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陈寿
【导读】
本文选自《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
东汉王朝不是瞬间倾颓的,相反,王朝是在内乱中渐渐消逝乃至被人遗忘的。东汉末期内廷与外廷、宦官与士人、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冲突是灾难性的。士人最后攻杀宦官,摧毁了一个虽然令士人憎恶,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依然有效的帝国政府。
在黄巾起义、豪族私战的混乱中,虚弱的朝廷无力恢复有效统治。一些有才华的地方首领相继乘势而起,以割据的形式在地方上恢复了秩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方的袁绍,以及后来击败袁绍进而奠定魏晋基业的曹操。曹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但是他的胜利也应归因于他与地方士族的联盟。
曹操原为宦官节制下的西园军校尉,但是也与士人交游。在讨伐董卓的战争无疾而终后,曹操开始在地方上积蓄力量,逐渐击败了流散的黄巾军余部,又迎汉献帝于许昌。势力壮大的曹操与北方的袁绍发生冲突。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袁绍战败,曹操乘胜收取河北,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党锢之祸”后,朝廷的威望大减,而士族在地方依然保持影响。袁绍因为受士人拥戴,得以在北方立足。大批汝南、颍川地区的士人追随曹操,使其得以割据河南。而这些士族间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私人联系。击败袁绍的曹操对属下与袁绍私相交通的事实淡然视之,既为收取人心,也是无奈之举。曹操胜利之后不得不继续安抚地方士族,这恰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政治的先兆。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袁绍:东汉末年北方势力最大的军政首领,官渡败后,一蹶不振。公孙瓒:地方军政首领,据冀州与袁绍相争,败后自焚死。许:许昌,曹操挟持汉天子在此,作为都城。]。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公:曹操。]:“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臧霸:青州豪强,此时归附曹操。于禁:曹操将领。]。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十二月,公军官渡。
…………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董承等谋泄:董承是东汉献帝时的车骑将军,奉汉献帝密诏, 要谋杀曹操,刘备曾参与其事。],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郭嘉:与下文的荀攸皆是曹操重要的谋士。]亦劝公, 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公还官渡,绍卒不出。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白马:古县名。在今河南滑县。当时,滑县在古黄河北,白马县在古黄河南。白马县北边有白马津,为黄河渡口,其隔河相望的北岸,就是黎阳。],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延津:古黄河渡口。],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 “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白马辎重就道:白马方向来的(即袁军的)辎重,布满道路。]。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 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公从之。
…………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 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却:后。],不复劳汝矣。”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 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公收绍书”至此:曹操、袁绍官渡对垒之时,袁绍实力强大,很多人认为曹操会败,所以与袁绍暗中书信联系。曹操将信烧毁, 以示不追究此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
初,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殷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延伸阅读】
建安风骨
建安初年,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号令不行。农民暴动、军人叛乱、豪强混战充斥着帝国的核心地区。皇帝被叛军劫持、胁迫,后来又在逃亡中流离失所。地方上的世家举家流亡,企图寻求存身之处,以度过这个苦难的年代。庶民饱受饥荒、暴动、战乱的煎熬,大量死于非命。
汝南、颍川地区的士人拥戴曹操恢复地方秩序。在士人的协助下, 曹操迅速镇压了青州的农民暴动,安置降服者屯田。初立根基后,曹操又迎汉帝于许昌,安顿朝廷百官。取得大义名分后,曹操相继击破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在帝国的核心地带恢复了和平。
东汉末年是一个混乱、暗淡的年代。曹操和士人们在著述之中,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苦难与哀伤。除此之外,他们拯救王朝、恢复和平的执著、骄傲也多有流露。丧乱之后,党锢时期士人激进的抗议风潮已渐渐平息。曹操等人已经将政治浪漫主义的热情投向更加细致的工作,如消除战乱、劝课农桑、抑制豪强。相对于两汉时期严肃、阴郁、形而上甚至有些神秘主义的帝国政治哲学而言,建安时期的政治、文学既是理性、实用的,又不失发自内心的信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