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700000002

第2章 少年英雄的政治资本(1)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文治武功闻名于中国历史,他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积极推动了李渊起兵自立,又亲自率领军队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国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他日后继承皇位的重要政治资本。

太原起兵:主谋还是响应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但是他却继承了皇位,成为一代明主唐太宗。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不合规矩的,那么,为什么他继承皇位之后,没有受到当时人与历代道学家的批评呢?

根据史书记载,从太原起兵反隋并不是李渊自己的主意,李世民才是幕后的主谋者,李渊则是糊里糊涂地给卷入其中。如今史学界都基本认为这是不足信的。由于李世民后来以不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为了给自己的继位寻找合理的解释,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所编的两部史书《高祖实录》与《太宗实录》并不“实录”,而是掩盖李渊之功而夸大李世民之功。后来的新旧唐书,原始资料都来自这两部实录,自然就继承了它们的偏差。《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已察觉到从前的史书中有抑李渊而扬李世民之举,尽量作了调整,但并不彻底,仍坚持首谋之位在于李世民。后来王夫之读《资治通鉴》时写了不少揭示李渊深谋远虑的话,是较早提出李渊在太原事件中的地位作用重于李世民的见解之人。

建国之后,历史界也开始对太原首谋者发生质疑,但一开始时仍有不少人经多方考察后还是承认李世民的首谋地位。随着对史料的整理和重估,终于形成了较统一的意见,即太原起事中,李渊才是主谋。

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学术界已有很多这方面的分析,此处不再多加考证。这里只想提出的一点是,李渊的主谋地位得到一致确认,但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地位却未完全确立。

从一个极端往往易于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史书中极力贬低李渊而抬高李世民是一个极端;如今一些人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力贬低李世民而抬高李渊。这种翻案风的态度,不是严谨的史家之风。

那么李世民的地位如何呢?很明显,他的地位作用仅次于李渊。但这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他与李渊是互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相成的。

首先,李世民在李渊诸子中显然是最能干的,这无须从后来他统一全国战争中的表现求证,只需看到李渊赴河东和太原时都将家眷全部留在老家,而始终只带李世民在身边,就可见一斑。

但李世民的能干是有其特定范畴的,其中一显著范畴当然是军事才能,这在雁门关之围中可见。此外,李渊在河东平乱时曾遭围困,也是李世民率骑兵为之解围的,史书所载虽难免有溢美之词,基本上还是能反映他早年的军事才华的。

但在太原起事中,军事才能并不占主要地位,仅是在晋祠反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二人实际上是杨广派往太原监视李渊的)一役中,李世民曾布兵于街道中,协助扑杀二人时显现了军事方面的才干。

另一特定范畴则是其招揽人才的本事。这一方面的才能非常重要,史书上记载他如何折节下交俊贤的地方很多,不必一一重复。只有几点特别重要,需要提出以引起重视。

其一,李渊身份较尊贵,这限制了他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无拘无束地与任何人交往。一来是交往对方未必敢于攀附;二来若他如此纡尊降贵,难免会引起杨广对他动机的疑心。所以像刘文静这一类地位低微但才华横溢、满腹雄心的庶族人才必然会乐于投效李世民。再加上他本人的好纳才俊,二人便一拍即合。

所以,纵观以后的唐初政权之中,由李渊招揽的才俊多是门户尊贵的士族,李世民身边则多寒门微士。这对二人在政治上倾于保守或倾于激进的取向是有一定影响的。仅就太原起事而言,若非有李世民参与,李渊要获得士族以外的广大庶族的支持拥护是不容易的。

其二,李世民招揽的庶族人才中,其实不仅仅限于寒门微士,甚至是亡命之徒、流氓无赖也招为己用,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资源。

曾有西方政治学家指出,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一股游离于秩序化的政治体系之外的政治力量,它的特征就是流动性与非秩序性。精明的政治家往往能将这一股政治力量引为己用,去完成秩序内的政治力量因为囿于条条框框而无法完成的任务。《鹿鼎记》中康熙之利用韦小宝,虽非史实,小说家言,却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典型表述。

而这股政治力量若得不到好好的利用,在秩序化占主体地位时它无力与之对抗,只能反映为街头流氓对社会普通秩序的骚扰;在秩序弱化时,即乱世之中,这股政治力量若被反对现存秩序者利用则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旧有秩序的力量。《水浒传》也不是史实,小说家言,却也是这一历史现实的典型表述。

李世民招揽的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务正业的流氓无赖,就是这一股流动政治力量被利用的表现。当然,这股力量在旧秩序中是非秩序力量,但被新秩序吸纳后便成为新的秩序化力量,性质已变。

李世民在太原起事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其敢作敢为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李渊过于谨慎的性格缺陷,使他的谨慎小心不至于滑向胆小怕事。这一作用在此后的进军长安战事中仍会发挥出来。这不难理解。李渊年事已高,又久居高位,再加上他亲眼看到杨玄感起兵中行事不慎而告覆亡,小心翼翼是必然的。但这小心有时会太过分,以致坐失良机,若非李世民从旁推动,太原起事不见得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

此处还有一个问题,即李世民在太原的所作所为,到底是由李渊直接授命干的,还是他揣摩李渊的心思自行处理的?若是前者,则其自由度便相对较小。

我认为情况应是后者。由史书来看,其中记载了多次李世民劝说李渊起兵的言论,都是长篇大论,前后连贯,很难想象是出于伪作。多半史官伪作的是将李渊的掩饰起兵意图之举写成是懦弱不敢起兵。

李世民既是揣摩李渊意图行事,所以每每想扩大行动范围或加快行动进度时,都须以言语挑引李渊说出心中所思所想。而李渊作状要将他绑拿惩治,定以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之罪,其实是在暗示李世民行事不要太过明目张胆,以免触动王威等“朝廷派”官员的疑心。

据《资治通鉴》所载,李军从太原起兵后遇到的第一个劲敌是霍邑的宋老生。恰好此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军粮无法接济上。而刘文静赴突厥求和请兵支援又一去而无音讯,再加上传来消息,说刘武周与突厥勾结,乘太原后防空虚而攻击太原,结果军心动摇,许多人主张撤兵回救太原。李渊向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问计,二人均反对撤军,认为刘武周偷袭太原之消息纯属谣传。但李渊并未听取意见,下令撤军。李世民欲待再劝,却已天色向晚,李渊已经就寝,守卫不让他进去。李世民于是号哭于帐外,终于惊动李渊出来问明情由。李世民再次分析大军可进不可退,进则胜、退则亡的利害关系。李渊于是改变主意,派李世民追回已经后撤的军队。这就是所谓的“哭谏追师”,颇为戏剧化。

胡如雷指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并没有哭谏追师的情节,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一劝,李渊就改变主意了。而《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乃起兵中的随军记事温大雅所写,成书于李渊在位年间,较之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中多有溢美李世民之言更为可信,所以胡先生认为哭谏追师一事是捏造出来美化李世民的。

但胡先生所说似不大妥当。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诚然有溢美李世民之言,但倒过来想,既然《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于李渊在位年间,则它岂非也有可能溢美李渊?

事实上,后来李军进攻河东时也出现久攻不下的情形,当时又出现两种意见,一者主张先攻下河东再取长安;一者主张绕过河东不攻,直接攻打长安。后一意见是李世民提出的,成了后来行动的主要依据。但《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却不提此建议出自李世民,胡如雷在此也承认《大唐创业起居注》在这一事上是溢美李渊了。由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为了溢美李渊而隐没李世民之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可能不等于事实。“哭谏追师”一事应该是真的,是由于此事之描述与上下文配合得很好,并无明显的斧凿之迹,不似出于伪作。而事件中反映出李渊小心谨慎的心态,也是与他前后的作风相当一致的。

如果再细加考虑,就会发现李渊的小心其实并不算过分。李世民在说明刘武周攻打太原之说为谣言时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刘武周胸无大志,满足于现有的地位;而突厥则贪婪好利,不守信约。所以二者表面上结合在一起,其实则互相猜疑,根本不可能勾结到一块儿。若刘武周当真攻打太原,突厥就会攻击他的老巢,刘武周必定不敢冒此大险,所以不会攻打太原。

若以当时形势来反思李世民的这一番分析,就会知道他是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刘武周决非胸无大志之人,而突厥为了一时利益与之勾结亦非不可能,只不过其勾结可以维持多久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而当时李军绝大部分兵力集结在霍邑城下,太原后防空虚之极。而坐镇太原的只是十七岁的李元吉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小孩子。一旦刘武周来攻,又该如何抵挡?所以,刘武周勾结突厥攻打太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实上,虽然在进军长安的过程中这个可能性始终没有成为现实,但后来却终于变成事实。在李世民平定西秦后,刘武周突然大举攻打太原,李元吉未作抵抗就弃城而逃,窜回长安,以致李氏父子发迹的河东地方面临全部沦丧的危险。李渊惊慌之下竟下令放弃河东领土,李世民上疏反对,并请命率军抗击。而在刘武周被李世民彻底打垮后,他率领残兵投奔突厥寻求庇护,李世民当时既称臣于突厥,自不敢率军追入突厥去擒杀刘武周。后来还是通过离间突厥和刘武周之间的关系来借突厥之刀杀了刘武周。

在那个时候,李唐政权已据有长安,并已平定西秦,再无后顾之忧,形势较之进军长安时的前途未卜不知好上几百倍,刘武周这时尚且有能力攻击太原,且在一开始时就造成“关中震骇”的险恶局面,如若刘武周在进军长安时攻打太原,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所以,以李渊平素之谨小慎微,李世民在第一次劝谏时所持理由又过分乐观,则李渊没有听从的结果,是正常而合理的。这符合他的小心作风,也符合李世民早期军事思想中乐观急进的特征。

到李世民哭谏之时,他则从反面论证了撤军的危险:一旦撤军,军心将彻底崩溃,到时宋老生由霍邑出兵从背后追击,大军马上就会灭亡。这次他避开不谈不撤军的好处,而着重于撤军的危险;不再从乐观角度,而是从悲观角度剖析问题,因而易于使李渊信服,终于使之醒悟。这一切都相当合情合理,捏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然,在整个事件的描写中,不免有些戏剧性的成分在内,这就可能是写史书的人用了些文字手段了。但总体而言,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还是可以信赖的。

少年主帅的败绩

李世民一直被称为“常胜将军”,他登基之后,大臣们还创作了一首歌颂他军事成就的《秦王破阵乐》。实际上,在起兵反隋的时候,作为一个毛头小伙子,李世民还是曾经有过失败的。

唐军曾三次与西秦军作战,均由李世民指挥。第一次是在唐军攻占长安后不久,薛举挥军包围扶风。李世民率军出战,大败薛军,以致薛举几乎想认输投降,因此第一次是小胜。第二次却是唐军大败,第三次又再大胜,最终平定西秦。

同类推荐
  • 压不垮的左宗棠

    压不垮的左宗棠

    为什么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为什么曾国藩说左宗棠才是“当今天下第一人”?为什么美国《时代》周刊将左宗棠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称为全球最智慧的三位中国名人?左宗棠的旷世伟大到底是怎么炼成的?本书以当代鲜活的视角,入木三分地剖析左宗棠独具个性的政治韬略智慧,细致晒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晚清官场剧烈权斗的台前幕后和为官升迁之道。全景式展现左宗棠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杜甫传

    杜甫传

    这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全书11回,讲述了“诗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这部书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周公姬(jī)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yì)考被殷(yīn)纣(zhòu)王烹(pēnɡ)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 两面王吴三桂

    两面王吴三桂

    事实上,吴三桂驾驭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确实是有高人几筹的本领。在权谋、勇略、交人、用人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他很高的纵横捭阉艺术。这一切都成为时代人研究的重点。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的枭雄品质,在他的一生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和发挥。
热门推荐
  • 天降奇缘:萌妃戏寒王

    天降奇缘:萌妃戏寒王

    一场魔术她穿越到了一个历史没有的朝代。在那里她以为找到了能够相知相信的人。到头来却落得个要被斩首的下场。断头台上他说:“我一直都相信着你,但是你却背叛了我,辜负了我的信任。”这一刻她才知道他所谓信任,在别人的帮忙下逃出升天她决心不在相信任何人,只是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无条件宠着她的男人。
  • 西晋世子

    西晋世子

    这是一个故事得从公元265年的上元节说起。。这个故事就从,司马衷遇到蘭妍开始讲起。
  • 末路求索

    末路求索

    他,一个农村少年。高考的意外失利,让他进入了一所二流大学。经历了父母的伤痛,他想试着挑起生活的重担。做民工、收破烂、倒古董,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而苦难似乎还没有结束,女友的离去,同学的误解。一切似乎是越挣扎越苦难,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自己的人生。他,名叫鲁力,他想跳出无形的漩涡,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知识、凭勤奋,相信终有一天会化蛹成蝶,飞向蓝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打黑2

    打黑2

    黑恶势力愈发猖獗。恶性案件频发。东州高层忧虑深重,以佟昌兴为 代表的“打黑”派决计出重拳,对黑恶势力以致命打击。无奈高层意见不 一,华喜功、钱谦等人从中作梗,打黑一时陷入两难之中。眼见着皮天磊 一天天做大,张朋担心自己东州老大的地位不保,遂暗中用力,想对皮天 磊施压。地产商黄蒲公被皮天磊操纵,从张朋“放水”公司套得上……
  • 当铺小二要成仙

    当铺小二要成仙

    机缘巧合踏上修仙路。无尽的法宝,神奇的法术,瑰丽的修真界,当铺小二,炼气,筑基,金丹等等,境界何处是尽头?大道万千,殊途同归?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腹黑妖夫:后院起火了

    腹黑妖夫:后院起火了

    (续《处处惹桃花:美男齐上钩》)女皇微服出巡一次,从此后爱上了皇宫外的生活,被冷落在后宫的皇夫们,个个摩拳擦掌,洗洗干净,势要将出墙的女皇给诱回来。“寡人是女皇,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一个都不能少!”凤君咬牙启齿:“本宫有必要让陛下在床榻上起-不-了-身。”
  • 秘密档案

    秘密档案

    1999年5月8日晚上10点,当我刚从外地采访顺道回到江苏常熟老家的父母亲身边时,电话铃突然响起:……你看新闻了吗?北约把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炸了!今天大学生们和不少市民都到大街上游行呢!在北京的妻子告诉我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