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06

第6章 刘宗周哲学的来源与主旨(3)

和“一”字相比,它显得有些杂驳,而“一”字既浑厚包容,又很纯粹。可以说,“独”字如孤峰,“一”字如天地。不难体会到,刘宗周和“独”字在潜意识里是有印合的,可以说是一种互相选择。刘宗周有时就表现出“独”字的坚执、孤傲并给人以压迫感。

虽然朱熹以及其他的思想家也都强调“慎独”,但他们所理解的“独”意义比较简单清晰,只有“独居”或者“专一”的意思,不用刻意体味消化,他们似乎更着重于具有工夫意味、导致谨微内敛的“慎”字,所以不会受“独”字其他杂驳意向的影响。但刘宗周则不同,“独”能成为刘宗周学术的宗旨,并被认定为本体,一定是被刘宗周不断反刍、细细体味过了的,所以他对此字消化之细,自然非其他学者可比。这一点尤需指出。

结合后文就会发现,刘宗周所说的“独体”之所以可以被他亲切地体察到,就是因为此独体的确存在于他的心理结构中,并且在他的人格结构中扮演主导意识的角色,但它跟《大学》中说的“独”没有关系。刘宗周之所以提出这个别具一格的“独体”概念,一方面是因为他从经验出发,体察到一个内在的主宰,并名之为“独”;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想要建立一种既主动又可靠的理论和修养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人的道德行为更加自发,且不会因这种自发而流于狂肆。他通过将自己体认的“独”这个道德本体意识化、心理化,并呈现为“意”,实现工夫和本体的融合,以解决工夫是工夫,本体是本体,重工夫者不悟本体,重本体者轻视工夫的问题。刘宗周的思路应该说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我们从其具体的修养方法和实际效果看就会比较失望,因为具体的方法其实与以往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对这些方法有了不同的解释;并且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因为实际上刘宗周本人的问题恐也并未因此得到彻底解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刘宗周并未真正了解他体验到的“独体”的本质;二是,他制造了一个在逻辑上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本体,并将这个本体和他所体验到的“独体”混而为一,而实际上这两者却不是一回事。

二、诚意

如前文所述,在蕺山的学术思想里,有慎独便有诚意。他说:

“古人慎独之学,固向意根上讨分晓”;“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所以,意根便是本心呈露之机,体认到意便是认得了本心,认识了独体。独体(天命之性)的至善,保证了意的至善。因为“意本是善的,但不诚,则流失之病有无所不至者,然初意原不如是”,所以凡有不善便是人伪,便是障蔽,便是自欺。刘宗周慎独诚意说的确立,其实是一种清理源头的工作,只有保证善始,善终才有可能。

刘宗周确立这种学说有其针对性,即针对当时阳明学末流以良知为借口,以情识为初念,导致行为恣肆的现象。在刘宗周看来,这些人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初心,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大学》中的诚意说理解得过于粗浅。刘宗周理解的意为“心之所存”而非“心之所发”,是意志之意而非意念之意。意是心之主宰。他说: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

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然定盘针与盘子,终是两物。意之于心,只是虚体中一点精神,仍只是一个心,本非滞于有也,安得而云无?心之所向曰意,正如盘针之必向南也。只向南,非起身至南也……凡言向者,皆指定向而言,离定字,便无向字可下,可知意为心之主宰矣。意,志也。心所之曰志,如云志道、志学,皆言必为圣贤的心,乃以主宰言也。

所以,在刘宗周看来意是一种至善的指向,“只向南(善),非起身至南(善)也”,所以是无起无灭的。从反面看,起善念便是“起身向南(善)”,是有起灭的,因此即便念是善的,也还是有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着眼于无起无灭的意。在他看来,意是心的存主,乃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而不是心发出的一种念。他对朱熹等人将意理解为“心之所发”提出了质疑:

意者,心之所存,非所发也。朱子以所发训意,非是。

《传》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言自中之好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一于善而不二于恶,正见此心之存主有善而无恶也,恶得以所发言乎?如意为心之所发,将孰为所存乎?如心为所存,意为所发,是所发先于所存,岂《大学》知本之旨乎?意为心之所发,古来已有是疏,仆何为独不然?第思人心之体,必有所存而后有所发,如意为心之所发,则孰为心之所存乎?如心以所存言,而意以所发言,则心与意是对偶之物矣,而恶乎可?总之,存发总是一几,故可以所存该所发,而终不可以所发遗所存,则《大学》“诚正”一关,终是千古不了公案,未可便以朱、程之言为定本也。阳明先生曰:“有善有恶者意之动”,仆则曰:“好善恶恶者意之动”,此诚意章本文语也。

如以善恶属意,则好之恶之者谁乎?如云心去好之,心去恶之,则又与无善无恶之旨相戾。今据本文,果好恶是意,则意以所存言,而不专以所发言,明矣。好恶云者,好必于善,恶必于恶,正言此心体之有善而无恶也。做好恶两在而一机,所以谓之“独”。如曰有善有恶,则二三甚矣。独即意也,知独之谓意,则意以所存言,而不专以所发言,明矣。总之,一心耳,以其存主而言谓之意,以其存主之精明而言谓之知,以其精明之地有善无恶归之至善谓之物。识得此,方见心学一原之妙,不然未有不堕于支离者。但此等分解,亦只是训诂伎俩……吾辈能切己反观于生身立命之原,时时有把柄,不复堕落影响,则此心此理,自有不言而相喻于同然者矣。从这两段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宗周的思辨和体察的能力的确非一般理学家可比,从中也反映出他相当程度的自信。刘宗周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话里体会到了心有存主,并且这个存主是一种好恶,因为毕竟“恶臭”和“好色”之类是对象,是变动不居的,只有一个不变的好恶在那里应这些对象。那么这个存主是什么呢?

刘宗周认为是“意”。因为按照《大学》八条目的次第,诚意在正心之前,则意必不为心之所发,而应为心之所存。刘宗周认为,朱熹等人错就错在以意为心之所发,如果心为所存,意为所发,则心与意就成为对待之物,流于支离;而阳明等人以善恶属意,使意成了被判别的对象,失去了主宰的地位,同时又使得好善恶恶的主宰(裁判者)茫然不知所归。在刘宗周看来,《大学》中心、意、知、物是一贯的。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阐述这种“一贯”:“一心耳,以其存主而言谓之意,以其存主之精明而言谓之知,以其精明之地有善无恶归之至善谓之物。”只是这种解说次序说到了“物”(即“独”)这里就比较吃力。其实刘宗周本有“独知”之说,有时甚至认为有“独”字“知”就不必说,因为独中就有知;他还说之所以谓之“独”,是因为“好恶两在而一机”,说明此“一机”之独有“好恶”之意。因此“独”可以收摄“知”与“意”。如果刘宗周这段话从独体之物而不是从心开始说就比较顺畅了:至善的本体之物便是独,此独物之精明灵觉为知,此独物之好恶之机为意,其总名为心。独之好恶之意便是心之主宰,故意为心之所存。那么接下去的问题就是独和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刘宗周在《学言》(上)中说: “独者,心极也。”可见在刘宗周这里独是心之心。那心是什么?“心即气也”,如此独则为中气、太和元始之气。那独和意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独即意也”,二者是一隐一显的关系。

刘宗周的话不可谓全无道理,只是有些道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发明,成为另一套理论则可,但却未必真正是《大学》的本旨。刘宗周反对情识分解、训诂伎俩,说明他注重反观体察,他也确乎体察到了心中的某个存在为心之主宰,但他并不知道这个主宰的来历。他如何能断定此“独体”便是《大学》中“慎独”之“独”?

抛开《大学》直接面对刘宗周的哲学文本,刘宗周的哲学还是条理分明的,但如果掺入《大学》,则他的思想和《大学》的思想就一并混乱了。所以,刘宗周哲学从阐述方式上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硬要将自己的理论附会于《大学》。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一定是一种本末终始的关系,所谓的八条目明显是八个次第。而刘宗周的理论虽然强调了心、意、知、物的一贯,但它们的关系是浑然的,并不是一种本末终始的次第,而刘宗周自己所说“《大学》八条目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的比喻,则更加体现不出这种本末终始的次第了。如果刘宗周的理解成立,那么《大学》中的概念就会显得非常混乱,他以“独”为“物之本”时,这个“物”是指万物;而在说“格物”之“物”时,此物又是“有善无恶归之至善”之物,也就是“独”,其实是将“格物”之“物”等同于“独”了。我们很难认同《大学》会用一个毫无特指意味的“物”字去特指某一事物。《大学》中本有慎独之说,何必不在八条目中直接用“慎独”却又用了个“格物”呢?“物”和“独”既然是同一事物,《大学》何必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呢? 所以刘宗周对《大学》的理解不会是《大学》的本意,他的理解自成一说则可,但将这层意思混入《大学》则不可。牟宗三就曾批评刘宗周的一些议论:“看似幽深曲折,而实缴绕隐晦;其所以然之故即在混杂也。”产生这种“缴绕隐晦”的原因就是用自己的观点强解《大学》,结果越解越乱。

对于刘宗周所说的“意”,还要从现实层面进行考察,即这个“意”在现实层面否是真实存在。刘宗周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的话里体会到了心有存主,这固然不错,但这里怎么能体现出这种好恶之意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呢?刘宗周自然认为这种意是心本固有,为“心之所存”,是先验存在的,而人的恶只不过是后天习染之故。但这一点并不能在初生的婴儿那里得到证明,因为婴儿虽能表现出好恶,但这种好恶绝对是出于私意而不是善恶,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存和舒适是第一位的。婴儿不可能去做道德判断,更不要说去好善恶恶了。但这并不是说人没有好善恶恶的潜能,只是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启发,因为它不会自然呈现。刘宗周有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设定了一个先验之意的至善指向,而且还假定了这种意会自然并且首先呈现。正因为如此,他更加认为人的初念是善的(虽然在潜意识里他对此有深深的怀疑),所以才有两次转念以合初念的观点。我们再看《大学》。《大学》在“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之前的那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是要说明好恶如同生理反应一样直接,作不得假。此中有亏,便算不得诚意,而是“自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如”字说明“恶恶臭”、“好好色”只是举一个例子以示直接,“好色”和“恶臭”有什么善恶可言?所以“诚意”只是“毋自欺”并不是去“好善恶恶”。所以,刘宗周所说的“诚意”已与《大学》不同。《大学》的“诚意”之后,可以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是后天工夫;刘宗周的“诚意”,按照他自己的设定,其本身就是正的,是先天工夫。作为“心之所存”的这个“意”,对刘宗周来说是现实存在的,他个人的修养工夫对此完全可以察觉,但对此“意”的先验性,刘宗周却不能提供有效的证明,初念为善本身就是可疑的。

至于意到底属所存还是所发,则完全是由于对意的规定不同决定的。即便如刘宗周所规定的那样,意为心之所存,那还有这种存是先天的存在还是后天的引入的问题。这个问题和“独体”的先天、后天问题相关,在后文会有专门讨论。其实,从本质上说刘宗周对意的解释并没有新意,他设定的“独意”,其实就是“性善”,此性为心之所存,有至善的指向。值得注意的是,意在未被体察到以前,只是一种潜在的意向性(这种感觉类似于刘宗周所说“觉得此中隐隐一物有以出乎其上,或潜或露,时有时无”),而它一经被体察到,从潜意识(或前意识)变为意识,便会被注入大量的心理能量,体现为一种不可逆的指令,一变而为意志。因此,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他的“意”要比“性善”的说法更强调了一种内在的推动机制。

刘宗周的哲学固然缺少实质性的突破,但其哲学思想的意图却是十分鲜明的。如果说前面讨论的他对朱熹等人的质疑只是义理上的,那么他通过自己的诚意说对阳明“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说法的质疑,则更倾向于具体操作上所引发的问题。他说: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热门推荐
  •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

    《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知识全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从古代奥运会的诞生、波折到现代奥运会的重振、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奥运比赛项目体系设置、比赛规则、奥运礼仪、历届奥运最出彩的项目、最闪亮的人物、最有趣的故事、药絮以及青少年最想知道的奥运基本知识
  • 新闯王

    新闯王

    你们的穿越都是为将为相,我的穿越却成了流民,命运何其不公?本想置身事外,但人和事推动着猪脚,一步步无奈加入到这改朝换代的历史洪流之中.主角也不是全能人物,敌人也不是猪一样的愚蠢.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不断跌倒爬起.这是一个斗智斗勇,忠诚与背叛纠结的热血传奇故事,给大家一个全新思路和全新感觉的明末天下
  • 弃爱1001次:首席娶我好吗

    弃爱1001次:首席娶我好吗

    “画画,她是万千孤儿中一颗绚烂的向阳花。“庭,我们结婚好吗?”“画画,你知道,现在的我给不了你婚姻“庭,我们结婚好吗?”,再等等我,他是豪门家族未来的傀儡族长,娶我好吗?”“画画。好吗?”“庭,我什么时候能等到你娶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本书是“短篇王”丛书之一,该书系的出版,是为了推动精致的写作和阅读。本书作者刁斗,曾当过新闻记者,现为文学编辑。已出版的作品单行本有:诗集《爱情纪事》,长篇小说《私人档案》、《证词》、《回家》、《游戏法》、《欲罢》,小说集《骰子一掷》、《独自上升》、《痛哭一睌》、《为之颤抖》、《爱情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重现的镜子》。曾热爱过文学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欧·亨利、都德、契诃夫、海明威、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短篇作品,即使是“先锋”、“现代”、“后现代”的作家,也不乏短小精致的传世之作。在当下时尚的文学消费潮流中,能够挽回文学精致的写作和阅读,张扬短篇小说大概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 巨商书架

    巨商书架

    世界商业世子最不为人知的财富秘密,没有人能经易地抵制名著的诱惑,更没有人会拒绝财富与智慧的造访。比尔·盖茨因为一本书成为哈佛最成功的辍学生;亨利·福特说被一本书“洗脑”是自己的运气;有一本书,拥有令人无法不相信的神奇咒语;有一本书,被查禁70年后再次激起财富思维的风暴…… 这些书都是全球商业巨头财智书架里的珍藏。《沉思录》——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用灵魂书写的智慧独白;《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之外,亚当·斯密的又一传世经典;《不抱怨的世界》——出版30天内,全球有600万人加入“不抱怨”运动;《秘密》——全世界都曾注目这本书的出版;《唤起心中的巨人》——世界顶尖激励学大师的潜能学著作;《失落的致富经典》——全球亿万渎者都在阅读的百年财富古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美国政府公务员、公司员工、军队官兵的装备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出版当年即突破100万册,40余年经久不衰;《硅谷禁书》——从硅谷起家的百万、亿万富翁人人部凑过此书 。
  •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你在为谁敬业、忠诚、负责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强烈推荐;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者的修炼宝典。你现在是如老黄牛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还是如蚂蚁般,终日忙忙碌碌,无暇看路;还是如罗宾汉般离群索居,我行我素……无论是哪一种,都请翻开本书吧,阅读此书将让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迅速走向成功。
  •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宠妃无度:狂妄大侍妾

    她是金牌猎人,以猎杀罪犯为生,身手矫健,性格狂妄。一朝穿越,她成了一个病死王爷的陪葬侍妾,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小命,却被王妃欺辱,继子坑害,人人当她还是柔弱无能的下等侍妾,想要害她性命。她斗毒妇,整渣男,呛皇帝,与病弱王爷联手掀起翻天巨浪。要誓众人俯首称臣,再不敢造次。只是那冷淡无情没有人味的王爷怎么突然变得这般热情?病娇王爷稍稍靠近,温文一笑:“本王给你送一道餐后甜点如何?”“不要。”孟青珺断然拒绝。病娇王爷马上变脸,威胁道:“不要也得要。本王将自己做为甜点送给你,岂容你拒绝?”孟青珺抵死不从,...
  • 费晓雾的奇幻天空

    费晓雾的奇幻天空

    故事从一个不会说话的小男孩费晓雾开始,讲述了他和朋友苏茶花在来自B1339星球一个名叫美通通的“0”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共同解救一群因为种种原因,被精灵国精灵困在物质里的孩子的故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费晓雾和苏茶花在美通通的带领下进入了奇幻的长满理想树的图图“砰”森林,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树,更加坚定了梦想和方向,也更清晰了生命的意义。
  • 那时年少

    那时年少

    对于未来,他毫不担心,坚信可以凭自己能力成家立业,和深爱的女友过着比糖还要甜蜜的日子。大四毕业生苏扬每天上网、写诗、恋爱,过着没心没肺的快乐生活。毕业后,本书以真挚的感情、真实的细节,苏扬成了一名标准的蚁族,生活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他白天到处推销,晚上蜗居地下室,工作接连被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过去十年的成长和爱情故事。2000年,每日面对嘲笑。那个发誓不离不弃的女孩也以长大为由,和他说分手快乐。苏扬终于明白自己很傻很天真,可生活还得继续,他只能与自己较劲,和生活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