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宋代以前的战争使用的是冷兵器,常规战争是陆战,主要的兵种是步兵和骑兵。自宋代发明和使用了火器以后,便进入了冷热并用的时代。
● 明代的火器发展到一百多种,重要火器是装有火药的鸟铳(原始步枪),开始是前填,戚继光改为装填后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冷热兵器并用后,车、步、骑、炮、辎以及水军等多种兵种出现了。戚继光在军队中建立了车营、步营、骑营、轺重营等新编制,并在军队中配备了各种火炮。
兵器是战争的轮机。战争使生产工具变成兵器,而作为战争工具的后器一旦被呼唤出来,就象启开的潘多拉匣子,放出自身的魔力,拉动着社会生产围着它转,也反过来推动着战争步步升级。兵器制造脱离原有的手工业体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生产领域的新发明新成就往往最先被用于兵器制造业,冶金术、火药、机械、建筑、造船诸方面莫不如此。战争的需求刺激着兵器发展,而新式兵器的涌现又推动着战争的发展。
在冷兵器时代的初期,由于兵器发展演进相对比较缓慢,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也相对小,战争对手,一般都处于同一个武器等级上。所以早期的兵家一般不注重兵器的研究,倒是非兵家的墨子对于城守器械有过一些论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五代以前的有关兵器的兵家论著了,唐代王琚的《射经》是现存较早的介绍弓箭的兵书。宋代以后,随着火器的发展,兵器转型与变化速度加快,武器对战争的影响日渐增大,因而研究兵器的兵家著述也渐渐多了起来。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兵器论著。
《武经总要》和《耕余剩技》--冷兵器
冷兵器主宰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即使在热兵器现代经了的中国近代,冷兵器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某些军阀的大刀队和共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中,仍可以看到冷兵器的身影。对于中国兵家而言,他们意中的“器”,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冷兵器。
《武经总要》器械部分
《武经总要》是北宋王朝动用国家力量来编辑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该书兵在前集的若干章节中,首次比较全面而具体地介绍了古代各种兵器以及城守攻坚器械的形式,使用方式,其中主要的是冷兵器。
长兵器:(1)戈:戈是一种可勾可啄,装有长柄的武器。其基本性能是钩割或啄刺敌人,因此也被称为勾兵或啄兵。戈在春秋以前是主要武器,因为它比较适合于车战。后来随车兵的衰落,逐渐从战场上消失,退化为仪仗的装饰。(2)矛:矛又叫纵、矟、铍,是一种直而尖形的刺杀兵器。矛经历过从石矛、铜矛再到铁矛的变化,一直到晋代,为军队步兵的主要武器,后来枪兴起,逐渐取代了矛。(3)戟:戟又叫于、镘、鐃、郾,是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近乎于戈与矛的综合。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到南北朝时衰亡。(4)枪:枪是一种刺击兵器,开制与矛相似,但枪头短而尖,比矛轻便锋利,穿刺力更强,自晋以后,取代矛成为军队主要武器。(5)长刀:长刀就是安有长柄的大刀,是一种砍杀兵器。创自东汉,尔后各代均为常备兵器。(6)殳:又叫做杵、杖、棒。原初(7)一根坚木棍,后来两端加上金属制的尖头,但仍以打击为主。(7)斧钺:斧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与钺形制相同,区别在于大小,大者为钺小者为斧,唐代把斧列为常备兵器。
短兵器:(1)剑:剑是双刃的,以刺击为主,兼有砍杀功能的短兵器。春秋战国时期曾兴盛一时,到了晋代的实际战阵中逐渐让位于刀,化为辅助兵器。(2)刀:刀是单刃的砍劈短兵器、东汉以后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特别适合于骑兵。(3)匕首:匕首形制与剑近似,只是比剑短小,为近战防身之用。(4)锤、锏、鞭、均为打击兵器,有铜制和铁制的。这些兵器为个人使用,很少用来装备军队,形制没有一定,大体上锤类球形,锏与鞭长且细,锏为方形有棱而鞭为圆形类竹节。
抛射兵器:(1)弓弩:弓是用硬器物弯成弓形,以弦绷紧,以其弹力发射尖箭矢的远射兵器。张自发明以来,一直为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器之一。弩是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设有弩机,类似现代枪炮的击发装置。弩比弓易于掌握,射击准确性高。后来又出现过连弩,原理类似机枪。(2)抛车:抛车是一种抛掷石弹的攻城武器,也称砘。后来火药出现,又用其抛掷火药弹。
防卫武器:(1)盾:盾原称干,后世叫做盾或盾牌,彭排,旁排。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伤害,常与刀、剑等短兵器配合使用。《武经总要》列出了各代的盾,还有插图。步兵用的一般较大,长方形或椭圆形;骑兵用的多为圆形。(2)盔甲:盔、甲是一种卫体装备。历又称胄、兜鍪,其形与帽,用皮或金属制作,用以防护人的头部。甲又叫做介或函,其形类似衣服,亦以皮布或金属甚至藤为之,用以防护身体。有的甲的前胸与后背各一块金属圆护心,称“掩心镜”。骑兵还有马甲,包裹在马身上,类似于西方的重装骑兵。
攻守城器械:(1)壕桥:壕桥又名飞桥,它是用以通过城外壕沟的器械,形制木梯,有的下设轮,以便于运输。(2)云梯:云梯是一种爬城用的工具,在三代时就有了,当时叫“钩援”。云梯设在车架上,架上有一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推车靠近城墙,然后可以据梯爬城。云梯有单节和多节之分,视城墙高度而定。(3) 轒辒车:轒辒车是用来掩护掘城的,有方形的水牛车和尖状的木驴车两种。上蒙生牛皮并涂以泥浆,以防止敌人从城上射下的矢石。除了攀登工具和挖地道的器械外,还有颇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塔车、饿鹘车,系将安有长柄的耙钩装装在车架上,利用杠杆作用操纵钩钯,将城墙挖成缺口。还有钩撞车,用以挖城和撞城。火车是一种专门烧城门的工具,车上装有容器盛油膏,车上再装满木柴,点燃油后推车至城门,就会将城门烧毁。临冲吕公车,上可爬城下可撞城,是云梯与钩撞车的结合。(4)撞车,是守城器械,用来撞击云梯。(5)抵篙叉竿,也是用来推到敌人云梯的。(6)飞钩,又名铁鸱脚,其形与锚,有四个锐爪,用绳系之,待敌蚁集于城脚时投入敌群;据说一次可钩取多人。(7)夜叉擂,实际上是有…布满铁钉的滚木,也用来对付城下的敌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武经总要》还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作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用地球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方法。而且还认识到地球有磁倾角存在,所以在安放指南鱼时,不让铁片与地面平行放置。由于北宋时火药已开始应用于军事,故《武经总要》在卷十一和十二上,记载了三个火药配方:毒药烟球法,用13种药,捣合为球;蒺藜火球法,含10种药料;火炮火药,含14种药料。这是世界上最早明确的火药配方记载。
《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系明代武术宗师程宗猷所撰的关于冷兵器制造、使用的兵书丛书。作者在火器大盛时代,认为火器固然重要,但冷兵器亦不可尽废,冷兵器用好了,可以弥补火器之不足,故曰:“剩技”。
《耕余剩技》由《少林棍法阐宗》、《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四部子书组成。
《少林棍法阐宗》记述了少林棍法的源流、棍法棍谱和套路,解说了少林棍法训练中的一些问题。并认为少林棍法与兵法有暗合之处,也有奇正、虚实、众寡、强弱的变化。由于冷兵器的器械武艺莫不以少林为宗,所以讲了少林棍法,其余刀枪剑戟迎刃而解。
《蹶张心法》详细记载了弩和弩箭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全书图文并茂,内容有:蹶张弩说、蹶张弩铭、戒射禽铭、古铜弩机说、法古制铜弩机分寸说、改古新制铜弩机说、改古新制铜弩机分寸说、造弩身用木色说、造弩身尺寸说、造弩担用竹说、造弩担尺寸说、鹞子提说、造弩托尺寸说、弩担扎用绳索说、造弩弦说、造膝绊脚索说,造上弩弦腰绊说、用腰绊上弩弦说、造削弩箭刀说、造削弩箭刀鞘说、削弩箭说、削弩箭歌诀、造弩箭筒说、造弩箭端说、造铁箭头说、造盛药壶说、脚端上弩说,膝上上弩说、搭弩箭端说、发弩说、轮流发弩进弩上弩说、射弩兼用枪刀说、弩兼枪刀行阵说、弩兼刀枪临敌说、腰开弩说、腰开弩铭、古铜大弩机说、古铜弩机分寸说、造弩担用木色并上弩弦说、造腰开弩射担尺寸说、腰开弩提铁绊说、造腰钩说、造腰绊说、造箭筒说、造铁箭说、上腰开弩说、窝弩说、造窝弩说、窝弩铭、下窝弩说、上窝弩说。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弩”,就是因为从一个士人手中得到一个古铜弩机,于是经钻研恢复了久已失传的制弩机法,并造出了一个力量可达三十六钧的腰开弩。
《长枪法选》记述古代长枪的源流,以及主要的枪法枪势,并附有动作解说和图像。有长枪说、六合原论并注、散札拨萃二十六条、长枪势说、长枪式图、长枪图势十八式并说等篇目。
《单刀法选》记载了古代单刀源流,刀法演变及动作图式,也是图文并茂。有单刀说、单刀式说、单刀式图、单刀势图二十二式、续总刀图说、总叙单刀一路、总叙单刀图、续刀势图十二式。
《火攻挈要》--热兵器
《火攻挈要》又名《则克录》、《武备火攻则克录》、《火攻心法》。是明末焦勖向汤若望请教著述而成,所以题曰汤若望授,焦勖述。
汤若望是与利玛窦齐名的西方传教士,曾参与修定历法,为明政府监铸大炮。此人具有丰富的西方自然科学与军工制造知识。《火攻挈要》的实际作者曾潜心向他学习火器技术,并加以苦心钻研,反复试验,遂成是书,为不掩没其师,故题上汤若望之名。
《火攻挈要》共三卷,篇目如下:
卷上:概论火攻总原、译参利弊诸原以为改图、审量敌情斟酌制器、筑砌铸铳台窑图说、铸造战攻守各铳尺量比例诸法、造作铳模诸法、下模安心起重运重引重机器图说、论料配料炼之略、造炉化铜熔铸图说、起心看塘齐口旋塘钻火门诸法、制造铳车尺量比例诸法、装放大铳应用诸器图说、收盖火铳销箍图说、制造各种奇弹:
图说、制造狼机鸟枪说略、制造火箭喷筒火罐地雷说略。
卷中:提硝提磺用灰诸法、配合火药分两比例及制造晒晾等法、收藏火药库藏图说、火攻诸药性情利用须知、火攻佐助诸色方药、火攻助云药附余、在营自卫方药、试放新铳说略、装放各铳竖平仰倒法式、试放各铳高低运近注记准则法、各铳发弹高低远近步数约略、教习装放次第及凉铳诸法,运铳上台上山下山诸法、火攻要略附余、火攻根本总说。
卷下:攻铳说略、鳌翻说略、模窑避湿、本模易出、泥模须干、模心易出、总铜分两、炉底避湿、化铜防滞、设棚避风、炉池比例、铳身比例、修补铳底、修整弯铳、弹药比例、弹铳相宜、弹制说略、制弹说略、装弹机宜、装药比例、药信说略、远近之节、众寡之用、宽窄之宜、循环之法、救卫之备、斩将说略、击零说略、扫从说略、惊远说略、惊近说略、攻城说略、守城说略、水战说略、火攻纪余、火攻问难、火攻索要、火攻慎传、火攻需备、火攻需资、火攻推本、归源总记。
全书从火器的铸造工艺、调料选配、火器装配调试,以及各色小型火器如鸟枪、喷筒的制造方法,到火药的种类、配方、制造工艺、装药方法,以及大型火器的安装与搬运,再到弹药的制造、火铳鸟枪的修理,以及各种火攻战术,无不一一详尽遒来,包含着丰富的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及数理化知识,是当时介绍西洋先进兵工技术的最好的一部书。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研究了明军历次战役使用火器的战例,分析出火器应用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得出了在当时火器水准下,实战中应用火器的基本原则,折射出他的某些思想火花。
火器制造与使用的要则
在热兵器的初期,即管形火器发展之早期,火器的制造为手工操作,其器身与零件的制作不可能标准化,制作中人的技巧起很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时,又相当繁复,也须相当的技巧才行,制造与使用两方稍有不慎,火器非但不能杀敌,反而会伤了自己。
当时明军的火器制作与使用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火器制造不得其法,质量低劣,易于自炸。其次火药制作也有问题,同样将近于导致自伤。其三火器使用严重不当,装放不合适。自伤屡有发生。所以明军士兵在使用火器时,先存了畏惧之心,不想如何杀敌,但恐火器伤己,这样自不可能发挥火器的效率。作者洞翻此弊,提出了火器制作与使用去弊存利的六项要遇:
一、铸铳,必须想方设法使之放射远而猛,疾向准;燃放时铳身不动,没有横颠倒坐及炸裂等弊端:分战攻守,三等铳身上下长短厚薄,无不合宜;使子铳和母铳,大小长短无不合法。(注:焦勖此谓之铳,实际泛指枪炮)
二、制火药,目标是使之燃爆迅速猛烈;使燃时手心不热,纸上不焦,及不致损伤枪炮。
三、收藏火药,务使之可以过夏不潮,以便长久贮藏而无疏失之虞。 的射程,
四、装放弹约,必须掌握仰、平、倒立法,必须了解枪弹以免敌人末及射程就先燃放;还要知道何种铅铁石弹与何铳相宜;了解如何击放面宽大而杀贼多;如何使循环迭击,而炮不绝;如何令击放终日,而无失火之虞;如何使热炮冷却,可以复装。
五、运铳,务必懂得如何运重为轻,可以疾趋;转动机活,可以迎凑;如何可以升高渡隘;不致阻滞。
六、临阵,务要知晓如何打敌之散兵线,如何打击敌之集团,如何防备敌人之迭次冲锋,如何消灭敌之主将,如何使火器不放,而敌骑亦不敢冲击我营。
器人相配方能取胜
作者认为,有了合适的火器,必须有合适的人来掌握才行。明军之所以使用火器仍然屡遭败绩,原因之一就是将疲兵骄,不善于了解和掌握火器的特质,使用不当,发挥不出火器效用。作者列举了明崇祯年间,西洋人在皮岛用西铳而获全胜,而明军在辽东前线同样用西铳,却损师丧地的战例,来说明虽有好的火器,若没有良将良来掌握它们,就如同将利器放在婴孩之手,不但不能杀敌,反而资敌自取灭亡。在此,作者认为良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良将无良兵还可以训练,而庸将手下,纵有技艺纯熟兵卒也会无用武之地。良将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带出一群善于使用火器的士兵,也在于他能正确动用与火器相应的战略战术。
首先,他认为良将应该量敌制器与置器,即根据敌人的弱点与特点来制造针对性的火器及安放合适的火器与合适的战位。比如,敌若善用集团冲锋则须多置散花大炮,杀伤面宽,敌若结营筑垒则宜制攻坚穿透力强的大炮,对付敌之散兵宜用鸟铳喷筒等等。如果,敌方也有火器,制出的火器总要胜敌一等,克敌制胜,或以大胜小,或以长胜短,或以多胜寡,或以精胜粗,或以善用胜不善用等等。总的来说是要提高效率,以求事半功倍,这样才真正得到了用火器之睐。
其次,作者认为火器就该适当地长器短用。在他看来,火器虽然是远射武器,那只是相对于刀矛而言的,不可一味求远,千万要考虑射程,敌未至有效射程之内就开火,不但不能杀敌,反而到敌骑速近时不及装药,结果为自身之害。所以作者认为火器不能轻放,一放必须给予敌人致命杀伤,至少是击退敌人才行。他要求近敌开火,能射三四百步的重火器,要等到离敌五、六十步才开火,能射百余步的轻火器,要等离敌二三十步才开火。敢于近战,才能充分发挥火器威力,提高杀伤率。无疑,作者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在管形火器的早期,准确性不高,有效射程很近,只有近战才有较大的杀伤力。
其三,作者认为火器尚未到单独使用的阶段,尽管杀伤力大,也不可专恃,必须与冷兵器搭配使用,使之互为助益,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火器需要冷兵器来保卫,因为当时火炮笨重,转运不便,一旦敌人偷袭近前,就无计可施,虽有短放的鸟铳,但填装火药须费日时,一次放完,下次再填的空隙很长,所以必须有冷兵器保卫才行。火器也需要冷兵器来清扫战场,最后解决战斗。所以善周兵者,绝不会偏于一头,自然是两者兼用。
其四,作者坚持制造火器必须要经过试放,才能投放战场,以确保武器的可靠性,免去士兵的担忧,才可使他们放心大胆地掌握火器技术。事实上,在兵器制造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时代,必须坚持试放制度才能保证枪炮的技师,这在西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可谓明智之识。可惜,腐朽的明王朝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火攻挈要》是中国冷热兵器过渡交替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兵家著述,不仅传播和介绍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而且切实地提出了一整套适合当时火器水准的制器用器之法,和制定了适宜的火器战术,在军事史和军事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