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900000003

第3章 宇宙生成论(1)

"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

——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道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认识和理解宇宙天体本质属性及人类活动内在规律的起点。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史蒂芬·霍金认为:"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有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在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英)史蒂芬·霍金著,杜欣欣、吴明超译《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上帝创造自然、人类灵魂和天使。"(美)梯利著,武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1页。"在元旦节庆的架构里,象征性的重演创世纪,这种作法至今仍见于伊朗与伊拉克的摩得安教徒。"M·耶律亚德著,扬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版,第57页。"重演宇宙之开辟,重建造宇宙之时间,在婆罗门教兽祭的象征里更明显。婆罗门教的每次兽祭都标示世界的一次新创造。"M·耶律亚德著,扬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版,第68页。"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英)史蒂芬·霍金著,杜欣欣、吴明超译《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整个天既不生成,也不可能被消灭,而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单一和永恒的,它的整个时期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在自身中包含着无限的时间。"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道教认为宇宙天体生成及人类社会的开始,是由于天体运动演化的结果,而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由于天体运动产生了天地万物和人,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生命运动及人类自身行为的社会实践等自然而然的"本然"运动,这种天体宇宙演化的"本然"属性及固有的运动"规律"被道教称之为"自然",其内容包含许多辩证合理及朴素自然主义因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天体宇宙及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由于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建立在"老子神创论"等宗教化的宇宙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宇宙生成论,加之受"当时"的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其建立在对于天地人"本然"属性及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本心"与"神秘"主义倾向,使道教宗教化的自然观对于宇宙生成"本然"及"规律"的认识难免带有"神创论"烙印与不彻底性。

§§§第一节宇宙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道教的天体起源思想成为道教认识宇宙生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的出发点。道教关于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是道教具有"自然"特点的宇宙生成观,是道教神秘主义认识论在天体起源方面的重要体现。"由于宇宙自然界在空间上是无限大的,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整个宇宙的所谓"起源"问题,即整个无限的宇宙是永远存在着的,并没有一个开端或者起点,而只是小至一个个天体、大至一个个星系等等才有它们时间上的起源问题。"刘立群《超越西方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是基于生成"天人"之宇宙天体而言,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个"天体"、"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存在着天与人的起源问题。关于天体的起源有许多观点与学说,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星云"说,但是为康德的宇宙起源论创造了哲学上的历史条件的,是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笛卡尔和牛顿。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从他们的原子学说出发,对于宇宙的产生、形成和变化作出唯物论的解释,他们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对康德起了积极的作用。1796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出版了《月亮的系统叙说》一书,奠定了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由于这两种星云假说在基本原理和许多个别论据上有共同之点,所以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就将这两种天文学说等同起来看待,并名之为"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就其对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影响来说,不仅仅支配了19世纪的天文学,尤其重要的是推动了后来自然科学迅速地向前进展。1948年伽莫夫和弗里德曼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式的文章,提出了宇宙"大爆炸"说。1948年后期英国科学家邦迪·戈尔德和霍伊尔建立了一种"宇宙永恒"模型,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而且一直保持同样的状态。"张超编著《人类未解之谜新探索神秘的宇宙今昔》,朝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1979-1981年美国科学家古思、温伯格和威尔茨克三人提出"暴胀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在大爆炸以后迅速膨胀,并形成了今天的宇宙世界。在天体起源和演化方面,道教则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思想和范畴的天体起源和演化学说,并在宇宙的生成和演化的顺序、阶段、过程等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描述,体现了道教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对于天体生成、演化和发展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宇宙天体的生成、演化"自然"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统一性、差异性、阶段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世界天文宇宙演化思想史上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一"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

--天体起源于"气"之说

道教宇宙生成论虽然是宗教化的,并带有某些"神创"性,但包含有许多"科学"与"自然"的宇宙生成论思想,其中天体起源于"气"之说就是一例。道教认为天体起源于"气",天体演化和宇宙生成"惟一气耳",并认为"一气既分,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是生两仪也",这是道教宇宙生成论"气始之说"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中,世界物质的起源被认为是"气"。天地形成以前所谓的元气,就是未分化的浑沌状态。元气后来分化为阴阳二气。这个阴阳可以理解为二元的物质的势。"(日)桥本敬造等《自然观的演变--宇宙·物质·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了"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道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气"之说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了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宇宙生成"气"之说。

第一,"天地万物,无不须气"。"气"论在道教自然哲学、各类修持方术和各种"自然"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的概念范围甚广,包括自然界云雾之气、人体呼吸之气、阴阳五行之气、生命运动之气、精神灵秀之气以及先天的精气、元气、道气,而"自然祖炁"、"一气"、"三气"、"九气"等都是不同"气"的转换的结果。"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向认为"气"是最根本的物质。从战国时代的宋钘、尹文(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就提出,宇宙万物的统一是气。"郑文光、席泽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页。《老子想尔注》认为:"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元气组成的,元气是原初的极细微的物质,纷纭复杂的宇宙物质世界的本原和起源则是"气",即:"夫物始于元气。"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4页。由元气而后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道教认为,元始者,乃先天虚无,自然祖气,而天地万物和人则是这种气演化之结果。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页,以下同。"天地人"三才万物生成与演化乃源于"气",生生化化而"无不须气",生者气之所为,离开了"气"天地万物则无以生。

第二,"先天虚无,自然祖炁"。"先天虚无,自然祖炁"是本身就存在于宇宙运动演化之中,具有"本然性",又称之为"元始者",其作用具有"劫化生诸天",并表现为"未经成败",是宇宙运动演化之"始劫者"。道教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中认为:"元始祖劫化生诸天,祖始也,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欻然化生,五亿诸天。始劫者,世界初生未经成败也……元始者,乃先天虚无自然祖炁,在人谓之自己曩劫不壤元神。"《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482页,以下同。其"妙气"在宇宙演化中的特点又体现为"以自然为本",即:"禀元始妙气之自然而化成人道之法身。夫道以虚无为宗,以自然为本,以道为身,无复先祖也。"《道藏》第2册,第483页。唐代吴筠认为,"气"乃天地万物的生成之根,是元气自化之结果,具体则表现为"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表明气在宇宙万物生成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在《宗玄先生玄纲论》中说: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味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道藏》第23册,第674页。

这里的"天"、"地"、"人伦""杂类"全为"一气之所育","元气"乃表现为"混茫无倪,万象之端",生天地人物之形者也。"把元气、自然这一切,都看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其相通都是并力同心的。这完全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思想。"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产生于氤氲之气,而又最终归本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归根结底,一切都是自然产生或形成的。"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隋唐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8页。

第三,"元气恍惚,自然天地"。"西汉后期的春秋家,通过阴阳五行思想,而加固了自然天道和政事人道相联关系的思想基盘,并在追究天人宇宙的始元性设定了"元"的概念。同时阴阳说基础中的生成万物之二元气,随着重视"始元",把"元"当作"气之始",在具象世界的阴阳二气所拥有的活源力的根源中假想了气之始元的"元气"。"(日)户川芳朗著,姜镇庆译,李德龙校《古代中国的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唐末道士闾丘方远节抄《太平经》而成的《太平经钞》则进一步认为"元气"乃具有"三生万物"之作用,而"气"乃万物生命力的体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太平经钞》,《道藏》第24册,第338页。"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同上,第339页。道教将"气"看作构成天、地、人和万物的始基,成为万物生成之源。认为"万物之根"为"九气",九气之始在"三气",三气乃为"一气"所分。《云笈七签》引《灵宝经》曰:

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而理三宝。三宝皆三气之尊神,号生三气,三号合生九气。九气出乎太空之先,隐乎空洞之中,无光无象,无形无名,无色无绪,无音无声。导运御世,开辟玄通,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运推数极,三气开光。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九气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气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页,以下同。

这里表达了天体起源于"气"三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由"一气"之源乃先天虚无"自然"之气,经"三气"再到"九气",九气出乎太空之先,成为天体"太空"之源;二是这种"气"的特征与构成为"无"即无"关象、形名、色绪、音声"等;三是由"三气"而成"天地"、"人民"、"万物",天地万化,非"三气"莫能生育,从而形成"天地之极",体现了具有道教特点的天体起源于"气"之说。而其中"妙气之自然"、"自然之气"等则体现了道教对于天体"本然"意义上"气"之本质属性的认识。"从宇宙论的角度,发挥《老子》、《淮南子》及汉代谶纬神学的天地万物生成说,以道为万物始原元气或元气之根,以道为气、元气、祖炁、混元一气、真一之气者"陈兵《道教之道》,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以下同。是道教天体起源于"气"之说的重要内容。

第四,"气清成天,滓凝成地"。"元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般指超越时空的先天之气,宇宙的生成,万物的化生皆被看作元气变化的结果。"和气和太初,初气终归一,和气和者,天地元和之一气也。能生万物,故天乾地坤受元气也。"《道藏》第4册,第361页。在道教的宇宙生成图式中,元气被看作是天体生成之源,即"无上大道"的化生物,混沌无形,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结合,摩荡相推,万物化生。"道教将宇宙本原--元气,同宗教神灵相结合的观念,也是受儒家纬书的启示而产生的。……在纬书中,元气既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又是神灵之根本。道教将"一"解释为"道",把"元气"、"道"、"神"三者结合起来,构成它关于宇宙本原与"最高主宰者"的神学观念。"李养正著,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空洞》篇说:

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空洞之内,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返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上三天生于三气之清,处于无上之上,极乎无极也。《云笈七签》第17页。

这里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元气"经"三气"到"九气"从而"万化禀生"、"日月列照"的过程,并体现出"元气"在天体起源与演化中所具有的"自然"作用:一是"元气"本身就具有对于天体"空洞"产生和存在方式上的作用,"元气于眇莽之内,幽冥之外,生乎空洞";二是"元气"对于天体有"太虚"到"无"、"有"、"空"等不同演化阶段上的作用,即"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而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三是"元气"开始对于天体"上中下"、"始元玄"构成上的作用,"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四是"元气"在天体演化的作用上还具有"自然"意义上的规律性,"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使道教"气"之说,在天体演化中的作用更为具体化、形象化和阶段化,体现了道教自然观作为认识论对于天体演化基本规律的认识,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本"说的内容。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每场爱情都遍体鳞伤——如果深爱过

    每场爱情都遍体鳞伤——如果深爱过

    令小想。二十八岁半。剩女。宅女。姐姐突然死亡,她踏上了追寻谜底之路。一路上,有爱。有迷惘。有快乐。有悲伤。最后也不过是这样。每场爱情都遍体鳞伤——如果深爱过。已出版。出版名《我等你,永远为期》。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2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俏女三娶四嫁

    俏女三娶四嫁

    那亲亲的帅气锦鲤,两看相厌,大晚上的撞鬼掉入下水道,百般刁难,竟成了她的欢喜冤家!落寞神医,半人半妖,你穿我也穿,淡薄的性子只为她展示风华,她还能怎么办?娶他!这七色仙花不好摘,怪事天天有,每摘一瓣就是一朵桃花。那么丑,世界真奇妙,那么臭…那神婆居然张口就是一句‘因缘不浅’,她女扮男装,他竟扮猪吃老虎把她耍!———————神秘谪仙抱着古琴跑来她家,她嘀嘀咕咕,让她穿来是为了什么?摘仙花!冷艳婢女牛高马大名叫翠花,再来一句就是‘三娶四嫁’。现代的古董女木挽心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碰到了古怪神婆。前世今生,琉璃仙子,当所有的谜团都解开,还要她死得那么难受,这一切皆因痴情的他。前世债,今生还,要他?不要他?———————注:本文YY,一觉醒来竟成木府二小姐。只是那该死的神婆,举止优雅,却极度重口的跟她玩GL?当她傻!看到镜中的自己貌美如花,略小白,不喜勿拍。三娶四嫁?!这狗屁神婆居然诅咒她要结七次婚!真是气煞我也!谁知她惹怒神婆,生死相随,兜兜转转,原来是朵桃花!凤仪国女皇,她也稍稍欣慰。高傲将军字句讥讽,穿就穿呗,双双杠上,你追我打,最后却为他生娃!还有那妖孽太子,美男一大票
  •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啤酒主义者的独白

    一个爱喝酒的男人在北京、深圳等地漫游,在两个女人之间纠缠,在一个又一个酒桌上感悟人生。主人公“不合规矩”地生活着,并用酣畅的语言表露“不合规矩”的内心。我们见面而很少说话,因为我们足在摇滚乐中见;我们见面可以说很多话但却什么都记不住,因为我们是在酒后地。但我们必须要相见,因为我们已小会独处,我们已不会安静。爱情只是啤酒产生的泡沫,生活如此强大,青春如此深刻!
  • 迷途

    迷途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非洲狮2:王者之路

    非洲狮2:王者之路

    “落日”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大自然的考验,也历经了亲人的死亡和家族的盛衰。她在危难中保存自己的性命,在学习和实战中慢慢成长和强大,成为一族的族长,与丈夫雷从原先的仇恨到共经风雨、相濡以沫,他们一起带领整个家族度过一个又一个灾难……
  • 仙在囧途:天上掉下个仙妹妹

    仙在囧途:天上掉下个仙妹妹

    她真是倒霉透了,力量最薄弱的时候一脚踩空,掉下天庭也就算了,还被一支不知从哪儿来的箭穿肩而过,还好还好,遇到个漂亮的小正太恩人救了她。呃,虽然面冷,总是讽刺她,但心地还是很好的。本以为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小插曲,没想到,十年后,她因与电之子的一个赌约,再次重返人间,阴差阳错中,又遇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