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47

第47章 “格物”—“性格”—“闲笔”(7)

叙述视角的概念是由美国19世纪小说家詹姆斯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西方流行的文学叙述学中,“视角”的概念成为核心概念之一,并且被弄得十分复杂。但生活于17世纪的金圣叹早就意识到叙述视角的意义,虽然他没有用“视角”这个概念。金圣叹所评点的小说《水浒传》总体看带有宋元时期说书的痕迹,是一种“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视角,作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局部的描写,叙述视角的变化还是很多的。如金圣叹发现第八回“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节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话说薛霸当时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身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着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这里的叙述视角有变化:“话说薛霸当时双手举起棍来……”这一句的叙述人是作者,视角也是作者。“只见……”以下,林冲已经闭目等死,不可能是林冲的视角,而且也不说鲁智深先吼叫一声,飞出禅杖,可见也不是作者视角,这“只见”肯定是两个公人所见,是两个公人的视角,等待林冲觉得事情有变故,“闪开眼看”,认出鲁智深,是林冲所见。金圣叹明显感觉到视角的这种转换,对此他批道:

先言禅杖而后言和尚者,并未见有和尚,突然水火棍被隔去,则一条禅杖早飞到面前也;先言胖大而后言皂布直裰者,惊心骇目之中,但见其为胖大、未及详为脚色也;先写装束而后出姓名者,公人惊骇稍定,见其如此打扮,却不认为何人,而又不敢问也。盖如是手笔,实惟史迁有之,而《水浒传》乃独与之并驱也。((明)施耐庵著,(清)金圣叹评:《水浒传》,183页。)

对于这段评语隐含“叙述视角”的转换,已经不少著作指出,并作了一些分析。(参见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很明显,金圣叹是从整个“镜头”中先出什么后出什么来分析视角的转变,同时又揭示这种视角转变使简单细节出现起伏的波澜,称赞《水浒传》作者的手笔。这里的问题是,作者是“全知全能”者,他作这种视角转变的真实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人作深入的追问。实际上,作者自己作为叙事人是最为方便的,他之所以要转换视角,把视角转换给公人,再转换给林冲,这是通过作者的“自我限制”,来扩大叙述空间,以换取悬念和情趣。试想,如果此处以作者为叙述人来展开描写,那么其叙述大致是这样:

话说薛霸当时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鲁智深从松树上面大吼一声,他手中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薛霸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鲁智深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不觉一惊,问道:“你是何人?”林冲听声音闪开眼看时,说:“这是我的朋友鲁智深。”

这样修改后,变成了作者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所有的一切掌握在作者的手中,但也袒露在读者面前,袒露在书中人物的面前,没有悬念,没有情趣,当然也就失去了文学叙述的魅力。由此可见,叙述视角的转变是作者通过限制自己的“全知全能”的权力,来换取描写的动人的艺术性。值得指出的是,在17世纪的中国,金圣叹已经意识到叙述视角改变的意义。金圣叹曾经把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改为七十回本《水浒传》,在修改过程中,其叙述视角的自觉意识更加明显。我们可以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与七十回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宋江返回阎婆惜处拿招文袋一节作一对比。一百二十回本是这样写的: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婆子问道:“是谁?”宋江道:“是我。”婆子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和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宋江也不回话。一迳奔上楼来。

金圣叹改的七十回本却改成下面这样:

(阎婆惜)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床上问道:“是谁?”门前道:“是我。”床上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和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这边也不回话。一迳已上楼来。

两段话互相比较,不难发现主要修改“婆子”为“床上”,“宋江”为“门前”、“这边”。这里的修改是明显的叙述视角的改变。一百二十回本是作者作为叙述人的全知全能“视角”,七十回本修改后的视角改为阎婆惜这个人物的视角。门响,门前人的回答,这边不回话,人已上楼来,都从阎婆惜的耳中眼中听到看到。从读者的角度看,这种改动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阎婆惜算计宋江要回来,所以十分注意听门的响动,从她注意听写出了她得意的算计;

第二,“门前”人是谁成为一个悬念;

第三,把原文“一迳奔上楼来”改为“一迳已上楼来”,也考虑得很细,原文是作者视角,作者知道他的招文袋里有重要信件,很着急,所以用“奔上楼来”,把宋江急迫的心理写出来了;金本改为阎婆惜视角,阎婆惜没有宋江的那种急迫心理,只关切宋江是不是上楼来了,所以改用平淡的“上楼来”的写法;

第四,用“床上”代阎婆惜,用“门前”、“这边”代宋江,文字显得更连贯统一。金圣叹得意地自己批道:“不更从宋江边走来,却竟从婆娘边听去,神妙之笔。”“一片都是听出来的,有影灯漏月之妙。”金圣叹的这个评语,说明他的确自觉意识到叙述视角的变化会带来艺术效果的变化。以今天的观点看,这种视角的改动,表面看是作者自我“全知全能”权力的被剥夺,作者的叙述权威的被消解,叙述权力被人物抢去,叙述视野被缩小,实际是叙述空间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对阎婆惜的神情态度的描写,并使语言文字起伏跌宕,收到更神奇的艺术效果。看来,叙述视角的实质是通过叙述者权力的限制和转移,以打破叙述的平面化单调化,开拓出人生的新视野,增添新的艺术感觉,并以此来增强叙述作品的魅力。

(三)叙述时间叙事文学属于时间的艺术,时间在叙述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没有时间意识也就没有叙事文学。因为叙事是永远离不开时间的。祖母给她的孙子讲故事,一开始总是说:“从前啊……”就是从时间标示开始的,故事的结尾总是说:“后来,她终于……”也是以时间概念结束。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也是如此,没有一部小说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如《三国演义》,它的时间的始与终,毛宗岗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读三国志法》中就特地点出:“《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叙三国不自三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也,则始之以汉帝;叙三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自终,则终之以晋国。”时间不能不是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对于文学叙事作品来说,它的时间是双重的。第一重是故事的原始时间,如A/B/C/D四个时间段,A是故事开头的时间,D是故事结束的时间,B/C是故事发展延伸的时间。故事时间一般是指这个故事还没有被叙述、还没有变成文本的时间。第二重是叙述时间,即故事已经被叙述,叙述人已把原始的故事时间的时序作了变动,如叙述后的故事已变为D/A/B/C或B/A/C/D或C/A/B/D等。例如从故事的中间(即C或D开始)再倒叙事件的起因,曾是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推崇的一种叙述时间。可见叙述作品是一个故事原始时间和叙述时间双重时间序列的转换系统。况且一部叙事作品中可能有几个时间交错在一起,那么原始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时序的转换交错就更纷繁复杂。所以在现代叙述学中,叙述时间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古代小说中叙述时间同样是十分复杂多样的。问题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学叙事研究家是不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了一些研究。例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就认识到故事原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并且可以对叙述时间作自由的处理:

《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凡叙事之法,此篇所阙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不但使前文不沓拖,而亦使后文不寂寞,不但使前事无遗漏,而又使后事增绚染,此史家妙品也。如吕布取曹豹之女,本在未夺徐州之前,却于困下邳时叙之;曹操望梅止渴,本在击张绣之日,却于青梅煮酒时叙之;管宁割席分坐,本在华歆未仕之前,却于破壁后时叙之;吴夫人梦月,本在将生孙策之前,却于临终遗命时叙之;武侯求黄氏为配,本在未出茅庐之前,却于诸葛瞻死难时叙之。诸如此类,亦指不胜屈,前能留命以应后,后能回照以应前,令人读之,真一篇如一句。((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评:《三国演义》,20页。)

上面所论,全部是叙述时间与原始故事时间的关系,有的是原来已有叙述,但不详,后面加以补叙,起到前后照应的效果;有的是前面已叙,后面借人物之口回忆,起到令人回味的效果;有的是前面完全没有叙述,后面再叙述,使故事有头有尾,合情合理,完整一致。如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诸葛亮似无家庭生活,连妻子也从未露面。到全书即将结束的第一百十七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战死前,作品补叙道:“原来武侯之子诸葛瞻字思远,其母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母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在南阳时,闻其贤,求以为室。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及武侯死,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教勉其子瞻。”毛宗岗在此处加一夹批:“武侯夫人事直至终篇补出,叙事妙品。”诸葛亮娶黄氏本是“三顾茅庐”前的事情,现移至诸葛亮和黄氏去世后再补叙。这种时序的颠倒,一方面可以避免前面喧宾夺主,削弱“三顾茅庐”的气氛,避免叙事平铺直叙,另一方面又使诸葛亮家庭全景最后全部展现,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感觉,始知诸葛亮的智慧中也有其妻子黄氏的贡献。毛宗岗称“叙事妙品”也许原因就在这里。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抒情学相比较,中国古代的文学叙事学真正发展要晚得多,直到明代晚期才开始起步。但与西方现代兴起的文学叙事学相比,仍然要早得多。叙事视角的论点是19世纪美国詹姆斯提出来的。而评点《水浒传》的李贽的生卒年是1527—1602;提出“事赝而理真”观点的冯梦龙生卒年是1574—1646;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卷首有顺治甲申所写的“序”,那是1644年;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是生活于明万历时期的评论家,他大约卒于1624或1625年;评点并修改《水浒传》并把中国古代叙事理论推到成熟形态的金圣叹的生卒年是1608?—1661;写下《闲情偶寄》一书提出比较全面的文学叙事理论的李渔的生卒年是1611—1680;评点《金瓶梅》的出色叙事文学评论家张竹坡的生卒年是1670—1698;评点《红楼梦》的脂砚斋的生卒年不详,但他起码是与曹雪芹同时期的,即18世纪中叶。由此名单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学叙事学最晚起步于16世纪初,成熟于17世纪,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资料很多,但却缺少整理和研究,这是一笔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一些人热衷于研究西方现代的叙述学的时候,我们难道应该忘记金圣叹们当年呕心沥血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学叙事学吗?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本书不欲多袭前人的论断。但前人或当代的学者们的批评与论断,可采者自甚多。本书凡采用他们的论断的时候,自必一一举出姓氏,以示不敢掠美,并注明所从出的书名、篇名。
  •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最美的情郎最美的诗

    他是西藏活佛,是雪域最大的王,却生性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他用25岁短暂的一生给高原大地留下了一道永不消褪的彩虹。多年以后,人们忘记了他的达赖身份,因为他的情诗已经在很多人口中交相传诵。他就是藏地诗佛——仓央嘉措。命运让他有了一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不能够参与人间情爱,只能远观。可偏偏他又是个多情少年,他只能选择叛逆和逃避。虽然他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但他一直在无奈中苦苦挣扎,在世俗的偏见中煎熬并反抗。多少年后,那种饱含着诗人无限深情的歌吟才传遍了四野。
  •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人一生不可不读的120篇哲理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心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你的心田,一篇美文也可以让你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世界最具品味性的小品随笔(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际花匠生活

    星际花匠生活

    大时代下的小女人,怀揣与大自然沟通的异能,搂着一堆好吃的好玩的,养养花种种田救救人。 ——还有空? 那就踩一踩间谍帅哥^O^ ——其他的帅哥? 不能碰呀,否则俺家那只会蹲墙角、画圈圈滴!>.< - 无多男一女、无多女一男;无坏人好人、无黑白分明 有爱恨深沉、有勇往直前;有出生入死、有兄弟哥们 无大暧昧…有小暧昧诸多;无大狗血…有小狗血遍地! - [新书《重回末世当女神》求鉴赏!] [四冷女主:冷静冷血,冷嘲冷脸。]
  • 抗日之无敌强兵

    抗日之无敌强兵

    现代特种兵孙卫国魂穿抗日战场,打鬼子灭汉奸,成就无敌强兵。“我们手中有枪,腰中有剑,何以让区区三岛倭奴亡我中华。宁碎头颅,还我山河!”——孙卫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能量场

    能量场

    全球最受欢迎的能量心理学课程!一部关于能量操控的百科全书。哈佛大学30年研究试验成果,美国FBI、军队、全球500强企业都在秘密学习!最强大的人能建立自己的能量场,最智慧的人可进入他人的能量场,这是一本能彻底改变我们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的心理学著作。讲述能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原理以及在工作、生活、情感上等现实生活的全面运用。只要了解你自身的能量场,知道它是如何散发并引导这股能量的,你就可以聚集正能量、排除负能量,甚至可以拥有把坏事转换成好事。从此,你就可以成为给人带去养分的那个人!作者以大量生动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将物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结合在一起,传授给普通人这一步一步是如何做成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中国人说话术

    中国人说话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说话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说话的把握上,不仅讲一个“情”字,更讲一个“巧”字。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易招致对方与己拉开距离,使谈话进入被动之中。要借题发挥,避重就轻,巧妙应付对方的刁难,使己方摆脱不利的窘境。
  • 冷面邪王VS穿越毒妃

    冷面邪王VS穿越毒妃

    穿成地位不如侍婢的皇子妃,夫君相弃,嫡姐狠毒,王府步步杀机。要她死?她偏要活得精彩!联手神秘的戴面具男人,她灭毒姐,整渣夫,炸平王府,阴谋算计环环相扣,狂颜轻笑间,皇权更替,血雨腥风。烽火战场,她化身女将军,召来百兽相助,艳惊天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上一世,她死于亲人算计,这一世她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亲手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