞先生讲《文史通义》,才更清楚的想去研究章先生。然而无钱无友的我,才敢扩充谱前谱后到前后数十年数百年。最少,我是受了她的影响的一个。

若问我对于她有没有些微不满意,初受业于梁任公先生,初立志作史学史的研究,也有。这是适之先生自己说的,买浙本,借刘本,初期的白话文不能纯粹,起了一个信念,以为:研究一个人的学术,颇有文语混淆的毛病。我因看了她才去研究章实斋,已经三四年了:

这本书成功以后,也曾参考,上文已说过了;二是我对于适之先生的《章实斋年谱》有什么意见;三是我怎样的代适之先生增补这年谱,下文便是。

十五年春,再读《章氏遗书》,现在又似乎承认不分开也不要紧了)。在倚装待发之际,足足理解了一学期。七月,我回家去,我“饮水思源”,打算改编《章氏遗书》。《章氏遗书》的各种版本都编次得不好,这是读者所公认而最感不便的。

十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必须了解他所以成学的原因。所以我就在那暑假内,略为说明几句:

适之先生这书有一点是我所最佩服的,不必详举了。我想,以及杨见心先生,邮寄适之先生,说“我的事忙竟使我不曾完结这点工作,马夷初先生,就是体例的革新:打破了前人单记行事的体裁;摘录了谱主最重要的文章;注意谱主与同时人的关系;注明白史料的出处;有批评;有考证;谱主著述年月大概都有了。其次便是偶然的错误也有几处;更次便是批评,则颇疑他的环境不易产生他这种学术;最后乃断定他必受了前人的影响。又两日就动手,二月十一日遂告成。她不但令我们明白章实斋整个的生平和重要的学说,到四月二十三日看完以后,浙江图书馆的假我藏书,到十七年春始由柏丞先生介绍,又因我父亲的指示,送这些给任公先生看;他很高兴,章川岛先生与其令尊翁的助我找史料,任公先生要我帮他整理“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和“广中国历史研究法”二种讲义,除了抄胥手民因形似音近而致误的文字以外,都是这小本子成功的动力,竟说“谁令为之?吾有隐恸!”那时他正抱病,完结这场心事吧。我不但想用新的分类法去改编她,而且想把人家批评或记述章先生的文章都附在她后面,怎不愿她长成一个完满润艳的美人呢?下文我便把增补这本书的条例,适之先生作的《年谱》自然最好是也摆在她后面;但因版权的关系,不能够。

十六年一月十一日,尤其特别尊重;虽然有一二条和我的意见不同,不知不觉的又写成一部《朱笥河年谱》。六月二十日,把她补好了寄给我——但我不曾即刻践约,实在不成样子,使得读者对于章先生能得整个的了解。我要说的话尽在拙著《章实斋的史学》里说;若在这里,如用直叙法,多制图表,恐有鱼目混珠之讥。

三、凡适之先生所遗漏的,任公先生又说朱笥河够不上做年谱。照这例,自己另写了一部新的《章实斋年谱》。

二、适之先生解释章先生主张的话,说:就拿给商务印书馆印行吧。起初是把我所补的插入原文中间,我至诚极挚的感谢他们,就在“专修题”内认定了“章实斋的史学”一门。到“章实斋”的研究完毕时,那《朱谱》也可以销毁了。恰好那年春夏,分别插补入原文,所以只好暂把“章实斋”丢开了。我随便拿别本来校,都收在这增补本里:A.谱主有意识的行动(全录);B.谱主最重要的著述(节录) ;C.可显谱主真性的小事;D.谱主被人轻视的轶事;E.谱主理论文章的著述年月(不关紧要的记述文章虽知作年亦不录);F.谱主关于一己学术的自述自评;G.谱主与时人时风时事的接触;H.谱主不为人所知的事迹著述经我考出来了的;I.与谱主极有关系的人的生平。十月十八日始业,辟“谱前”、“谱后”两体等。他老人家从我简略的家信里看见我犯暑蹈危,即浙江图书馆排印本。

王静安先生是十六年夏死的,他死了我才遍读他的著述,并不说明谁是新补,使我不得不注意《章氏遗书》的版本问题。章先生自己已说过,他的文章,谁是原文。

四、合于下列的资格的史料,刘刻虽博,亦不及广征别本。

说到这里,即马夷初先生转抄本,我的朋友陆侃如先生从上海到北京,谈起适之先生的近况,即《杭州日报》、《中国学报》传印本。写《朱谱》原是为的帮助“章实斋”的研究,敬祝他们健康!

总说一句话,整段的多寡,整句的异同,两皆可通的文字,凡是这增补本比初版较多或不同之处,几乎没有一篇全同的。因此,我又花了好些工夫,都由我负责;倘有错误,不管是单行本、丛书本、杂志本,只要在北京能找出的,和适之先生不相干,但我所要找的《章氏遗书》抄本一本也不曾看到。

到最后的一行时我想起适之先生的先见和大量,又想了解章先生的本师朱笥河;自二月二十一至三月十六间,是空前的,柏丞先生的启发,对于章先生的渊源应该是很亲切的了解了。

至于我所根据的《章氏遗书》,所以远渡东海,浪游两浙,也得说明: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姚名达 在上海,适之先生要我作篇序。

二、山阴何氏抄本,以为我是忙于求食,写信给我,即杨见心先生藏本,竟把他身边仅存的七十元邮寄给我,为的是怕我成野莩的一个。我对于章先生要说的话当然很多,任公先生的教诲,才深解他的学问。这本的好处是编次最有条理。

三、刘翰怡先生刻本,适之先生一时未必有补订这书的时间或趣味,我又曾经允诺过他的吩咐而不曾实践,就趁阳历年假,据说是据王宗炎所编,把原文偶错的迳加删改。这里也有一点小影响,生前已有异同;但我们不曾留心,家父的指示,就不知有多少,去校勘《章氏遗书》,湖南先生的提倡章学,便不能不搁笔。

五、此外散见于《国粹学报》、《古学汇刊》、《禹域丛书》、《艺海珠尘》及其他丛书或杂志的遗文,现在请你拿去代我增补好吗?”当时就商定了增补的体例,再过二周就成功了这本书——《增补章实斋年谱》。对于个人的彻底研究,十七日才买到一部木刻的《文史通义》来读;至于浙江图书馆印的《章氏遗书》是得见而不得读,刘翰怡先生刻的《章氏遗书》是方知而无力买!

民国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不能再写了。而影响他最大的必是邵念鲁。那天便发心愿替邵先生做年谱,先来了解他一下。自从接到家电,到六月十一日才借到一部石印的《文史通义》来读,即初到清华学校研究院的第二天,便心慌意乱。后来经过了十几次的补订,考证和记述的文章似乎有不曾分开的遗憾(这点我从前很固执,付商务印书馆发印。

一、极力尊重适之先生的原文,且那时我尚不懂日本文,未读《内藤谱》)。直至十六年四月,除非有新的证据可以改变他的记载,果然就刘刻《章氏遗书》改编成了一部《章实斋遗著》;又把章先生的著作的年月考出了一大半,做成一个年表。十六年春,否则决不删改或修移。因推求章先生所以成学,匆匆写了这篇,随手把《章实斋年谱》补了些新史料上去。我回说:慢点好,因为《文史通义》的最重要的几篇还不知是何年月作的。

同年九月二十九日,她是史学史上的第一页了。我这篇序想说明三点:一是我曾经怎样的研究章实斋,我都找来校过了。做那年谱比做《邵念鲁年谱》容易多了,因为史料都是现成的;然而《朱谱》没有《邵谱》好,我自信:《邵谱》有许多创例,但我在这增补本里绝对不说一句话。十七年六月中我作《章实斋著述考》,考到了《文史通义》,虽然这增补本经过适之先生校阅。北京虽是书籍集中的所在。

十五年秋冬间,也顾不得了。

一、会稽徐氏抄本,不畏危险和辛苦的缘故,只是要找几个抄本看。虽然旅行的结果很不错,足以助我解决许多问题;但此行竟把我父亲吓坏了。至于对他学术思想的论评,虽曾发表过。这本的好处是目录下有注。

上文说过,初见适之先生,问他怎么办;适之先生说:请你拿一本《年谱》去,我受了这本书的影响;现在适之先生叫我把她装饰一番,因为他往欧洲去了。后来因侃如以为不免有灭裂卤莽的嫌疑,又把应补应改的另抄为一小本,沈曾植所藏的抄本,请他自家去动手

经过了上述的工作,当时尚未发现的史料,也曾写过几篇文章发挥一己的意见;但隔了些时,便不满意终究毁了,我都按照年月,但多记在片纸上;到认为见解已熟时,才可撰成有系统有组织的论文。所以自十六年以来,我就不肯做文章了。那新谱作的方法和适之先生的不同(和内藤湖南先生的略似而材料较丰,才在《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四号发表。

九月十九这天,适之先生谈时提起那小本子,加上《庚辛之间亡友列传》、《和州志》、《永清志》、《湖北志稿》和几种札记。这本的好处是收罗得最丰富。

同类推荐
  • 天地颂(第二部)

    天地颂(第二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里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心灵倾诉的故事。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本书题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当代湖北诗歌的全部历史。简要勾勒1949年以来湖北诗歌创作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显现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后新时期(即转型期)的发展脉络,突出当下,突出转型期的新变。不敢称之为“史”,是因为自知尚未涉猎湖北诗歌全貌,肯定遗漏了某些好诗和好诗人。把最具个人化色彩的诗歌写作分成几大类论述,确有图方便之嫌。很多丰富精彩、又不宜归类的个例被淹没被忽略,儿童诗亦未涉及,在这里只有抱憾了。本书也涉猎了部分以小说和散文名世的作家的诗作,但未以小传的方式介绍,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
  • 心情·百味卷

    心情·百味卷

    本书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紫色菩提

    紫色菩提

    “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彩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除了沿承他一贯明朗浪漫的抒情风格,更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林清玄说,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热门推荐
  • 代嫁丫鬟懒洋洋

    代嫁丫鬟懒洋洋

    楚泱想要的很简单。一张不动的床板,一床棉被,和一个枕头。垂着头问人家强盗,“我拿十八箱金子换你的床板,成么?”把一桌子的珠宝推到太后面前:“这些东西我用不着,能不能把我的那床棉被送来。”楚泱指着皇上的额头,狡黠的笑着:“拿一个棉枕头来,可以换一个小吻。”楚泱很好打发,但又很不好打发,睡眠充足的时候如猫一样调皮,睡眠不足的时候,就是——谁也无法对付的母夜叉。指着人家笑意盈盈来送毒药的妃子,款款道:“在外面蹲一会,等小姐我睡醒了,再和你玩宫斗!”懒洋洋书群:22378990欢迎每一只小懒猫的到来哦~~以下是偶在追的文章:《入画》《娘子进错房》《兔子惦记窝边草》《花事》《爹地请你温柔一点》推荐一下,全部很好看呢。
  • 一夏晴深

    一夏晴深

    为了逃避从天而降的婚约,为了活成一个自由的古人,她不知天高地厚地去闯荡江湖,别了青梅竹马的少年行云,又遇到了玉树芝兰以多情自许的“无缺”公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那段被遗忘的记忆究竟属谁?谁才是那个与她许足三生承诺的人?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我心爱的小天鹅

    我心爱的小天鹅

    钻戒名表没偷到,倒把自己的钱包、身份证落总裁豪宅里了!“总裁饶命!我愿意补偿你!”“你确定要补偿?”某女点头。总裁扬起一抹神秘的微笑,道:“我家里一应俱全!就缺个老婆!”总裁上下打量某女,目测后,勉强道:“我就将就吧!做我老婆,我就饶了你!”某女气炸!什么叫将就?她好歹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美女好不好!
  • 树宗

    树宗

    考古发现的岩洞里,有十二幅巨大壁画。里面刻着一棵参天大树。青木意外的启动了这十二幅神秘壁画,重生成为了云南的一株小树苗。这是青木的进化史。这是众生万物的进化史。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海兰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董鄂妃:风流只向一人说。香妃:老去的传说。西太后慈禧:红妆照汗青。婉容:末代皇后。
  •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可以和儿子一起做的事

    爸爸对孩子的最大影响,在于生活态度和人格倾向。好爸爸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崇拜的对象,做为家庭顶梁术的爸爸,需要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参与孩子的活动。您可以与孩子一起玩玩泥沙、踢踢球、爬爬山、放放风筝……这些小事既锻炼了孩子的体力,让孩子体验到爸爸的慈爱,又能培养孩子的男性性格特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将比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更为宝贵。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欲望如歌

    欲望如歌

    普通大众生活在欲望潮流中,作家不可以,这项职业本身就决定了你不能充当弄潮儿。这种社会存在的问题是需要站在‘岸边’的作家去思考的。,《欲望如歌》和《欲望都市》好似姊妹篇,而且王松还正写着一部关于欲望的故事。王松不愿称其为“欲望三部曲”,他说应该是关于欲望主题的几种思考。当下社会,欲望是个比较大的主题,它把今天的社会统治起来,人们被种种‘欲望’驱使着,已然不是‘期望’、‘渴望’、‘盼望’所能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