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5300000044

第44章 正名第二十二(1)

【原文】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①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②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合:会合,接触。②道:由,遵行。

[译文]

如今圣王确定名字:刑法的名字依从商朝的,爵位的名字依从周朝的,礼仪制度的名字依从《周礼》,赋予万物的各种具体名字则依从中原地区华夏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的风俗与各方面的共同商量。远方不同习俗的地区,就依赖这些名字来进行交流。

在人事方面的各种具体名字:人生下来之所以如此称为天性。天性的和气所产生的、精神接触外物感受的反应,不经人为努力而自然形成的东西称为本性。本性中的爱好、厌恶、喜悦、愤怒、悲哀、快乐称为感情。感情是如此,而心灵给它进行抉择,称为思考。心灵思虑后,官能为之而行动,称为人为。思虑不断积累,官能反复练习,而后形成一种常规,也称为人为。为了功利去做称为事业。为了道义去做称为德行。

为了正义去做叫德行。人本身具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叫作认识能力。认识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叫作智慧。人本身具有的某些能力叫作本能。本能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叫作才能。天性受到了伤害叫疾病。偶然的遭遇叫命运。

这是人本身的各种名称,是后王制定的名称。

王者制定事物的名字,名字一旦确定,这样真实事物就能分别了;制定名字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这样就谨慎地率领民众统一到这些名字上来。故而,支解词句,自己创造名字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百姓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此种人就称大奸,他的罪恶就如伪造契卷尺秤一般。故而民众没有谁敢凭借伪造的奇谈怪论来扰乱正确的名字,故而那些民众全是忠厚老实的,忠厚老实就容易驱使,容易驱使就容易获得功效。那些民众没有谁敢凭借伪造的奇谈怪论来扰乱正确的名字,故而可以专一于根本的法度,而且慎重地遵守法令。这样,事业就会长久,事业长久,功业就会成就,天下的处置就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这便是严格地遵守约定的名字的功效。

如今,圣明的帝王不存在了,遵守统一名称的事也就懈怠了,奇谈怪论出现了,名字和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很混乱,正确和错误的准则很不清楚,就算是掌管法度的官吏、研究学术的儒生,也都被弄得昏乱不清了。要是再有王者出现,必定沿用一些旧的名字,并创制一些新的名字。要是的话,那么对于为什么要有名字,使事物的名字有同有异的依据,还有制定名称的准则等问题,就不能不弄明白了。

【原文】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①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

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异实者莫不同名也。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簿:同“薄”,接触。

[译文]

不同的人要是用不同的意念互相告知,不同的事物要是名字与实际相互交结,那么就会使贵贱分辨不清,同异不能根本。要是如此,那意志一定会有不能表达清楚的忧患,而事情一定会有陷入困顿而被废弃的灾祸。所以明智的人给各种事物区别制定名字以指明实际事物,上用以彰明贵与贱,下用以分别同与异。贵贱彰明,同异分清,要是如此,那意志没有不能表示明白的忧患,事情没有陷入困顿而被废弃的灾祸。这便是所以要有名字的缘由。

那么,根据什么来区别事物名字的同异呢?答复道:根据人天生的感官。但凡同族又有共同情感的人,他们天生的感官对事物的体会也相同,所以对事物的描摹只要大体相像便能使人通晓,这就是人们能一起使用概括的名称来互相交际的原因。形体、颜色、纹理,因眼睛的感受而不同;单音和和声、清音和浊音、协调乐器的竽声、奇特的声音,因耳朵的感受而不同;甜、苦、咸、淡、辣、酸、奇特的味道,因嘴巴的感受而不同;香、臭、花香、鸟臭、腥、臊、马臊臭、牛臊臭、奇特的气味,因鼻子的感受而不同;疼、痒、冷、热、滑、涩、轻、重,因身体的感受而不同;愉悦、痛苦、喜、怒、哀、乐、爱好、厌恶、欲望,因心灵的感受而不同。心灵能验证事物。既然心灵能验证事物,那么依靠耳朵就能够清楚声音,依靠眼睛就能够清楚形状了,不过心灵之验知外物,却又必定要等到感官接触事物的性状之后才行。要是五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知,心灵验知外物而不能说出来。这样,说他无知,人们是不会不同意的。这些便是事物的名字之所以有同有异的根据。这些道理知道后,就依照它来给事物命名,一样的事物就给它们一样的名字,不同的事物就给它们不同的名字;单音节的名字能够使人明白的就用单音节的名字;单音节的名字不能用来使人明白的就用多音节的名字;单音节的名字和多音节的名字要是没有互相回避的必要就共同使用一个名字,即使共同使用一个名字,也不会造成什么害处。

本质不相同的事物要用不相同的名字,因此本质不相同的事物都有着不相同的名字,这种规定不能违背,就好像让本质相同的事物都具有相同的名字是一个道理。世间万物,有时要把它们共同举出来,就叫作“物”。“物”这个名字,是个最大的共用名字。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共用的名字,那么共用的名字之中又有共用的名字,直到不再有共用的名字,然后才终止。有时候想要把它们部分地举出来,故而把它们称为“鸟”、“兽”。“鸟”、“兽”此种名字,是一种最大的区别性名字。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区别性的名字,那么区别性的名字之中又有区别性的名字,直到不再有区别性的名字,此后才终止。名字并没有本来就合宜的,而是人们相约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能够说它是合宜的,和约定的名称不同就称为不合宜。名字并没有固有的表示对象,而是人们相约给实际事物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把它叫作某一实际事物的名字。名字有本来就起得好的,直接平易而不违背事理,就称为好的名字。事物有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的,有形状不同而实体一样的,这是能够分别的。形状一样却是不同的实体的,即使能够合用一个名字,也应该说它们是两个实物。形状变了,但实质并没有区别而成为异物的,称为变化;有了变化而实质没有区别的,应当说它是一个实物。此是对事物考察实质确定数目的方法。这些便是制定名字的关键。现代圣王确定名字,是不能不弄明白的。

【原文】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

“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凡邪说辟言①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势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②,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注释]

①辟言:谬论。辟,通“僻”。②期:仔细体会。

[译文]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种讲法都是迷惑于用名字表面的异同来抹煞名字实质的异同。用要有名字的原因来检验这些讲法,看看这些说法与通常的讲法哪一种更行得通,就能禁绝这些讲法了。

“高山和深渊是相平的”、“人的本性是情欲少”、“肉食不比普通的事物美味,大钟的声音并不一定悦耳”,这些错误的讲法是用实体来混淆名字的。只要考察一下为何有同有异的缘由,再看看他们这些讲法哪种更适合真的情形,就可以禁止了。

“互相排斥也便是互相包含”、“牛马不是马”,这些错误的讲法是用名字来混淆实体的。只要考察一下为何约定俗成名称,用它互相矛盾的地方来攻击它的言辞,就能够禁止了。

大凡邪说乱言都是离开了正道而胡说八道的,都逃不出这三种情形。故而英明的君主应该晓得它们的分别而加以禁止,不用去分辩。

同类推荐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热门推荐
  • 川菜菜谱

    川菜菜谱

    本书主要讲述了肉菜类、水产类 、豆蛋类、 素菜类 、果品类 、汤羹类 、凉菜类各类才的做法,
  •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谁的青春没有秘密(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百世谈兵之祖”。它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始终是我们在从事各项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认识路线和指导原则。本书完整介绍《孙子兵法》的兵学理论体系,揭示《孙子兵法》的重大学术价值,同时考察《孙子兵法》的历史文化渊源,认识《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卓越的领导艺术,并对《孙子兵法》在当今社会活动中的启迪潜鉴意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兵家文化的成就和影响,理解和运用兵家领导艺术和管理智慧,在人生竞争中牢牢立于不败之地。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鸽子

    鸽子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从来只是你

    从来只是你

    我们从不敢相信,原来幸福如此之近;一叶障目的爱情,是不是丢掉那片叶子即可?但不管如何,总要尝试,即便遍体鳞伤。
  • 道帛

    道帛

    "五界和穿越来的使命。亘古以来就被隐藏有关于大帝和人皇的传说。一切的谜团,迟早都会被破解。"
  • 名人的成功心得

    名人的成功心得

    世上有一种征服,不凭蛮力,不用刀枪,亦无需牺牲,这便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人文”,亦即“文化”。
  • 盖世魔君

    盖世魔君

    特种兵重生异界废柴,修魔功,铸魔体,手握太阴战旗,身怀建木神树,一路仗剑高歌,辗压各种天才,天下虽大,谁与争锋?阻我者,杀!逆我者,杀!我即为魔,杀尽天下!
  • 萌妃嫁到

    萌妃嫁到

    冷倾心,丞相府的大小姐,十岁便要嫁给齐国东王为正妃,成为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王妃。这本是喜事一桩,可是偏偏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竟然不见了!这可如何是好?那东王殿下可是喜怒无常,谁都不放在眼中的!就在所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刚刚好,出现了一名“救星”,相似的脸庞,相似的年纪.于是天时地利人和,她必须得嫁!XXXXXXXX这就是刚刚莫名其妙来到陌生的时代的冷青心所听到的版本。正主临阵脱逃?让她顶替出嫁?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干!绝对不干!可是不能不干!谁让别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求她(其实有点夸张啦),谁让她现在一没钱,二没势,肚子还饿着(这才是原因!)。没办法,认命吧!反正想她堂堂一百八的高智商才女,不信到时候逃不出狼窝.片段一:*“王爷,王妃偷偷溜出府了。”“派人跟着就好。”王府太闷,让她出去玩玩也好。“可是,王妃说她想看看能不能回家。”刚说完,凳子上的人影已经消失不见了,只感觉到身边一阵疾风刮过。该死的,她只能呆在他身边,哪也别想去!*片段二:“王爷,王妃说想吃冰。”“那就去取啊!”“可是冰窖里的存冰已经被王妃用完了。现在又是三伏天,就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去,拿着我的令牌进宫告诉皇上,就说本王需要冰块,越多越好。没有的话.就告诉皇帝,很抱歉,本王最近身体不好,恐怕得提前退隐了。”来人额头滴下了一滴冷汗。皇帝听了之后,猛地一拍龙案,“混账,这家伙居然威胁朕!”他以为他会妥协吗?一刻钟过后,“来人,去把朕给云妃存下的冰块送去给东王府。”哎,只有稍后向云妃解释了。*片段三:“王妃,你今年多大了?”某女故意开口问道。“十岁。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你居然不知道?笨。”“。。。。”就算不知道什么叫世界,但是她可是听见对方是在骂她笨了。不过,忍耐。“是啊,你才十岁,但是王爷可是个正常男人,所以.”欲语还休的望着冷倾心,意思是这么说你懂了吧!她是懂了,但是,“大婶是什么意思?”无辜的眨着眼睛,哼,她现在可是只有十岁!大婶?某女气岔了,忍耐,她还是个孩子,不懂应该的。刚想开口,忽闻一男声,“在说什么?”冷倾心笑颜一展,直接跳入那个她专属的怀抱稳稳呆着,“刚才这大婶问我你是不是正常的男人。”“卖入青楼,我不想再看到那张脸出现在本王面前。”某女一听,脸色变得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