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4月广州的那一阵密集的枪声夹在厚厚的历史著作之中,听起来似乎遥远而模糊。然而,时隔一个世纪,我们仍然能从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与妻书》一文中读到那真切深情的声音:“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牺牲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书。
林觉民比同时代的鲁迅先生小6岁,年少时就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在20岁的时候他就东渡日本留学,精通日语、英语和德语,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在日期间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由黄兴等人筹划的广州起义,在起义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家人对林觉民的突然回国感到意外和惊喜,他便解释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假期结束就返回日本。面对着慈父慈母和贤妻,林觉民只是静静地和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没有多言一句,当时妻子陈意映已身怀六甲。可是,林觉民还是强忍住心中的不舍,几日后便毅然离开了家,从广州前往香港。
为了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林觉民住在江边的一幢小楼上。此时离广州起义还有三天。
夜深人静之时,林觉民从书桌前起身,伸手推开窗子,一轮圆月高悬于空中,皎洁的月光顿时洒在他的身上。一想到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的起义、中国将迎来的美好新世界就激动得难以平静;可转念想到起义后的生死未卜和弱老父母、娇妻稚子,他又忧思翻涌,不能自已。
“既然已经投身革命,岂能再有存私之理?这已是义无反顾了!”坐下来沉思片刻,林觉民满怀悲壮,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于是,他拿出一方手帕,提笔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给自己的妻子写信,居然第一句话就是生死作别,这会给挚爱的妻子带来多大的惊骇和伤痛啊!还要抛下那即将出世的孩子!写信时,林觉民的泪珠与笔墨一齐落下,没有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然而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林觉民又在书信中温柔地安慰妻子,不要悲伤,希望她能体谅自己的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两人一生的福利。
林觉民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大义凛然地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林觉民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妻子和父亲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此信保存至今。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抓捕了大批革命志士。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这个人就是林觉民,他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时候,不幸受伤被捕。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
当林觉民毫无惧色地走进大堂时,所有人都很惊讶,这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竟会是他们要镇压的激进暴徒!
两广总督张鸣岐忍不住问道:
“你年纪轻轻,有大好的前程等着你,为什么要去参加这种暴徒的革命?”
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他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各国时事,再谈国家时局之险恶,宣传革命道理,奉劝对方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两广总督张鸣岐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水师提督李准劝张鸣岐为国留才,但张鸣岐认为这种人物虽是英雄,却太过顽固,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觉民遂与71名革命志士同时就义。
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