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成都段勘行书
扬一益二、天府之国、世界首张纸币(交子)……古往今来一系列的溢美之词,把成都的商业氛围,渲染得无以复加。
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得舟楫之利。长江干流、岷江、沱江在唐时均已通航。商船从成都南门南河出发,苏东坡盛赞:“成都,西南大都会也。”
经岷江而入长江,可直达长江中下游各地。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江河中舟楫穿梭的兴旺景象。
四川是“蜀山氏女”的公婆嫘祖发明蚕桑丝绸的地方,是中国丝绸的原产地和早期起源地之一。可我们现在已很难看见古锦古绣的真容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真容呢?丝与路哪个穿透时空的能力更强?谁比谁存活得更久?
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先秦及秦汉时已初步开通,成都丝绸、蜀布、邛竹杖等远销印度、中亚、东罗马帝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乱,经河西走廊出西域的北方丝绸之路陷于瘫痪,南方丝绸之路于是成为中国与西方最重要的贸易线。
今天,那条畅于汉、兴于唐、衰于明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其起点成都境内可还有自己古老的踪影?这条路出城后,是怎样走向海外的呢?
成都现辖10区、4市、6县,幅员1.23万平方公里。今天,那条畅于汉、兴于唐、衰于明的南方丝绸之路,在其起点成都境内可还有自己古老的踪影?这条路出城后,是怎样走向海外的呢?
成都境内,至今还残存着两段茶马古道,它们分别在成都辖区的邛崃市和蒲江县。这两条古道是见证南方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古迹。
浓浓的春阳下,地处成都市西南面的蒲江县成佳镇,成片的茶园犹如绿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中泛起微微波澜。走在那条窄窄的、滑滑的、拥挤不堪的石板路上,我有一种莫名的恍如隔世之感。行进在绿浪间,一位七旬太婆的身影定格在我的眼帘,清瘦而微曲的身躯,背着小背篓,双手的指尖不停地在一片绿浪上舞动,还不时抬头朝我们微笑……她身后的百米开外,便是那条闻名中外的茶马古道遗址。百米开外的那位老人,或许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条路曾经那么繁荣,各路商贾川流不息,石板路已被磨得光滑无比了,我甚至不自觉地要靠边走,以躲闪那些要赶路的“先人们”。
古道两旁是满眼的茶园,茶农们都在忙碌着采摘“明前茶”(即清明前一种最嫩的嫩芽,喝起来口感很好,经济价值也最高)。茶园的路边停靠着摩托车,每到下午4点之后,各路摩托车都会拥向成佳镇的茶叶交易市场。
头顶着西下的斜阳余晖,我们来到成佳镇上熙熙攘攘的茶叶市场,买者和卖者在熟练地讨价还价,眼观、手摸、再尝叶片……只有我们是局外人,也没人答理我们。此时,集市上收茶叶的商家已经将桌子、电子秤和箩筐等摆在路边上,做好了准备。刚采摘的“鲜叶”,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交易。没多久,集市上的人也越来越多,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场面非常热闹。
面对这些匆匆忙忙的人流,我甚至在想,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或许这个市场数百年前就已经像今天这么繁华了,只不过来市场交易的,是今天交易者的祖辈,只不过交通工具有着天壤之别罢了。
“三块怎样?”
“不行,得添五毛。”
“这叶不是很好。三块二吧?”
“刚才人家已经给三块四了。”
……
耳边不时传来这样的讨价还价声。其实茶叶就是鲜叶期间也不止“三块多”,而是“三十多块”,他们已经熟练地将前面的“三十”去掉,直接用尾数讲价了。
茶马古道上的成佳镇已经有几十家茶厂,享有“绿色茶乡”之美誉,茶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原以为金融危机会使茶叶价格低廉,没想到茶叶反常的价格令一些茶厂始料不及。
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史书记载:“蒲江茶西运,经成佳镇、名山县合江镇、太平场、月儿岗、新店子直达藏区,古道‘石磴、石板、间以砾石,虽越崇山,不患泥泞’,在黎州用茶换取凉山地区、云南大理马匹。”自宋代始,成佳镇是茶马古道中成都直达雅安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十分久远的古官道,古道石梯用每条长1.5米,宽0.8米,厚0.15米的石料建成。沿山路蜿蜒,通过这里,成都的茶叶、食盐、铁器、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雅安,最后到达藏区交换马匹。石板上用来防滑的纹理已经被百余年的行走所磨蚀,中间形成了凹陷,仿佛见证着古道的历史与渊源。
后人立碑纪念,碑文云:上通名雅,下连新彭。古道久远,石梯深凹,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贩运茶叶忙碌的景象。“修数百年崎岖之径,通千万人来往之途”,道旁
还矗立着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功德坊,石碑上的文字记录着当时的情况,也成为成佳镇历史文化的见证。
真没有想到,我们竟走在成都平原最后一段可见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上。
其实,仅仅只在83年前,成都境内一条完整的南方丝绸之路仍旧存在着并行使着自己的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
民国十三年(1924年)前,成都至新津至邛崃至雅安仅有一条供肩舆、驮运的驿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西康屯垦使刘成勋议修成(都)康(定)公路,十五年五月成都至新津段竣工,后因刘成勋下野而未延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文辉以三军联合办事处的名义续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延修至雅安,后因费用纷争而中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川、康两省的控制,下令修川康公路。由四川省政府电令乐山、资中、安岳、井研、彭山、仁寿、简阳、新津、邛崃、峨眉等县共征石工5600名,动土续筑,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际儿童节那天修至康定。
关于变古道为公路的艰难,从《邛崃县政府二十八年秋季行政会议记录》中可窥斑见豹:“去年奉令
成都境内,至今还残存着两段茶马古道,它们分别在成都辖区的邛崃市和蒲江县。这两条古道是见证南方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古迹。
早在战国以前四川就已具有相当的织绸纺布规模,丝绸、布帛是古蜀对外贸易中最著名的货品。
修筑川康公路南龙段,本县原摊民工一万五千名,嗣经呈准减半,征集七千五百人,连同运输队,实征一万余人。担任地段计天全县两路口至二郎山鸳鸯岩止,共长十四点二五公里。该地气候严寒,地势险要……环境之困难,实非一言可尽者……实耗工二百零三万七千五百七十九日……”
[sic]
此后,川藏公路成都段进行过多次改造。迄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成(都)康(定)公路亦仅具雏形,路基不实,坎坷不平,弯多坡陡,桥涵不全,行旅十分艰难。时有民谣:“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上述这条成雅段川藏公路,正是大致沿着成雅段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形成的。
$空气中布满丝绸的质地
驱车在这段路上,我们在一座被誉为“川南第一桥”——名南桥的桥头停了下来。这一天,是2007年3月30日。这座川藏公路的重要桥梁建在邛崃城西约两公里的地方,距著名的邛窑遗址不远。
邛窑是目前中国最具特色的名窑之一,始烧于东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朝、五代十国时期达到极盛。尤其在盛唐,邛窑最早烧出了三彩釉陶,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邛窑是最早使用高温彩釉技术的名窑,其产品釉色极好,光洁莹润,是陶瓷上进行彩绘的较早窑址之一。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邛窑古陶瓷研究》中首次把邛窑定位为“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影响了后来的长沙窑、均窑等中国名窑。从陶瓷发展史上来看,中国陶瓷从单色釉演进到二彩釉,再进一步演进到三彩釉,这样一个彩釉递进的过程,正是邛窑为我们勾画出来的。
在中国陶瓷以“南青北白”而闻名的隋唐时期,邛窑,这个被中国古陶瓷专家称作彩绘瓷故乡的名窑,就以其釉色丰富、器形多样、工艺高超而称雄于世。邛窑先进的工艺对北方唐三彩、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乃至宋代各大名窑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南桥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八月建成,时为15孔石拱桥,宽3丈,高5丈,耗资白银3万余两。桥头竖有“川南第一桥”的巨大石碑,至今仍存。桥上建有供路人休息的凉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南桥被洪水冲毁,州县及地方官绅捐资重建。次年竣工,为石梁桥,共33孔,长70余丈,宽1丈8尺,高1丈。我们眼前,河里散乱的那些大石块就是当年建桥的遗存。现在的南桥是1964年利用旧桥墩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梁桥。
公元前2世纪,当天威赫赫的汉武大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一路上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西亚阿富汗境内时,这位自以为前无古人、有史以来第一位抵达西域的汉人,却吃惊地发现那里早已交易着产自中国西南腹地的特产——蜀布和邛杖。他此前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条民间的秘密通道,早在他出使西域之前便从蜀地延伸到那里,比他所奉旨开辟的“丝绸之路”还要早起码两个世纪以上。那条秘密通道,就是对中外文明发展作出过伟大贡献的“南方丝绸之路”。
邛崃从建城到现在,历经2300多年,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风浩荡,商贸发达,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邛窑遗址、邛崃宋石塔和佛教石窟艺术,堪称邛崃留给后人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
“南方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南最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一路上翻越森严险峻的横断山脉,最后出云南、入缅甸,最后抵达南亚次大陆的另一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印度。南方丝绸之路是我国最早的对外交通线,沿途居住着羌、彝、藏、回、白、傣、傈僳、景颇等10多个少数民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远古民族走廊。今天,我们将要重点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川西重镇,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称的邛崃。
邛崃,古称临邛,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南部,是传统的川滇、川藏贸易的门户,扼成都平原西南交通的咽喉。
邛崃,古称临邛,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南部,是传统的川滇、川藏贸易的门户,扼成都平原西南交通的咽喉。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之后,秦相张仪在奉命筑成都城的同时,又筑郫城(今郫县)和临邛(今邛崃),三城呈品字形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此为邛崃筑城置县之始。自秦以后,邛崃作为护卫成都的西南重镇,一直是川西农业的发达之区和商贸集散之地。
早在西汉时期,临邛人就已经利用天然气煮盐,气井开采技术和天然气输管道的运用均为首创,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早于西方1000余年。汉代大儒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井上煮盐。”——邛崃火井镇也因此得名,成为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距今2000余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19年前后视察火井,改进煮盐技法,使蜀盐产量大增,火井镇随之而成为富甲一方的繁华城镇。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火井镇建起了孔明庙、诸葛井等胜迹,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盛大集会,点燃火井天然气,燃放孔明灯,以缅怀这位伟大的智者。
邛崃从建城到现在历经2300多年,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风浩荡,商贸发达,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邛窑遗址、邛崃宋石塔和佛教石窟艺术,堪称邛崃留给后人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
偶然间,笔者找到了一份南方丝绸之路的资料。这份资料是一个叫魏尧西的人于1984年考察一条古道后写出的一篇名《邛雅驿道访遗踪》的文章。
在这篇1300多字的文章和日后的勘察中,笔者再次证实了一个事实:邛崃骑龙山脊上的那条名“马道子”的古道,正是成都境内最后的南方丝绸之路。此前笔者知道这条路,但不知它是最后一条。
文章举例说,邛雅驿道是唐代四川西南的一大动脉:
唐太宗时,再伐高丽为船,邛雅的少数民族不堪其扰,举旗反唐。皇上“诏发陇右兵二万,以茂州都督张士贵为雅州道行军总管,与右军梁建方平之”。(《新唐书?南蛮传》)
德宗时期,吐蕃连年侵犯唐境,所到之处,破坏严重。贞元五年,剑南节度使韦皋遣将刘朝清、邛英俊由雅州分别出兵,大破吐蕃于北谷(今四川越西之西)。胜后,邓英俊率部经邛雅驿道开回邛州守城戍守。
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唐朝出兵屡屡失利。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侵蜀,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出兵与南诏在邛州南面开战,杜军兵败,邛城
陷落,然后,“南诏入成都,掠去女子数万”,并从蜀内学到汉族不少的工艺技术。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南诏劫略隽、雅间,陷邛州”。致使邛雅二州刺史望风逃遁。“‘蛮’烧劫一空”。(《唐实录》)足见当年在邛雅驿道上是战车辚辚,征尘滚滚。
邛雅驿道何尝为征伐而设?它更是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一座“桥梁”。平时,驿道上的商业运输应接不暇。《太平寰宇记》引《茶经》载:“临邛数邑,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茶。又有火番饼,每重40两,入西蕃、党项重之,黄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可见邛州邻近几县所产的茶叶,由驿道运往西藏和西南各地,不仅受藏区青睐,亦深受兄弟民族欢迎。这条丝绸之路,除丝绸、茶叶外,邛窑瓷器、瓷胎竹编也是其运送之物。
终于,笔者有机会匆匆去过一回骑龙山,与当地的朋友喝了一次酒后,没想到还喝出了一首诗《临邛怀古,或南方丝绸之路咏》:
“要着什么样的装,才能让异邦的浴女
齐齐回头:割一角本土的豹皮遮羞取暖,扯一绫
中国的云霓加身美丽?要走
什么样的道,才能让一行载人的马帮
骑上龙山——牦牛开道,马儿扬蹄
西出成都,歇脚临邛,南下雅安、大理
直到南夷,缅甸?——这是我夜宿文君客栈
的梦中之梦;是
行走平乐南山,两华里秦汉古道上的思古之书
踩着鹅卵石向山上走去,像白沫江
踩着河床,向大海奔去——鹅卵石
给予的:光泽、平坦、波涛
鹅卵石给予的:速度、爱情、坚贞
多么巨大!但踏破万里江山,踏破朝野皇宫
踏破又归来
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南方、南方
南方在茶来马去中获得粮食、鸟语和丝绸
而站在路边的城隍庙,让喘息声
急遽跳动的梦,变得平顺、不远
和石头一样安宁——没有谁
能赛过石头的奔跑、歌声和绵绵的穿透
没有!今儿是冬至吧,你看那些古道上的胡夷
一下子全无:他们正在石头内心——那辽阔的草场
架火、啃羊、拼酒,把冬天吼开”
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早期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古道去来复去来,“藏彝羌民族走廊”是这些古道不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