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0800000033

第33章 国语文法概论(3)

(例)你自己不要的,也不要给人。

天立的大单于。

(格)主词—动词—止词。

这样一变,更方便了。

以上举出的三种变格的句法,在实用上自然很不方便,不容易懂得,又不容易记得。但是因为古文相传下来是这样倒装的,故那些“聪明才智”的文学专门名家都只能依样画葫芦,虽然莫名其妙,也只好依着古文大家的“义法”做去!这些“文学专门名家”,因为全靠机械的熟读,不懂得文法的道理,故往往闹出大笑话来。但是他们决没有改革的胆子,也没有改革的能力,所以中国文字在他们的手里实在没有什么进步。中国语言的逐渐改良,逐渐进步,一如上文举出的许多例,都是靠那些无量数的“乡曲愚夫,闾巷妇稚”的功劳!

最可怪的,那些没有学问的“乡曲愚夫,闾巷妇稚”虽然不知不觉的做这种大胆的改良事业,却并不是糊里糊涂的一味贪图方便,不顾文法上的需要。最可怪的,就是他们对于什么地方应该改变,什么地方不应该改变,都极有斟酌,极有分寸。就拿倒装句法来说。有一种变格的句法,他们丝毫不曾改变:

(例)杀人者。知命者。

(格)动词—止词—主词。

这种句法,把主词放在最末,表示“者”字是一个承接代词。白话也是这样倒装的:

(例)杀人的。算命的。打虎的。

这种句法,白话也曾想改变过来,变成正格:

(例)谁杀人,谁该死。谁不来,谁不是好汉。谁爱听,尽管来听。

但是这种变法,总不如旧式倒装法的方便,况且有许多地方仍旧是变不过来:

(例)杀人的是我。这句若变为“谁杀人,是我”,上半便成疑问句了。

(又)打虎的武松是他的叔叔。这句决不能变为“谁打虎武松是他的叔叔!”

因此白话虽然觉得这种变格很不方便,但是他又知道变为正格更多不便,倒不如不变了罢。

以上所说,都只是要证明白话的变迁,无论是变繁密了或是变简易了,都是很有理由的变迁。该变繁的,都变繁了;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就是那些该变而不曾变的,也都有一个不能改变的理由。改变的动机是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目的是要补救这种实用上的困难;改变的结果是应用能力的加多。这是中国国语的进化小史。

这一段国语进化小史的大教训:莫要看轻了那些无量数的“乡曲愚夫,闾巷妇稚”!他们能做那些文学专门名家所不能做又不敢做的革新事业!

文法的研究法

我觉得现在国语文法学最应该注重的,是研究文法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注重方法呢?第一,因为现在虽有一点古文的文法学,但国语的文法学还在草创的时期,我们若想预备做国语文法学的研究,应该先从方法下手。建立国语文法学,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方法不精密,决不能有成效。第二,一种科学的精神全在他的方法。方法是活的,是普遍的。我们学一种科学,若单学得一些书本里的知识,不能拿到怎样求得这些知识的方法,是没有用的,是死的。若懂得方法,就把这些书本里的知识都忘记了,也还不要紧,我们不但求得出这些知识来,我们还可以创造发明,添上许多新知识。文法学也是如此。不要说我们此时不能做一部很好的国语文法书,就是有了一部很好的文法书,若大家不讲究文法学的方法,这书终究是死的,国语文法学终究没有继续进步的希望。古人说,“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这是很可鄙的态度。我们提倡学术的人应该先把“金针”送给大家,然后让他们看我们绣的鸳鸯,然后教他们大家来绣一些更好更巧妙的鸳鸯!

研究文法的方法,依我看来,有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一)归纳的研究法;

(二)比较的研究法;

(三)历史的研究法。

这三种之中,归纳法是根本法,其余两种是辅助归纳法的。

归纳的研究法

平常论理学书里说归纳法是“从个体的事实里求出普遍的法则来”的方法。但是这句话是很含糊的,并且是很有弊病的。因为没有下手的方法,故是含糊的。因为容易使人误解归纳的性质,故有弊病。宋朝的哲学家讲“格物”,要人“即物而穷其理”。初看去,这也是“从个体的事实里求出普遍的法则”的归纳法了。后来王阳明用这法子去格庭前的竹子,格了七天,格不出什么道理来,自己反病倒了。这件事很可使我们觉悟:单去观察个体事物,不靠别的帮助,便想从个体事物里抽出一条通则来,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也许竟是不可能的事。从前中国人用的“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笨法,便是这一类的笨归纳。

现在市上出版的论理学书,讲归纳法最好的,还要算严又陵先生的《名学浅说》。这部书是严先生演述耶芳斯(Jevons)的《名学要旨》作成的。耶芳斯的书虽然出版的很早,但他讲归纳法实在比弥尔(J. S. Mill穆勒约翰)一系的名学家讲的好。耶芳斯的大意是说归纳法其实只是演绎法的一种用法。分开来说,归纳法有几步的工夫:

第一步,观察一些同类的“例”;

第二步,提出一个假设的通则来说明这些“例”;

第三步,再观察一些新例,看他们是否和假设的通则相符合。若无例外,这通则便可成立;若有例外,须研究此项例外是否有可以解释的理由;若不能解释,这通则便不能成立。一个假设不能成立,便须另寻新假设,仍从第二步做起。

这种讲法的要点在于第二步提出假设的通则。第三步即用这个假设做一个大前提,再用演绎的方法来证明或否证这个假设的大前提。

这种讲法,太抽象了,不容易懂得,我且举一条例来说明他。白话里常用的“了”字,平常用来表示过去的动词,如“昨天他来了两次,今天早晨他又来了一次”,这是容易懂得的。但是“了”字又用在动词的现在式,如:

大哥请回,兄弟走了。

又用在动词的将来式,如:

你明天八点钟若不到此地,我就不等你了。

你再等半点钟,他就出来了。

这种“了”字自然不是表示过去时间的,他表示什么呢?这种用法究竟错不错呢?

我们可试用归纳法的第一步:先观察一些“例”:

(例一)他若见我这般说,不睬我时,此事便休了。

(例二)他若说“我替你做”,这便有一分光了。

(例三)他若不肯过来,此事便休了。

(例四)他若说“我来做”,这光便有二分了。

(例五)第二日他若依前肯过我家做时,这光便有三分了。

我看了《水浒传》里这几条例,心里早已提出一个假设:“这种‘了’字是用来表示虚拟的口气(Subjunctive Mood)的。”上文引的 五个例,都是虚拟(假定)的因果句子;前半截的虚拟的“因”,都有“若”字表出,故动词可不必变化;后半截虚拟的“果”,都用过去式的动词表出,如“便休了”,“便有了”,都是虚拟的口气。因为是虚拟的,故用过去式的动词表示未来的动作。

这个假设是第二步。有了这个假设的通则,我再做第三步,另举一些例:

(例六)我们若去求他,这就不是品行了。——《儒林外史》

(例七)若还是这样傻,便不给你娶了。——《石头记》

这两例与上五例相符合。我再举例:

(例八)你这中书早晚是要革的了。——《儒》

(例九)我轻身更好逃窜了。——《儒》

这都是虚拟的将来,故用“了”字。我再举例:

(例十)只怕你吃不得了。——《水》

(例十一)可怜我那里赶得上,只怕不能够了。——《石》

(例十二)押司来到这里,终不成不进去了?——《水》

这都是疑惑不定的口气,故都用虚拟式。我再举例:

(例十三)好汉息怒。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水》

(例十四)不要忘了许我的十两银子。——《水》

(例十五)你可别多嘴了。——《石》

这些本是命令的口气,因为命令式太重了,太硬了,故改用虚拟的口气,便觉得婉转柔和了。试看下文的比较,便懂得这个虚拟式的重要。

我举这些例来证明第二步提出的假设:“这种‘了’字是用来表示虚拟的口气的。”这个假设若是真的,那么,这一类的“了”字,应该都可用这个假设去解释。第三步举的例果然没有例外,故这条通则可以成立。

这种研究法叫做归纳的研究法。我在上文说过,归纳法是根本法。凡不懂得归纳法的,决不能研究文法。故我要再举一类的例,把这个方法的用法说的格外明白些。

马建忠作《文通》,用的方法很精密,我们看他自己说他研究文法的方法:

古经籍历数千年传诵至今,其字句浑然,初无成法之可指。乃同一字也,同一句也,有一书迭见者,有他书互见者。是宜博引旁证,互相比拟,因其当然,以进求其所同所异之所以然,而后著为典则,义类昭然。(《例言》)

他又说:

愚故罔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兼及诸子《语》(《国语》)、《策》(《国策》),为之字栉句比,繁称博引,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穷古今之简篇,字里行间,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

这两段说归纳的研究法都很明白。我可引《文通》里的一条通则来做例:

(例一)寡人好货。寡人好色。寡人好勇。

(例二)客何好?客何事?客何能?

例一的三句,都是先“主词”,次“表词”,次“止词”(主词《文通》作起词。表词《文通》作语词)。例二的三句都是先“主词”,次“止词”,“表词”最后。何以“寡人好货”的“货”字不可移作“寡人货好”?何以“客何好”不可改作“客好何”?

我们用归纳法的第一步,看了这例二的三个例,再举几个同类的例:

(例三)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孟》

(例四)生揣我何念?——《史》

看了这些例,我们心里起一个假设:

(假设一)“凡‘何’字用作止词,都该在动词之前。”

这是第二步。我们再举例:

(例五)夫何忧何惧?——《论》

(例六)客何为也?——《史》

这些例都可以证明这个假设可以成为通则。我们且叫他做“通则一”。这是第三步。

这个“何”字的问题是暂时说明了。但我们还要进一步,问:“何以‘何’字用作止词便须在动词之前呢?”我们要解答这问题,先要看看那些与“何”字同类的字是否与“何”字有同样的用法。先看“谁”字:

(例七)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

(例八)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史》

(例九)吾谁欺?欺天乎?——《论》

从这些例上,可得一个通则:

(通则二)“凡‘谁’字用作止词,也都在动词之前。”

次举“孰”字的例:

(例十)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韩》

次举“奚”字:

(例十一)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庄》

(例十二)子将奚先?——《论》

次举“胡”、“曷”等字:

(例十三)胡禁不止?——《汉》

(例十四)曷令不行?——《汉》

我们看这些例,可得许多小通则;可知何,谁、孰、奚、曷、胡等字用作止词时,都在动词之前。但这些字都是“询问代名词”,故我们又可得一个大通则:

“凡询问代词用作止词时,都该在动词之前。”

这条通则,我们可再举例来试证;若没有例外,便可成立了。

得了这条通则,我们就可以知道“客何好”的“何”字所以必须放在“好”字之前,是因为“何”字是一个询问代词用作止词。这就是《文通》的《例言》说的“博引旁证,互相比拟,因其当然,以进求其所同所异之所以然”。

这就是《文通自序》说的“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皆有以得其会通”。这就是归纳的研究法。

比较的研究法

比较的研究法可分作两步讲:

第一步:积聚些比较参考的材料,越多越好。在国语文法学上,这种材料大都是各种“参考文法”,约可分作四类:

(1)中国古文文法——至少要研究一部《马氏文通》。

(2)中国各地方言的文法——如中国东南各省的各种方言的文法。

(3)西洋古今语言的文法——英文法,德文法,法文法,希腊、拉丁文法等。

(4)东方古今语言的文法——如满、蒙文法,梵文法,日本文法等。

第二步:遇着困难的文法问题时,我们可寻思别种语言里有没有同类或大同小异的文法。若有这种类似的例,我们便可拿他们的通则来帮助解释我们不能解决的例句。

(1)若各例彼此完全相同,我们便可完全采用那些通则。

(2)若各例略有不同,我们也可用那些通则来做参考,比较出所以同和所以不同的地方,再自己定出新的通则来。

我且举上篇用的虚拟口气的“了”字作例。我们怎样得到那个假设呢?原来那是从比较参考得来的。我看了《水浒传》里的一些例,便想起古文里的“矣”字,似乎也有这种用法,也有用在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的。例如:

诺,吾将仕矣。——《论》

原将降矣。——《左》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

我于是翻开《马氏文通》,要看他如何讲法。《文通》说:

矣字者,所以决事理已然之口气也。已然之口气,俗间所谓“了”字也。凡“矣”字之助句读也,皆可以“了”字解之。(九之三)

《文通》也用“了”字来比较“矣”字,我心里更想看他如何解释。他说:

言效之句,率以“矣”字助之(《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矣”字者,决已然之口气也。而“效”则惟验诸将来。“矣”字助之者,盖“效”之发现有待于后,而“效”之感应已露于先矣(言效之句,即我说的虚拟的效果句子)。

这一段话的末句说的很错误,但他指出“言效之句,率以‘矣’字助之”一条通则,确能给我一个“暗示”。我再看他讲“吾将仕矣”一类的文法:

“吾将仕矣”者,犹云,吾之出仕于将来,已可必于今日也。……其事则属将来,而其理势已可决其如是而必无他变矣。

他引的例有“今日必无晋矣”,“孺子可教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等句。他说这些“矣”字“要不外了字之口气”。他说:

“了”者,尽而无余之辞。而其为口气也,有已了之了,则“矣”字之助静字(即形容词)而为绝句也,与助句读之述往事也。有必了之了,则“矣”字之助言效之句也。外此诸句之助“矣”字而不为前例所概者,亦即此已了必了之口气也。是则“矣”字所助之句无不可以“了”字解之矣。

我看了这一段,自然有点失望。因为我想参考“矣”字的文法来说明“了”字的文法,不料马氏却只用了“了”字的文法来讲解“矣”字的文法。况且他只说“已了必了之口气”,说的很含糊不明白。如孔子对阳货说“吾将仕矣”,决没有“必了”的口气,决不是如马氏说的“吾之出仕于将来,已可必于今日”的意思。又如他说“言效之句”所以用“矣”字,是因为“效之发现有待于后而效之感应已露于先矣”,这种说法,实无道理。什么叫做“效之感应”?

但我因《文通》说的“言效之句”,遂得着一点“暗示”。我因此想起这种句子在英文里往往用过去式的动词来表示虚拟的口气。别国文字里也往往有这种办法。我因此得一个假设:“我们举出的那些‘了’字的例,也许都是虚拟的口气罢?”

我得着这个“假设”以后的试证工夫,上章已说过了。我要请读者注意的是:这个假设是从比较参考得来的。白话里虚拟口气的“了”字和古文里的“矣”字,并不完全相同(如“请你放了我罢”一类的句子,是古文里没有的);和别国文字里的虚拟口气,也不完全相同(如英文之虚拟口气,并不单靠过去式的动词来表示。别国文字也如此)。但不同之中,有相同的一点,就是虚拟的口气有区别的必要。马氏忽略了这个道理,以为一切“矣”字都可用“已了”、“必了”两种“了”字来解说,所以他说不明白。我们须要知道:那些明明是未了的动作,何以须用那表示已了的“矣”字或“了”字?我们须要知道:古文里“已矣乎”,“行矣,夫子!”“休矣,先生!”一类的句子;和白话里“算了罢”,“请你放了我罢”,“不要忘了那十两银子”,决不能用“已了必了”四个字来解说;只有“虚拟的口气”一个通则可以包括在内。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

    本书具体分析《红楼梦》中的细小的智慧,其中不少智慧具有反而的意义,也即是狡猾之徒和有些人物的阴谋诡计,这亲做的目的不是宣扬、或者教唆心肠坏的人善搞阴谋诡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只有了解和研究别人的阴谋,我们才能具有预防防暗的智慧,并帮助善良的读者培养和提高识破、预防和反对、击败此类阴谋诡计的智慧。
  • 病了的字母

    病了的字母

    让观点和思想插上艺术的翅膀它们的影响自然更大生命力自然更强。还有一大创新就是用了一百多方各具药理的中草药名来补白这个我看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不仅有许多文章是反常规的写法。所以杂文也不光是板着面孔的它是形式多样的 它需要良好的方式
  • 中国高考报告

    中国高考报告

    每年的中国大学考试就像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激烈程度是全世界罕见的,一个叫何建明的作家写的一部《中国高考报告》详尽记录了这个高考大国的高考实景。读后对中国的当代教育会有更多的认识。
  •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康熙的狂宠逃妃

    康熙的狂宠逃妃

    本文主要写的是康熙小玄子和德妃娘娘的爱情长跑,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本文就是德妃逃康熙追,德妃再逃,康熙再追,德妃逃逃逃,康熙追追追的动人爱情诗篇~女主——德妃(吴雅:人家穿越去清朝的都是阿哥捧着,大臣护着,凭什么她穿越过去就身处冷宫,而且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在生孩子!?还一不小心生的是胤禛四四?疯掉了疯掉了,紫禁城太恐怖,看她如何玩转红墙,逃脱康熙的魔爪!哇咔咔…可是,逃离了以后,为什么会突然怀念起那个一身龙袍的家伙?男主——康熙:原本心中只有江山黎民,女人于他而言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可是为什么这个女人会不一样,花样百出,四处放电,还居然为了逃脱跟他斗智斗勇!这个女人有没有搞清楚状况,她是他的女人,一辈子都是!无论她逃到天涯海角,他也一定会抓她回到他身边!附上其他男主滴浓浓爱意——马齐:“德妃娘娘逃出宫就在我身边,是皇上生生抓回宫中去的,如今已过三十年,也该将雅儿还给我了!”隆科多:“那日紫藤花下的一个回眸,便让我心心念念了几十年,上天入地,我也会守护着德妃娘娘,辅佐娘娘直上云霄!”钟楚良:“你总说当年是皇上误会了你我,才迫使你在御下承宠,也迫使我被逐出皇宫,其实当年我心意实真,如今改了名姓再度入宫,就是希望与你再续前缘!”…“你、你、你们,给朕滚远点,敢碰朕的女人,你们活腻了吗?”“男人靠得住,母猪能上树!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都是群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我不是优乐美,凭什么让你握在手里,我的穿越我做主,拐上阿哥闯天下去了!”片段一“万岁爷,德妃娘娘又翻墙了!”“哦,明天把那里的台阶再修平整一点,别摔了娘娘!”某皇帝声音波澜不惊。“娘娘是带着四阿哥一块逃的!”“哦,有四阿哥护着,德儿也比较安全。”“还有马齐大人和隆科多大人!”“什么!”某皇帝拍案而起,“摆驾,朕要微服,跟他们一起出去!”想丢下他,门都没有!片段二“才坐完月子,你又去哪儿了!”某皇帝脸阴的如同院里的缸。“我翻墙出去买桂花糕。”某女晃了晃手上的糕点,当然,还顺便看了看买桂花糕的小帅哥!“吃饱了?有力气了?看来朕低估了你的体力!既然这么有活力,我们上床运动一下吧!”“喂,我才坐完月子,你是想累死我吗?喂,轻一点啦!”“就该让你精疲力尽,你才能知道你是谁的女人!”片段三某四四眼巴巴地望着德妃:“额娘,我今天过生日,想吃额娘做的生日蛋糕…”生日蛋糕呀,说说就流口水。
  • 老板第一防线:防止核心员工流失的策略

    老板第一防线:防止核心员工流失的策略

    留住自己的核心员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较量的开始,对此,预防和规避核心员工流失的第一道防线就尤为重要,一旦第一道防线失守,后果就不堪设想。北京华夏圣文管理咨询公司对中国1500家企业的核心员工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更让中国企业担忧。调查报告指出,核心员工的流失不仅带走关乎企业的商业机密、核心技术、合作客户,更为严重的是核心员工除了自己另谋他就,还往往会带走其他的核心力量。留住核心员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较高的薪酬、福利,还需要用精神激励来巩固。精神激励主要表现为创建一种参与、平等、沟通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公司内部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异界祸害

    异界祸害

    好吃懒做的齐川,在一次机遇中获得了一百零八套武技。这每一套武技都是撼天之作,可是只有当他的修为达到某种程度时,才能他学到属于该境界中的撼天武技。所以尽管齐川这个懒货有一百零八套绝世武技,可是为了学习这绝世武技,却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苦练修为。正所谓脚踏实地,步步封神。
  • 探寻恐龙的足迹

    探寻恐龙的足迹

    久远的时代,庞大的主宰者,神秘的史前世界,尚未破解的谜题。它们曾经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霸主,它们曾经漬绎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恐龙对人类来说是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生存于几百万年以前,主宰地球达一亿七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巳经发现了上百种恐龙化石,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本书汇集了恐龙家族中的众多种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为你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恐龙盛会。
  • 朗月行

    朗月行

    六年前这样结束,果然不是真的结束。醒来之后,白冉月还是觉得,那是她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她从来不会后悔。真的,手牵手,阳光普照,真的很好。
  • 三生三世凤临天下

    三生三世凤临天下

    4岁的小陈醉终于有了爸爸,却不想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了不让自己打扰到他的好事而将自己丢入组织进行非人磨练。22岁,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却不知掉入婚姻的火坑。丈夫的冷漠,婆婆的刁难,小姑的讥笑,生生将陈醉心中那一点点美好向往撕碎。更有甚者,小三恬不知耻竟然在电话里对自己进行现场版的教学,美其名曰爱的教育!欺人太甚!当那辆冲下人行道的汽车生生将自己的身体撞飞出去的时候,一滴清泪滑落,陈醉发誓:若有来生,再也不要这样活!竟然穿越!陈醉看着死在自己手下的盗墓贼,又看看那墓碑上的名字:凤清醉,你的人生,从此由我接管!上天赐我一双翅膀,我用它振翅飞翔。戏美男,斗恶女,游江湖,玩转乾坤,前世没经历过的,今生统统领略一遭,且看女主异世逆天,遨游天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第二块血迹

    第二块血迹

    一份有关国家的绝密文件不翼而飞,里面的内容一旦外泄,整个欧洲都会战火纷飞……首相亲自造访贝克街,力图挽回损失……紧张的国际局势一触即发……福尔摩斯能把失窃的文件找回来吗?神奇侦探这次可以力挽狂澜吗?
  • 雪豹悲歌

    雪豹悲歌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