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2

第32章 何心隐:乡村改良运动的实践家(3)

其实,在心隐的生命历程中,如同山农一样,行事风格有点神秘。据李卓吾称,耿定理曾从心隐那里得到一种所谓的“黑漆无入门之旨”,名称就有点神秘古怪,尽管内容不详。心隐还曾自称,他与道士阮中和曾有三次会晤,此人年近九十,善治火疾,得纯阳(指吕洞宾)之道法,而当时名流罗念庵亦深“得其法”,且“极口扬之”。据此,则心隐在京常与“方技杂流”相交,又与道士蓝道行“同流合污”,当不诬也。所有这些离奇古怪的行径反映在天台的眼里,便未免“癫狂”。王世贞虽称其为“侠”,但也符合心隐的行事作风。如果结合阳明的“万物一体”之观念来看,则不妨可称之为“狂者”。试看阳明《拔本塞源论》中的一段表述:

呜呼!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阳明的这种“狂者”精神,正是基于“万物一体”之信念。这一信念在心斋开创的泰州王学当中,亦有典型表现。但在某些人的眼里,这种“丧心病狂”者不免被视为另类:“明儒自姚江流泽后,满腔皆是狂气。”“姚江以千载绝学标良知,泰州以兼善万世树孔帜,不无张皇之过焉。” 甚至泰州诸子无不是“今之理学中之侠客”,而心隐则是泰州之“霸徒”。当然若转换视角,则可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比如李卓吾便认为“何心老英雄莫比”、其“狂者”之精神乃“见龙”之精神,“非他物比也”。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看不到心隐有什么明显的从事讲学的痕迹,事实上,一直到他最后被捕为止,阳明或心斋之门下在各地举行的大型讲会,也几乎看不到心隐的身影。也许我们只能说,由于受史料不足的限制,今天已无法详知心隐从事讲学的活动情况。但是更有一种可能,他对讲学的理解与我们的理解已有根本不同。他本人自信庚申前后与“郡邑乡族”所讲以及与“东南西北”所讲,都是讲学,而且讲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孔孟之学”。换言之,他是以讲学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就看做讲学本身。若此,则我们又有何言可以相对?很显然,在心隐的内心深处,他的确是这样认为的,而且非常认真。这从他被捕之后、临死之前,坚信自己是由于“讲学被毒”,亦可略窥个中缘由之一二。所以李卓吾称赞道:“人伦有五,公舍其四,而独置身于师友贤圣之间。”此论可作信史。

(第四节 原学原讲

心隐在万历七年被捕后,在狱中写了一篇文章,题名叫《原学原讲》,文章颇长,构思独特,堪称奇文。他企图以此文上疏朝廷,结果可想而知,被置之不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伸张自己一生从事讲学的正当性。从中可以看出,心隐为何视讲学为生命的理据之所在。从该文论述的目的来看,他是要证明两个问题:一是“学”的根据何在?一是“讲”的根据何在?从其结构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讲学的发生与《尚书·洪范》的关系;第二,讲学的历史展开;第三,孔子之讲学:讲学之集大成者;第四,孟子之讲学:孔子讲学精神之继承和发扬。

文章的开头一句,点出了全文的核心问题,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核心观点:

学则学矣,奚必讲耶?必学必讲也,必原以有事于学于讲,必不容不学不讲也。接着心隐以《尚书·洪范》的有关人体的五种表象和功能(“五事”):“貌、言、视、听、思”为例,指出:“自有貌,必有事,必有学也,学其原于貌也。”乍见之下,貌—事—学,这三者之间何以能以“必”字推论?难道三者之间存在必然关联?这里不得不用我们的语言来转述心隐的想法,他是想说:凡人都有面貌,而人之有面貌便可证明人是具体的存在,凡是具体的存在便必然与具体的事物发生关联,既然有具体的事物发生,随之就必然有学问的存在。

所以归根结底, “学”发源于“貌”。这一转述与心隐的原意大致不差。当然哲学解释有时可以不顾及“原意”,姑且撇开心隐的原意,就上述推论本身来看,应当承认这一推论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其前提是:貌—事—学,都属于具体的人这一概念设定的范围之内。

如此,按着同样的推论步骤,余下的“言、视、听、思”与“学”、“讲”的关系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同样的结论。人既有“言”,则“必有讲也”,故“讲其原于言也”;人既有“视、听、思”,则必“有所学”、“有所事”、“有所讲”。进而言之,既然“有所学”、“有所讲”,也就必然“有所聚”、“有所统”、“有所传”。因此,“学”与“讲”的关系也就自然是“既有”与“必有”的关系,所谓既有学必有讲,反过来说,学而不讲则是对两者关系的错误理解。故曰:“学也者,学乎其所讲也,不有讲奚有学耶?”以上是就“五事”与“学”、“讲”之关系所作的推理论证,要之, “即事即学也,即事即讲也”。分而言之, “事”是指“貌、言、视、听、思”之“五事”;合而言之,“事”即是学、即是讲,更不容再作分别。

至此可以看出,学和讲———合而言之,便是“讲学”,是由人体的表象及其功能所发生、所决定的,因为人若无“貌、言、视、听、思”,便不成其为人;由于“有貌必有学”、“有言必有讲”,因此,学和讲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表现。这就是心隐在论述讲学之必要性问题时的基本思路。顺此思路,拓展下去,心隐又以六个“又况”的表述方式展开进一步论证,依次从尧、舜、禹、文、武、周公讲起,由此得出结论说,在前孔子时代,就“已有学而学,已有讲而讲”, “又奚惟原于孔子而始有学名以名其所学,始有讲名而以名其所讲耶”? 接着,心隐又以孔子的那句名言“学之不讲,吾之忧也”为依据,强调指出:“乃不容不学不讲,其原也;乃必学必讲,其原也。”点明了全文的主题:“原学原讲”。进而指出:

孔子以学以讲名家,则学其孔子家也,乘乎其讲者也。而讲则孔子以;论以语乎成家之成法也,御乎其学者也。……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若此其与颜(即颜渊)与曾(即曾点)与二三子相与以学以讲名家,以乐以忘其忧其盛也。

意思是说,孔子是以讲学“名家”、亦以讲学“成家”的,故欲学孔子,就须学其讲学。甚至,世界自有生民以来,还从未看到过像孔子及其弟子颜渊、曾点那样相与讲学,并以讲学为乐、以讲学忘忧。

换言之,孔子之讲学正是“乐以忘忧”的精神源头。

总之,儒家圣人孔子以讲学为其一生的根本追求,同时讲学也是孔子之精神的体现,是其名家成法的根源,因此“原学原讲”就是“原于孔子”,亦即回归孔子。至于“亚圣”———孟子,乃是孔子之讲学精神的忠实继承者,“亦惟原于孔子其统其传”而已。全文的结论是:孟子之学源于孔子,正是学习孔子之学、孔子之讲,因此今人若要讲学,不回归于孔孟之学、孔孟之讲,则所学所讲岂非无从谈起?显而易见,全文的主旨在于:他力图证明讲学作为人的身体要求及其精神体现,发源于儒家并且存在于尧舜至孔孟的一脉相传的道统之中。当然,同时也是为心隐自己从事讲学寻找其合理性、正当性的儒学依据。

(第五节 小结

以上,我们主要就两个方面——— “聚和会”之社会实践以及“讲学”之社会实践,对何心隐的生命轨迹、主要思想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从中可以看到,作为举人出身的儒家学者———何心隐在区域社会的各种事务当中,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在他的后半生积极从事讲学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明确的理念:“万物皆备于我,我何择也”,亦即阳明心学以来的“万物一体”

之理念;另一方面,从何心隐积极推动“聚和会”这一乡村改良运动来看,在其背后的思想理念与阳明心学有何关联,并不明确。

当然,从现存的不少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不论是阳明王门还是泰州王门,其中的大多数人积极从事地方的教化运动、规划和整顿社区建设、参与或主持丈田工作,以及兴讲学、办乡约、建义仓、修族谱,在各地的地方事务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尽管在1546年前后心隐就已拜入山农门下,尽管在1554年心隐与泰州王门凌海楼相识并相交,然而从其有关“聚和会”的记录资料来看,仍然无法证明其所推动的乡村改良运动与当时的心学思潮有何直接关联。

应当说,心隐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儒家士人的自觉担当意识、人文关怀精神,而非哪家哪派的特定思想学说所能定义和规范,至少就他的“聚和会”实践而言,是可以这么说的。因此有理由认为,一方面应当注重以社会史、生活史乃至政治史的研究视角来观察和评估明代心学运动的思想意义及其历史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哲学观念史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若以社会史、生活史等研究视角来夸大评估心学理论对乡村运动、社区建设乃至家族经济的影响作用,却有落于想象之可能。如果以心隐属于泰州王门为据,便断言“聚和会”这一社会实践正表明泰州学派具有融入社会事务、敢于面对现实、积极推动民间教化运动的特殊思想风格,则会使问题趋于简单化。事实上,1560年以前,心隐的社会活动局限在永丰瑶田梁坊,其与心学家们的思想交流没有任何明显的痕迹,甚至其后半生的所谓讲学活动,多少也带有一些自我夸大的成分。当然不是说,泰州王学并无上述这些特殊风格,笔者只是强调心隐的乡村实践与泰州王学未必存在必然的思想关联。

何心隐的一生被一分为二,前半生曾有过辉煌,但以失败告终;后半生则是在改姓易名、流浪漂泊中度过的,最后的生命结局更是悲惨凄凉。但是其一生却有着一贯之精神支撑:“修身必先齐家”之精神,“一体同善”、“兼善万世”之精神,“万物皆备于我,我何择也”之精神。也就是阳明和心斋所大力弘扬的“万物一体”、“人人君子”之精神。就结论而言,他的一生是失败的。若以成败论英雄,他算不上是一位“英雄”。李卓吾对他有一句评论,可成为心隐的“盖棺定论”:“公家世饶财者也,公独弃置不事,而直欲与一世贤圣共生于天地之间。……人莫不畏死,公独不畏,而直欲搏一死以成名。”故在卓吾的眼里,他是“英雄莫比”。心隐自己在入狱后,有一句自我表白:“且以元为名教中罪人,诚有之矣。”意思是,若以“名教中罪人”作为罪名,那么他甘愿一身承担。然而“肆毒于元者,不以名教罪之,而以妖逆罪之”,则根本是无稽之谈。由此看来,黄宗羲称颜、何一派“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盖有所指。但是,出自心隐之口,实是自我揶揄、无可奈何的心情表露;而出自黄宗羲之口,便带有正面抨击、致人死地的味道。对此,若以今日之立场观之,则是不容不经批判便可全盘接受的。

总之,与其说心隐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还不如说是一位乡村运动的实践家、民间教育家、讲学家。从根本上说,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仍然未摆脱儒学传统的观念模式、价值体系。由于其行事古怪的作风,故被称为“狂”或“侠”或“霸”,但不足以成为推翻心隐对于“孔孟之学”、“孔孟之道”抱有强烈的自觉承担意识的论据。相反,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而主要不是从他的理论)强烈地感受到以讲学为生命的抱负已经化为他的具体实践,他的“聚和会”的乡村改良运动及其后半生周流天下的经历都是一种讲学实践,并且通过“原学原讲”再三强调他所讲的都是“孔孟之学”,由此亦可看出,心隐对于儒学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当然我们也应该坦率地承认,从卓吾对他的“英雄莫比”的至上评价,从他自己甘愿承认“为名教中罪人”等方面来看,宋明以来的理学或心学的义理传统确已难以规范其思想格局。

同类推荐
  •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与道家学派

    本书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概说,并介绍了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和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历史上的显现。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无良商女

    无良商女

    话说,天宇年间,天下太平,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象,是过去所没有过的,老百姓也都富足安康,真可谓是太平盛世!要说咱天宇国最富庶的地方,就要属闻名于世是的锦城,其繁华程不亚于天京。而锦城最富有的当属慕容老爷,他有一个儿子,七位女儿,个个貌美动人,被锦城誉为“七仙女”,谁若娶得其女,必定会飞黄腾达!所以,数年来,去慕容府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大都是非富则贵,有权有势。而慕容雪,慕容家的五小姐,却是被人退婚!“凭什么!”慕容雪闯进大厅!“你确定要退婚?”慕容雪一脸悲壮,但心里却早就乐开了花。“当然!这是定亲时的信物,原物归还,从此再无瓜葛!”男子一脸阴冷。“退婚也行,白银十万,黄金十万!”“童哥,银票。”从此,两人婚嫁自由!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有益健康的138种室内植物

    有益健康的138种室内植物

    了解健康花草的家庭最佳读本,打造清新居家环境的全面指导手册。也许你一直在怀疑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也许你并不知道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有多大。那么,比尔·沃尔弗顿博士会告诉你答案。这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一直负责有关植物净化空气方面的科学研究。他用25年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植物有净化空气的能力,而且能力很大。美国环境保护署室内环境部的官员也说:“关于植物能做什么,这并没有疑问。
  • 穿越农家乐悠悠

    穿越农家乐悠悠

    为什么世间最惨绝人寰的事情偏偏发生在她的身上,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她告别了高楼大厦,一朝醒来睁眼看到的是茅屋破房.她不甘,不愿,不想接受这样的现实。跳河,上吊,绝食,还是割腕,她一样都没有勇气尝试,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还好,爹娘疼,兄弟爱,姐姐宠,重生来此也并非一无所有。好吧,既来之,则安之,洗衣,做饭,绣花,种田,经商,且看她小小人儿在古代如何一步一步金钱爱情双丰收.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翻转吧!罗密欧大人

    翻转吧!罗密欧大人

    她是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孤儿;他是脾气暴躁、单纯善良的富家公子。他们此生原本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注定有着各自不同的世界。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一个人群零乱的车站,却出现了0.0001的几率,把原本不同世界的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当睿智的夏默然遇到了冷酷的肖韶炎,就如同天雷勾动了地火般一发不可收拾。明明就是互相讨厌的两人为何突然间惊觉对方有些可爱?明明吵闹不断的两人为何会出现心跳加速的瞬间?
  • 激励青少年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

    激励青少年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都曾从励志故事中获得人生启示,激发无限潜能:拿破仑从一则小故事中找到了矮个子的自信,终于成就了创世伟业;帕瓦罗带通过一则椅子的故事走出迷茫,成为世人瞩目的男高音歌唱家;一根树枝的故事,启动了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辉煌事业。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方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为你指引前进的道路。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和上进的力量,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产生高远的志向,孕育奋发的力量,在确定理想后努力去拼搏,在遇到挫折时积极去面对。
  • 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书

    影响着世界管理学的发展进程的书,世界各国著名管理学家理论精髓的荟萃。本书汇集了国际著名管理大师的45本经典作品,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全新的视角全面阐述了管理大师的管理理念,引导广大管理者吸收和掌握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提高自己以实现个人目标,指导企业走向成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