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专而敌分”是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谋略。“专”指专一、集中;“分”,分散;约,少、有限。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痕迹,就能够做到我兵力集中并迫使敌人分散兵力;自己的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的兵力就分散于十处。这样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
“我专而敌分”的谋略,阐明了如何在全局上以少胜多,在战斗中以多胜少。这一谋略,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云:“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意思是说,能够分散敌人兵力,能够调动敌人兵力,则自己兵力数量有限(少如锱铢)用时也会优裕自如;不能分散敌人兵力,不能调动敌人,兵力超过敌人数倍也会感到不足。《淮南子·兵略训》云:“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也反复强调“我专而敌分”。
怎样才能做到“我专而敌分”呢?孙子说要“形人而我无形”。“形人”,就是运用“示形”的手段迷惑敌人,使敌情暴露而被我掌握;“我无形”就是通过“示形”以假象迷惑敌人,使自己不露痕迹。如《百战奇法·形战》所言:“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战。敌势则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一旦通过“示形”做到了“我专而敌分”,就能使我集中优势兵力,自主确定作战的时间、地点和战法;反之,由于“我无形”,敌人就被迫分兵,处处提防,难以确定具体的作战地点、时间和战法,“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虚实篇》)敌人的前后左右各部都成了分散孤立之旅,这样,敌人在全局上兵力虽然占优,但战役、战斗中却我众而敌寡,能以十击一,从而确保战争的胜利。
1619年春,明王朝为铲除后金政权的巨大威胁,从全国各地调集10万兵马,分四路向后金都城逼来。努尔哈赤只有6万多军队,处于劣势。
但是努尔哈赤并不惊慌,他对部属说:“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由于兵分四路,每一路的军队并不多。其中西路军是明军主力,其主将杜松志骄意满,想抢头功,我们只要将它打败,破其余各路明军就容易了。”
于是,努尔哈赤采用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只派少数军队抵御明朝的东、南、北三路军,集中兵力攻打明西路军,形成了以6万人对付3万人的优势。
杜松率军孤独冒进,进至萨尔浒后,留下2万人驻守,自领1万人向东攻打界凡城。这一下正中了努尔哈赤的圈套。后金军队在此设下了埋伏,很快就将明军杀得溃不成军。
明西路军被歼后,努尔哈赤挥戈北上,在尚河崖一带与明北路军相遇。结果明北路军又被歼灭。
此时明东路军距后金都城仅50余里,努尔哈赤急调八旗主力日夜兼程奔赴东线,将军队埋伏在明军所经过的山谷之中。明东路军不知是计,进入了后金军的埋伏圈。后金军队四面八方发起进攻,又全歼了明东路军。
明军统帅杨镐惊闻四路兵马已丧三路,急令南路军撤退。萨尔浒之战历时5天,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辽东形势,从此明朝由进攻转入防御,而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
此战,努尔哈赤运用了孙子“我专而敌分”的谋略,结果把自己在全局上的“少”变为局部上的“多”,把自己在战略上的“弱”变为战术上的“强”,终于做到了“以十攻一”、“以众击寡”,达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目的。进退得法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在《虚实篇》说:“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意思是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追赶不上。孙子在这里指出,用兵作战不仅要能进能退,而且还要讲求进退的策略,即要做到进则冲其虚,退则速不可及。同时,孙子还主张将帅在战争中要能屈能伸,知“屈伸之利”(《九地篇》),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攻守自若,刚柔并济,灵活多变。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听从谋臣范蠡的意见,向吴王表示:只要保存越国,自己情愿到吴国做人质,侍奉吴王夫差。夫差有心同意,但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反对。伍子胥说:“今天上天把越国送给我们,不消灭越国,将来必定要后悔!”吴国的太宰伯嚭得到了范蠡送去的大批金银珠宝,站出来为越国说好话:“勾践还有五千精兵,如果逼得太凶,他烧毁宝物,拼死一战,我们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勾践到了我国,死生在我们手中,怕他什么!”夫差认为伯發言之有理,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带着自己的妻子和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夫差,由于尽心尽力,唯唯诺诺,夫差竟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把勾践夫妇放归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念念不忘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坐席边,使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勾践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勾践亲自耕种,勾践的妻子也动手纺纱织布。经过十年的奋发图治,越国从战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国力渐渐强盛。
与越国的振兴恰恰相反,吴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年年东征西讨,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耗尽了国力、财力。
为了试探吴王夫差对越国的态度,勾践借口发生灾荒,向吴国借粮,夫差连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伍子胥劝道:“大王总是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吴国都城将要成为一片废墟了!”夫差对伍子胥处处与自己作对大为不满。伯嚭乘机对夫差说:“伍子胥貌似忠厚,实际上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他连父兄的生死都不顾,怎能真心关心大王您呢?听说,他与外人勾勾搭搭,大王可要防备!”不久,伍子胥出使齐国,他感到吴国早晚要被越国灭亡,就把儿子留在齐国,托鲍氏照看。夫差得知后,勃然大怒,道:“伍子胥果然在骗我!”于是,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在自杀前仰天大笑,道:“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让它看着越兵进城吧!”
勾践借到粮食,又知道伍子胥已死去,而吴王夫差对自己一点也不戒备,于是,一面加紧练兵备战,一面不停地把美女、珍宝和建筑宫殿用的巨木送给吴国,麻痹吴王夫差。夫差整日与美女们泡在一起,又大兴土木建筑规模宏伟的姑苏台。姑苏台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才建成,将吴国的储备消耗殆尽。
公元前481年11月,在经过了22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兵强马壮的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在姑苏山包围了夫差。勾践派人对夫差说:“我可以把您安置在甬东,让您到那里去当一个百户人家的头领。”夫差想起伍子胥当年的话,懊悔无穷,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说罢,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后,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会盟,各国诸侯都向勾践祝贺,勾践成为扬威一时的霸主。
攻其所不守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在进攻作战中要避实击虚的总原则,即“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不守指虚懈无备,防御薄弱,这里泛指敌人一切虚而不实之处,包括构成战斗力诸因素,如王皙注《孙子》云:“将不能,兵不精,垒不坚,备不严,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等等方面。孙子说:进攻而必然能获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攻其所不守”呢?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五种方法:
其一“出其所不趋”。趋,快走,奔向。意为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急救之处,也就是攻打孤立无援之敌。其二“趋趣其所不意”。意为奔袭敌人所意料不到之处,也就是声东击西。其三,“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不劳,杜牧注:“言不劳者,空虚之地,无敌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劳也”。张预注释此句云:“掩其空虚,攻其无备,虽千里之征,人不疲劳,若邓艾伐蜀,由阴平之径,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是也”。其四,“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指防守松懈,兵力相对不足的地方。张预注:“对垒相持之际,见彼之虚隙,则急进而捣之,敌岂能御我也”。意为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薄弱的地方。其五,“攻其所必救”。孙子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即把敌人从高垒深沟中调动出来,使其由防守上的主动转化为我进攻上的主动,然后加以歼灭。
历代兵家巧妙运用孙武“攻其所不守”的谋略,指导进攻作战而取胜的战例甚多。如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齐军就是采用了“攻其所必救”的战略打败魏军的。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魏将邓艾率精兵行于无人之地,偷渡阴平,是“攻其所不守”。“攻其所不守”的谋略,不仅是兵家用兵的作战原则,而且在非军事领域也得到了普遍运用。
公元前531年,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当晏子的马车来到楚国国都郢城东门时,只见大门紧闭着。守城的官吏却打开城门旁的一扇小门,说:“这是我国的规矩,大个子从大门里进出,小个子从小门里进出。”
晏子明白这是楚王想侮辱他,立刻回敬道:“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啊。我国也有个规矩,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里钻进钻出。”
守门人把晏子的话报告给楚王,楚王没办法,只得命令打开大门,请晏子进城。
晏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问:“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道:“我们齐国人很多。每个人呵一口气,就能变成云;每个人甩下一滴汗,就像是下一场雨。我国的大道上,人挤得肩挨着肩,脚碰着脚,怎么说没人呢?”
楚王笑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出使呢?”
晏子说:“我们齐国任命使者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有出息,就派到贵国来了。”
楚王并不甘心,他让部属把一个囚犯带上堂。故意问道:“那罪犯是哪儿的人,犯了什么罪呀?”
部属心领神会:“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对晏子嘲笑道:“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干这等事?”
晏子站起身,正色道:“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能长出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长成了枳树,虽然它们枝叶相像,可果实不一样,这是因为南北水土不同的缘故。齐国人在齐国能遵纪守法,到了楚国就当了盗贼,莫非是楚国的环境,使人民善盗啊?”
楚王哭笑不得,对晏子反倒尊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