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14

第14章 王艮:泰州学的创立(14)

众所周知,在儒家的政治文化观念史上,“王道”既是一种完美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形态。心斋关于王道政治及王道社会也有其独特的观点,这集中表现在他的一篇专题论文《王道论》。其中谈到了有关社会改革的一些设想,在他看来,如果措施适当,上下同心,则“道德可一、风俗可同”,“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三代社会亦不难实现,充分展现出他的社会理论以及政治观念具有理想主义、复古主义的浓厚色彩,与此同时,他对现实状态中的社会与政治则表现出了种种不满,提出了极其严厉的批判,甚至到了“痛心疾首”的地步。然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在当时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平心而论,却不免要大打折扣。我们通过对心斋《王道论》的考察,可以了解到心斋(甚至包含泰州学派)在有关社会政治问题上的见解虽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但终究未能摆脱这样一种思路:化政治为道德、以内圣成德来化解外王事功。

《王道论》在所有心斋的著作中是一篇特异的文章,可视其为一篇政治“策论”。全文略长,大致上可分六个段落或层面来进行考察。

在第一段,心斋首先表明了他对“王道”的理解,他引用孔子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以及《尚书》的“刑,期于无刑”的说法,认为“仁”的实现以及“刑”的消除,便是“王道”了。那么具体地说,如何才能实现“王道”呢?心斋直截了当地指出:“夫所谓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虽然这里用了一个“遏”字,而非“灭”字,但基本意思仍然是宋明理学的那个著名口号:

“存天理、灭人欲。”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在天理与人欲的问题上,却都能普遍接受这个思想口号。那么何谓天理,又何谓人欲呢?心斋接着解释道:“天理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乱民是也。”这是以人伦五常释“天理”,以背弃人伦五常释“人欲”。可见,人欲并非仅指饮食男女之类的物质欲望,只要违背天理便是人欲。这里所强调的观点是:天理与人欲是一正一反、彼此消长的关系。因此,存天理和遏人欲,并不是分别去做的两头工夫,而是做到存天理,同时也就意味着遏人欲。用朱子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存得一份天理,便是消得一份人欲,“人欲尽净,天理流行”。与此思路一致,心斋亦云:“存天理,则人欲自遏,天理必见。”至此,心斋的说法未见有何特异之处,然而紧接着“天理必见”这句话,心斋却下了一个断言:“是故尧舜在位,比屋可封;周公辅政,比屋可封。是其验也。”意思是说,“存天理,遏人欲”的实现,也就是尧舜以来三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就是说,儒家理想中的三代社会就是天理必见而无丝毫人欲的理想社会,换言之,就是合乎天理的道德社会。

第二段,心斋首先从“刑”的问题说起。他之所以以“刑”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显然与其对当时的政治生态的深刻考察有关,可以参看上一节有关“明哲保身”论的历史背景的分析。

他指出:“盖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养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话题由“刑罚”引出了“教养”问题。他认为,因为刑由恶而起,恶由无教养而起,所以教养兴则民无所恶,自然“刑”的设置也就失去了意义,最终就可实现“无刑”的理想社会。所谓“教养”,其实又含有两个子问题:教和养。其中,“养”是首要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养之之道”呢?心斋指出“不外乎务本节用而已”。务本是指从事农业,节用是指抑制消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心斋对历史和现实之间所存在的严重断裂进行了一番描述:

古者田有定制,民有定业,均节不忒,而上下有经,故民志一而风俗淳。众皆归农,而冗食游民无所容于世。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可得也。

进而他提出了一个为改变上述现状而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今欲民得其养,在去天下虚縻无益之费,而制用有经,重本抑末。使巧诈游民,各皆立本。如此则生者众而食之寡,为之疾而用之舒,而财用无不足矣。

这里出现的“重本抑末”的说法应稍加注意。当然这一说法本身乃是历史常识,无须多作解释,但是以往有一种研究却认为由于心斋等泰州诸子出身低微,加上心斋本人亦曾从事过商业活动等因素,故而对于工商业者是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的。然而这里心斋所言,却明白无误地指出了“重本抑末”,亦即“重农抑商”的重要性,而且在他看来,这是“养之之道”的根本方法。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首先解决“田制不定”的土地问题。田制不定,导致游民众多,游民众多导致好逸恶劳、风俗奢靡。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解决“田制不定”。

因此第三段,心斋便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变“田制不定”的政策措施的设想。他指出三代以来,有“贡、助、彻之法”,后世又有“均田、限田之议”以及“口分世业之制”,但是这些制度得以实施,并不在于这些制度的好坏,而是因为“人心和洽”,所以能够“斟酌行之”,“通变得宜,民皆安之”。看来,问题之关键又在于人心。不得不说,心斋在这一问题上的滑转太过突然,显示出其对制度问题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接下去心斋着重讨论了“人心”问题,他断然指出“所谓人心和洽,又在教之有方”。话题又转向了“教”的问题。在他看来,“教之之方”早在“唐虞三代”就已经充分完备了。心斋指出,事实上三代之学是很简单的,就是“教以人伦”而已,“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地说,就是《周礼》中所说的“乡三物”,亦即:一曰六德:智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此“乡三物教万民”,又“为比闾族党州乡之法以联属之”,于是天下之民无不“相亲相睦、相爱相劝以同归于善”,这就是三代社会所推行的“先德行而后文艺,明伦之教”的教育政策。以此为基础,扩大到官员选举的领域,则推行唯贤是举、“乡举里选”的政策,一切以“德行”为考量的依据,通过自下而上的层层推举,直至“荐于天子”,“天子拜而受之,登于天府,使司马任才而授任”。由此,普天之下便会形成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上下皆趋于德行,躬行实践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间,不复营心于功名富贵之末,而功名富贵自在其中矣。”

最终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局面:精神命脉上下流通,日新月盛,以至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而不至于人人君子、比屋可封,未之有也。不用说,以上所述都是有关“唐虞三代”的一种历史想象。其中突出强调了两点:一是“先德行而后文艺”,这是有关教育制度的问题;一是“乡举里选”,这是有关选举制度的问题。

第四段,话题开始回落到现实社会。在他看来,从总体上说三代以后的社会是一种严重的倒退,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首先他指出:“后世以来,非不知道德仁义为美,亦非不知道德仁义为教。”这是承认道德仁义是人心所固有的一种美德。然而问题却在于政府的“取士”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放弃了“先德行而后文艺”这一重要的政策措施,将道德仁义反而置于“文艺之末”,一味推行“以文艺取士”的政治策略,由于“上行而下效”,所以其结果是:从上自下“皆趋于文艺矣”,“自幼至老,浩瀚于辞章,汩没于记诵,无昼无夜,专以文艺为务。盖不如此,则不足以应朝廷之选而登天子之堂,以荣父母,以建功业,光祖宗而荫子孙矣”。这是一方面,还不至于伤风败俗、遗弃人伦,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教之无方,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一系列后果:

学校之外,虽王宫国都府郡之贤士大夫,一皆文艺之是贵,而莫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学矣,而况穷乡下邑,愚夫愚妇又安知所以为学在?所以饱食暖衣逸居,无教而近于禽兽,以至伤风败俗、轻生灭伦、贼君弃父,无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诛之不胜其诛,刑之无日而已。岂非古所谓不教而杀,罔民者哉?呜呼!言至于此,可不痛心!

这里对于诸如“近于禽兽”、“伤风败俗”、“贼君弃父”、“冒犯五刑”、“诛之不胜其诛”等可怕可怖的社会现象的描绘,到底是过去的历史还是当时的现实,心斋没有明确的交代。然根据全文的叙述脉络不难判断,这应当就是对于隋唐特别是宋代“科举取士”制度成熟以后直至明代社会的历史以及现实的双重描述。在心斋看来,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文艺取士”的上层制度。

因此紧接上面的话题,在第五段落,心斋提出了改变这一现实状况的方法。在选举问题上,必须“重师儒之官,选天下道德仁义之士以为学校之师”,而且还不妨恢复汉代的“举贤良”的选举方法,只是由于科举制已成“祖宗旧制”,不可遽废,所以不妨将“举贤”之法“别设一科与科贡并行”。然而在有关教育政策的根本问题上,则应断然回归到“先德行而后文艺”的方针上来,以使“天下之人,晓然知德行为重,六艺为轻”,这样一来,一切便会向着理想的方向转变,甚至离三代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近:

士皆争自刮磨砥砺以趋于道德仁义之域,而民行可兴矣。

夫养之有道而民生遂,教之有方而民行兴,率此道也以往而悠久不变,则仁渐义摩,沦肤浃髓,道德可一,风俗可同,刑措不用,而三代之治可几矣。

然而具体地说,如何着手才能实现上述美好的理想,心斋认为只要做到一点即可:“天子公卿讲学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如果“不知从事于此而惟末流是务”,那么其结局便是“归于苟焉而已,非王道之大也”。换言之,“王道之大”就在于自上而下的推行讲学,必须由“天子公卿”带头。从中可以观察到心斋的一个重要思路:

因为所谓“王道”,其实就是王者之道,所以天子有义务和责任“讲学明理”、“躬行于上以倡率之”。由此看来,在心斋的社会改革的蓝图中,既没有提到“以道觉民”,更没有“觉民行道”的设想。

最后在第六段,心斋作了一个总结:

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依人心简易之理,因祖宗正大之规,象阴阳自然之势,以天下治天下,斯沛然矣。

这段话是针对“人君”而言的。可见,在心斋的心目中,王道政治能否实现,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人君”的身上。

的确,从以上心斋所叙述的社会改革设想来看,是否触及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本质,他所提出的种种改革设想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平心而论,这是不无疑问的。然而我们却也不能以现代的意识去嘲笑心斋在政治上的幼稚或无能,说他在社会问题上不免持有“抱残守缺”的落后心态,对于封建君主寄予了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心斋所说的“教养之方”、“德行优先”、“乡举里选”、“讲学明理”等设想并不能对于改变现实社会产生任何具体的作用,天子公卿们照样根据“祖宗旧制”在继续管理着国家和社会。然而,我们不能以理论的客观效应来横加评断理论价值的高下优劣,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目的论观念,并不适合于评判心斋的社会政治思想之价值。若以某种同情之了解的立场视之,则我们亦须承认心斋的王道论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又有现实的批评精神,尽管他的社会设想难以切实推行,但另一方面也正表明以心斋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并没有一味沉醉于抽象问题的讨论,相反,他们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亦曾有过认真的思考。对于心斋来说,他肯定在内心深处真切地相信他所描绘的社会蓝图是可以实现的,而且他深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正确道路。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发现心斋的王道论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是向“人君者”的政策建议。如果改换一种角度,从“人臣”的角度看,那么对于实现王道政治又能做些什么呢?那么心斋的观点是,如同“天子公卿讲学明理”一样,在安于治下的前提下,唯有“与二三子讲明此学”,则不负平生之所愿矣。心斋晚年曾被泰州守任公两次举荐,都加以回绝,他在给任公写信阐明回绝理由时,曾这样说道:

两辱枉召,感愧殊深。恭闻执事以贤举仆矣。果如所举,则不敢如所召,果如所召,则又负所举矣。于此权之,与其负所举,宁不敢如所召也。孟子曰:“有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仆固非不召之臣,亦不敢不愿学也。……仆之父,今年八十九岁,若风中之烛,为人子者,此心当何如哉?此尤仆之所以不能如召也。伏愿执事善为仆辞,使仆父子安乐于治下,仍与二三子讲明此学,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岂曰小补云乎哉! 故孔子曰:“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某也。”亦所谓修身见于世也。修身见于世,然后能利见大人。能利见大人,然后能不负所举矣。

然非一体之仁者,其孰能若执事之荐仆哉?

这封书信值得重视。如果说《王道论》议论宏伟,但不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在这封信中心斋则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明确态度。有资料表明,心斋一生中曾有多次被当地官员荐举,但他都一一回绝,情愿以布衣终其一生。至于其中的理由,我们唯有从以上这封信获得一个较为确切的答案。表面上,他拒绝应召的理由是家有老父,其实应当有更深一层的理由,亦即他对参与现实政治并不感兴趣。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是,他发现了另有一条途径可以实现“天下治”的目标。这一途径就是立足于下层的“讲明此学”。他以周敦颐和孔子的话作为依据,阐明了他的想法是符合儒学思想之精神的。周敦颐的话是:“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孔子的话是:“修身见于世”,“利见大人”。心斋认为,他的“与二三子讲明此学”的行为选择就是为了切实地实践“师道立则善人多”,以至“朝廷正而天下治”这一理论,同时,“讲明此学”也是一种成就自己、完善自身的“修身”实践。

总之,心斋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他在处理政学关系问题时,选择了“以学为政”一路,这是因为他抱有这样的真实想法:通过讲学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可以为国家天下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 讲学与乐学

笔者曾指出:“阳明学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固是理论思辨的产物,同时阳明学的产生及其展开过程本身又是一场思想运动,其具体表现就是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阳明学的思想展开过程,就是一部讲学运动史。”据阳明弟子钱绪山称,阳明“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另有一种意见认为:

同类推荐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卢梭谈生活品质(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包括:正确判断人的自然状态、奴隶制和权力、政治社会的建立和流弊、财产权的问题、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公益与众意之间、人民与政府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花心娘子戏萌夫

    花心娘子戏萌夫

    魏国奸相终于喜得嫡女,千宠万爱却养成风流如公子的性子。他是先皇后嫡亲血脉,陛下千依百顺却自请外迁离京。她是倾国倾城俏红妆,他是貌比潘安美萧郎。可是……陛下亲笔赐婚不能逃吗?“父皇,儿臣是您亲生的吗!”不用闹新房,已经鸡飞蛋打……
  • 妞本迷糊:撞上高富帅

    妞本迷糊:撞上高富帅

    他——高富帅,有钱有势有背景。她——迷糊女一个,无钱无势,只有背影。偶然相遇、懵懂恋爱、一场车祸、一场误会、一场错过。当迷糊女撞上高富帅,一切是命中注定,还是机缘巧合?阔别五年,他还会记得她吗?知道这世上有她们母子的存在吗?“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你,我的头就很痛,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以前一定认识。”“对不起,你认错人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家庭安全用药百问百答

    家庭安全用药百问百答

    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近年来,江苏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绩可喜。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质。
  • 麦少的爱情三十六计

    麦少的爱情三十六计

    亲眼目睹男友背叛,她愤怒中陷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她赌气嫁了他,他笑了三天。要知道他用尽阴谋阳谋为的只是把这个小女人绑在身边。婚前婚后他发挥一惯作风,把她身边的花花草草全部斩杀。他以为可以这样宠她一辈子,可是当那些花边新闻出现时他才发现自己对她的爱还不够,于是禁门谢客好好教训……直到她的腹中有了他的孩子。在他大宴宾客的时候她却意外得知这个男人设计了自己整整十年。当甜蜜的爱情变成了算计,她拿着一份医院的诊断书甩在了他的身上,“亲爱的,你不行呀,医生误诊了,我没有怀孕,要不我换个男人试试。”“你敢换试试?”他二话不说丢下满室宾客把这个女人打包扛走……
  •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财迷心经:帮你打理口袋里的钱

    你打算一辈子都靠工资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吗?你打算人过中年还要为今后的养老而疲于奔命吗?理财路上,你,我,他,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不同的理财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理财方案。
  • 大青媳妇

    大青媳妇

    大青媳妇未必是真爱大青,但当潘金莲嫁了武大,对她来说,爱情就是太奢侈的事情,如果有一个比武大稍微优秀的男人,就足以使她迷恋。所以,大青媳妇与村南劁猪的乱耕有了一段私奔的经历。也许与乱耕的私奔改变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才会使她与玩纸牌的各色人等发生关系。她在大青娘死的时候大哭自己,她知道自己早就凋零了,她用放荡和沦落滋润着自己……
  • 红顶女商

    红顶女商

    当商业奇才穿越成宅门庶女,遇见闷骚坠夫门主,萌萌哒正太皇子,老少通吃的帅哥掌柜,风流倜傥的江湖剑客……将上演一段怎样的离奇故事?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