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200000001

第1章 推荐序

大众历史读物要有传播价值观念的担当

——张耐冬《读史别裁》序

刘后滨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尽说蔡中郎。

陆游的诗句,给人以某种享受。村头村尾、斜阳古柳下,人们劳作之余,三三两两,漫不经心,谈论着历史上的人和事,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一种生活境况啊。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之前,我生长的村庄里,依然还有闲谈历史故事的传统。陆游的时代还没有大的城乡差别,文人对乡村生活并不陌生,不存在“草根”一说。陆游所说反映了一种很深厚的文化传统,谈论历史故实,一直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中后期。

历史知识不应该属于小众,尽管历史研究是专家的事情。所以,这些年来有所谓“公众史学”的说法,而且大洋两岸、海峡两岸都在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众史学”项目(Public History Program)。该课程项目开办于1980年,主要培养目标是编写地方史和社区史、历史遗迹保护、文化资源管理、与历史相关的行政管理、博物馆工作、公共政策史编写以及学术出版编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公众史学”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个方向的覆盖面很广,对于我们制定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非常具有参考意义。历史系绝对不能只培养历史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目前学术界和媒体对“公众史学”的理解,基本还局限在“大众读物”或“普及读物”的意义上。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语境基础上的。大众文化中的历史知识,不等同于公众史学。公众史学是由专业机构来培养从事与历史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学的专业属性。而国内的所谓大众历史读物,卖得好的,基本都不是历史学专业人员写的,基本上脱离了历史学的范畴。这里面原因比较复杂,有历史学专业人员放不下身段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历史学专业人员长期受到的学术训练比较刻板,适应了论文体的写作,又要严守规范,很难写出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字来。所以,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还是遵循着古已有之的勾栏瓦肆、说书讲唱的传统。

这个传统也没什么不好,而且普及历史知识不见得非要和时髦的“公众史学”扯上关系。问题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需要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在这个方面,当前存在着很混乱的状况。历史知识的普及一定伴随着潜移默化的价值传播,正如本书中所举《三国演义》的例子,三国史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三国之所以成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讨论中的大案例,原因在于《三国演义》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演练了一番,或者说是寄托了在历史和现实中实践价值体系的梦。很难说《三国演义》所要实践的价值观念都过时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整个价值体系肯定是不适合于当代社会的。从媒体上能够看到,不少人都在讲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可很少有人关心历史知识普及背后的价值观念的传播和价值体系的重建。甚至由于没有梳理清楚不同时代的价值体系,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引发了一些极端事件。这应该引起从事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教师、学者的思考。

耐冬是那种勤于思考,也善于思考的学人。在我所接触的不同代际的史学界同行中,他那种总喜欢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的探讨中关注价值观念及其传播的读书取向,显得非常突出。我本来不赞同他在个人专著出版之前先出版一本学术随笔集,怕他陷入不务正业之讥。看完书稿后,觉得很有思想,而且有那种关注价值观念及其传播的自觉。所以,我稍微改变了态度。

耐冬作为一位年轻的大学历史教师,经过正规的史学训练,知识面很广,叙事技巧和对一些关键细节的考证,都颇见功力。不过,这并不是本书最突出的地方。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历史表象背后价值的关怀,是分析和思考,具有明显的批判精神。他尽量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把故事本身说得更加透彻,更让人记得住细节,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叙事方式,作者称之为“别裁”,当深含此义。

这是一部既长于叙事又关注价值的学术随笔,不同于一般的所谓历史智慧、政治谋略、人生哲理之类的文章,也不是读者文摘式的随感。书中关心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既不猎奇,也没有故作高深,所举事例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我敢肯定地说,不仅对于非专业的读者,即使对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有许多也都是耳熟而不能详的。从学术角度看,本书类似一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专题论集,而且有着避免“鸡零狗碎”和“云山雾罩”双重尴尬的自觉。这就使本书具备了很大的可读性和较强的学术性,尽管不是用论文体的文字写出来的。

作者出生于70年代,90年代中期上的大学,是能够同时理解区分度很大的两代人(50—60年代人和80后)的一代学人。书中对许多历史细节的分析,都是娓娓道来,如同当面对谈一般。这很符合“很少打电话,却经常发短信”、“不想用声音交流,只想用文字沟通”的当下生活。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人在孤单无聊的时候,总是想找一个聊得来的人说说话,可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且人们对谈话对象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通讯录和手机上存的所有名单翻个遍,结果还是一个合适的、可以闲聊一会儿的人也没有找着。这是现代人生活的困境之一。所以,人们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就去建论坛,开博客,设空间,写日志,总是希望等别人有空有心情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即使如此这般,也还总是让人失望。在这个文化也成为快餐的时代,不妨去翻看一本既有精彩叙事又讲了许多道理的历史书。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许多,借题发挥,是为序。

2008年11月20日

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类推荐
  •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这是一本亲历者书写的、深刻揭露抗日战争前后一段时期内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著作。作者万斯白是意大利人,后加入中国籍。曾在张作霖的特务机构工作,并亲历了张作霖被日本暗杀事件。后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军特务机关并为其效力。因仇视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痛恨,后逃往上海,并发表了本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及见闻,揭露了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间谍在中国的组织及活动、张作霖如何被杀细节、日本人在中国如何压榨民脂民膏等。
  •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以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民族革兴、工业发展等事件为多姿多彩的枝叶,使读者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本书以世界历史为主干,既读了历史,又长了知识,更开了眼界。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像一条千丝万缕拧成的线,世界史则更像一幅由不同画面构成的巨幅长卷,它们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创造史事实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革命,当人类登上月球不再是梦想,当踏上宇宙已成为现实,当先进的交通工具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未来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时,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作为村民的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就是在了解我们的身世
  • 家园

    家园

    已经入了秋,天气却依然像盛夏般炎热。掌柜的张宝生搬了个马扎儿,坐在自家的小饭馆儿门前一边看夕阳一边伸着舌头吹凉风。这狗娘养的天气,就像狗娘养的日子一样难过。暑热一直穿到骨子里不说,连喘息的气儿都粘湿湿的,仿佛灶台边上的污渍般油腻。
  • 明史演义

    明史演义

    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勉强支持了数十百年终弄到一败涂地,把明祖创造经营的……,其问如何兴,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统有段极大的原因。但总属普通说法,不能便作代兴衰的确证。明代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第一弊是骨肉相残,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先贤有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此外还有国内的党争,统一华夏,嗣后传世十二,凡十七帝历二百七十有六年,国外的强敌,胶胶扰扰,愈乱愈炽,这句话虽是古今至言,明朝的系统是汉族为主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宁负天下不负卿

    宁负天下不负卿

    她,让皇帝倾心,让权倾朝野的王爷动情。她,却被二人无情推入权利纷争的漩涡,直至死亡的边缘。他说:“你跑到天涯海角,也一样要做朕的女人!”她,究竟是皇兄的宠妃,还是出塞的和亲公主?她,甘愿隐姓埋名只为做他府中一名不起眼的小妾,在他与别人的洞房花烛夜含笑远望遥不可及的鲜红喜字……他却说:“你只不过是本王的掌上玩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事过境迁一切已成定局,长夜里又是谁的眼泪湿润了冰冷的长剑,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能不负前世那三千回眸,那一眼惊鸿又是否缘定三生……
  • 当铺小二要成仙

    当铺小二要成仙

    机缘巧合踏上修仙路。无尽的法宝,神奇的法术,瑰丽的修真界,当铺小二,炼气,筑基,金丹等等,境界何处是尽头?大道万千,殊途同归?
  • 小妖,让本君欺负下

    小妖,让本君欺负下

    一棵寂寂无名的小草妖,一个被毁了肉身的魔君大叔,一位天人般的仙尊师父,外加一只害羞的白兔师兄和冷面表哥,这修仙的道路春色好不灿烂。星沉月落,风云变幻,当她体内的魔君被发现时,当仙门要将她与魔君一道驱散魂魄时,魔与仙,大叔与师父之间终究谁才是她最深爱之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魔六界

    仙魔六界

    天地分为仙、佛、人、妖、魔、鬼六界。其中,佛界独立,人界、鬼界为仙界统治,然而魔界一直和仙界对立,而且收服了妖界。天地如此多娇,然而也是杀气暗涌。天地可以有无数个英雄,然而天地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因此千百年来,仙魔两界纷争不断。
  • 重生之倾城有娃了

    重生之倾城有娃了

    在这个钢筋铁泥的城市里总有些人们不知道的存在,他们被称为“能者”。她司马紫薇,据说是出生时紫薇花正开,便被“亲爱的''爷爷随口起名为紫薇。她天赋异禀,她的存在就是为了保住司马家在"能者"中位居之首,以便自己弟弟顺利掌管司马家。她看透人心凉薄,却能守住本心。可当她知道原来一切竟不如自己所想,最后一丝亲情尽断时,还没来得及反应呢,竟被小人物暗害了,瞬间无语,大呼“太窝囊了”。再次意识时,自己竟成了叶倾,是父母用生命倾尽一切护住的普通高中生叶倾,还有个弟弟。不知是否是前世太苦,身体居然带有不可思议的异能,竟显得前世辛苦修炼的灵力竟如此小儿科了。没事挖掘挖掘身体的异能,领着弟弟过着小日子。叶倾圆满了,定会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可是…“妹妹,你叫叶倾,我叫慕城,合起来就是''倾城''你说是不是缘分啊"看着眼前的娃娃脸,璀璨纯净的眸子,叶倾瞬间黑线。她以为他不过是被过度保护,不食人间烟火有钱人家的单纯大少爷。却不知那只是对她,倾尽温柔,极致宠溺。他单纯如“痴‘,对于讨厌的人从不理会,客套都不会,大家习惯了,人家有这个资本。可他却领来个丫头硬要人家当媳妇,大家懂了,果然食色性也。“倾丫头,你什么时候跟爷爷回家”尼玛,一个普通高中生竟然还有不知道的身世,这啥情况,看看再说吧。“麻麻,你能给我把名字改了吗”某个小胖墩可怜兮兮地看着她,叶倾犹豫了。“臭小子,别人想叫还不敢叫呢,你还嫌弃上了”某男不乐意了。“哇哇…人家男孩子叫倾城,以后怎么娶媳妇啊”看着这如出一辙的一大一小,叶倾笑了,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此生唯愿有你,执我之手,解我千丝结。有你伴我浮华一生,足矣且看叶倾如何利用异能谱写出自己的风华,而他们又如何演绎一场倾城天下呢?【亲们放心跳,开始虽有点小沉重,情节起伏,小熊保证绝对不孽,宠的没边啊】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乾隆时期的诗学,主要围绕着对明代以来诗学的反思展开,那个时期国力强盛,士人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当时的诗学比较注重审美和艺术的方面,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走向衰败,士人心态,由平和转向焦躁愤激,许多诗歌反映了现实。本书就是对乾隆时期诗学、乾隆嘉庆之际诗学、嘉庆道光时期诗学的研究。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农家仙田

    农家仙田

    神秘空间,偏僻山村。从繁华都市回归的小农民,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荒野庙宇,武林宗派,让平静的山林渐变喧嚣。李青云说,其实我只是个农二代……闲时进山打猎三五日,左牵黄,右擎苍,不胜逍遥。忙时捕鱼摘瓜种果树,挥汗若雨,换得金银堆满屋。此有仙田一片,任尔施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天之角,收获界无疆。——新书《神农别闹》,已经上传,请多支持。
  • 排毒一身轻

    排毒一身轻

    永葆青春、延年益寿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医学界也在积极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多年的科学实践,开发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能够使人不早衰,少得病,少得重病,少得绝症,最终达到养颜美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条路就是清理体内的垃圾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