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机人机,对举造化"。天人感应系统相应性具有人与天之间的对举性。这种对举是在"人造化"与"天造化"、"天机"与"人机"之间进行的,俞琰述《周易参同契发挥》说:"夫人身中造化与天地造化相应,今曰偕以造化者,论其至妙全在天机与人机对举。人能虚心凝神与天地之机偕作,则造化在吾掌握中矣。"《道藏》第20册,第220页。即天人造化相应,其造化"至妙"全在天机与人机"对举"之中,而这种"至妙"、"对举"即体现了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人如果能"虚心"、"偕作"天地运行与感应之"机",则天人感应系统相应性就会掌握在人之中。
第五,"因缘有数,必顺自然"。天人感应系统相应性的依据和要求是"必顺自然"、"心与天通"。这种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是由宇宙运动规律的系统性所决定的,离开了宇宙运动之规律,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是不存在的。金末元初全真道士王志谨编《盤山栖云王真人语录》说:"因缘有数,非由人力。必顺自然,安以待命,内功外行,全在自心,自能着力,自己有功,行与不行,各各自得。教门不开,须当隐伏,心与天通。教门既开,外功亦应,合天应人,功不厌多,行不厌广,但在此心坚固,乃可成就耳。"《道藏》第23册,第728页。这里的"各各自得"是"心与天通"、"合天应人"、"功不厌多"等天人感应内在系统相应性的具体表现,最终是道之运动所表现的"因缘有数,非由人力"、"必顺自然"的必然反映。
四"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
——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
道教认为天人感应不但具有应用性而且还具有神秘性。这种应用性不但涉及到宇宙演化、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且关系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天人感应"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信仰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道教神学伦理的思想基础。通过这样一种信仰,天上的神灵,将对每个人的视听言动,随时进行最为周致而严格的监督,并不时地根据善恶行为的积累状况对行为者施以"报应"反馈。"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天人感应不但可以左右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而且可以建立并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理想信念。道教认为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应用神秘性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亦象其事,法而为之"。这种应用神秘性表现为"天地人有其事,象神灵",使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关系表现为"神应天气而作","鬼应人治而斗"。其中"神"与"鬼"均表现为人们对于天人关系应用神秘性的认识与理解,并将这种天人感应之应用神秘性具体表现为"随神气而动作"、"应时而往来"。《太平经》认为:
故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天地人有其事,象神灵,亦象其事法而为之。故鬼神精气于人谏亦谏,常与天地人同时。是故神应天气而作,精物应地气而起,鬼应人治而斗。此三者,天地中和之疾使,随神气而动作,应时而往来,绝洞而无间,往来难知处。《太平经合校》第673页。
道教从"天气"、"地气"对于人气之感应,从而形成"中和"之气论述了天人感应的应用神圣性,并涉及到三个方面:"神应天气而作","精物应地气而起","鬼应人治而斗",从而使"天气"、"地气"感应并干预"人治",实现"天地中和"之目的。道教还进一步将应用神秘性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其内容不但涉及到"生死性命"、"疾病健康",而且还涉及"水火盗贼"、"遗亡器物"、"枉杀人者"、"取非义之财"等各个方面。这种应用的内容和范围是广泛的,而表现的形式和方式则是神秘的、难以把握和预测的。
第二,"随其轻重,夺其纪算"。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道藏》第28册,第193页。天地之间有"数百"神随时监督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并根据人们行为所犯天意之轻重而"减算"、"尽算"之,"减"则"贫耗疾病",尽则"人死"。《太上感应篇》进一步认为:
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药者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道藏》第36册,第313页。
"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典型体现,也说明天人感应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天人感应应用神秘性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虽然具有许多虚幻假象和人为主观臆断等非科学因素,但对于我们善待天人之间和谐关系将具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第三,"万神奉行,人莫可测"。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表现为天具有无比大的力量与影响,这种作用与影响在于天表现为"至大至圣",并在天人关系中表现为天具有"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天人感应论的基础在同类互动,同类互动的义理在气化世界观,气化世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共同模式。"杜保瑞《基本哲学问题》,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元朝正一派道士玄阳子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说:
天者至大至圣,无极无为之气也,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元者至大也,又曰万善之长也,乃四时之首也,五行之先也。雷者乃天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也。声者生也,万物得雷震声而萌也。又曰,天不言以雷代言也。普者上天下地,四维八荒,无形有形也。化者,天道阴阳,运行则为化,又自无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万物生息则为化。《道藏》第2册,第569页。
这里通过宇宙运动之"气化",充分表明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应用神秘性:一是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的基础是由于天"至大至圣","无极无为之气"而应者"承天命"所具有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将导致应者对于天之神秘的盲目崇拜而敬之。二是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表现为"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以雷代言"等特点。三是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具有普遍性,"上天下地"、"四维八荒"、"无形有形"均应为"化",表现为天人感应过程中所具有的运动特点。四是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是天道阴阳、运行为化、自无而有、自有而无等"万物生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万物的作用"无物不承天命",其应之结果涉及到"生生杀杀"、"运行为化"、"万物生息"等方面,而这些影响都是由于"天者"、"至大至圣"并使"应者承命"而导致的,说明天人感应对于"万善之长"、"四时之首"、"五行之先"等方面之影响。
五"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
道教的天人感应虽然具有许多科学的思想火花和客观合理因素,在中国道教史的发展进程中也确实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各种重要影响,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宗教化的天人观。"天人感应论不仅把君主作为地上的感应主体,而且把世间众庶也纳入这个感应主体之中,这就使它的作用对象发展为天下一切人。"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第201页。道教的天人感应是建立在道教之"道"基础之上的天人观,体现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所具有的神灵崇拜,是主观假象与宗教崇拜的融会,其内容体现了道之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为人对于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认识。
第一,"覆贵为贱,反贱为贵"。道教天人观通过对宇宙运动演化客观规律的认识,在人们主观思想上形成了具有"万物有灵"等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宗教神圣性的认识。由于天人感应过程中"天"对"天地反覆"、"万变千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天的意志,人之行为只有在天之作用和影响下才能"起陆而帝"、"覆贵为贱"、"反贱为贵",从而实现人之社会生活的"圣人定基业"之目标。"人必须顺应天的意志去治理,与天相感应,才有政治运作的和谐吉利,才有天下大治。这样,道教哲学的宇宙论就和其政治思想结合了,形成天人一体的神学政治理论。"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唐代李筌在《黄帝阴符经集注》中通过对"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作注,表现了人对于天人感应神圣性所具有的宗教崇拜以及"天人一体的神学政治理论":
大荒大乱,兵水旱蝗是天杀机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繁夏台,周囚羑里,汉祖亭长,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杀之机也。起陆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权臣擅威,百姓思乱,人杀机也。成汤放桀,周武伐纣,项籍斩嬴婴、魏废刘协,是乘人杀机也。覆贵为贱,反贱为贵,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合发,成败之理宜然,万变千化,圣人因之而定基业也。《道藏》第2册,第717页。
这里从远古历史的发展上看待天人感应的客观自然基础所具有的神圣性。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过程:第一是"天杀机",即"大荒大乱,兵水旱蝗";第二为"乘天杀之机",即"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繁夏台,周囚羑里,汉祖亭长,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第三为"人杀机",即"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权臣擅威,百姓思乱";第四为"乘人杀机",即"成汤放桀,周武伐纣,项籍斩嬴婴,魏废刘协";第五为"天人之机合发",即"覆贵为贱,反贱为贵,有若天地反覆"。道教认为通过天人感应的上述五个过程,证明了天人感应所具有的宗教神圣性,并实现了由天到人、由"人为"到"机合"的千变万化之过程,从而使"圣人因之而定基业也",表达了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天人感应宗教神圣性的系统过程。"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合发,成败之理宜然"等方面则是道教对于"与天相感应"神圣性所具有的宗教崇拜情结,以及天人合一治政理念内在自然本性的揭示。
第二,"天覆地载,顺吉逆凶"。道教认为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具有"顺吉逆凶"之特点。人之主观行为只有顺应客观宇宙运动变化,"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才可以实现天人和谐与天人和顺,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之目的,这是天人感应的神圣性所决定的,也反映了人对于天人感应的宗教崇拜。宋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认为:"天有三十二覆,地有三十二载,天覆地载,各理一气,人居其中顺吉逆凶,其应如响。"《道藏》第27册,第106页。人对于天地之气"其应如响",这种"应"与"响"表现在"顺吉"、"逆凶",天地运动体现于"覆载",这种"覆载"之功能则各理一气,而人在天地"理气"的运动和影响下表现"行为"之"顺逆","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是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的客观基础,这种"覆载"、"顺逆"之客观运动具有神圣的属性,人们必须以宗教崇拜的心态遵循而不能任意违背其所具有的这种客观性。对此,《云笈七签》卷十五《三洞经教部·天机经》认为:
夫杀机者,两朝终始之萌,万人生死之兆,处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故天之为变也,则龙出于田,蛇游乎路,此为交战之机,故曰[龙蛇起陆]。人之为变也,则春行秋令,赏逆罚忠,此为颠堕之机,故曰[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云笈七签》第384页。
这里的"天人之机"既有其客观本然规律,又带有主观宗教神圣崇拜因素。体现了道教天人观对天人感应的尊崇和敬畏。其中"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是道教对天人感应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这种必然性是早已"定矣"的,是神圣的而不能受到任何动摇的,人们只能顺应它而不能改变它,这是道教天人感应宗教神圣性的基本内容。
第三,"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天人感应"大则夺纪"、"小则夺算"的宗教神圣性还要求人在主观方面,通过"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而实现"正己化人"之目的。"当天人相感之学以同类互动的方式成为对于社会人生行为的一种祥瑞灾异的警示时,这便是儒家形上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意了。"杜保瑞《哲学基本问题》,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204页。道教则将这种"对于社会人生行为"的灾异警示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太上感应篇》认为: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道藏》第36册,第312页。
人在行为实践中如有行为之"过",动摇了天地运动演化之内在属性,则可根据"大"、"小"等"量"的不同而遭到"夺纪"、"夺算"的惩罚,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对于人之行为影响则表现为一个"量"的过程,体现在"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人感应的神圣性,就应当首先注意自己的行为与道之符合状况,只有在行为之过"大"、"小"上把握其量变到质变之"度",这个"度"则体现于"道"性。"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才能符合这种人之行为"度"之要求。那么这种"主观"行为之量变到质变的度的规律是什么,道教认为应当体现在"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方面,并实现其"昆虫草木,犹不可伤"之行为,才能体现量变之度的最基本要求。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既是道教对"道"在天人感应中作用的认识,又是人在行为方面应当遵循和顺应这种神圣性的主观体验,具有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
§§§第二节天人感应的生命运动及表现形式
道教认为天人感应是一种生命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天"之"本然"运动过程对于人之"本性"影响而实现的。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一书中认为:"自然科学中所接受的理论是,有生命的躯体可根据对物质宇宙中的其他部分的已知知识得到解释,这是一个著名的格言。但是它是双刃的。因为它本身还包含着相反的推论,即宇宙的其它部分可以根据我们对人体所知道的东西进行解释。"(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杨富斌译《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道教的天人感应观所具有的生命运动思想恰恰体现了天人之间关系的"双刃"性,并对生命运动带来直接或间接正负影响。天人感应实际上是由"天之肌体"到人之肌体及五脏、心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天之变化对于肌体及脏器的构造影响及感应来实现的。"人之肢节,以应天地"《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道藏》第21册,第445页。这种感应表面上看是"体"对"体"的感应,其实际上是宇宙演化过程中天体"本然"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道法自然"的必然产物。
一"人皮应天,覆盖于物,天之象也"
——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