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33

第33章 蕺山学派(6)

蕺山学派的消亡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忧者,如前所言,一方面是刘宗周思想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蕺山学派诸弟子在其去世后的分裂与争执;外患者,如心学的衰落与攻击宋明理学的风气日起,代表事件便是令黄宗羲不得不亲出马自予以回应的潘平格的挑战。潘平格是当时浙东地区反对宋明理学的先驱,他吸引了甬上证人书院里蕺山学派的众多弟子,其中甚至包括黄宗羲最得意的门生万斯同。潘平格认为,朱、陆两派都非“真儒”,“朱子道、陆子禅”,并讽刺他们是孔庙两庑中的一群僧道。潘平格的学风就是提倡“力行”,这对厌倦了玄妙的心性之学的甬上弟子很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也标志着一代学风的转化。其实,在蕺山学派分裂的同时,也有一股力量在努力维护学派的生机。这在刘汋去世之后更为明显,比如前面提到的绍兴、甬上两个证人书院的成立,以及后来恽日初的《刘子节要》、黄宗羲的《蕺山学案》、董玚重订的《刘子全书》等的陆续出版。书院的成立,在组织上和人员上进一步加强了蕺山学派的势力,各种著作的出版使得蕺山学派的宗旨复明,并且学派有了新的领袖———黄宗羲。在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聚集了大批后来很有名望的学者,比如万氏三兄弟、郑梁、邵廷采、毛奇龄等人,鼎鼎大名的全祖望也是私淑黄宗羲的。从这些看,蕺山学派不但不应该衰落,反而应该更加兴旺。然而,由于以黄宗羲为首的甬上证人书院的学风发生了转变,以心性之学为主的蕺山学派也就日渐没落,为黄宗羲的梨洲学派所取代,转向了经学和史学。为刘宗周重新编订《年谱》的姚名达认为“传其道者,惟黄宗羲最正,邵廷采则其再传嫡派也”。如前所说,在黄宗羲那里已经出现了将“诚意”等同于“致良知”的倾向,到了邵廷采,这种合蕺山于姚江的倾向就更加明显了。姚名达在《姚谱遗响》中说:

(康熙二十八年)元夕,黄宗羲会讲于姚江书院。

邵廷采请董玚作《姚江书院志略》。此两事为黄、邵对于姚江一派加以修正,渐入证人一派混合为一之表征。

(康熙三十三年)廷采是年主讲姚江书院,条次《训约》十则,第一为“立义宜诚。”立教一本先生。自此姚江之旨于证人无二。(康熙三十六年,廷采)又尝论先生曰:“明儒虽众,必推王、刘为一代程、朱。王近明道,刘近晦庵,而功勋节义过之。

朱、王之学,得刘而流弊始清,精微乃见。”“蕺山之所谓独,盖即良知本体,道心之微,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特变易旗帜,改换名目,以新号令,作士气耳。”“蕺山虽不言良知,然补偏救弊,阳明之学实得蕺山益彰。”“蕺山先生专主诚意,以慎独为致知归宿,择执并至,而不补格致于诚意之前。合一贯之微言,审执中之极则。孔、孟以后,集诸儒大成,无粹于此。”

在邵廷采看来,蕺山学派对阳明学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虽然“刘近晦庵”,但其精微处“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他的这种见解虽不无道理,却不可不谓之俗论。蕺山思想的出发点是要汇合程、朱、陆、王、张诸家之精要于一身不假,补救“良知”之说的流弊也不假,但他的补救并不成功,救“良知”之失,亦灭“良知”之得。他得了阳明学之体系,而骨子里却仍是程朱,所以邵廷采才会有“刘近晦庵”的印象;说其精微处“与朱子殊,不与文成殊”更是以显为隐,以隐为显,沿袭了梨洲旧说,不知蕺山之学只是将朱子学“反客为主”救其“支离”而已,其门下倾向朱子一系抛弃其宗旨也是未会此意。至于说蕺山“慎独”之说便是阳明“良知”之教,“特变易旗帜,改换名目,以新号令,作士气耳”,则不可避免使得蕺山学派混入阳明学之中,如所谓“导江入海,反填其淤”。

主要参考文献

(单篇论文已随文注出)

刘宗周.刘宗周全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

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

黄宗羲等.南明史料(八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黄炳垕.王政尧点校.黄宗羲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3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全祖望.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全祖望.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4

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朱熹.四书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守仁.太上感应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朱长祚.玉镜新谭.北京:中华书局,1989

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袁黄.袁了凡先生四训.清重刻本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

李光地.榕村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东方朔(林宏星).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刘宗周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杜维明,东方朔(林宏星).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杜维明.钱文忠,盛勤译.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束景南.中华太极图与中国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989

陈来.宋明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侯外庐.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包筠雅.功过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步近智,张安奇.顾宪成、高攀龙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钱明.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钱明主编.阳明学新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夏咸醇.情与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冈田武彦.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沟口雄三.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

魏斐德.陈苏镇,包伟民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郝大维,安乐哲,施忠连译.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弗洛伊德.孙名之译.释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作品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弗洛伊德.王献华,张敦福译.论宗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

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弗洛伊德.程小平,王希勇译.精神分析演讲导论新篇.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弗洛伊德.徐洋等译.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霍妮(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霍妮(荷妮).雷春林,潘峰译.精神分析新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弗洛姆.孟禅森译.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弗洛姆.贾辉军译.精神分析与宗教.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弗洛姆.申荷永译.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弗洛姆.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荣格.冯川译.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荣格.成穷,王作虹译.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1997

亨利·西季威克.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阿德勒.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阿德勒.周朗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沙利文.韦子木,张荣皋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卡尔·R·罗杰斯.杨广学等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洛· 梅.冯川译.爱与意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弗兰克·G·戈布尔.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RD.莱恩.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霍夫曼.杨韶刚,万明译.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平的内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利昂·费斯汀格.郑全全译.认知失调理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埃利奥特·阿伦森.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门林格尔.冯川译.人对抗自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罗伯特·凯根.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简·卢文格.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MichaelStClair.贾晓明,苏晓波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贝克尔.林和生译.拒斥死亡.香港:华夏出版社,2000

默里·斯坦因.喻阳译.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埃利希·诺依曼.高宪田,黄水乞译.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威廉·詹姆士.唐钺译.宗教经验种种———人性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ME.斯皮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威廉·巴雷特.杨照明,艾平译.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斯皮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98

别尔嘉耶夫.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泰戈尔.宫静译.人生的亲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迪尔凯姆.冯韵文译.自杀论———社会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伊琳娜·帕佩尔诺.杜文鹃,彭卫红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同类推荐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藏在草间

    藏在草间

    《藏在草间》的五十四篇散文,写母亲暮年的无奈,写父亲的痛与通达,亲情的脆弱与不可靠,都催人肝肠,写黄壤平原的农具风物的遗存让人感怀,写缠绵诗意的童年啊水墨的意蕴。对黄壤平原人与事本真的描述既不是田园将芜兮,胡不归的诗意栖息,也非锄禾日当午的唏嘘哀叹。
  • 将嫁

    将嫁

    她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天空是她的羁绊;他似巨龙深潜海底,皇宫是他的牢笼。一个是燕朝第一位女将军,一个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情之路那样漫长艰难,同样强势而又隐忍的两个人,要如何才能走近对方,将思慕进展至婚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为妾

    穿越为妾

    为了救人意外落水,本来以为必死无疑,谁知道竟然来到了古代。十岁小妾,二十几岁的灵魂,丈夫的爱她不要。王爷的爱,她不敢要。为了撑起家族的一片天,她女扮男装行走在刀口边缘。铁马金戈,军装裹红颜。笑傲江湖谁与争锋。君王爱,夫妻情,风华散尽,红颜落谁家。精彩片段:雪儿公主往前一步,吓得念君立刻往后退了一大步,和公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雪儿见状也不逼她,泪眼迷蒙的说,“念君,我只要你我相知相守过完一生就行,不要这样对我好吗?姬齐一把扯过她,低沉着声音,妖冶黑眸邪魅肆意的看着她说,“你是个男儿身又怎么样,本王喜欢就好,今生今世,上天入地,你都别想逃开本王,因为你是我的。”身上的衣服一件件的被撕碎,念君心灰意冷,欺君之罪是死,被强占还是死,为什么自从来到了古代以后,她的脑袋似乎随时都在准备搬家。李东旭:你本就是我的小妾,为什么你要离开我,生,我要你赔着我生,死,我要你陪着我死。安亦竹:念君,这些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人生不过几十载,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苏怀修:江山美人我都要,今生,你休想从我的身边离开。————————————————————————————————————推荐自己的文:《喋血宠妃》《错惹酷总裁》《烈焰江湖》
  • 零陵飘香

    零陵飘香

    入宫当皇后……叶薰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爆炸性的关键词。一觉醒来穿越成名门闺秀,皇后候补,这简直是言情女主最美满的起步点。眼看叶薰未来的锦绣人生就要展开,可是转眼之间美梦破灭。满门尽遭屠戮,皇后落拓江湖。前无出路,后有追杀,机缘巧合之下,却意外来到仇人家里当丫环。一代帝王的遗留文诏,偷天换日的皇权更迭;一个皇族的混乱血脉,延续数代的恩怨情仇。皇朝与沈家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牵扯着怎样的联系呢?从庙堂到江湖,从江湖又重归于庙堂,从皇后到丫环,从丫环再到皇后,且看叶薰充满波折的穿越生活。
  •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红颜祸乱:艳妾夺心

    她是奸臣之女,她被充为官妓。如果不是遇到他,她的一生将在屈辱卖笑中度过。他为她赎身,他迎她过门。本来,她该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可,偶然得知,他竟是她的弑父仇人!那么,于情于理,她该何去何从……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先跟对人,再做对事

    做事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成就梦想的阶梯。掌握了做对事的技巧,能使你在老板的支持下一展所长,犹如游鱼人海、飞鸟入林,可以实实在在地大展身手。《先跟对人,再做对事》阐述了跟对人、做对事的奥秘,旨在为读者的事业成功打造一个绝佳的平台。跟人是一门高超的技术,是基于美好愿景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人生选择。跟对人,你的人生很可能就此改变,你会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