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8900000011

第11章 附录二

不能被遗忘,旨意在创造

——梁平《汶川故事》阅读印象

薛梅

从“人的文学”的确立,再到“爱,是不能忘记的”,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标志性转折意义:作家与诗人自觉以“人性”作为审美构思的重心。“不能”二字,既强调了人性开掘中的意识形态,又达成了人道主义理性向度上的诉求。也许,梁平的诗报告《汶川故事》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位诗人自觉立场上,不能忘记的人性之爱与理性之思。

一、灾难与记忆:

不能被遗忘,正显示了诗人梁平的一种野心。他想用诗歌的形式记录时间,感受到时间长度所产生的重量,并为历史留存记忆,为时代作证。

三年,我们看着时间经过,时间也穿越了我们。一方面时间以连绵的流逝给予我们遗忘,既然逝者不能复生,那就遗忘灾难,以此来减缓悲痛所挟裹的心灵伤害,让生者赢得更多活下去的理由。另一方面,时间的灾难瞬间所呈现的停止或打断,是改变方向的紧要点,它使时间的桌布滑过去,又打开另一张桌布,生者在灾难的废墟上重建着一切,焕然一新。可见,时间流逝所表现出的颜色的削减和改变,都是无可回避的。

然而,人类的记忆具有摆渡作用,它能赋予现今的存在以意义,也能复制和定格过往。因之,任何生命的消失以及灾难的发生,便因记忆而具有了价值。或者说,当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流逝,我们能够做到的,唯有用记忆的良知来老老实实复制时间,用良知的记忆来真真切切使时间定格。让逝者永生,让生者永爱。如果说,遗忘,是活着的本能,那么,记忆,则是活下去的自觉。

这或者正是诗人梁平在诗歌创作中的自觉。梁平在为我们奉献了“时代良知”的《三十年河东》、“城市良知”的《重庆书》、“地震良知”的《默哀:为汶川地震罹难的生命》之后,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来临之际,又倾情为我们奉献上了这部力作,“汶川地震诗报告”《汶川故事》,显然具有了一种客观面对灾难的品性与力量。

两千多行的《汶川故事》,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浇铸着诗人血脉的跳动和奔涌,气势磅礴,悲歌慷慨中又焕发着人性的光芒、时代的养素。当“序曲”在岷的地理时空流转中,打开了一幅和谐、创造和美丽的四川画卷,生命的意义便已在无形中得以确立,历史正与时间相适应。然而,自然的破坏力量,就像突如其来的致命匕首,不留情面也不留余地,用时间的刻痕,蕴蓄且昭示人类潜在的隐患和不屈的抗争,“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灾难的瞬间刻度,让记忆从此纠结、缠绕、唤醒,诗人诚实的抒写了其时,以及其后,中国的悲痛、悲悯、悲壮:“梦断五月”不堪回首又不能遗忘的汶川,“在十三亿中国人心里,/铺开撕人心肺的长篇悼词”;“梦醒四川”废墟上的死亡阴影,在汶川人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大爱中,收获了“大地上的生机,精神与灵魂的涅槃”;“梦想成真”是灾后重建的奉献者的歌谣,“人类灾难史上,救援。赈灾。重建,/一部复杂而浩瀚的中国书,/每个章节酣畅淋漓,都是华章”;“尾声,或梦的飞翔”中,我们又看到了历史与时间相适应,“十三亿炎黄子孙的精神认同,/已经植入民族的肌体,生生不息”,“把蜀道天堑变成康庄大道”的中国的四川,“在祖国腹地大西南的方向,/——江山如此多娇。”

时间是承重的,灾难的存在便在它自己的摆渡之中,我们死去,我们又活过。《汶川故事》如是倾诉,“一万年以后,/这里生长的坚忍与顽强,/成为一种精神,成为时间的重量”。无疑,梁平的诗歌记忆,为我们带来抵制时间和遗忘的,正是心灵深处的慰藉和安妥。

不能被遗忘,同时又显示了梁平诗人的一种担当。他自觉诗人与社会的“瓜葛”,呈现出一位优秀诗人对中国文学传统中“诗史意识”的回归。

“诗史”的概念,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主要用来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当时社会面貌、人民疾苦,以及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是对杜甫诗歌社会价值的高度评价。此后,“诗史”情结便成为历代诗人关注、记载或反映一个时期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自觉意识。“以诗补史”、“以诗正史”、“以心为史”的“诗史意识”,不仅成为诗歌批评的一个范畴,更是一种文学精神。

作为中国当代一名出色的诗人,梁平始终固守着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主旋律题材”或者“政治抒情诗”的抒写,“绝对是介入中国社会或者见证中国变化的一种方式。优秀的诗人一定要和社会有‘瓜葛’,即是要具备理解、分析、把握这个社会的能力”。这便是他灵魂中的“诗史”情怀。

面对灾难,面对心灵,诗人何为?我们毫不费力地从网上检索梁平,且不说从地震到来时,梁平第一时间呼吁国家为罹难者下半旗志哀的诗写,到什邡穿心店地震诗歌墙的选址;且不说从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四川省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作协举办的《铭记》、两周年举办的《春回天府》、三周年举办的《四川开满鲜花》几个大型诗歌朗诵会,以及《瞬间与永恒》《春回天府》大型诗画册的出版发行,单是在三年时间流逝之后的今天,长诗《汶川故事》的问世,足以看到诗人梁平勇于文学担当的可贵品质。

《汶川故事》是平凡而又出类拔萃的,普通又超乎寻常的,它像所有抒写地震的诗歌一样,奉献一颗赤子之心;但它又是梁平自己的,独一的心灵镜像。一首诗,无论是抒写个体生活的私处,还是人类生存的宽度,其人生深邃处的开掘,生命精神的俯仰,皆会因诗人心灵感知的差异和观念的取舍而有所不同。诗歌担当决定了梁平诗歌的价值取向,他的《汶川故事》所承载的并非一时事件的局限,而是地震的具时事件所带来的无限心灵震波。他以形象和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最生动最具认识价值的灾难现场、领导核心、社会群体、地理面貌、民族气度,是由来已久的自然和人类的抗争与挑战,是文明进程中命运和时代的涌动与思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汶川故事》还是一部与苦难抗争的中华民族的心灵史和情感史。

二、诗体与反思:

毫无疑问,梁平是一位具有优秀素质的成熟诗人。他深知,如果只会一味地让文字具有时间复制和还原的能力,那么这种诚实就势必丧失掉一个诗人应有的诗意情怀。因此,他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尝试着跳开假、大、空的“政治抒情诗”或“主旋律诗歌”(如果“政治”这个词汇,也要在与时俱进的新与变中成长,我倒是非常愿意接受“时代抒情诗”和“新抒情诗”的提法)的误区,改变“集体言说”的方式,并以诗人自己的最大限度保持诗歌应有的艺术品质。

旨意在创造,主要体现在诗人梁平的文本探索上。《汶川故事》显示了梁平渴望将新闻报道、评论、官方发言、传记、影视剧本、抒情诗与叙事诗等各种文体整合于诗歌的先锋意识。

《汶川故事》的副标题中,明确指出了本诗的诗体特征:“诗报告”。“诗报告”并不是梁平的首创,这是近年来诗人回归社会现实,回归人的普遍认同,融入时代精神,在自我真切感受之上作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成果。尽管概念的提出时间较短,但是文化根基却相当深远。从百年诗史的“纪实以诗鸣”的文学传统,到解放战争中元帅诗中的新闻报告内容,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文本自觉,特别是张永枚反映南越入侵我国西沙群岛、我国军民英勇自卫反击的《西沙之战》,将“诗报告”这一题材广泛引入了人们的视野。此后,依然不乏这一诗歌文体的自觉探索者。他们的作品,“便是敏感的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结果,是重大社会新闻事件触动了诗人的诗思与诗情,他们将诗歌艺术与新闻报道有机融合起来,呈献给我们。”(西篱《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诗》)。

在《汶川故事》中,梁平进一步完善和锻造了“诗报告”的熔铸成分,以先锋性和创新性显示了一个成熟诗人非同凡响的整合能力。他吸取和发扬了叙事诗的审美特征,不仅特别关注诗歌结构的创设,“序诗”和“尾声”既构成了整个“诗报告”的圆融汇通的整体感,同时也营造了浓烈的情绪场和清晰的评判,中间三章则在一个时间的起始点,呈线性观照,震时、震后,过去,现在;又呈放射性扫描,拓展情感空间,个体、群体,具象、全貌。他还关注现代性内涵与古典元素、民间意蕴的并融和光合,比如:

有一个记忆叫汉旺时间。

那是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纽约时间,

甚至世界上所有移动排列的时差,

一统在钟楼上那个永远的定格。

汉旺是汉王的谐音。

时间是东汉光武帝用过的时间。

时间是灵魂叩问过的时间。

一个小镇镶嵌在四川盆地的边缘,

与汶川、北川、青川有关,

与德阳、绵阳、阿坝有关,

与藏有关,与羌有关,

与四川有关,与中国有关,

与人类那场劫难有关。

——《第一章 梦断五月·5》

《汶川故事》中,仅以第二章“梦醒四川”第10节为例,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和逻辑性、事件的突出重点和对受众的温情导向,影视剧本镜头推拉式的视觉效果和共鸣感应、追光式的细节刻画和真切的对话意味,官方发言的客观判断和公信高度、自觉的身份意识和积极的家国姿态,评论的细微处见精神、宏观的梳理与概括、传记的翔实和厚重、人与事的彼此映衬和烘托,都被梁平十分巧妙的安插在诗句中,似是而非,又神形兼备,颇具文体家的素养和风范:

青川满目疮痍,

石坝乡党委书记在崇山中,

站起另一座峰峦,他是这块土地上的脊梁。

父母受伤、去世、到最后下葬,

每个消息都带给他了,

每个消息都似霹雳,搅动他五脏六腑。

没时间回家看,没有时间悲伤,

他只能在心里哭喊“孩儿不孝啊”,

只能背过身悄悄抹去泪水,

石坝废墟上所有的乱石压在心上。

灾民转移、安置,

小麦、油菜该抢收了,

水稻该插秧了,玉米该下种了……

他穿行在层叠的废墟上、田野里,

身后一个、两个,一个个村民跟上来,

跟出五月石坝农耕的一片繁忙。

已经破碎的石坝的梦,开始缝合,

每一根针线都从他笔直的腰身穿过,

穿过乱石,穿过扭曲的道路,

老百姓心里,留下一条闪光的路标。

——《第二章 梦醒四川·10》

然而,叙事、新闻报道、官方发言等题材的吸取和整合,仍然是作为诗歌的表达手段,这些最终都是要为诗歌的抒情服务,以描写抒情,以叙事抒情,以议论抒情,有悼亡的哀婉、沧海桑田的悲叹、化悲痛为力量的深切、雅歌忠诚的礼赞、敬畏的生命信仰、悲悯的人间大爱。《汶川故事》的抒情是从心灵流淌的河流,涓涓汩汩,浸润人心,自然而不失浓郁,奔放又不失内敛,完全打破此类题材中概念化的局限,不作“口号”式、“标语”式传声,也不作绝望状、冷漠状宣泄,更不作大而无当、空而无益的牢骚,一切诗句皆“感于哀乐”,随心而抒,随情而发,浇灌出的人性之花、民族之花,在汶川地震的废墟上迎风绽放。

旨意在创造,还体现在梁平诗人的理性之美。这意味着,《汶川故事》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爱,是悲悯,更重要的还是痛定之后理性的反思和超越。

一个地震,震醒了一人,还是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的人?《汶川故事》在时隔三年后的回望和反观中,以伤情和真情、悲歌和颂歌铺陈、点染和勾画出一个五味俱全的丰富表情,诗歌的表情,给以探寻和回答。

废墟上的重建并不艰难,难的是灾难后精神的重建。诗人梁平以浩然之气,仰望人类精神的峰顶。首先,梁平思考了人及其生命的尊重。梁平在《两个层面:我们的尊重与期待——关于抗震救灾诗歌的思考》中说:“从‘5·12’到现在,所有关于灾难的人和故事,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万众一心也罢,众志成城也罢,其存在的价值最根本的衡量尺度只有一个,就是高于一切的人及其生命。这是足以让世界仰视的光芒。”《汶川故事》紧紧围绕灾难前后的人心、人性、人情这一条主脉,以多种笔法生动而鲜活地塑造出老人、孩子、妇女、领袖、战士、幸免者、志愿者等众多形象,甚至有名有姓的平民式英雄就多达十几人,透视他们的灵魂,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人性的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诚如诗人王干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其次,梁平思考了公民社会核心价值如何有效地保持和强化。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必然产生悲悯和大爱,这是可贵的精神收获。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对灾难的追问和反思:“一部别处无法复制的大书,页码正在散落,/以怎样的方式装订成籍?/以怎样的路径让它走出遮蔽?”不仅体现了诗人真挚、成熟和经验表现上的活力,也凸现了深层次的人类意义,是那种超越“生死的泰然与淡定”、“灵魂的干净与安宁”、“精神的崇高与超越”、“坚强”和“承担”的公共意识,以及“后援建时代”、“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业、产业园区”、“绿色生态环境”的现实情怀,这为诗歌的纵深拓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空间和精神想象。

爱在其中,美在其中,《汶川故事》为我们守护了一个民族心灵的秘密。

2011年4月9日于河北承德魁福园

同类推荐
  • 划过星空的wish

    划过星空的wish

    每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像是拥有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感动得流泪,也让我们开怀得大笑,有时候在这些故事里面我们能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也能发现自己一直向往的恋情……
  • 山海秘闻录

    山海秘闻录

    华夏最古老的传说,曾经,不可考的历史.....统统的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留下一本最古老的杂记《山海经》。而这一切真的就彻底消失了吗?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背后到底有着怎么样的真相?各种神秘的传承,各路登场的人物...一个被无辜卷入事件中的男人,撕开了秘密的一角,接下来,又会面对怎么样惊心动魄的秘密?《山海秘闻录》,现代神话传奇。
  • 十二条

    十二条

    吴君,女,中国作协会员。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新人新作奖。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被媒体评为2004年最值得记忆五部长篇之一。出版多本中篇小说集。根据其中篇小说《亲爱的深圳》改编的电影已在国内及北美地区发行放映。
  • 半半村记事:一位农村局长的小说

    半半村记事:一位农村局长的小说

    杜恒悟《半半村记事:一位农村局长的小说》是山西高阳著名作家杜恒悟所著乡土风格的小说,内容是从半半村出去的一位农村局长的升降沉浮及人生故事。
  •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四签名(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四签名》是作者的成名作,是系列第二部长篇探案小说。作品以印度土兵叛乱的历史背景,通过人们对土王宝盒的拼死争逐,与华生和莫斯坦小姐追求纯真爱情视不义之财为阻隔来加以对照表现,揭露了人的财富欲的罪恶与虚无,把人带入纯净的境界,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人文题材,提出了令人值得深思的诸多社会问题,从侧面向读者提供了深广的人文思考空间。
热门推荐
  • 笑看妃乱

    笑看妃乱

    白小鼠——实在称不上一个好人,但也坏不到哪里去。十国称霸,她占其一婚姻不慎美满、情人不算体贴、想过离婚但终究还是算了。慕容尊:他爱的一定想到手,但骄傲也要有。元夕夜:面子和地位比女人重要,实在要选还要斟酌。(此文有些挑战神经,不强求喜欢,嘻嘻,但很感激能喜欢的)新文:《朱砂曲》简介:一个女人的故事推荐鹦鹉家的完结文:《阴毒妃嫔》《贤妻良母》《低调少奶奶》《相公这是21世纪》好文大放送《丑颜倾城》落随心《凰权》天下归元《重生豪门之嫡女》随风清《孽婚门当户对》简思《兽婚》《妾本惊华》西子情《破日》李筝《笨女人》张小鹿
  • 宝贝乖乖只宠你

    宝贝乖乖只宠你

    倒了哪辈子霉,竟然被一个情场高手缠住,阿弥陀佛,我离远点,这类“毒品”可不是自己的菜。嘿,这人怎么这么烦啊,走哪跟哪,难道去女厕所你也要跟着吗?!不行,躲下去不是办法,既然你无耻厚脸皮,那我就得来点绝的,看咱们谁能斗得过谁!走着瞧,把老娘惹火了,可不好收场!
  • 蔓藤结

    蔓藤结

    “答应我,在十九岁之前不交男朋友,不喜欢上任何人。”那年他七岁,她三岁,因为被绑架而被命运安排认识。十五年后,她在家人过度的保护中及不舍中进入离家不远的C大,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看一个护妹成痴的七哥,如何一一排开完美妹妹身边的异性,看她室友之间如何的搞笑互动;看他们和她之间如何纠缠不休的情缘!……第一次写书,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提点,多多支持!
  • 重生复仇:夜帝的罗刹妃

    重生复仇:夜帝的罗刹妃

    前世,她的夫君为了医治她的姐姐,不惜将他们幼小的孩子残忍的杀害,换来他们狰狞的笑声,她带着满腔的心碎含恨而亡。天见尤怜,她重生了!这一世她一改曾经的懦弱,她陌听雪踏着鲜血而来,她的心中只有满腔的恨意,她要复仇,一一归还!想要利用我上位?很好,我陌听雪发誓,今世前生的两笔账一起算,若是不将负我之人挫骨扬灰,誓不为人!当前世她错过的他,再次温柔的出现在她的眼前,执子之手:“我愿为你撑起一片天!”他爱她至深,宠她入骨,她却开始迷茫、迟疑了!今生,她还配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吗?她还来得及弥补那份曾经错过的爱?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仙夫仙妻

    仙夫仙妻

    始终横下了一个她,他深深的爱着童年的玩伴少女乌鸦,命运的漩涡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撞开、挤拢……在那黑暗的空间里,一生都在与她纠缠不清,他那个人称“烂货”的婶娘,然而,在他们的生命中,婚前婚后总是想方设法来诱惑他,渴望双宿双飞,让他背负了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一生都在渴望拥有她
  • 都市狂少行

    都市狂少行

    阎君问,这小子应当下几重地狱?判官答,套用《大阴律法》,十八重地狱,似乎都适用又都不适用,不好给予惩罚。阎君想,你小子在阳间混不下去,难道我地狱就那么好混的么?下旨道:那就让他滚回人间,去下第十九重地狱去吧!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些人直到生命的尽头也不知道他们选择的道路的方向。
  • 我是太阳

    我是太阳

    故事讲述了军人关山林传奇的一生,以及他与妻子乌云在那种在特殊年代中孕育出的极具革命色彩的爱情。在作者磅礴厚重的笔触下,关山林及乌云以及他们一家人在那种特殊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让人唏嘘不已,悲恸感叹!整个故事大气浪漫,尖锐的性格矛盾和复杂的心理冲突穿插其中,对读者而言,这是个虽远离当下时代,却极具冲击力的故事。
  • 今古奇谈:荒郊老店

    今古奇谈:荒郊老店

    共收录了十五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每一篇都惊奇不断,令人心跳不已。《荒郊老店》气氛恐怖,人物怪异,似人似鬼,这是一部悬疑、惊悚、涉案经典集成,似魔似妖,但最终皆为人在作祟;《巨麝谜案》中的一群中药贩子为了利益不杀人越货,铤而走险;《和谐卫士》中的刑警机智勇敢、破获了高铁爆炸案;《血热江冰》谱写了缉毒警察与大毒袅殊死决战的悲壮诗篇……惊悚的场面,出奇的悬念,惊心的案情,真挚的情感,令人击节慨叹
  • 广告是怎样产生的

    广告是怎样产生的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所谓成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绝大部分由四个字组成。成语大都是从古代寓言、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美丽动听的故事。从宏观意义上说,成语是中华文明中璀璨不朽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以自身的言简意赅而成为了构建汉语言大厦中强有力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