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还将观众拉回9?11恐怖事件对整个世界以及穆斯林小区的巨大冲击;在集会上,她丈夫与年轻活动分子精彩的对白一段,反映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丈夫为回国而筹措资金,日渐成长和反叛的女儿与母亲的柔弱隐忍形成反差;女儿讥讽父亲食古不化,说孟加拉国时代已经过了,并冲着他喊:妈妈跟你结婚快20年,一直忍气吞声;妈妈你说啊,说你不想回去!
各种人物关系矛盾冲突,让原本灰暗的角色闪烁出亮点,也让整个电影的基调摆脱了简单婚变的老调子。有观众感慨说,为什么赞美一个灵魂的美丽时,非要加入那许多残缺和噪音,似乎只有赤裸的对比才让人清醒?还是人物正因为灰色的衬托而变得美丽?
因该片是根据小说改编,自始至终伴有不少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譬如:没有人会告诉我,世上爱有多少种;有的爱,开始时轰轰烈烈,到后来曲终人散;有的爱,开始不觉得,但却一点一滴,确如牡蛎中的珍珠,与日俱增,地老天荒。当丈夫终于要回欲国了,多年来一直期盼回到故乡的她,却改变想法,坚持与两个望女儿留了下来。她说只有不信命运,才会更坚强。还有不少细、历节衬托出女主角的淳朴真挚和内心深度,令人咀嚼。影片结尾史是母女们在雪地上追逐,并展开了飞翔的双臂……
原作者莫妮卡?阿里(1967),英国作家,生于原东巴基斯族坦(现孟加拉国)的达卡,1971年内战期间与家人分离。她在英国波尔顿长大,在牛津大学瓦德海姆学院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曾做过出版、设计和商标等工作。儿子和女儿出生后,每当她将他们哄入梦乡’便拿起笔开始写作。《砖巷》是她的一部小说,出版后便获成功,好评如潮。电影作品亦被专业人士看好,女主角塔妮莎?查特奇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该片将于6月下旬在北美上映。
历史伤痛中的幽默和沧桑
捷克影片《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Eng-land)是一部另辟蹊径、风格独特、带有荒诞意味的喜剧片。该片改编自捷克文豪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的同名小说并由导演伊利曼佐(JiriMenzel)亲任编剧。结合早期默片的元素,侍者周旋在富人/财富间的际遇,主题与影像鲜明趣致,内涵丰富隽永。它讲的虽然是历史故事,却能触动观众对于当代世界问题的思考。
从15年后主人翁隐居山林回忆前生切入。自传口吻的旁白、夹叙夹议,巧妙地保留了文学作品的叙事特色和强烈的个性。扬迪特个子虽小、野心却很大。服务过无数权贵商贾、名门望族和将领统帅的他,虽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他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很快离开了第一个工作,历经辗转之后,在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荣任总侍者,一步步接近他的梦想。
人生百态宛如万花筒,大战前后的捷克情势更是诡谲万变。当希特勒妄图吞并欧洲、捷克面临亡国之时,当地民族主义情绪极为高涨。巴黎饭店就故意将德语服务的标识抹去。其实,欧洲的历史、民族问题犬牙交错,在捷克是有不少人会说一点德语的。但对一位客人以德语叫餐,老板却死活装作不会德语。面对客人的暴怒咆哮,老板风度翩翩纹丝不动地继续展示除德语以外的语言才华,并在客人出门时加送了两记响亮的耳光。但更具张力的是,主人公如何对周围的正在发生的历史漠不关心的镜头。比如坐在电影院里,以他一贯的痴呆表情(他的扮相越到后来越有点卓别林的味道),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有关德国纳粹的时事影片。在街上遭遇到这样一幕:几个捷克小伙在欺负一个苏台德区的姑娘。主人公上演了英雄救美的一幕,到后来锲而不舍追求她:莉萨。莉萨顾及血统的纯正,不愿答应。他带她去看他“祖父的墓碑”,上面的姓氏乃是一个德国姓氏。换来了姑娘的爱,也换来了失业——“在布拉格,没有一个人会雇佣姓迪特的人!”本来一直对他很好的老板这样说。加上前面的街头凌辱,这是不是也是另外一种狂热呢?由于形势迅速转变,广播播放了捷克总统宣布放弃抵抗。镜头照着默然心死的捷克食客,但是刹那间镜头跳转,还是同一地点,同一镜头位置,食客们却变成了以德国军官为主。影片非常克制地表现了捷克民族所受的苦难。集体行刑屠杀,用的是非常节略的跳跃镜头和面部特写。
因为娶了说德语的妻子,主人公戏剧性地回到原来的饭店工作,但此时那已经改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就像一个牲口欲育种所一样。纯种血统的德国士兵在这里与姑娘们成体制化望地交配。就连主人公夫妇鱼水之乐的场面被多重外在意义所、历侵犯:赤身之上,却还覆盖着他的勋章——因为优质服务而被史曾在巴黎饭店开宴会的阿比西尼亚国王授予的勋章。而莉萨、种一直眼望着墙上的希特勒画像,她的面貌忽然变幻也跟画像中族的希特勒类似。
此片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讽刺没有流于简单。莉萨自愿去波兰前线,在送别的时刻,杨迪特想到也许永远都见不到莉萨了。两人忽然意识到他们是需要对方的,需要对方这个人,别的空洞的野心和狂热都不能代替。但此时男女主角只能隔着玻璃对望。非常简单的一个火车送别的镜头,却让观众被深深打动。在开走的火车的背后,停靠的是另外一列火车。这大概是押送人群到集中营去的囚车,只有小小的带栅栏的窗口,几个脑袋在拼命地往外看。杨迪特在个体意识苏醒的片刻之后,民族意识也忽然苏醒。他猛地从站台上一个人手中抢了一个三明治,冲下站台,要去给囚车里的人。而车却越来越远,很快湮没在袅袅的白烟中。
莉萨不幸在轰炸中丧生。主人公拿着亡妻带回来的战利品——波兰犹太人收藏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他买下了当年的“巴黎饭店”,自己当了老板。三年后,在红色时代,他作为资本家而下狱。出狱后唯有栖身在苏台德山区农舍。这里的德语居民在战后被捷克政府全部驱逐出境,空留下破败的房舍,旧主人珍爱的玩物,成了新住户烧火的干柴。影片不断回到这个上了年纪的讲述者。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了,个人的这点沉浮又算得了什么呢?颇有些《桃花扇》的沧桑:眼看你起高楼,眼看你宴宾客,眼看你楼倒了。
影片剪辑也极富讽刺意味:譬如德军进犯捷克新闻片与主人公夫妇受孕画面相互穿插;更有魔幻、剧场、夸示与嘲讽等的场面:如钞票满天乱飞、镜子环伺检视前生、裸体美人宴、在纳粹音乐与希特勒的画像下受孕、富人狱中吹羽绒等镜头运用巧妙,将主人公的一生比喻成捷克的命运,蕴含了历史伤痛中的辛辣、幽默和沧桑。该片今夏即在北美公映。
平缓叙事中的地域剪影
“三峡是一个江湖。来来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码头。”也许正是这个江湖吸引了贾樟柯,在拍摄纪录片《东》的同时拍摄了故事片《三峡好人》。贾樟柯编剧导演《三峡好人》(StillLife)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故事表现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并约定将复婚。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可结局却没有皆大欢喜,最终两人还是黯然分手。
影片透过镜头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想在平静中增加新意,譬如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下方打出文字说明:“烟”“酒”“糖”“茶”,并停顿数秒,似乎暗合主人公的境遇或片中某个题旨。而韩三明和赵涛在寻找亲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最后,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与之前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令观众觉得有点不伦不类的怪诞。欲
该片拍摄于古老的奉节县城,这里因为三峡水利工程发生望
动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有人带着、历摄影机闯入这座即将消失的城市,面目全非的拆毁、爆炸、坍史塌,充满喧嚣的噪音和飞舞的尘土,但即使在如此绝望的地方,、种生命却依然鲜活如芳草。族
而由加拿大籍华人导演张侨勇执导的三峡题材纪录片《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属同类题材。
另外还有加拿大故事影片《我的温尼伯湖》(My Winnipeg,又译《故城风雪行》)。独坐在火车上的GuyMaddin,在半梦半醒中忆述故乡的种种往事,童年时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带有几分自传气息,新潮复古风格在这里依然处处可见,配合有如印象主义式的超快速剪接和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以表达主角的混乱思绪和复杂错乱的意识流;黑白菲林和残片朦胧不清的效果,也正好切合长年严寒飘雪、色彩单调的城市风貌;将偏远城市演绎成一个饶富诗意、满街都是梦游者的地方,又把历史大事串连成私人的回忆,对一些具纪录价值的建筑物加上个人的情感投射,让本应是一部关于城市的超现实纪录片变得如斯合理。而美国影片《古怪因子》(The Wackness)镜头酷绚,但其实节奏也很平缓,表现少年用毒品同一位精神病医生交换心理治疗方法,却稀里糊涂爱上了后者的女儿。勾勒了一个摩登少年眼中的纽约和他情感萌动的青涩。
第51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期间共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177部影片参展。作为全美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优秀影片参展,注重艺术性和大众娱乐性。既有社会问题探索片,也有巨星主演的娱乐商业片,向美国观众展影片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