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09

第9章 道之本体论(1)

"自然者,道之真也"

——南北朝《无上秘要》

道之本体论是道教宇宙生成论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道教对宇宙本体存在的深入思考和逻辑把握,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哲学要为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找出一个共同的本原(或本体),这个本原必须包含一切具体事物的特征,反映它们的共同本质,而本原(或本体)自身却只能是抽象一般的,或关于理念或关于实体的概念。"卢国龙《中国重玄学理想与现实的殊途与同归》,第274页。在中国,""本体"一词,始于晋代。西晋司马彪在所作《庄子注》中解释"而侈于性"说:"性,人之本体也""。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562页。"魏晋以后,哲学界关心和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体论"。以本体论取代两汉宇宙构成论。这一变化,说明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深入与提高。"任继愈《天人之际》,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道教道之本体论从本质上讲是宗教化的本体论,但其对"道"本体运动及本性存在的理解和认识,则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闪烁着不少唯物主义的思想火花,为树立唯物和科学的本体论世界观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将本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行分析,加以论证的,第一个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参见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而在中国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的是《论语》,在孔子思想中,"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道"作为本体存在的是老子,道教又将其丰富与发展。《老子想尔注》认为:"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老子想尔注校笺》第18页。王玄览在《玄珠录》中也认为:"道无所不在,皆属道应。"《道藏》第23册,第620页。"道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表示规律、法则,但它潜在着一种被神化的内涵。一旦社会有了需要,它可以转变为一种宗教的核心理念。"宫哲兵《老子与道教》,《宗教学研究》2004年3期。韩国李顺连在《道论》中提出,道家、儒家、佛家、基督教之道具有体用、有无、一多的统一,并认为:"大道一本而多元,异途而同归,一体而多用。"(韩)李顺连《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道教道之本体论思想与道教宇宙生成论一样,道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道的意义不是单纯的,而含有深奥的复杂的内容。"刘鹗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四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但是,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规律,体现于"道"的"本体"统一性。

§§§第一节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最早具有"本体论"思想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爱利亚派巴门尼德的"存在",他试图撇开宇宙万物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寻找出一种永恒不变的本原--"存在"。柏拉图则将这种"存在于人的心中",又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称之为"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本原"、"本体"表达了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都由其产生,又复归于他。希腊文logos(音译"逻各斯")一词,基督教哲学中亦译作"道",意译为"理性"、"理念"等含义。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有关逻各斯的学说,认为逻各斯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并成为其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的抽象概念。孔子关于道之思想体现了"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即强调"人道"之作用,老子之道则侧重于"天道",与孔子之道明显不同。""道也是佛教论述的本体,佛教从"言语道断"出发,反复声明"道不可言"。"(韩)李顺连《道论》,第254页。道教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是道教本体认识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道教从认识论方面对"道"之本体存在的理解和把握。"在老子以前,人们都以为万物之父即是天,天是生成一切物的。到老子,乃求天之所由生。老子以为有在天以前而为天之根本的,即是道。道生于天地之先,为一切之母。"刘鄂培主编《张岱年文集》(第二卷),第49页。老子的"道",既是"天地之始",有天地起源论的含义;又是天地万物所依据的根据,有本体论的含义。参见张岱年著,邓九平编《张岱年文哲学文集》(上),第565页。"道教哲学与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和现代生命哲学都不尽相同。道教所谓的本体,不是与现象毫不相关的自在之物或纯粹的理性法则,而是有生命的,能生物应物的"道体"。王卡《生命的源泉与归宿》,《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道教经典中所论及的"道"又称之为"常道"、"真常之道"、"大道"、"无上正真之道"等,被视为万事万物的"本根"、"本源"。"自然,道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32页。道之本体存在状况如何,道教通过其特有的"自然"、"应物"、"老君"、"三一"与"无为"说等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探讨。

一"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道之本体"自然"说

道教继承了老庄"道"之自然性的思想,并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道本自然"的存在论思想。"道教在教理上承袭了道家学说,其生命本体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基础,故而其自然本体皆以道家自然本体为依据。"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道教自然本体存在说是道教宇宙生成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其"大道自然"、"道本自然"、"道合自然"是道教宇宙本体存在论的具体体现,对于深入认识道教的宇宙观具有重要意义。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经常把实体称为"神"(上帝),有时也称为"自然"。"神"和"自然"两个术语表达的是同一概念,都是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实体。阮籍在《达庄论》中阐发了他的"万物一体"的宇宙观,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阮籍《达庄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11页。道教自然观继承了这种"万物一体"的思想,将"自然"作为"道"之本体存在的体现,认为:"道、自然、天为同一事物,是万物之源,它是无限的。"(日)漥德忠《道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道教通过"自然"所表达的与道之本体存在之间的关系,展示了"道"作为宇宙本体存在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道"之本体存在的出发点和基本内涵。

第一,"道法自然,自然之道"。《老子想尔注》说:"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发道也。"《老子想尔注校笺》第35页。自然与道虽然名字相同,二者表达的都是一种存在状态,但实质是不一样的,二者相互效法,但是"自然"则是道之本体存在的一种体现,"道"是最根本的,"自然"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道教将"自然"界定为道之本体存在的一种体现,反映了道教在本体论上所具有的判断标准。《太平经》对这种"自然"所表达的"道本"作了进一步解释,说:"自然者,乃万物之自然也。"《太平经合校》第16页。"自然"所表达的乃为万物之自然存在,这种自然存在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表达了万物所具有的存在之客观性,二是表达了万物存在的一种本然状态,是道教自然观对于"道本"存在之特征的一种表达形式。对此,《西升经》认为:

道要不烦,一言该之曰自然而已。道法自然,自然之道,行之为上,不行则不至也。

道教自然观从认识论上对"道本自然"的普遍性作了深入解释,认为其"自然"是道所具有的本质"本然"属性和运动规律存在之重要体现,表达了"本体本然属性"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是理性,有概念性质,是在并列中的概念,是有广袤形式的概念。"(美)梯利著,武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81-482页。道教的道之本体存在论思想,主要在于通过"自然"表达了道之本然属性及规律存在所具有的无所不入,无所不在,并普遍存在于世界万事万物之中的特征。

第二,"道之自然,物之自然"。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经典《无上秘要·入自然品》认为:"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是故凡人为道,当以自然而成其名。"《道藏》第25册,第294页。如果人能遵循道之本体--"自然"存在所具有的规律,则"道可得而通"。道教这种通过"自然"所表达的道之本体存在之"真"的认识,是道教把握道之本体存在的理论基础,"人为道能自然者"则表现为对于道之本体存在"自然"性的把握和认识,凡是能认识和把握"道"之存在"本质"客观实在性的,则可以被认为"自然"。道教最终将道之本体存在思想落实在"自然"所体现的"本然"及内在运动规律存在上,反映了道教自然观对于道之本体存在认识所具有的科学探索。道教这种对"道"之"本真"认识的主要依据乃为"道法自然"、"道本自然"等思想,是道之"本然"存在的本质反映。同时,南北朝时的《无上秘要》还认为:

道之自然与物之自然名同意异。……道自然也,得之者,知其自然,不得之者,不知其所由然。《道藏》第25册,第295页。

这里将道之自然存在与物之自然存在作了区分,认为二者"名同意异",即道之自然存在所表达的是道之本然本性及内在运动规律性的本体存在,是一种内在的而又不能被看见的存在状态;物之自然所表达的存在乃为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自然存在形态,这种存在状态和属性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认识和了解的。对于道之自然存在之内涵,只有深入了解其存在的内在本质属性及运动规律,才能"知其自然"并顺道之"自然"存在而得之。道教隋唐时期的经典《道典论》对于道之本体存在的状态作了如下论述:"自然之太和,御九精之灵气者也。夫道之纳用,贵自然也。德之为精,尊恬愉也。摄自然以载真,抱恬寞以正邪者,则横犯不生,飞害自减,可要道之旨者也。"《道藏》第24册,第854页。道之本体"自然"存在表现为"太和",其本然本性的存在体现于"道之纳用",是"道"通过"自然"所表现的本性存在的重要体现。这种"道"之自然存在之"旨"则具体表现为"贵",即通过"尊"、"摄"、"抱"等方式遵循道所具有的本质本性之存在,并表现为"横犯不生,飞害自减"等道所具有的内在运动客观存在之属性。

第三,"道本自然,无所不入"。杜光庭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说:"道本自然,无所不入,十方诸天,莫不皆弘至道,普天之内,皆为造化蠢动含生,皆有道性,若能明解,即名为得道者也。"《道藏》第17册,第187页。"道"作为宇宙的基本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实在性,其本性存在则具体表现为"无所不入"、"莫不皆弘至道"、"蠢动含生皆有道性"等方面,如果人们能够认识道之本体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运动规律之存在,则可以"得道"。这里道教将"得道者"作为对于道之本体存在认识的主观能动者,认为只有认识和把握其客观规律性才能顺应道之本性存在及"本然"运动规律。道教根据"道"之本性存在,从对于道之存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上解释"自然"所表达的"道"之本质客观存在性,对"自然"的基本含义作了具体而形象地解释。唐徐灵府(号默希子)《通玄真经》说:

自然盖道之绝释,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道藏》第16册,第710页。

道教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自然"所表达的道之本体存在的客观性作了四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自然是对道之客观存在最完美的解释,称之为"绝释";二是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道之客观规律即"万物皆然";三是道所体现的发展和变化的存在形态乃为"自然非有能"并且"无所因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顺应道之规律而不能违背它;四是只有遵循并顺应道所具有的客观本质本性及运动规律之存在,才可以称之为"自然"。这是道教对于道与自然之关系最完美、最精彩的解释。

二"道能遍物,即物是道"

——道之本体"应物"说

道之存在是一种"本在"状态,这种状态通过"道物"关系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在本体论上曾提出"种"与"属"的关系。柏拉图曾经通过理念来表达"本在"的思想,认为"理念的模样印于这混沌的"物质"之上,便形成宇宙万物,即我们的感知对象"参见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这种"本在"虽然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但却表达了"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道教对于道之本体存在的认识表现在"道物"关系方面,它继承了道家关于道所具有的有象、有物、有精、有情、有信的客观实在,表明道既是宇宙创生的本原,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生机和动力;既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的体现,又可以展开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无为无形的宇宙本初的自然节律,具有道与物的统一性。"从宇宙论出发以道为世界本源,自然面临天地万物生成之后道的适从问题。隋唐道教理论家力图从体用、本迹的角度统一道与万物。"陈兵《道教之道》,第5页。说明道之存在具有与物之统一性,即所谓"道能应物,物能得道"《道藏》第23册,第625页。反映了道教对于道之本体存在的基本认识。

第一,"以物禀道,道之应物"。王玄览在《玄珠录》中对于物与道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论述,认为"道物"关系体现了"本"与"表"的关系,即道作为物质存在之本,而物则是其本之上的"表",是"本印"与"被印"之关系,物作为道之表,体现了道之本体属性与特点:

万物禀道生。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此则动不乖寂(如本印字)。以物禀道,故物异道亦异,此则是道之应物(如泥印字)。将印以印泥,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此喻道动不乖寂),本字虽不减,复能印多泥,多泥中字与本印字同(此喻物动道亦动)。《道藏》第23册,第620页。

这里将"道物"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表述:一是道教认为道为本,"万物有变异,其道无变异。"道在宇宙生成演化中的本体地位具有"无变"之特点;二是物之变化乃是道之内容的反应与体现,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功能,即"物异"乃为"道异"之反应,称之为"道之应物";三是"道物"相应之关系如"印泥印字","泥中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都是由于道之"复能印"的结果,尽管物质世界纷繁复杂,但其本质则体现了道所具有的本质本性,其属性则与道同,即"字与本印字同。""道与万物的关系就好比印与泥;将刻有字的印去印泥,无论是什么泥、有多少泥,泥中可以印出无数字,而本印字不减少。本字虽有一定,却能印许多泥,字与本印字却是相同的。同样,万物禀持道而产生。万物有变异,道无变异,这就是道的应物无穷。这里所说的道,已具有柏拉图所谓"理念"的意思。"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第二,"道能遍物,即物是道"。道亦生亦灭,又不生不灭,道自性与"空"合,所以道能遍物,无所不在。《玄珠录》认为:

同类推荐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热门推荐
  • 养肺食谱

    养肺食谱

    本书精选了近百种养肺食谱的做法,你能在短时间内享用色香味美的养肺菜肴。既有大众熟悉的传统菜式,也有名厨新近的创新品种,种类齐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内容实用。
  • 重案缉凶

    重案缉凶

    “在这个世上,没有破不了的案,只有破不了案的人。任何看似完美的罪案其实都不完美,因为制作罪案的人本身就不完美。”《重案缉凶》(作者九木)收集了近年来中国最为刺激、惊险、复杂的真实案例,以档案小说的形式,深度剖析犯罪动机,完美演绎犯罪情节,并对罪犯心理做了深入的解析探讨,完整地还原了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重案缉凶》将给“犯罪”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权威性借鉴。
  • 无人认领的巨款

    无人认领的巨款

    明明是自己的钱,是神探小鹰校园幽默推理小说系列丛书之一。《无人认领的巨款》的故事内容如下:李光的妈妈黄阿姨是捡破烂的。小鹰他们接手了这个“案件”,开始寻找失主。但失主李妍妍竟然在关键的时刻拒绝认领这笔巨款。为什么不敢认领,本书是由董恒波编著的《无人认领的巨款》,这巨款的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吗?,她在捡到的一双旧皮鞋里发现了七张存款单
  • 公子倾世穆无双

    公子倾世穆无双

    今生的错过,前世的纠缠,是命中注定?天意弄人?她不知他是男儿,谁也不知命运又会将他们推向怎样的结局。他亦不知她是女儿。一个本该是快意恩仇的男子,一个本该是养在闺阁的千金,他与她总是擦肩而过,他只是为了给父亲寻找解药,扮作女子潜伏在她身边,总是有许多的万不得已,为求她一世平安,将她扮作男子生活了十八年一生情肠,初始,而她的父母,两世悲凉……,他与她初遇。
  • 尼洛亚特狂歌

    尼洛亚特狂歌

    由于父皇暴毙,阔别故国11年的第七公主慕艾拉归来主持大局,随即她就被卷入了激烈的争权漩涡里,而此时出现在她面前的苍金骑士狄瓦诺,身上笼罩着的重重谜团更为让她在意。到底狄瓦诺在图谋着什么,抑或他与皇帝之死以及王国动荡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首注定席卷尼洛亚特整个大陆的血火狂想曲,此时正在以让人无法自拔的激昂旋律演奏着……这一切都在《尼洛亚特狂歌》中揭开了谜团。
  • 古龙文集:离别钩·霸王枪

    古龙文集:离别钩·霸王枪

    这本书里有两种武器,对应着两种人性力量:戒骄和勇气。《离别钩》中,狄青麟冷血无情,刀法无双,不把捕快杨峥放在眼里。但杨峥手中只为相聚而重出江湖的离别钩,会让狄青麟的骄傲付出代价。《霸王枪》中,一位只手遮天的神秘人物犯下累累财案命案,但他的势力之大、能力之强吓退所有英雄。唯有聪明的丁喜携“神拳小诸葛”邓定侯和“霸王枪”王小姐,凭三人之勇,做到了所有人认为绝对做不到的事。
  • 特务037

    特务037

    《特务037》系著名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之后的最新作品,书写了特定年代特殊人物的特别故事。小说故事精彩好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层出不穷,结局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值得先睹为快。$$少尉军官于守业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工科任命为潜伏在陆城的特务少将专员、特别行动组组长,代号037,他在陆城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师,由此037这一代号就像魔咒一样伴随着于守业,开始了他这一生都要注定为之付出代价并最终迷失了自我的灰色的双面人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时空转换之搬家至南冥

    时空转换之搬家至南冥

    由于一个决定我将家搬到了古代。命中注定,我遇见了他。他——堂堂的太子殿下,却愿意为我付出一切。奇——永远温柔的对我笑,只希望我过得好。他愿意为我做任何事情。煌——自称我的哥哥,我却只能一笑置之。只有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只想回家,但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它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始终是我们在从事各项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认识路线和指导原则。本书完整介绍《孙子兵法》的兵学理论体系,揭示《孙子兵法》的重大学术价值,同时考察《孙子兵法》的历史文化渊源,认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卓越的领导艺术,并对《孙子兵法》在当今社会活动中的启迪潜鉴意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兵家文化的成就和影响,理解和运用兵家领导艺术和管理智慧,在人生竞争中牢牢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