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300000047

第47章 秦汉陆路运输动力的开发(六)

汉武帝对于运输动力开发的贡献,还表现在经营西北时特别重视引进异域优良马种,使内地原有马种得以改良。参见谢成侠:《中国养马史》;张廷皓:《西汉鎏金铜马的科学价值》,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得“天马”,太初四年(前101)得“宛马”,是中国养马史上的大事。所谓“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天马》),本身既是重要的交通活动,同时又成为文化交往的象征。西域苜蓿等牧草作物的引入,对于内地养马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汉武帝时引入的是苜蓿属紫苜蓿。

正如《盐铁论·散不足》所谓“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对马政的特殊重视,曾经形成民众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晚年经历“巫蛊之祸”后,对以往“扰劳天下”的政策有所“追悔”,宣布“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资治通鉴》卷二二“汉武帝征和四年”)又以西征失利为时机,颁布著名的轮台之诏,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并要求“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汉书·西域传下》)。行政重心的扭转包括马政的调整。

自汉昭帝起,对武帝时马政诸政策又进行若干具体的修正。《汉书·昭帝纪》记载:始元四年(前83)“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始元五年,“夏,罢天下亭母马及马弩关”。元凤二年(前79)六月,又诏令:“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汉书·元帝纪》记载,初元元年(前48)三月,“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六月“以民疾疫”,“省苑马,以振困乏”。九月关东大水,又令“太仆减谷食马”。二年(前47)又“诏罢黄门乘舆狗马”。据《汉书·成帝纪》,建始二年(前31)也曾“罢六厩”,“减乘舆厩马”。《续汉书·百官志二》说:“旧有六厩,皆六百石令,中兴省约,但置一厩。后置左骏令、厩,别主乘舆御马,后或并省。又有牧师菀,皆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菀。”刘昭注补:“《古今注》曰:‘汉安元年七月,置承华厩令,秩六百石。’” 汉和帝永元五年(93)二月,“诏有司省减内外厩及凉州诸苑马”(《后汉书·和帝纪》)。汉安帝永初元年(107)九月,诏令“厩马非乘舆常所御者,皆减半食”(《后汉书·安帝纪》)。

应当注意到,自西汉后期起对马政的调整,是以北边、西边军事压力已逐渐减轻为背景的。由于军马需求数量骤减,这一政策转变并不导致社会交通运输力量的显著短缺。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于“省苑马”之后,还曾“赐宗室子有属籍者马一匹至二驷”(《汉书·元帝纪》)。在曾“罢六厩”,“减乘舆厩马”的汉成帝崩后,哀帝初即位,绥和二年(前7),年号尚未改,即“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驷”(《汉书·哀帝纪》)。而“宗室子”有属籍者至汉平帝元始年间多至十余万人《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五年(5)诏:“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虽有王侯之属,莫能相纠。”,元成时亦当有十万人左右。宗室赐马事,实际受益者的数量颇大,而马匹的需用量亦相当可观。

可能由于国家养马机构能力的衰减,在必要时政府不得不以强制形式征调民间马匹。王莽天凤六年(19),“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皆保养军马,多少各以秩为差”。地皇元年(20),“乘传使者经历郡国,日且十辈”,“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汉书·王莽传下》)。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初置骥厩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搉,马一匹至二百万”。中平元年(184)攻剿黄巾军,又曾“诏公卿出马”(《后汉书·灵帝纪》)。

由于罢减厩苑被看做仁政的标志,因而史书往往作突出记载,而复置事则多疏而不记。如汉成帝“罢六厩”,而《续汉书》又谓“旧有六厩”,“中兴省约,但置一厩”。《续汉书》说到西汉牧师菀“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菀”,而汉和帝时又有省减“凉州诸苑马”事。

总之,西汉后期至于东汉较汉武帝时马政有所“省约”,但就此似不宜有废弛败坏的误解。所谓“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始终受到重视。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窦固击匈奴,通西域,指挥43万骑远征(《后汉书·窦固传》)。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北征,所部也有“骁骑三万”(《后汉书·窦宪传》)。东汉以马匹之充足,交通形势仍然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千乘雷起,万骑纷纭”(班固:《东都赋》)的场面。

《汉书·艺文志》“形法”中列有“《相六畜》三十八卷”。有学者指出,汉世“六畜主要在马”陈直:《汉代的马政》,见《文史考古论丛》,328页。。《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到“本出汉世”之《马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约5 200字的《相马经》,其绝大部分内容为今本所无,其抄写年代,大致为汉高祖时期至汉文帝初年。据说“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马援南征,“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有诏置于宣德殿下,以为名马式焉”(《后汉书·马援传》)。陕西茂陵出土“阳信家”铜器中有一件鎏金铜马,“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马体匀称合度”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载《文物》,1982(9)。 ,其年代大致为汉武帝时期。参见贠安志:《谈“阳信家”铜器》,载《文物》,1982(9)。有的学者认为,“阳信家”即卫青的妻子阳信长公主之家,这件鎏金铜马“是专门鉴定大宛马的铜马式”,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个鉴别良马的标准模型”张廷皓:《西汉鎏金铜马的科学价值》,载《农业考古》,1985(1)。。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扶风茂陵人,曾“亡命北地”,“转游陇汉间”,从事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于是“好骑,善别名马”。马援曾自述所受“相马骨法”的师承关系:

西河子舆—→西河仪长孺—→茂陵丁君都—→成纪杨子阿—→茂陵马援(曾活动于北地、陇汉间)

看来,体现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畜牧科技水平的相马技术,在养马业较为集中、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产生并逐步完善,因而也可以说明这一技术同养马业生产实践的关系,以及养马业同交通发展的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举“富者必用奇胜”诸例,说道:“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居延汉简有简文涉及“马病”与“治马”者(TPT43:2),敦煌汉简中又可见汉代兽医治马病之方:

●治马伤水方姜桂细辛皂荚付子各三分远志五分桔梗五分□子十五枚(2000)

●治马方石方南草五分(2004)

治马方石方(1996)

□为十二丸宿毋□马以一丸吞之(2030)陈直以《广韵》“肉败臭也”,判定简465与简473为“治人食腐败马肉中毒之方,是治人病之方,不是治马病之方”。(《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见《文物考古论丛》,294页),又作胺,《集韵》:“肉败臭”,《博雅》:“败也。”然而此二简文例与简2000“治马伤水方”完全相同,仍当为治马病之方。马可能传染的坏死杆菌病可以导致患部溃疡、分泌脓性物,急性鼻疽等病症也会引起皮肤或皮下组织溃破,这有可能就是被解释为“肉败臭”的“”。

居延汉简也可见:

治马欬涕出方取戎盐三指掫三□(1558)《居延汉简甲乙编》“欬”作“头”,“掫”作“挟”。此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药物剂量单位,有“三指撮”、“三指大撮”、“三指撮到节”。《说文·手部》:“撮,四圭也”,“亦三指撮也”。《汉书·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掫”应即“撮”。

马医之方发现于河西边地,也有助于全面认识汉代养马业发展的实际水平。

交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养马业的进步。而养马业的成就,又显著改善了交通条件。

同类推荐
  • 最秦

    最秦

    赳赳老秦,舍我其谁?他还是胡亥,只不过不是那个教着历史课,没事儿上上网的闲散老师,而成了这个末世帝国的皇帝,千古第一昏君胡亥。是胡亥又不是胡亥的他,决定挽救这个濒临灭亡的时代,与赵高斗智斗勇,重用蒙氏家族,大胆启用新人,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大秦老臣泪流满面,我大秦终于看到希望!大秦甲士群:215208375唠嗑,聊天,说话,O(∩_∩)O哈哈~
  • 大明审死官

    大明审死官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无话说。。。。
  • 混在民国

    混在民国

    胆小。怕死,贪财。他,没有宏图大志,更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他,穿越百年,却不知历史,只想吃喝玩乐。他,遇到危险,第一个念头便是自己逃命,什么国家、民族,远远没有自己小命重要。在这个乱世,种种巧合之下,他竟然飞黄腾达,实现很多英雄志士没有实现的梦想。
  •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中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对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细节见证历史·抗日战争》之《百团大战》着重从中国抗战最艰难时期的大背景——1940年的中日对峙态势、国际局势特点和中国国内形势出发,来进一步凸显百团大战的意义。正面战场四次会战的失利,令中国民众抗日士气受挫;由于看到抗战胜利的可能性大增,蒋介石认为日本迟早必败而又动起反共的老念头……在这种形势下,百团大战打破了“囚笼”,鼓舞了士气,表达了决心,也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企图。百团大战就像一把剑,划破了日军的“囚笼”,也划破了笼罩在中国抗日军民头上的阴霾。
  • 革命烈士书信

    革命烈士书信

    本书中收录了大量革命烈士的书信。其中有这样一段,1921年高君宇与石评梅相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从相知到相恋,感情甚笃。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经常鸿雁传书,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追求。此信是高君宇写给石评梅的一封回信。作者以改造世界的志向和积极奋斗的人生观,勉励女友和青年们勇敢地追求光明。书中除了这篇《给石评梅的信》,还收录了《给佩卿贤甥婿爱弟的信》、《给鸣时的信(一九二七年)》、《就义前给熊竹生的信》等共计七十三封信。
热门推荐
  • 穿越之莫待花落

    穿越之莫待花落

    她精神恍惚了几日,神才算定下来,哪能个个都得权得势,只得接受现实。同时,一觉醒来已是伊州永安城叶府的年轻老爷,她发现,在这个时空,穿越,她原来还有一个宝贝…...--情节虚构,哪能个个不是皇后就是王妃。这把她吓得可以。现代略有姿色的女子叶落,请勿模仿
  • 死水微澜

    死水微澜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郭沫若称颂为“小说的近代史”。本书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本书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对备受压制的人们——特别是下层妇女的同情。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当时的民俗风情、起居服饰等,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的地方色彩。
  •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染血妃子:沦为亡国公主

    他辱我、折我、打我、骂我,贪我、宠我、负我,最后还要我感激涕零,从青楼辗转王爷府,我是亡国公主,以最不堪的方式见到他。我恨他,挫骨扬灰,又怎么会真正的去爱。我愿流血亦不落泪,杀了他,杀不了就逃,逃不了就较量。最绝望的爱情,直到遍体鳞伤,江山与阴谋,爱情与责任,宁负君莫负天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精神的五种力量

    精神的五种力量

    当全世界都在探究力量的秘密时,本书提醒你不要忽略精神的力量。因为精神本身就蕴藏着神秘、伟大的能量。
  • 异空间之战

    异空间之战

    这是一个关于在未来世界,在地球资源殆尽,地球统帅试图发动星际战争的时候,几个修行自然术的战士天啸、天怒、天遁、天冰、天籁,试图保护地球,阻止战争,做出了他们自己最大的努力的故事。
  • 心灵瑜伽

    心灵瑜伽

    本书引用了大量经典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深入浅出,且文笔优美感人,让人读来在直觉了悟的智慧启发之余,也品味了一份丰厚的精神和文化大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捡个尸体来重生:女鬼大小姐

    闲来无事正在时空旅行中的女鬼苏醒之在某条清溪边上看到了一具无主女尸,于是一时兴起就尝试了一下附身,但万万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竟然因此被困在了女尸体内,而且随后还被女尸的家人给强行带了回去。已经许久未曾玩过cosplay的苏醒之一时半会儿没办法从尸体上脱身,也就顺其自然的扮起了这个叫做应惜弱的千金大小姐,可没想到这大小姐的名头还没揣热就被匆匆嫁了出去,而洞房花烛夜她就被至少四拨人给同时杀了一遍。女鬼发现新嫁的相公是个刚觉醒的魔族,她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大麻烦中,但她是史上最强女鬼,她还能怕那些不成气候的小虫子不成?呵呵,麻烦越来越多,就代表这个游戏越来越好玩。狐妖、精怪、和尚、驱魔师尽管放马过来,她女鬼大小姐,奉陪到底。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