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无孔不入的暗杀
政治的非常规手段。最卑鄙的是暗杀,最直接的也是暗杀。
女盲人为何刺杀列宁
在政治生活中,不要小瞧任何人,任何弱小者,都可能给你致命一击。
苏联经典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组经典的镜头,女特务芬妮?卡普兰趁列宁去米赫利松工厂演讲之际,举起手枪,向列宁射出罪恶的子弹,列宁中弹倒下。也许有些人认为电影只是虚构的而已,事实上,芬妮?卡普兰确实刺杀过列宁,而且她竟然还是个盲人。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做完演讲后离开位于莫斯科大谢尔普霍夫卡大街的米海利松工厂。他穿过人群,走向自己的汽车,工人和水兵簇拥着领袖,高声叫喊着,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列宁倒下了。愤怒的人们冲上前,将一个女人打倒在地——这个女人就是芬妮?卡普兰。卡普兰也因谋杀列宁而很快被处决。
然而,俄《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称,当时的情形并非这样。当晚11时左右,列宁来到大街上,夜色已经很深,周围一片嘈杂声。因此,枪响的时候根本没人听见。列宁倒下后片刻,人们开始四处逃散,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苏维埃步兵师政治委员助理巴图林。巴图林发现不远处的一棵树下独自站着一个妇女,只见她一只手拿着个破皮包,另一只手攥着把雨伞巴图林走了过去,搜了搜她的身,这个女人没有反抗。他在这个女人身上没有找到任何可疑的东西,但他最后还是问了句:“您为什么向列宁同志开枪?”这个女人没有否认,准确地说,她是没有任何表示。这个女人就是芬妮?卡普兰。
医生诊断后发现,子弹击中列宁的颈部,所幸没有生命危险,“子弹若是偏离1毫米,列宁肯定就没命了。”
然而,档案资料显示,开枪的卡普兰几乎是个瞎子。正是这一点让许多历史学家对案件的真相产生了怀疑。
开枪位置距离列宁很近
1890年,卡普兰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一个犹太人家庭。俄国1905年革命后,卡普兰开始接近无政府主义者。1906年,16岁的卡普兰第一次参加恐怖活动。那次,她策划组织对基辅行政长官的暗杀失败后被捕,基辅当局军事法庭本来判处她死刑,但鉴于她实施的恐怖活动并未成功,又将死刑改判终生苦役。俄罗斯解禁的历史资料披露说,卡普兰当时几乎完全失明,之后一直没有恢复。
在监狱里,卡普兰结识了著名的右翼社会革命党活动家玛利亚?斯别里多诺瓦娅,她的思想开始从无政府主义转向社会革命党人的观点。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她被大赦出狱。十月革命后,她被迫转移到乌克兰的哈里科夫市,在那里接受了眼科手术治疗。
在莫斯科米海利松工厂原址的列宁纪念馆里,完好地保存着苏维埃契卡(苏维埃安全谍报机构)人员对卡普兰的审讯材料和照片。照片显示,卡普兰是在一辆公共汽车旁朝列宁开枪的,当时她的位置距离列宁非常近。侦查人员认为,即使杀手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这么近的距离开枪也不可能不命中目标。侦查结果是,卡普兰开了四枪,其中两枪击中列宁。档案中还有对卡普兰的同党诺维科夫的审讯记录:诺维科夫当天负责在列宁讲演的车间门口阻挡人群,掩护卡普兰向列宁开枪。
俄罗斯学者尤里雅?史卡列娃在其研究著作中证实说,卡普兰在被捕后三天遭枪决。行刑的现场就在克里姆林宫内,当时开来一辆轻型卡车,执行的枪声被卡车马达的轰鸣声掩盖了。卡普兰死后,她的尸体没有被掩埋,而是被塞进一个铁桶里浇上汽油焚烧了。另一篇俄罗斯学者写的历史研究文章称,卡普兰在最开始的审讯中就承认,向列宁开枪的凶手就是她。她还宣称,刺杀列宁是因为她坚决反对十月革命,刺杀计划是1918年2月她在辛菲罗波里疗养的时候,立宪议会的领导人与她谈话后制定好的。还有一份文件则称:“卡普兰在受审时承认,立宪议会认为列宁出卖了革命,他的行为偏离社会主义思想几十年。”——但是,卡普兰强调,开枪的决定完全是她自己做出的,没有任何党派具体指使。
尤里雅?史卡列娃说:“遗憾的是,卡普兰没来得及将自己的秘密,也许是一个时代的秘密讲述出来,就被枪毙了。这对历史,对苏维埃政权都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因为事件的真相并没有完全大白于天下,死刑的执行太快了,以至于草率。”
尽管事件已过去100余 年,但是否是几乎失明的芬妮?卡普兰向列宁开的枪,为什么开枪,用的什么枪,俄罗斯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
巴顿将军之死
车祸之中侥幸逃生,却在医院的抢救已脱离危险之时,遭遇死神。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后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做“美军中的匪徒”。就是这样一位军人,却死于战后的一次车祸,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1945年6月,巴顿最后一次回家,尽管他被美国民众当成英雄来欢迎,他却对家人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他了——“我的气数尽了。我不知道将会怎么发生,但我是一定会死在那边的。”巴顿说这番话时,欧洲战争已经结束。就在当年的12月9日,巴顿将军在去养雉场打猎的路上发生车祸。
这真是一场特别可怕的事故。但是最令人吃惊的是,除巴顿将军外,另外两人没有受到任何伤,而且巴顿将军的脊柱严重错位,头骨也受了重伤。
令人高兴的是,巴顿将军经过医生精心救治后,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很快,他的一条胳膊变得有力,一条腿也有了一些较微弱的知觉。 在巴顿将军受伤住院一周后,医生们认为他已经脱离危险,至少是性命无忧了,但是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他们仍然无法预知。他们变得乐观起来。 但是,12月20日下午,血栓突然没有预兆地发生了。巴顿将军的情况急转直下,这令医生们束手无策。12月21日5点55分,巴顿将军停止了呼吸,死因毫无疑问是血栓和心肌梗死。 巴顿将军去世了,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人们感到导致他遇难的车祸非常可疑。
首先,当时轿车里共有3人,其他两人皆毫发无损,为何偏偏只有巴顿将军遇难呢?其次,肇事司机居然能够在案发后溜掉,这点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宪兵们对现场进行的例行调查特别草率,甚至都没有留下任何官方记录。有人指出,宪兵队长巴巴拉思中尉曾经写下一份调查报告,但是后来不见了。据此,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跟他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矛盾有关。
巴顿曾指挥美国第3集团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攻占了法国的大片土地,但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制止了他在苏军之前进入柏林的雄心。巴顿认为,艾森豪威尔1944年秋天错误地阻止他关闭“法莱斯缺口”,这使数十万德军逃出了包围圈,德军随后发动了阿登战役,数千美军在战役中丧生。为了安抚斯大林,第3集团军在抵达德国边境时被令停止前进,未能在苏联人之前夺取柏林或布拉格。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罗格特?威尔科斯称:“巴顿当时正准备辞去军队的职务,他想与俄国人开战,政府认为他疯了。他还知道可能毁掉许多人前程的战争机密。如果巴顿活着说出他想说的一切,我不认为艾森豪威尔将能成功竞选总统。我认为,如果上法庭的话,我有足够的证据让陪审团提出起诉,但不一定能得到有罪判决。”巴顿历史学会主席查尔斯-普罗旺斯称:“有许多人因为巴顿的死而欢呼雀跃,他当时正准备说出许多足以毁掉他们前程的事情。”
巴顿将军到底是因何而死?他的死是否与艾森豪威尔总统有关?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约翰?巴彻勒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虽然不能确信他是被暗杀,但再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被暗杀的。”
何人刺杀的伊丽莎白女王
特殊的时代,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扑朔迷离的关系也为事情的本原笼罩了迷雾。谁解真相,唯有当事人。
15世纪下半叶,英国兰加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争夺王位的红白玫瑰战争进行了几十年,王位也在这两个家族之间转移了多次。这场战争最终以 1485年由兰加斯特家族的远亲都铎?亨利七世登上王位而告终。不久,亨利八世继承了王位,他同罗马教皇断绝了关系,自封为英国教会的领袖。他解散了教堂,没收了教堂的大片领地和许多信仰天主教的贵族的田庄。这笔巨大的财富绝大部分落到了亨利王朝贵族手里。因此,他们最担心天主教复辟,一旦复辟,那么土地将复归原主。
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六世做了几年国王,而后就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姐姐玛丽。玛丽虽恢复了天主教,却不敢叫那些新贵族将带来的土地还给罗马教会。
1558年英国女王玛丽一世死后,伊丽莎白是英王亨利八世与王后安娜?波琳的女儿,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是,由于亨利八世是在教皇未同意与第一个王后离婚的情况下与安娜?波琳结合的,后来安娜?波琳又被控失节而处死,亨利与她的婚姻便成为非法的。国际上的反英势力便以此为由,反对伊丽莎白王位的合法性。英国陷入了扑朔离迷的宫廷斗争之中。
当时反对伊丽莎白的势力主要有:
1玛丽一世的表妹、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觊觎英国王位,宣称自己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便勾结法国和西班牙反对伊丽莎白。
2西班牙国王飞利浦二世出于和英国的海上竞争,极力支持亲西班牙的玛丽?斯图亚特登上英国王位。
3罗马教皇则因为伊丽莎白即位伊始便宣布取消玛丽一世在位时所恢复的天主教,把基督教定为英国国教而怀恨在心。教皇庇护五世以教廷惩治君王的“破门令”把伊丽莎白逐出教门,并支持欧洲所有天主教国家反对信奉新教的英国。
在众多的反英阴谋活动中,尤以“帕里阴谋”更富有神秘色彩,整个事件显得复杂而暧昧不清,以致事隔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也无法辨明阴谋的主事者威廉?帕里到底是为谁卖命。
威廉?帕里原是个医生,自称是贵族后裔,实际上是个挥霍无度的浪荡子。为了逃避债务,他投身于贝尔利勋爵领导的英国间谍组织,多次来往于欧洲大陆刺探教廷和耶稣会教士反英活动的情报。他只与贝尔利一人秘密联系。1580 年秋他回到英国,马上陷入债主的包围之中。他盛怒之下想杀死债主,并抢劫其财产以摆脱困境,但事败被捕,判成死刑。后经伊丽莎白女王赦免,于1581 年初被保释出狱,肩负女王特殊使命,再次秘密赴欧洲大陆,经巴黎到达米兰、威尼斯,通过教皇驻威尼斯使节和首席红衣主教科莫介绍与罗马教廷取得联系。他表示愿竭尽全力反对英国女王,为教廷效劳。为取信于教皇,他扬言,他若向教皇披露一项只有女王和他本人才知道的秘密计划,将会给女王以沉重打击。他向科莫提出,想去罗马谒见教皇。教皇表示同意。但是帕里始终未敢去罗马,他担心不慎暴露自己的身份被教廷逮捕,会有辱女王圣命而获罪。
接着,他去了法国里昂,在那里致书贝尔利勋爵,发誓为了女王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定要使教廷的阴谋失败。随后,他又赴巴黎,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驻法代表托马斯?摩根取得联系,秘密策划暗杀伊丽莎白女王的计划。1583 年12 月10 日深夜,他又乔装成天主教神父,与摩根悄悄来到教皇驻巴黎使节的府邸,请求转达他给科莫与教皇的两封书信,再次竭诚表示为天主教事业效劳的愿望,并将采取对耶稣教会和苏格兰女王极有利的行动。
与此同时,英国驻法大使爱德华?斯塔福德却向英国女王呈文,说威廉?帕里要立即回国陈述极其重要的情报,并为他请功。
1584 年1 月,帕里回到英国,女王在白厅单独召见了他。帕里当面奏称,他是耶稣会教士在教皇指使下派来暗杀女王陛下的。不久,帕里又收到从巴黎转来的教皇与科莫的两封信,要他“实现自己神圣而崇高的意愿”,答应“将让他在天国里得到优厚的报酬”。他立即把两封信呈献给了女王。为此,他得到女王的优厚奖赏。1584 年11 月,他当选为肯特郡的议员。此后,女王还多次召见过他。
可是,正当他取得女王信宠、飞黄腾达之时,他却干出了两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是多次与爱德华?内维尔——英国派遣在法国的间谍——提到暗杀女王的计划。二是同年12 月他被昆斯博罗地区推选为上议院议员后,竟在议会公开、尖锐地抨击政府反天主教徒的新法律,引起议会的愤怒。上议院要求逮捕他,后来由于女王的干涉和他的道歉,才得到宽恕。此事平息不久,他又一次向内维尔提出谋杀女王的计划。内维尔出于恐惧,向首席大臣弗仑西斯?沃辛海告密。帕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是为了继续蒙骗罗马教皇,还是确有谋杀女王之心呢? 使人百思不解。
不久威廉?帕里被捕,交付法庭审判。法庭仍认定他是受教皇委托派到伦敦来执行暗杀女王计划的,犯有叛国罪,判以死刑。1585 年3 月2 日,帕里被送上断头台。这样的处决对帕里来说是冤案呢,还是罪有应得? 很难说清。这次阴谋的组织者到底是谁呢?
帕里是被送上了断头台,但是留给后人的谜团并没有结束,一直无人可以解答。
肯尼迪遇刺之谜
一个刺杀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众目睽睽之下遇刺身亡,举国震惊!数十万美国人怀着悲痛涌向华盛顿参加葬礼。40多年过去了,肯尼迪的遇刺事件真相仍然扑朔迷离,各种版本的不同说法引发争议和关注:有人认为凶手杀总统是为出名,有人认为是南越政府的谋杀,更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副总统策划了这一切……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偕夫人杰奎琳正在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城进行政务视察。12时30分,当总统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突然听到“砰!砰!”两声枪响,随后又是数声,只见敞篷轿车上的肯尼迪先用手护住颈部,接着前额也被击中,这是致命的一击,他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随后肯尼迪被紧急送往帕克兰医院,13时院方宣布,肯尼迪总统抢救无效死亡。凶手奥斯瓦尔德被当场抓获。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国会决定由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上任后,立即成立了一个7人调查委员会,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沃伦领导。经多方取证和认真调查之后,该调查委员会于1964年9月发布了该案件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刺杀行动是奥斯瓦尔德一人所为,和其他部门与集团一概无关。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一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案情仍是迷雾重重。
1990年召开的一个记者招待会披露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事件。记者招待会是一个名为珍尼佛?怀特的妇女召开的,她声称自己的丈夫罗克斯曾是一名杀手,与奥斯瓦尔德和鲁比同时受命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珍尼佛曾经亲耳听到他们商量刺杀现任总统的计划。肯尼迪遇刺后第4年,罗克斯被中央情报局出卖,接着就死于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爆炸事件。到了1982年,珍尼佛的儿子李奇?怀特无意间在家中发现了父亲珍藏的私人日记,日记中对1963年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美国联邦调查局得知此消息后迅速派人取走了该本日记,至今尚未归还。
刺杀事件发生后的20年内,涉及该案的重要证人都接二连三地丢掉了性命,死亡人数已近200人,而该案的真相却始终未浮出水面。很多人注意到了这样一件事实,那就是得克萨斯州法律规定死于当地的人尸体必须在当地解剖。但是肯尼迪的尸体却被直接送到了位于贝塞斯德的美国海军医疗中心,并且总统的遗体是在其家属尚未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秘密解剖的。于是,有人断言当时运到贝塞斯德的青铜棺内并无尸体,这一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整个事件充满了神秘气息,然而这只是肯尼迪家族半个世纪以来悲剧的开始,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总统竞选时也遭人枪杀。对此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有人担心一旦罗伯特?肯尼迪进入白宫,便会下令调查哥哥被害事件的整个内幕。肯尼迪家族的其他成员也由于各种各样奇怪的原因死于非命,或是终身瘫痪,或是失去了一切政治资本。这个家族悲剧还延续到了下一代人,肯尼迪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尽管遵循母亲杰奎琳的教诲低调生活,远离政治,却也未能摆脱不明不白的死亡结局。
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众所周知,保护美国大财团、大企业家的利益一向是总统制定政策的行为准则。肯尼迪总统是个有进取心的年轻总统,“旧的时代已经结束,旧的行为和旧的思维方式已不再适用”是他竞选总统的著名言论。肯尼迪当选后,便以改变保守的政治机器为己任,这使他与美国主要经济部门大亨们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凶案发生的前一年,这些大亨们已无法容忍,可肯尼迪当时的威信很高,大亨们担心他连任下一届总统会继续影响他们的权益。另一方面,肯尼迪与中央情报局在古巴问题上也有很大的分歧,中情局的人极有可能也想拔去这颗眼中钉。
也有人认为此事件最为关键的是以胡佛为首的联邦调查局。胡佛历经几代总统,权高位重,手中掌握了很多政客的把柄,在美国政界几乎可以一手遮天。可是肯尼迪不肯向他妥协,积极限制胡佛的权力,两人势如水火。据说,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撤换胡佛一事已提上了工作日程。于是,大财团、中情局、胡佛三者联手策划此次谋杀事件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政府有关肯尼迪遇刺案的各种调查似乎已经停止,但是民间对此事的调查仍在继续,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在尚未完成的承诺中,扑朔迷离的死因更让人争论不休。
谁杀害了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的遇害,与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害一样,成为20世纪最大的几个死亡谜团之一。
马丁?路德?金作为闻名世界的黑人领袖,于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美国黑人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词更是在世界引起强烈的轰动。然而,他的遇刺至今仍然是个谜。
1968年4月4日下午6时左右,马丁?路德?金和几名助手在下榻的洛兰宾馆306房间内进餐。他们慢慢地品尝着,不时交谈几句无关紧要的话。金始终不多语,似乎在聚精会神地考虑当晚将举行的集会。晚饭后,金神思着走到阳台上,把臂肘支在栏杆上面,凝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黑暗即将来临了。突如其来的一颗子弹穿过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颈部,就这样,这位为争取黑人权利而不懈奋斗的勇士的生命结束了。
马丁?路德?金的遇害震惊了美国,数十万上百万黑人涌上街头,向政府发泄着愤怒情绪。美国政府立即表态要全力缉拿凶手,并很快抓获了真凶詹姆斯?厄尔?雷。1968年11月12日,孟菲斯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由于雷承认了刺杀行为,法庭当天就做出判决,雷被判处99年徒刑。
判决作出后,马丁?路德?金的妻子当场提出抗议,她认为如此周密的谋杀,不可能是雷一人所为,他的背后一定有指使者。然而,法院极力要使公众相信这次刺杀只是雷的个人行为,背后没有阴谋。在判决公布的三天后,詹姆斯?厄尔?雷突然提出翻案,他表示自己是无辜的,是被人逼迫、诱骗认罪的。他的翻案言辞激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有冤情。雷先后两次提出上诉请求,但都被驳回。在后来的10年里,雷又多次要求翻案,但多个法院态度一致,对他的要求置之不理。
其实,还有很多人与马丁?路德?金的妻子持同样怀疑态度,他们怀疑这起谋杀是政府有关人员在背后指使。于是,一些人开始暗中调查。
这种调查很快就发现很多的疑点:
詹姆斯?厄尔?雷虽然是惯犯,但水平低劣。1949年,他在洛杉矶企图盗窃一架打字机,却慌慌张张地把自己的存折丢在现场,从而导致被捕。1952年,他持枪抢劫了一个出租车司机,仅抢到可怜的11美元,可他驾车逃跑时,在一个拐弯处竟把自己甩出车外,导致再次被捕。获释后,他又企图洗劫一家杂货铺,被判20年徒刑。在服刑的13年中,他多次想越狱,但屡屡失败,换来的是48年的刑期。
这些都说明,雷是个笨蛋,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和帮助,他不可能完成刺杀马丁?路德?金这样周密的刺杀行动。
另外,调查者还发现,这次审判前后,雷更换了辩护律师。雷在支付了前任律师半年的费用后,以他当时的经济状况,哪有财力再请一位更著名的律师呢?
1978年,美国国会对马丁?路德?金被刺一案进行专门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很大,仅收集的材料就多达数十万页,总结报告达800页。调查终于作出了马丁?路德?金死于密谋的新结论。但是,至于密谋的具体情况和都有哪些参与者,国会却表示无法查明。
有人认为,在政府看来,马丁?路德?金领导组织集会、发动游行、颠覆美国百余年的种族制度、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属于危险分子。联邦政府一度对金笼络收买,但遭到严词拒绝,于是就动用专政手段,十余次把他抓进监狱。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对金采取某种极端行为以彻底消除隐患,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只是推测,没有证据,因为人们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马丁?路德?金的被害真相仍是一个谜。
沙皇彼得三世死于叶卡捷琳娜之手吗
商场无父子,政治无骨肉血脉之情,亲情在利益与权力面前是如此的苍白。
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很多人因此而成为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的牺牲品。1762年,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彼得三世他的统治,7月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什未青一个贫穷的家庭。当她得知自己成了彼得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当即和母亲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了眼泪。1745年8月,彼得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同时,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暗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并未做过多的反抗。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为她夺权作准备。
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动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了断然地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就任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狱中。
但彼得三世因何而死?第一种说法是为除后患,女皇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第二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
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 这一切都随着彼得三世的死而成为谜案。
恺撒大帝的预感
在政治斗争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危险,甚至有性命之忧。
恺撒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罗马有名的尤利乌斯家庭。公元前73年,恺撒在军队中担任参将之职,从此仕途得意。到公元前60年,他与克拉苏和庞培结成“前三头同盟”,并于次年在克拉苏和庞培的支持下,成功当选为执政官,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
恺撒和庞培早年都曾担任过执政官。当恺撒在古罗马帝国西部打仗的时候,庞培在帝国东部也屡建战功。庞培虽然是恺撒的亲密朋友,却十分嫉妒恺撒。恺撒征服的地方越来越多,在士兵中的威信又日益增高,使庞培深感不安。公元前49年,他怂恿元老院解除恺撒的兵权,命令他立即从高卢返回罗马。恺撒接到命令,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他反复考虑,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在古罗马建立独裁政权。恺撒带领军队,走到一条叫做卢比孔的小河边。罗马法律规定:任何将军没有接到命令,不得带领军队越过这条小河;否则,就要当做谋反来治罪。恺撒当机立断,对着部下大声喊道:“骰子已经掷下去了!”他跨上战马,跃进溪流,大军紧紧跟随在后,很快就越过了卢比孔河。庞培没有料到恺撒会这样果断地进军古罗马,迎战不及,只得带着2.5万人仓皇逃往希腊。
恺撒进入罗马后,迫使元老院同意他成为古罗马的“独裁者”,随后又得到了统治整个意大利半岛的权力。等古罗马局势稍稍稳定以后,恺撒立即进军希腊,讨伐庞培。
恺撒的凯旋受到罗马人热烈的欢迎,有些人甚至想拥戴他当皇帝。从公元前509年塔克文被赶走以后,古罗马就没有过帝王。古罗马人仇视帝王,反对恢复帝王的职位。恺撒虽然内心十分想当皇帝,但不敢轻举妄动。在一次节日盛会上,执政官安东尼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恺撒头上。可是只有少数人鼓掌,大多数人都在叹息。恺撒一看这种情况,认定还不到称帝的时候,就取下王冠扔在地上。安东尼连忙拾起皇冠又给他戴上,他又扔掉了。人们看到恺撒一再拒绝戴上皇冠,就欢呼起来,纷纷向他致敬。恺撒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却已经拥有许多尊贵的称号,如“终身保民官”、“祖国之父”等。法律规定他坐在黄金象牙宝座上处理公务,他的画像同天神放在一起。他获得了无限期的独裁权力。
有些人看出,恺撒的权力愈来愈大,总有一天会戴上皇冠的。因此,他们组织了阴谋集团,决心除掉他。这些阴谋者当中,有一个就是那位受到恺撒信任的布鲁图。公元前44位表示>年3月15日,元老院举行会议。恺撒单身一人来到会议厅,虽然他事先已经得到警告,说有人这天要谋刺他,但是他仍然拒绝带卫队。他说:“要卫队来保护,那是胆小鬼干的事。”恺撒大步走进大厅,坐到黄金宝座上,笑着说:“现在不就是3月15日吗?”
这时候,阴谋者都身藏短剑,像朋友一样围在他身边。其中的一个人跑到他面前,抓住他的紫袍,像是有什么事要请求他似的。原来这就是动手的暗号。众人一拥而上,用短剑刺向恺撒。恺撒没带任何武器,他奋力夺下紫袍,进行反抗。他的腰部中了一剑,接着,一剑又刺进了他的大腿。他看见这一剑正是他最信任的布鲁图刺的,不由得惊呼:“啊,还有你,布鲁图!”他放弃了抵抗,用紫袍蒙面,听任他的仇敌乱刺、乱砍。他的身上一共被刺23处,其中3处是致命的,恰巧死在庞培雕像的脚下。
在出席元老会的前一天,恺撒和他的骑兵长雷必达一起用餐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恺撒表示,他愿意突然而死。谁料想,第二天他的预言真的应验了。
恺撒被杀死以后,布鲁图说:“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可是罗马的平民没有一个人对恺撒之死表示高兴。当凶手们手提着血淋淋的短剑走出元老院的时候,和他们所预料的欢呼场面相反,看到的只是表情冷漠、充满怀疑目光的人群。
布鲁图是布鲁图家族的后裔,生于约公元前85年,母亲是塞尔维利娅,父亲则不确定。有人认为是被庞培所杀的M?I?布鲁图,有人认为是被他杀死的恺撒,即布鲁图是恺撒的私生子。
有人认为,尽管恺撒有许多情妇,但他最爱的是布鲁图的母亲塞尔维利娅。早在公元前59年,在恺撒出任第一任执政官期间,他曾买了价值600万塞斯特尔奇银元的珍珠送给塞尔维利娅。恺撒年轻时与塞尔维利娅如胶似漆、疯狂相爱。恰恰在恺撒和塞尔维利娅热恋的时候,布鲁图出生了。因此,恺撒有理由认为布鲁图是自己的儿子。
给布鲁图和恺撒做传的普鲁塔克认为,恺撒对反对他的布鲁图所采取的仁慈,正是出于父亲对儿子的爱。他命令部下,在战争中,不得杀死布鲁图;如果布鲁图愿意投降,就让他当俘虏;如果他不愿意当俘虏,就随他便,不要对他动武。
在莎士比亚笔下,布鲁图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但在但丁笔下,布鲁图却被当成一个邪恶的出卖者,受到无情鞭笞。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各人有各人的猜测。
林肯遇刺之谜
林肯遇刺之前,自己曾有所预感,但是为什么竟然没有避免呢?
德国首相俾斯麦说“林肯的死是基督徒世界的重大损失。美国可能没人能够沿着他伟大的足迹前行,而银行家们将会重新掌握那些富有的人。我担心外国银行家以他们高超和残酷的手腕会最终得到美国的富饶,然后用它来系统地腐蚀现代文明。”林肯之死所造成的损失时无法弥补的,那么林肯究竟是被谁所害呢?
1865年4月14日晚在首都华盛顿,林肯邀请格兰特将军及夫人去福特剧院观看歌剧。在去陆军部的路途中,林肯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犹豫起来,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取消去剧院的计划,但很快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他亲自要求作战部长斯特顿派一个名为埃克特的陆军上校来做自己的保卫,但斯特顿通知总统,埃克特早已在当晚安排了任务。后来只得委派一名叫布莱恩的军官作为总统当晚身边的警卫官。
演出十分精彩,剧情慢慢发展到高潮,有人悄悄走进了总统的包厢。不久传出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了总统的后脑,总统应声倒下,再也没有醒来。4月15日清晨7点22分,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仍是回天乏术,林肯总统命赴黄泉。
枪击林肯后,慌乱中的凶手急于逃跑,不慎碰伤了自己的脚,警察沿着血迹找到了他,并开枪将其击毙。刺杀总统的真凶究竟是什么人?他怎么能在有警卫的情况下溜进包厢呢?
亚伯拉罕?林肯是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十六任总统。他在任职期间提出了废奴主张,并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伟大胜利。
1860年11月林肯成功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南方诸州在其上台后的3个月中,先后有11个州退出联邦,组成新美国政府,推举出总统和副总统,并制定了新宪法。奴隶主分裂了联邦,开始公开叛乱。
美国国内形势十分危急,内战一触即发,北方政权岌岌可危,宣誓就职后的林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863年4月12日,萨姆特要塞一声炮响,南北战争拉开帷幕。
战争进行了一年,但战场上的情形却几乎没有进展,黑奴问题也没有解决,原因是林肯政府一直认为,战争只是为了维护宪法和联邦的统一。当时的林肯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做事非常谨慎,认为立刻废除黑奴制不妥。人民与资产阶级“左派”对他的做法感到不满,并不支持他。
1864年元旦,林肯签署了“联邦成立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解放奴隶宣言》。此举赢得了全国人民与资产阶级“左派”的支持,并因此扭转了战争局势。
1865年4月,美国内战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林肯开始忙于战后的重建工作,他希望总统任期结束后,能回家乡去开一个律师事务所,但他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林肯被刺杀以后,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一位名叫约翰?韦克斯的职业演员。据说,在内战爆发初期,他是站在北方这边的,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却突然支持南方政权。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有朝一日一定要杀死林肯,这样不但一下子除去了这个新执政者,而且干掉林肯会使自己出名。他刺杀总统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刺杀总统一案一定是一个阴谋,有不可告人的内情。
我们在前面提到,林肯在去剧院之前曾有过不祥的预感,而且还对作战部长点名要求要埃克特陆军上校担任自己的警卫,作战部长借口说埃克特上校当晚要执行别的任务而改派他人。事实上,埃克特那晚根本就没有执行什么任务,他在家里待了一晚上。作战部长为什么要说谎呢?后来派去顶替埃克特的布莱恩,一向行为不轨,认识他的人对他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林肯夫人亲自点名要他保卫林肯,其中是不是藏着什么玄机呢?至于对凶手的追捕,抓活口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最终却把唯一的直接参与者击毙了,是谁开枪打死他的?又是谁下命令要把凶手杀死的呢?
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曾指出:“他(林肯)从国会那里得到授权通过向人民出售国债来进行借债,这样政府和国家就从外国金融家的圈套中跳了出来。当他们(国际金融家)明白过来美国将逃出他们的掌握时,林肯的死期就不远了。”当林肯解放了黑奴,统一了南方以后,立即宣布南方在战争中所负的战争债务全部一笔勾销。在战争中一直为南方提供巨额金融支持的国际银行家们,损失惨重。为了报复林肯,更是为了颠覆林肯的货币新政,他们纠集了对林肯总统不满意的各种势力,严密策划了刺杀行动。最后发现和指派几个行刺的狂热分子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1926年,林肯的儿子罗伯特?托德?林肯离开人世,他去世之前,把父亲的一些私人文件付之一炬。他告诉朋友,他要把那些文件毁掉的原因是这些文件里有内阁成员犯有叛国罪的证据。现在人们已无法得知他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罗伯特为什么要将这些证据焚毁呢?为什么不向世人公开呢?这成为林肯之死的谜中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