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调查,历来都受到事业家、革新家和政治家的重视和青睐。从商鞅上书到王安石变法,康梁维新直至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虽然历尽坎坷,失败了或者出现反复,但无一不是从社会调查,从了解民意国情开始的。毛泽东同志更是从社会调查入手,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出发,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至今仍然闪烁着生命力的光辉,是我们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实际,认清国情,做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榜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经过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构想和总设计,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从此开始,一个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调查新风正在全面兴起,各方面的调查材料、重要课题研究成果纷纷出现,有力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为民族地区来讲,同全国一样,迈出了步子,取得了成果,发生了变化。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从调查研究特别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社会调查来看,还显得零星而不够系统,肤浅而不够深刻,简单而不够全面。与此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材料一大摞,讨论各说各”的现象,缺乏比较权威的理论分析和科学结论,在措施和步骤方法上差距更大一些。就在这种情况下,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民委遵照省委负责同志的意见,组织一批专家教授,在凉山州委、州政府领导同志和普格县的支持下,远离城市来到边远的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而又系统的社会调查。从年过花甲的老同志,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冒着暴雨,蹚过洪水,翻山越岭,住进村里,下到堡子,从历史到现实、从干部到群众、从“阿普”到“阿依”,进行了半年的访问和踏看,查阅了几十万字的材料,在普格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足迹。在这期间,还同彝族群众共同度过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亲身体验了彝家山寨的民风民情,熟悉了彝族人民的性格特征,研究了彝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态,给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说:“教授到彝家,黑玛卡几卡(大家心里很高兴)。”一位少数民族干部对群众欢迎专家学者到民族地区搞社会调查的反映表述得更有意思:“心子肝子都高兴,脚杆手杆都欢迎。”这些,虽然是只言片语,亦可说明社会科学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山区脱贫致富服务,为少数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服务,是顺民心得民意的;说明社会调查也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和大好时机。
二
耕耘,总是同收获联系在一起的。由省社科联等单位组成的普格县社会调查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劳动,又举行了几次有领导同志、同行专家参加的论证会议,在反复修改之后,现在定稿成书,就要同读者见面了。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向参加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及全体同志表示祝贺和感谢,并借此机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作为有幸先睹者的读后感。
在凉山彝族地区,中央、省里有关科研机构作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的,首推50年代民主改革前后,主题是考察社会制度,为进行民主改革,砸烂千年铁锁链,提升理论和制定政策作准备。由于在调查和论证中做到了深、细、实,给党和政府提供翔实可靠的材料,帮助彝族人民取得民主改革的胜利,实现跨世纪的飞跃,从奴隶社会的废墟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一次全面的社会调查,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出其右者。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开展社会调查,州委,州政府和一些科研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在认识凉山,分析凉山州情方面是下了工夫的。但像这次省社科联等比较有权威的科研单位,解剖一个县,做到“纵不断线、横不漏项”的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就其成果来看,也可以同民主改革前后那次调查媲美。前者为完成民主革命服务,后者为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服务,而且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堪称“姐妹篇”。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已经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厦,只能建筑在中国的独特国情的基础上。凉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只能从凉山的实际出发,汲取“凉山跟着热山跑”的历史教训,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砖一瓦、一步接一步地推进。省社科联的《普格县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实事求是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普格县的实际,围绕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各族人民关注的大题目,依靠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既分析了优势,指出了潜力所在,又研究了不足和主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读者一览全貌,认清优势和劣势,自觉地趋利避害、扬长弃短,科学地把握全面。尤其可贵的是从战略的高度,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之后,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经验,从思想认识和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的路子和目标,探讨了方法与步骤,比较准确有力地找到了“怎么办”、“怎么发展”、“怎么脱贫致富奔小康”等一系列大家都盼望而又难以得到的答案。我们认为,这就是《普格县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闪光处,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我在凉山工作多年,由基层到机关,从开辟工作、民主改革,经过“十年浩劫”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间也断断续续、前前后后接触过许多次社会调查,从收获与感触来讲,除了民主改革前后那一次外,其余的固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起了许多作用,但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或现象:不是指导思想有些偏激,带着不切实际的框框,就是从现实去追溯古老,钻一些不必钻或者可以缓钻的牛角尖,结果是文章发表了,成果也上了“账单”,就是同群众离得远,只有一点上层影响,没有取得实际效益。说穿了仍是“两张皮”,还游离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篇时代大文章之外呢。可是这次省社科联组织的普格县社会调查课题组,却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温馨的气息,令人耳目一新。时间过去半年了,老同志宋锡仁同志和那几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栉风沐雨,走村串户的质朴的形象,还有那位为了改材料,不顾山洪陡涨,冒着塌方的危险,急着赶到普格县去的年轻学者的焦急之情,都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总是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在一起的,同一茬又一茬的科研人才连在一起的,同祖国命运连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山里人的一声喟叹,一声面对空谷的呼吁……
(1992年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民委主编《普格县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