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35

第35章 王学在浙中的展开与挫折(5)

如果说“志同道合”说是根据绪山与龙溪的学术内涵而作的评语,那么“相得欢甚”说便是依据两人的情感世界而作的描述。也就是说,钱、王二人不仅具有共同的学术理念,而且还有融洽的私人关系。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绪山、龙溪二人不能说是势不两立,但绝对谈不上相得欢甚。由于两人经常一起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轮流主持讲会,合作培养弟子,所以钱、王不分,几成当时学界之定见,从而给人以两人虽资性不同但关系融洽的感觉。但其实这是一种假象。

一、“归一”与“中行”

事情依旧得从两人的先师阳明说起。对绪山和龙溪这两位弟子,阳明深知在资性上有较大差异,为照顾到门下各种资性者的接受能力,阳明并未要求他们“合归为一”,而是希望两人在保持各自特质的前提下,能够“相资取益”、取长补短。实际上,阳明对门人因资性不同而导致意见不合以及由此出现的内部纷争趋于激烈的现状早就有所警觉,所以在正德十一年,他就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对随意“议评他人长短得失”的偏激言行发出了警告:“但(讲)会时亦须略定规程,论辨疑难之外,不得辄说间话,议评他人长短得失,兼及诸无益事!”[180]对阳明的警告,龙溪可谓是铭记在心,他在《龙溪集》卷一六《水西别言》中曾对阳明“相资取益”、不得“议评他人长短得失”的思想作了如下诠释:“凡朋友讲学时,有同异不妨自反,默默虚怀相证,庶为取益。若有一毫执见,不肯相下,甚至动气求胜,纵见得是,已失为学之本矣。”我们姑且不论龙溪本人是否处处都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去做了,而仅就其较好地处理了与绪山的关系来看,龙溪的表现的确要比绪山得体些。

龙溪好辩在王门中是出了名的,但他对绪山却很少作评议,面对绪山的批评,他也总是保持沉默,并且在为绪山撰写的《行状》

中还客观地认为:“窃念吾人所志虽同,资性稍异,各有所得力处,亦各有受病处。”以此来暗示自己应对与绪山关系的紧张负有责任,并希望能得到绪山的善意回应。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在绪山身上尽管也能见到,如其《与赵大洲书》所言。[181]但与龙溪不同的是,绪山的自我批评是在狱中特定的环境下做出的。出狱后,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现状,他便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矫正门风上,而对龙溪之见屡有批评甚至贬斥。因此在笔者看来,至少在与绪山的关系上,龙溪采取的是有异于绪山的不议其长短得失的平和式姿态。

绪山尽管不善论辩,却有“使学者趋专归一”的道德使命感,所以在看似认同“领悟不能以皆齐”的温和语态下,却流露出了对同门不能“合异同归”的焦虑心情:

夫人之良知一也,而领悟不能以皆齐。有言下即能了悟者矣;有良知虽明,不能无间,必有待于修治之功者矣;有修治之功百倍于人,而后其知始彻者矣。善教者不语之以其所悟,而惟视其所入……吾师既没,不肖如洪,领悟未彻,又不肯加百倍之功。同志归散四方,各以所得引接来学,而四方学者渐觉头绪太多。执规矩者,滞于形器,而无言外之得;语妙悟者,又超于规矩之外,而不切事理之实;愿学者病焉。年来同志亟图为会,互相劘切,各极所诣,渐有合异同归之机。始思师门立教,良工苦心。盖其见道明彻之后,能不以其所悟示人,而为未悟者设法。故其高不至于凌虚,卑不至于执有,而人人善入。此师门之宗旨,所以未易与绎也。[182]所以,他对龙溪既有“浑接一体”的宗门之期望,又有分疏辩驳的坚决之态度,以下四则语录,就多少透露出这样的矛盾心态:

龙溪之见,伶俐直截,泥功夫于生灭者,闻其言自当省发。

但渠于见上觉有著处,开口论说,千转百折不出己意,便觉于人言尚有漏落耳。执事之著,多在过思,过思则想象,亦足以蔽道。[183]这说明绪山在认识到应认真省发龙溪之见的同时,又对龙溪提出了批评,甚至认为龙溪执著“见上觉有著处”的言行“足以蔽道”。据吴震考证,该文应作于嘉靖三十年代末。[184]龙溪学日平实,每于毁誉纷冗中,益见奋惕。弟向与意见不同,虽承老师遗命,相取为益,终与入处异路,未见能浑接一体。归来,屡经多故,不肖始能纯信本心,龙溪亦于事上肯自磨涤,自此正相当。[185]此处绪山虽仍认为自己与龙溪“入处异路”,故始终未达到“浑接一体”的目标,但却承认后来两人在学问上有相互弥合的趋势。

久庵谓吾党于学,未免落空。初若未以为然,细自磨勘,始知自惧。日来论本体处,说得十分清脱,及征之行事,疏略处甚多,此便是学问落空处。譬之草木,生意在中,发在枝干上,自是可见。[186]这是在借黄绾之口不指名地批评龙溪。[187]师既没,吾党学未得止,各执所闻以立教。仪范隔而真意薄,微言隐而口说腾。且喜为新奇谲秘之说,凌猎超顿之见,而不知日远于伦物。甚者认知见为本体,乐疏简为超脱,隐几智于权宜,蔑礼教于任性。未及一传而淆言乱众,甚为吾党忧。[188]在这里绪山流露出对王门流变的深切担忧,而这也是他对包括龙溪在内的王门之“淆言”甚感不满的重要原因。[189]比较而言,在钱、王关系上,龙溪好像更注重“存异”,而绪山则更看重“归一”。所谓“予亦随处参次论说大要,发明师教,辨析诸方论学同异之旨,使归于一”[190]; “迩年以来,亟图合并,以宣明师训,渐有合异统同之端”; “有志者又不能纯然归一,此适道之所以难也”;“久之当望殊途同归”[191]等等,虽皆系绪山针对宗门而发,但亦同样适用于龙溪。所以在处理两人的关系上,龙溪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强调“各有所得”[192],而绪山则有“合异同归”的志向,不满“各执所见”。从表面上看,绪山好像是在走折中路线,如其曰:

世之论学者,谓学非敏颖则契悟不速,非笃实则操履不坚,二者每病于不能兼,此中行之所以难也。……性也者,维天之命,人人之所同知而同行者也,其体也虚而寂,而未尝离乎人情庶物之感也;其用也顺而则,而未尝不本于念虑之微也。[193]吾闻圣人之道无二,而中行独难。高明之士,超悟顿觉,若可与言圣道之微矣,然其凌虚简脱,征诸彝理,往往疏略而不究。谨厚之士,刻意笃行,若可与履圣道之实,然了悟未真,口之浑化,渣滓尽透精要,则又见二而未融。斯二者皆非得于中行者也。[194]但实际上,他是在倡导“中行”而抹杀个性,强调“能兼”而排斥异见。尽管所谓“中行”的方法也是先秦圣贤包括阳明所提倡的。

如孔子视“中行”为交友的第一要务,不然便求其次,以狂狷者为友,所谓“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而龙溪虽以狂狷自居,但对“中行”原则亦并不持异议,所谓“智虽顿悟,行则渐修”[195],就是对“中行”的一种选择。[196]王时槐曾对为何选择“中行”说作过很恰当的解释:

世人执名物度数以为圣学,固为未尽,其不然者,乃欲破除一切,忠孝不奉于君亲,仁爱不加于百姓,人伦不明,职分不修,而直欲恃其空旷之见以出生死,窃恐释氏之旨亦或不如也。抑又有告者,天生先觉,本以拯救群生而扶世道,非使自有余而已也。然世间上根甚少,而中下根多,倘非其器而漫语之,将使中下人掠虚失实,荡焉恣放,而吾道益衰。故振铎鸣道者,贵以中道为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故立教慎密谨严,常若引其端而不竞其说,宁示人以可践之途,而不欲开其恣诞之渐,庶使上智者可俯,下根者可企及,世教赖以久存,所谓良工心独苦也。[197]塘南的这一解释,正好与绪山所坚持的中下根人的为学方法前后呼应。也就是说,若坚持中下根人的为学方法,就必然会诉诸“中行”说。由于龙溪被时人视为坚持上根人之为学方法的主要代表,所以不太主张“中行”说乃是必然的。而绪山自从改变了对基于上根人的“无善无恶”之旨的认同后,便开始倾心于“中行”说,后来为了达到“合异同归”的目的,又对“中行”说给予了过分强调,进而把富有激情、充满个性的阳明之学,改变成“虽无大得,亦无大失”的“中行”之学,甚至把“中”提高到本体的高度,所谓“‘中’也者,人心之灵,同体万物之仁也”[198]。因此,同样受阳明教育最多的绪山,不仅折中王、湛二说[199],而且有折中朱、王的倾向和举措,也就毫不奇怪了。从这一意义上说,绪山不仅属于阳明门下缺乏个性、少有锋芒的“中行”派,而且应属于王门中较早游离于王、湛之间,并试图调和朱、王之学的“折中”派。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把阳明的《文录续编》视为“吾师中行之证”[200],甚至认定“其(指阳明)道可以通诸万世而无弊者,得其道之中也”[201]的根本原因。而后来对阳明持修正态度的人,也大都是从“中行”的立场出发来折中朱、王之学的。如高攀龙说:“程子名之曰‘天理’,阳明名之曰‘良知’,总不若‘中庸’二字为尽。中者停停当当,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当,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体如是,工夫如是。”[202]而绪山无疑是王门中这种“中行”观的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中行”观,才使绪山对“无善无恶”的考量,会与龙溪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这么说:绪山是从心体之本然转换到实事之行为,故而是把“无善无恶”当作一种不偏不倚、标榜中行的乡愿人格[203],而龙溪则是从本然之体转换到本体工夫,所以是把“无善无恶”当作一种独往独来、不拘格套的狂者人格。

如果把绪山对阳明“四句教”的解读分为“有善有恶”与“无善无恶”前后两个阶段,那么同样可将其处世之道也相应地分成上下两个层次,即从“有善有恶”出发,绪山坚持行动上的“为善去恶”,所以做事爱憎分明,重原则而轻效应,这可以视为绪山入狱前的处世之道;而从“无善无恶”出发,绪山混合心与事、笃信工夫之现成,所以在行为上亦渐趋于消沉和保守,这可视为绪山出狱后的处世之道。至于同样是从“无善无恶”出发的龙溪,因为主张从心体到行为的“无善无恶”,因而处事随机应变,重效应而轻原则。顾宪成曾经说过:“无善无恶四字,就上面做将去,便是耽虚守寂的学问,弄成一个空局,释氏以之;从下面做将去,便是同流合污的学问,弄成一个顽局,乡愿以之。”并说:“释氏高,乡愿低;释氏园,乡愿巧;释氏真,乡愿伪,其为无善无恶,一也。”[204]如果说龙溪属于“就上面做将去”的代表,那么在绪山那里,则已显现出了“从下面做将去”的种种迹象。尽管乡愿人格在绪山身上表现得还不那么明显,更谈不上已堕于“同流合污的学问”,但照着他的思想理路走下去,是极有可能导致这种“顽局”的。

耿定向可以说是沿着绪山的思想路线继续前行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仅在思想上推崇“中行”说,而且还在行动上实践“中行”说,从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愿道学”家。[205]而在中晚明的精神世界里,由“中行”而导致的“乡愿人格”,是最遭人厌弃的俗学之一,所以耿定向的所作所为,遭到了来自李贽一派与东林党人两方面的拒斥。诚如顾允成所言:

夫论道以中则岂复有他说哉! 但弟生平所见,怕言中字,以为吾辈学问须从狂狷起脚,然后能从中行歇脚。凡近世之好为中行而每每堕入乡愿窠臼者,只因起脚时便要做歇脚事也。

盖落脚即是中行,惟圣人天理浑然、毫无私欲则可,自圣人以下便有许多私欲纠缠……若不向私欲处悉力斩绝,而遽言中行,所谓藉寇资而赍盗粮,未有不败者也。[206]在时人看来,孔子诛乡愿而取狂狷,阳明学者又大都以任狂自居,即使朱子学者亦大都能狷介自守,所以朱、王两家均齿于乡愿式的“中行”[207]。然偏偏钱绪山和耿天台要独树一帜,在王门中打出了“中行”说的旗号。如果说耿天台作为在朝王学的代表,主张乡愿式的“中行”尚有其难言之隐的话,那么长期在野的钱绪山,又为何要如此鼓吹“中行”说呢?而且“中行”易堕于乡愿,而乡愿式人格又是否是绪山后来被世人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呢?这应是我们考量绪山的“中行”哲学及其与龙溪之个人关系和思想纠葛的关键所在。

在笔者看来,绪山的“中行”哲学,乃是导致其人格缺陷的原因之一。而这种人格缺陷,在龙溪真实无妄之狂者胸气的反照下,又反过来成了阻碍绪山思想创新进取的重要因素。当然,绪山所说的“中行”主要是思想上的折中主义,而不像后来耿天台等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无原则主义。尽管在强调“中行”的同时,绪山主张“无善无恶”,而天台反对“无善无恶”。但犹如上述,“无善无恶”的理论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下,是能够成为行为上之无原则主义的理论依据的。至于从“无善无恶”的理论出发,为什么既可向上引发龙溪式的随任自然的狂者胸气,又可向下引至绪山式的矜持消极的乡愿人格的问题,则似乎可以从龙溪的外向张力型性格与绪山的内向收敛型性格中找到某种合理的解释。因为“无善无恶”的思想在外向张力型性格的主导下易于导致自然主义,而在内向收敛型性格的驱使下则易于产生自闭主义。同一种理论,在性格截然相反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哲学的魅力之所在。

二、钱氏地位的下滑

阳明去世时,绪山的地位并不低,在王门学者眼里,他不是“教授师”,就是“证门人”(即介绍人)。比如聂双江入门,就是请他做的证人;而罗念庵不愿称门人,只想称私淑,亦由其出面进行劝解。说明当时绪山在王门中的威望是相当高的,似乎成了阳明先师的代表甚至化身。然而,后来的情况却发生了逆转:伴随着龙溪、心斋、东廓、念庵甚至塘南之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节节攀升,绪山的影响力却有逐渐下滑的趋势,以至后来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迹象。反差之大,令人费解。

就钱、王二人来说,在后阳明时代,尤其是隆万时期,龙溪的影响力逐渐超过绪山,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8]从这一意义上说,《明史·儒林传》称“王氏学者以钱、王为首”,并不十分确切。

同类推荐
  •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很哲学,很幽默:一天读懂西方哲学史

    还是流荡空气和水;我们该崇拜的到底是人类还是自然;苏格拉底有个多么剽悍的老婆,顶盔掼甲的智慧女神如何从宙斯的脑袋里横空闪现;滑稽好色的牧神潘的猎艳经历到底有多么惨;世界究竟是一团神奇的活火,柏拉图谈的是什么精神爱恋;犬儒派的哲学家又是多么懒……本书将西方古代哲学家的奇闻轶事和古朴睿智的思想,以极其幽默通俗的方式铺陈出来,使读者能轻松惬意地全面掌握西方古代哲学,在愉悦中获取常人所无的哲学智慧。本书打破哲学枯燥无味的叙述传统,以哲学玩家幽默的语言,化西方哲学史的艰深于妙趣横生的叙说中,使自我的哲学修炼,变成快乐的阅读消遣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热门推荐
  • 恶魔老公不外卖

    恶魔老公不外卖

    他想把她吃干抹净,可一对上她可怜巴巴的眼,作为新好老公的他,只好强忍欲火。可是她刚从他怀里逃走,就蹦着跳着对走过来的帅哥们招手,笑得大大咧咧,“帅哥们,我们去玩吧。”气得他双眼冒火地把她一把拎起来,走进房间。如此不乖萝莉,还是一纸婚书娶回家比较安全。
  • 经理人必备销售与市场知识

    经理人必备销售与市场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经理人员的成就,每一项失败也都是经理人员的失败。中外企业的无数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结论:经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视野、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成功。本系列丛书将为广大经理人搭建出走向成功的知识阶梯。
  • 公子多情(全集)

    公子多情(全集)

    发白如雪、风华如霜的绝世男子紧紧握着她的手,琥珀眸里是一如既往的炽热执著;一笑天下皆倾醉的绝色男子将她护在身后,背影一如从前地让人心安;长年手不释卷的温雅男子亦在最后为她重新握剑,只为护她一片安静宁和之地。只是这些小心呵护,又能持续几时?她与挚爱之人终是并肩退至悬崖之上,退无可退。最终,她为他不惜对敌整个江湖,堕崖失踪;辗转醒来时,却意外发现自己竟又身处在了一个更大的阴谋之中。本不欲近之庙堂,奈何阴差阳错误入宫门;本不欲再问江湖,奈何心系之人已深陷其中无可自拔。
  •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成大事必备的99个谈判技巧

    谈判技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本领,高超的谈判技能可以让拥有者获得最大利益。许多人认为是否拥有谈判技能并不重要,以为自己距离谈判很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每天我们都要多次与人谈判,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而已。可是它却无时无刻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谈判者。本书一改传统谈判教科书的风格,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这些故事都是编辑精心选编的。它们或激情澎湃,或思想犀利,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趣味性阅读的同时,升华理念,提高技能。
  •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

    《无臂蛙王:世界残奥游泳冠军何军权传奇》为你讲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励志故事,它力图为读者打开一扇嘹望残疾人心灵世界的窗子,让读者再次审视人性、生命的价值和爱情这个神圣的主题。1981年8月23日下午,一个孩子攀爬上放置变压器的水泥台。一声巨响,电将他烧成了一段火后的木头,医生截去了他的双臂。从此,他甩着两只空空的袖管来往于村子里,然后上学、辍学、贩牛、放羊、帮大人守小卖店、到城里摆残棋挣钱。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新编大众家常菜

    新编大众家常菜

    本书共分为家常菜和特色菜两大部分。家常菜对于厨艺初学者来说,可以从中学习简单的菜色,让自己逐步变成烹饪高手。对于已经可以熟练做菜的人来说,则可以从中学习新的菜色,为自己的厨艺秀锦上添花。
  • 陌生人经济学

    陌生人经济学

    我们在购物、就餐、休闲娱乐的时候少不了要跟陌生人打交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面带微笑,说一些让人内心烫贴的话,力所能及地给予别人帮助,让其成为我们的朋友,从而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同时我们也可能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不少类似优惠券、最低折扣、升职等好处。本书告诉读者:如果你有成功的念头,你就必须掌握这样十个要义:总是说好话、记住他人的名字、投他人所好、掌握人的从众心理、从不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待人、善用言论效应、总是热情洋溢、将自己的付出最大化、让感动产生经济效益。
  • 三国之雄霸天下

    三国之雄霸天下

    男儿行三国,娶娇妻美妾,收谋士猛将,战天下英雄。特种兵王炎回到三国,获得霸王项羽传承,一枪在手,万夫莫敌。身处乱世之中,王炎凭借掌中霸王枪,胯下乌骓马,以及无敌的特种战术,攻必克,战必胜,雄霸天下。
  • 一品盲妃

    一品盲妃

    ◆当武学废物变身京城制毒高手,当草包疯女变身睿智机敏五小姐,十四岁身体拥有二十七岁成熟心智,看她是如何执掌权势,颠覆整个江山!◆柳香,武术之家柳家庶出五小姐,虽然样貌出众却是一个草包废物。与乞丐打架斗殴,与流浪狗夺食,当街脱衣,行径疯癫令人费解。曾与经济之家上官家有婚媒之约,却在大婚当日被夫君拔衣示众,扔进湖里淹死。这廉价的生命!◆好友背叛、未婚夫算计,刚毅正直的她被炸死房内。一觉醒来,原本的BS专家竟成了人人唾弃的废物文盲小姐。一枚神秘饰物、一个神秘身份,牵连着无数秘密。所有一切她都不想计较,却想那些阴谋与暗杀并未因她的沉默而停止。某人怒了!以计谋,把上官家族逼得破产。打皇子、制炸弹,成为炙手可热的军事家。◇◆◇◆◇◆◇◆淡定、从容,是她都懒得动脑。自由、安静,是她追求的目标。没事恶搞一下,放松放松,只是若非要影响她的心情,那就另当别论了。【片段一】“你这个废物,竟然还没死?”男子拥着一旁的美女,厌恶地看向她。女子不急不慢,嘴角轻扬,大气却又冷漠道。“因为,我得亲眼见证废物都不如的上官公子,如何死!”【片段二】衣冠楚楚,他轻佻地抬起她的下巴。“难道你不打算物归原主?”她轻轻扬唇,让人看不透,暧昧地贴近他的唇,轻语。“价高者得!”他笑,一辈子到现在,终于知道自己要什么了!【片段三】长发在风中不羁地舞蹈,女子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伸出指尖朝他勾了勾,然后吻上他的唇。忽而,他尝到了苦涩,那是一种毒!她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报复他?不管她如何,她今生都只能是他夜凝痕的女人!【女主非善类,文斗智斗勇,江湖宫廷,艳福多,YY多,结局1V1。】男主神秘潜伏中...注:坑中一片和谐,接受善意建议,请体谅作者的每一滴汗水。如果有不喜欢的亲,可以将小佳拉进黑名单,若对文不满大可以点击“XX”后,诅咒小佳数百遍,都怪爹妈那时候穷,没让我喝纯牛奶,导致现在的能力有限。请各位不要介怀,不要说影响彼此心情的言论。但本人可以肯定,偶对文文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和朋友们建的群:1群:153626181(已满)2群:78658414(将满)(VIP群):94693593注:此群只加VIP读者,1群的VIP读者也可以退1群认证进这个群!!敲门砖为——小佳、无知小佳!强烈推荐:《殿下的禁忌》小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