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7

第17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17)

或上而君卿大夫,下而士农工贾,苟可以得其人,斯足以慰其望矣。孔孟既没,世鲜能师。至宋周子曰:“师道立而善人多。”

程子曰:“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真得孔孟任师家法,但不力主其说,以为运世承统第一事功。吾先师所以不得不自任也,而亦岂其所得已哉!在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一庵对于“师道”问题的见解是完全站在同情心斋的立场之上的。他的阐述方法是以孔子为例,他指出在孔子之前的上古帝王是君师合一的,在“君天下”的同时也担当起“师天下”的职责,但到了孔子时代,“君师之职”已经严重分离,所以孔子不得已“毅然自任,无位而擅帝王师”,并且“不俟时位,随人接迎”,“汲汲周流”而“欲与斯人共明斯道”,“上而君卿大夫,下而士农工贾,苟可以得其人,斯足以慰其望矣”,简直就把孔子的一生描绘成了“以师道为己任”的一生。接着他指出“孔孟既没,世鲜能师”,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周子和程子出来,点明了“师道立而善人多”、“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的道理,他认为这两句话才是“真得孔孟任师家法”,然而他话题一转,指出周程并没有“力主其说,以为运世承统第一事功”,这一说法却耐人寻味。从其行文的脉络来看,一庵的用意显然在于引出后面的一句话:“先师(即指心斋)所以不得不自任也”。意谓在周程之后,唯有心斋才是真正能以“孔孟任师家法”为己任者,同时也意味着心斋以此作为“运世承统第一事功”。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亦即何谓“运世承统”的问题。一庵没有进一步说明“承统”的“统”字究为何指,依上文推断,大体是指“道统”,然而亦有可能作另一解释,此“统”字或可理解为“君统”。譬如上面提到的管东溟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心斋及其泰州诸子胆敢以“师道”自任,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东溟直言不讳地指出心斋欲以师道自任,无非是“欲驾学术于帝王之上”,在他看来,这是“以师道蔽臣道,而启天下卑君之心”。语气中,他对于历来以为孔子以“素王”自任的观点亦大不以为然。他说道:

盖至于泰州王氏而素王之僭益彰。夫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后儒论道统,乃以匹夫接帝王。夫所谓道统,与礼乐征伐一乎二乎。一则当归于天子,二亦不落于庶人。是以仲尼不敢任作者之道。今王氏曰:“万世为土,非天子之事,匹夫之事也。仲尼为生民依赖之所未有,吾亦当续仲尼以后之所未有。”是欲驾学术于帝王之上,而另起一宗也。夫子不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王氏则与,道统自庶人出,无乃以师道蔽臣道,而启天下卑君之心乎? 然王氏犹以礼为闲,以孝弟为教,不大违于孔矩。一再传而礼法荡然,为天下僇,犹自号于人,以为道柄在手,游风相煽,而不可禁。于是,词人亦出而争文柄矣。甚哉!素王之不可以为训也。东溟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君统即道统。他坚持认为,道统只能是“归于天子”,而绝不能“落于庶人”。换言之,在他看来,宋代儒学以来,道学家们以“十六字心诀”为儒学道统之谱系得以成立的依据,并以“道统”自任的观点是大成问题的。而在东溟的理解当中,道学家们所谓的“道统”其实与“师道”观念有关,含有一种与“君道”或“治统”(又称“君统”)相抗衡的意味。在这里我们不妨稍用一些篇幅来介绍一下管东溟有关“师道”与“君道”之关系的看法。因为他的看法在晚明时代开始涌现的心学批判的声浪中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晚明以降人们对心学末流的批评包含了学术与政治两个层面,管东溟针对心斋及其泰州学派大肆提倡“师道”的观点,严厉指出这将有可能导致政治上鄙视君权的危险倾向。东溟指出:

自有载籍以来,中更斯文两大变局,而万世之极乃定。何者?上古君师道合,自天子之不能兼有师道也,而衰周之季,天乃笃生仲尼,以匹夫为万世师,而斯文之统移于下,此宇宙间一变局也;秦汉以后,三教迭为盛衰,自程朱辈以道统专属儒宗也,而胡元之季,天乃笃生我圣祖(指朱元璋),以天子持三教之衡,而斯文之统合于上,此又宇宙间一变局也。盖君师之道分,三教随之而分,君师之道合,三教亦随之而合。实有天命行乎其间,而非乘龙御天之至圣,孰与总持而立其极?按照管东溟对于历史的理解,自孔子至明太祖,宇宙间发生了两大变局,即君道与师道经过了分离而又统合的历史变迁。首先他断定君道与师道本是一体的,非帝王无以任道统,继而他指出,人类历史上扭转乾坤者唯有两大人物:孔子和明太祖。孔子以“匹夫”为万世之师,道统向下层发生转移;明太祖则以“天子”身份总持三教,道统转而复归上层。在叙述中,他以三教离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认为唯有“乘龙御天之至圣”才能总持三教,其中明显掺杂了他自己的三教合一观,此可置之勿论。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则针对当时存在的以师道自任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师道有分有合,天子为天下师,师道之合也,师儒为一乡一邑之师,师道之分也。夫子亦分师之道者耳。其事则臣子之事,而其德则君师之德也。礼有先圣先师之祭,孔子足以当之。

是故后王念其功在斯文,而尊为帝王师则可,儒者以此张皇师道,而抗之帝王之上,则不可。自生民未有与万世为土之说出,而近世论学之士乃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者,仲尼也。尧舜之事业卑卑耳。吾欲志仲尼之志,学仲尼之学,不阶一命,而明明德于天下。”是俨然以天下万世之师道自任,而卑帝王为不足法矣。卑帝王,即卑时王也,而可乎!然终不敢外于从周之教,则阳为尊君而隐然有超世立极之心,揆以《春秋》诛意之法,此皆无王之端,不可长也。

文中虽未出现心斋的名字,然而若对照上述心斋的相关言论,不难看出东溟此处所说完全是针对心斋及其后学末流而来,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例如他在上文稍后便直接点名“梁汝元”(即何心隐),以为此人为“小人之中庸”、“乱臣贼子”,语气严厉而又刻薄。关于管东溟的思想,这里无法深入涉及,一言以蔽之,其思想可谓是晚明时代“化儒学为宗教”,将儒学儒术化、政治化的一个典型。

通过其对心学尤其是心斋泰州学的批判可以获得两点启发:一是,心斋等心学家们基于“以道觉民”、“兼善天下”这一儒学的传统精神,在“得君行道”之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之下,奋力而起,勇于担当,以“师道”为己任,大力推动化民成俗的讲学运动,这一点我们从东溟的批判当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二是,然而这样一种“兼善天下”的淑世精神、以“师道”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却被解读成为以“师道”抗“君道”、以“道统”抗“治统”,显然言过其实。尽管在心斋的内心深处或许存有以“道”格“君”、以“德”抗“位”的期望,因而他竭力鼓励士人出仕要有“必为帝者师”的志向,然而在吾人看来,心斋依然是以讲学修身为其毕生志愿,他相信以他的这种自由讲学精神同样可以达到恢复天下秩序的目的,并不需要以学术凌驾“帝王之上”的策略,相反作为心学末流之批评者的管东溟却时时“拈出个高皇帝”,表现出了“和合时势”的政治姿态,在他看来,儒学应当成为帝王之术,而不能相反———帝王成为儒生说教的对象。要之,东溟对心斋“出入为师”的上述解释未免过度,其中显然含有这样的意图:通过将儒学的政治化解读,欲置儒学于君主的“治统”之下,以帝王来统摄儒学,以使儒学完全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若从心斋的角度来看,这种意图犹如天方夜谭,是绝不能认同的。因为在心斋看来,作为儒家学者自有一种严肃的社会义务以及历史责任,应当保持不断反省自身、批判现实的能力,其最终依据便是“圣在心中”、“良知自觉”这一心学理念。

有趣的是,明清鼎革之后,却有不少儒家士人对“道统”与“君统”的关系问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上面提到的东溟是其中之一,又如著名的朱子学者李光地(号榕村,1642—1718)亦指出,古代社会“道统之与治统”的统一理想在康熙皇帝身上已经出现了“复合”的迹象,在清初被认为是心学派人物的李绂(号穆堂,1673—1750)则直接称赞当今皇上康熙就是一位“治统、道统萃于一人”的伟人。稍后的历史学家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对上古的“治教无二,官师合一”的社会体制也充满了期望,对于三代以下“君师分而治教不能合于一”则深致遗憾。可见,过分强调学术与政治的统一,却加速形成了这样一种历史格局:儒学思想逐渐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日益被政治时局所左右和掌控,儒学甚至沦为知识工具,变成了考据的对象。在清代考据学的时代,上下学政两界正是弥漫着这样的风气。不得不说,历史往往会是这样,充满了吊诡现象。本来,心斋(亦含龙溪)倡导“政学合一”、以“师道”自任,只是为了不使致君泽民、经世致用这一儒学的传统精神失坠中断,然而却被东溟指责为“欲驾学术于帝王之上”,而东溟所主张的道统必“归于天子”而不“落于庶人”的观点,却在清代的许多官方学者身上看到了依稀仿佛的影子,“道统”与“治统”的合一似乎变成了一种真实的历史:在康熙的身上得到了实现。然而康熙可能还算不上是历史上第一位君师兼备的皇帝,若按罗近溪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便已经是一位“天纵神圣,德统君师”的人物了。

三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心斋一生及其思想特质可以作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心斋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灶户,又是一名贩盐商人,并得以拜阳明为师,最后依靠自学,悟出了一套格物安身的理论,成功地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布衣儒者。由于积极参与地方管理、推广教育,因而多次受到地方官的表彰和荐举。

第二,他的思想有接近于平民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其言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与儒家士大夫显得颇为不同。但这并不是说其思想格局已脱离了儒学传统,从总体上看,他在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上———譬如良知现成、万物一体等观念,与阳明心学并无本质差异。

只是他的理论较少抽象色彩,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他的日用即道、安身保身、出入为师,还是他的王道论、师道论以及以孝弟治天下等观念表述,都显示出他的学术风格迥异于他的阳明同门。

第三,他有一种强烈的参与社会之思想精神,他的“出入为师”、“修身见世”、“兼善天下”等观点便是这一思想精神的典型表现。他一生热衷于讲学,特别是热心于在社会下层推广阳明心学的宣传,这对于阳明学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心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讲学精神构成了泰州学派的一大特色。

第四,严格地说,心斋思想并没有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大体说来,良知见在说是其整个思想的一个基石,他的日用即道、满街圣人的观点,可谓都是由此而来;格物安身说是其整个思想的一大特色,他的明哲保身说、爱身敬身说也都是由此而来;出入为师、政学合一、王道论及其以师道自任,则反映了心斋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于乐学、讲学的强调,则反映了心斋对于学术与人生的根本态度;以孝弟治天下的观点,则充分体现了心斋思想对于家庭以及社会伦理的重视。

总体说来,心斋思想无疑属于阳明心学,只是其思想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主要表现在心斋疏于观念层面的阐发论证,而注重于切身的实践体认,他的两句名言:为学必须“真真实实在自己身上”、“实实落落在我身上”,就充分展现出其思想的独特品格。

历史上,对心斋学的评论可谓众说纷纭。赵大洲在《泰州王心斋墓志铭》一文中,对心斋思想有过一个总结归纳,他这样说道:

盖先生之学,以悟性为宗,以格物为要,以孝弟为实,以太虚为宅,以古今为旦暮,以明学启后为重任,以九二见龙为正位,以孔氏为家法,可谓契圣归真,生知之亚者也。赵大洲列出了八点,以为心斋之学的主要特质之所在。其中重要者当是前三条以及第六条“以明学启后为重任”,“可谓”一句则是赵大洲对心斋之学的总体评价。关于第一点“以悟性为宗”之说,似与心斋的“良知见在”理论有关。后来刘蕺山在讨论心斋学之时,亦指出心斋与龙溪一样,“学皆尊悟”,所不同者,“心斋言悟虽超旷,不离师门宗旨。至龙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然而通观心斋文献,其言“悟”并不多见,由其学思过程以观,毋宁说心斋为学重在践履,心斋的再传弟子罗近溪便曾指出:

若论为学,则有从觉悟者,有从实践者。阳明与心斋,虽的亲师徒,然阳明多得之觉悟,心斋多得之践履。要知觉悟透,则所行自纯;践履熟,则所知自妙。故二先生俱称贤圣。这一评论应当有其成立的事实依据。

在上面第一节曾说过,赵大洲此文非常出彩,成了后人描述心斋的一个范本。想必他的这一归纳也影响了后世儒者对心斋思想的看法。耿天台在此基础上,作了这样的概述:

先生为学,其发志初根本于诚孝,以悟性为宗,以孝弟为实,以九二见龙为家舍,得孔氏家法矣。综其旨归,以格物知本为要,以迁善改过、反躬责己为勉仁,廓披圣途,至易至简,固超然妙悟,不滞形器而亦确然修正,不堕玄虚,裒然孔氏正脉,其师表王公名卿,下逮樵竖陶工,有以也。可见,在“综其旨归”以上,天台汲取了大洲的四点归纳,而在“综其旨归”之下,天台则表明了自己的判断,指出心斋思想的旨趣还表现在“迁善改过”、“反躬责己”、“不滞形器”、“不堕玄虚”等方面。最后,“裒然”以下一句,则是天台对心斋思想的总体精神所作的归纳,指明心斋思想归本于孔门儒家正学,而其社会效应所及则上至“王公名卿”、下逮“樵竖陶工”。其对心斋学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矣,这也是导致其弟子管东溟深致不满的原因所在(参见上述)。其实,天台在评论心斋学之前,还有一句话作为引子,其中指出:“耿氏曰:我明自姚江(指阳明)倡学,后世以学自任者不鲜,先生(即心斋)韦布士,乃其传漫广且远,何哉? 盖学惟本诸身,可徵诸庶民者,乃可法天下、传后世。”这是天台对学术的一个根本理解。他对心斋学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其因在此。因为在他的眼里,他所特别看重的恰是心斋学的“本诸身”、“徵诸庶民”这一特点。应当说,天台的这一观察及其评论,于心斋思想颇能中其肯綮,值得重视。在吾人看来,所谓“本诸身”正是心斋的“格物安身”、“修身立本”之学,所谓“徵诸庶民”正是指心斋“崛起海滨”、在庶民阶层推动讲学的一种淑世精神,或可称之为“万物一体”之教,这两点确是可以视作心斋学的“旨归”所在。

同类推荐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热门推荐
  • 黄金投资实用全书

    黄金投资实用全书

    目前,世界黄金市场已从商品消费需求主导转向投资需求主导。黄金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上升初期,投资投机正当时。为了帮助普通老百姓熟悉黄金投资,本书详细介绍了黄金、黄金市场、黄金投资分析、黄金投资风险控制等普通老百姓投资黄金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从实务的角度指导读者进行黄金投资。
  • 北涧头

    北涧头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做事三刀:软刀.硬刀.险刀

    做事三刀:软刀.硬刀.险刀

    做事难,难在方法,人们都想成功地做一番大事业,但却苦于找不到做事的方法。其实,做事的方法虽然五花八门、形式不一,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形象点说就是三“刀”:软刀、硬刀、险刀。“做事用软刀”就是说把脸皮放厚,能忍会磨,能退善让,不要太过于精明好胜,也不要把面子看得太重,一切以做成事为最终目的。“做事用硬刀”则是说以硬碰硬,以强攻强,拿出自己的勇气和实力,坚决地去做事,不要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做事用险刀”就是不要按常理出牌,而要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要敢于冒险,懂得创新,能出奇制胜。做事若能将此三“刀”灵活运用,必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 最强差生(机械大师2)

    最强差生(机械大师2)

    泽兰从小生活在贫民窟,无人知道在他瘦小且左腿略有残疾的身体下隐藏着无与伦比的科学天赋。扮猪吃老虎是泽兰最爱的招数,可惜由他自己创造的武器镰刀黑可可在关键时刻总会掉链子,比如战斗到一半就迈着机械短腿跑去玩耍……高贵的身世、俊朗的外表以及开朗率真的性格,令贵族少年司徒生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不过年幼时的一场火灾,让他的身体除了大脑外超过百分之九十五都换成了机械。命运给予的最大恩惠,就是让两个不同世界的异类相遇。当科学小怪才遇见等同于拥有自我意识的机械人,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机械帝国的大门,正在敞开……
  • 商女魔妃

    商女魔妃

    宁静琬,出身商贾之家,自幼由外公抚养长大,生活在富甲天下的锦绣山庄。渐长至风华初现的少女,却因一个意外,得知自己的生父尚在世,宁静琬难耐心中的好奇,假意答应父亲的请求,谁知却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斗之中。皇上赐婚,宁静琬一跃由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之女成为凤临国最尊贵的景王妃,顿时惹来无数双嫉恨的眼睛。尽管没人看得上宁静琬,可是凤临国几大豪族却都盯上了这富可敌国的财富,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财富争夺战。宁静琬为了保住宁氏的产业,与这几大势力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景王爷凤君寒,深沉优雅,心高气傲,风采绝世,对出身低下,名声不堪的宁静琬根本不屑一顾,大婚当晚便毅然出征边疆,坦言宁静琬这样无德无能的女人根本不配做他的正妻!然而,随着宁静琬进入景王府,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凤君寒竟开始正视这个一直以来被他无视的女人!看一个深藏不露的妖孽女子,一个深不可测的妖孽男子,如何在这权力,财富,爱情的角逐中最终成为赢家?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穷人怎么办

    穷人怎么办

    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为什么你至今都没有获得你梦想的成功?我曾拿这个问题问我的一些朋友。我的朋友有的茫然,有的思索一会儿,迟疑地说出几点理由。显然他们在这之前都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然后,我给他们讲了本书中的一些故事。他们的反应不出我的所料:有的表情凝重,陷入了沉思;有的情绪激动,眼含热泪……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你为什么还不是赢家?或许,对这个问题,第一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提问本身。不做有才华的穷人,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没有你的位置。
  • 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

    《万物生长》是冯唐的北京三部曲之一。《万物生长》讲的是“我在酒吧里邂逅了一位少年,秋水。他的眼睛很亮,在黑暗的角落里闪光,像四足着地的野兽……”秋水是医学院研究生,从小受乡里器重,文字天赋异禀,性格没有受到过束缚。学生会主席的他擅长仿写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出口成章,被周围一群逗逼男同学视为精神领袖。然而,在这打闹、不正经、肆意欢乐的校园生活中,秋水也正经历着情感的镇痛和逝亡。小说主情节以初恋情人小满的情感纠葛为故事背景,以秋水和现任女友白露探索爱情探索身体的故事为进行主线,和魅力熟女柳青的相遇和发展为故事后续,展现了秋水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接替中,情感混沌、漂泊无依的“青春横断面”状态。
  •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信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尔各答市的人都忙着训练鸽子,希望所养的鸽子能被选为传信鸽。小男孩也一心想把花颈鸽训练成信鸽王。它曾冲向老鹰,去救自己的同伴,也曾在暴风雨中迷航;还曾在战场上穿越枪林弹雨……不幸的是花颈鸽在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时受伤,从此意志消沉……它还能飞上蓝天吗?
  • 暖心24小时:步步为营

    暖心24小时:步步为营

    【本书已完结,请放心阅读。暖心+绝宠】她是天之娇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情感弱智。他是商业奇才,冷静睿智果敢狠绝,却又温柔呵护危险致命。头脑聪明又怎样,只不过被人算计的时间长些而已...她抱着被子滚作一团,笑的如巫婆一般,原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而且一掉就是一大堆。虽然她不缺钱,不缺爱,不过,这免费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