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计划好的就一定要有结果
在工作中,许多员工总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些人其实是本末倒置。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人生心态。心态是紧跟行动的,你的内心怎样想,你就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也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假如你具备了知识、技巧、能力、良好的态度与成功的方法,懂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你也可能不会成功。因为你还必须要行动,你只有快速行动,立刻去做,比你的竞争对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机会。
行动就是力量,一万个空洞的说教远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你真的下定了决心并且立刻去做一件事,你的梦想往往会实现。马克思曾说:“只有行动才会产生最后的结果。任何伟大的目标和计划,最终必然会落实在行动上。”拿破仑也曾说道:“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最好。”
当年,迫斯尼为了实现他心中的梦想,不断地呼吁去建造一个乐园,可是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反对他,有的人担心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的人担心他的资金有问题;有的人甚至怀疑他的头脑有问题;有的人说政府不会批那么大的一片地,可是迪斯尼不断地去想各种各样的方法:资金方面有问题,他跑了143次银行。他积极地寻求各方面资源的支持,最后,他梦想中的乐园——迪斯尼乐园,终于在美国开始兴建,到现在,被复制到世界各地。
如果说敢想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另一半就是去做。立刻去做,大量去做,持续不断去做,是你战胜挫折的唯一捷径。洛克菲勒说:“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大,他至少要先迈出第一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坚持每天迈步向前,日积月累,慢慢就能达到目标。
任何想要的结果,都是通过行动以后才会得到,你栽下苹果树,你会得到苹果;你种下香蕉树;你会收到香蕉,你什么都没有种,你什么也不会得到。汗水就是行动,行动就是努力。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不努力去行动,要想捕捉到任何成果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才能登上成功的列车。比尔·盖茨说:“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立即付诸行动。”要想成功就要把希望放在明天,把计划放在今天,把行动放在现在。克服畏难情绪,毫不犹豫,起而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史威兹喜欢打猎和钓鱼。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带着钓鱼竿进入森林宿营,几天之后再带着一身的疲惫心满意足地回来。他唯一的困扰是,这项嗜好会花去太多的时间。有一天,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宿营的湖边,回到现实的保险业务工作中时,突然有一个想法,在荒野之中,也许有人会买保险。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在外出狩猎时,也一样可以工作了吗?
他立刻做好计划,搭船前往阿拉斯加。他受到热烈的欢迎,他不但是唯一和他们接触的保险业务员,更是外面世界的象征。最终,阿拉斯加铁路公司的员工买了保险;散居在铁路沿线的猎人、矿工也都是他的潜在客户。之后,史威兹经常受邀成为座上宾,享受佳肴。在短短一年内,他的业绩突破了百万美元,同时享受了登山、打猎和钓鱼的无限乐趣,把工作和生活做了最完美的结合!如果他在梦想产生时,没有立即行动,就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机会。
人生所有的理想和目标都是在付诸行动后才实现的。如果不行动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因此,当你有一个好的计划时,先开始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根据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梦想最终变为现实。而一旦你的梦想变为现实时,你的自信心会增强,又会促使你在下一次行动时更得心应手,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职场上会有好多机会到来,但总是稍纵即逝。我们当时不把它抓住,以后就永远失掉了。有计划没有什么了不起,能飞快地执行定下的计划才算可贵。成功人生就是持续不断地向自己发出闪电般的挑战,恒久追寻生命最为壮丽的美好未来。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用最短的时间采取最大规模的行动。
将大目标分解,激发自身的积极性
古人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因此,人要善于制定目标,并且建立起一个目标体系,即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远、中、近期目标,大目标之下要有各类中小目标,各目标之间还应该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强的张力。
我们要善于设置恰当的总目标和若干阶段性的目标,用以激发自身的积极性。设置总目标,可以使自己的工作有方向感。但如果仅仅有总目标,就会使人感到目标遥远和渺茫,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此,还要把总目标分解为若干经过努力都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这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松下的重要经营谋略之一就是不断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让员工对未来充满梦想。松下担任社长时,常找机会向员工畅谈自己对未来的设想,1955年宣布了他的“五年计划”,计划用五年的时间,使松下电器公司效益从220亿元增加至800亿元。这种做法不但让员工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也震惊了整个企业界,同行纷纷改变政策,向松下电器公司看齐。
松下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员工有坚定的目标与期待,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确信这是经营者的必备素质和应有做法。此后,他又陆续向员工提出,采用每周五天工作制,并把工资提高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同时请大家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些做法,从经营策略上说,可能遭遇很多批评,同时在推动事业时,也多少有不利的一面。但松下认为,让员工彻底了解经营者的经营方针和信念,完全可以超越这种不利。5年后,松下在员工面前发表的“五年计划”以及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等的薪资劳动条件的承诺,都一一得到实现,从此员工士气大振,与松下一道,筑起松下电器王国。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目标能激发人的动机。如果人没有行动目标的时候,他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人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责任感、紧迫感和内部动力,所以员工为自己制定目标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每个员工都应该为自己树立一个符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同时,也应该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分段目标,并逐一实现。这样,不但可以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因为每一个分段目标的实现,都可以让我们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成果,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
日本幕府时代的丰臣秀吉,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会激发别人干劲的专家。他最善于运用将目标缩小的技巧。
当年,他所居住的青州城的城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破旧不堪,急需修补。该城的织田信长请秀吉来帮忙,秀吉告诉他:“如果是我的话,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了。”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吹牛,因为当时修补工作已进行了一个月,只要用三天的时间进行善后,就可以把未完成的工作做完了。
秀吉首先将100个间隔的城墙分成50个部分,然后给每个负责人分两个间隔,并命令他们要在三天之内,将所负责的两个城墙修补好。
如果从接受命令的人来看,等于是将100个间隔的城墙,突然减少到只有两个而已。原来听到要修补100个间隔的城墙,就觉得很烦,现在突然减少到每个人负责两个,当然会使他们产生干劲。因此,在他们夜以继日地修补之后,青州城墙终于在三天内修补好了。
每位员工不但要做好具体的人生规划,而且还要树立远大目标,并且要学会把这个目标和实实在在的工作结合起来,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踏踏实实地去实现。
在目标制定和分解时,目标的难度以中等为宜。目标的难度太大,容易使人失去信心;目标难度过小,又激发不出人才的动力。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好的。因为这样的目标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最大。
每位员工在制定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使用明确的语言描述目标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到的行为标准。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清楚楚;目标必须是具体的,要用什么办法去达到,什么时候达到,要明明白白;目标必须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达到应该有检验的尺度。
2.目标要有一个完成期限
目标要有一个完成期限。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没有办法考核的,或者会带来考核的不公平。上下级之间对于目标轻重缓急的认识程度完全不同。如老板非常重视,希望尽快实现目标,但员工并不知情,在一定的时限内目标未实现,老板可能会暴跳如雷,而员工也会觉得委屈。这种没有明确时间限定的方式也会带来考核的不公正,破坏工作关系,降低员工自身的工作热情。
忙而无效:老板永远的痛
布鲁诺的确非常急于解决问题,希望尽快地摆脱困境,获取成功。但是,他没意识到,当没有认真了解一个问题,只是一心想着要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很容易犯错误、走弯路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面临问题时,一定要先思考,先对该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弄清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工作才是最有效的。面对问题不加分析,只能使你的努力变得盲目无效。
几年前,一支由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和其他6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王石已年过50,很多人都质疑: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王石行吗?而比他小整整十岁的队友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
大家一致认为:那位队友一定会第一个登顶!可登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王石是登上顶峰的四个人中唯一没受任何伤的一个,而他那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队友,却由于体力不支,在接近海拔8300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攀登。
这时,回过头来看看王石和那位队友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就会发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
在7个人当中,王石是最受关注的人物,可是他十分低调,而且不管上山沿途风景如何美丽,他都不会流连其中,只是默默登山。而他那位实力雄厚的队友却恰恰相反:接受记者采访,每天上网回帖子,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媒体,一路上他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快到山顶的时候,他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登顶。
事后,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王石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脚踏实地,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其实,这不仅是王石登顶珠峰成功的秘诀,也同样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王石的队友,其实无论是从体能、还是专业技术上,都比王石强,但为什么最后反而失败了?因为他错误地觉得自己同时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结果分散了太多的精力,把主目标给丢了。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
效率远比废寝忘食更重要。老板衡量一名职员的价值,最终还是落实到他为公司带来的价值的大小:是核心员工,是重要员工还是可有可无的员工。事实上,一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才能,而是看他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在团队创造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有你将才能转化成价值,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一家公司准备和外地来的一家大型企业采购部经理谈一笔业务。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位采购经理脾气非常坏,和他打交道,很少有不碰钉子的。于是公司特意派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业务员小刘。
小刘接到任务后,立即匆匆赶到采购经理下榻的宾馆。他想:这位经理会在当地停留一个星期,如果今天说服不了他,我就明天再来,明天说服不了他,后天再来。天天都来,他总会被我的诚意打动。然而,当他赶到宾馆时,却被告知经理出去办事了。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了,经理正在吃早餐,还没等他开口,就被经理直接拒绝了。他不甘心,第三天,他选择中午去找那位经理。谁知经理有午睡的习惯,被吵醒后非常愤怒,哪里还有心情听他说什么啊!臭骂一通之后,又将他轰了出去。看起来是毫无希望了,他只好将情况如实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
领导一听,这样下去的确不行,于是临时决定派刚进公司的小张去试试。接到任务后,小张没有急着去找那位经理,而是好好准备了一番。他通过种种渠道,详细了解了采购经理的处事风格、兴趣爱好以及这几日的行程安排。最后他还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
准备好这些,第二天一大早,小张就到了宾馆的早餐厅等候,等那位经理用完餐了,小张就跟着他一起走了出去,并在电梯里和他聊起了天,说的正是那位经理最感兴趣的话题。
结果可想而知,小张在博得了那位经理的好感后,借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而后面的合作也顺利地谈成了。
小刘一接到任务,立即开始行动,以为只要执著,就一定能成功,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而小张明白,要完成任务,首先必须让对方接受自己,于是先从接近经理、找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因为方向对了,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成功起始于正确方向的选择。要想将自己从穷忙、瞎忙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你的方向。只有首先明确方向,接下来才会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清晰思路,知道这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又该做什么,进而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不至于做到最后徒劳无功。
运筹时间的黄金定律: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在于怎样分配时间,怎样安排时间。同样是做“买土豆”这件事,阿诺德就能比其他两名员工少用5~10分钟的时间。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做事方法,而应经常动脑思考,寻找可以改进的最短途径。培根说得好:“时间和做事的关系,就像金钱和货物的关系一样;一件事做得太慢,费时太多,就像是为一件物品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因此,我们应经常动脑思考,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的效率通常总是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