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篇外,不似篇外。恰似篇外。
这几篇可看做是书中的篇外篇,因为这些故事也可以是独立的,又与正文无太大妨碍。而又不完全是篇外篇,因为它们与正文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正文简单的补充。
不管怎样,我更喜欢这些故事,因为这些都是小人物的琐碎故事,仿佛就在你我身边,却个个显得不平凡,个个感人,很接地气。
红杏一枝满园芳--杏儿
杏儿,少清身边的丫鬟,也是一直为少清打探绿珠消息,甚至可以为少清舍命的丫鬟。
而打探消息是听从少清吩咐,愿意付出一切则是她心中所想。
其实杏儿这般做不为别的,只为报恩,然这恩报着报着便生出一份特殊的感情来。
杏儿儿时本是别家丫鬟,然那家破败下来,丫鬟下人便也被打发了走。杏儿家中已无近亲,本是要去投奔一远房亲戚的,却路上遭遇不测,马车翻了车,她自己也是受了重伤,胳膊血流不止。那赶马车的人也吓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只是那马车偏翻在了方家门口,偏又遇上少清外出回家,少清见此,忙为杏儿止了血,又将她带回家瞧了大夫。
少清安排好一切,待杏儿养好了伤,又吩咐人将杏儿送回了她那远房亲戚家里。
只是仅仅一月之久,杏儿又回来了。她说那远房亲戚对她起初倒是没什么,后只要多做些活,便也少骂她些。再后来竟又开始打她,又非要她嫁与一个有钱人家的凶残成性的儿子,就为了贪图那家的银两。况那家的儿子已迫害死了两个媳妇。至今都在打着官司。
杏儿这才想尽办法、费尽力气逃了出来,然杏儿无处可去,思来想去,只好又回到了少清这里,她愿永远服侍少清,望少清能收留她做丫鬟。
少清应下,又将这事说与了家里,家里便也应允了,杏儿这才在方家做起了丫鬟。
说来也怪,又过几年,偏杏儿那远房亲戚,夫妇二人也都在方家招下人时被招了进来。那夫妇见杏儿如今在方家已是个有头有脸的丫鬟,便又开始很是拉拢杏儿,杏儿对她们也只是客气待之,不好不歹。
只是又有半年之久,那夫妇竟因在一事被外人找来,又将他们骗了出去,打了个半死。
原来这对夫妇过去在家乡时骗了别人家闺女嫁与那富贵家的凶残儿子。那女子嫁入之后才知实情,而那女子又是从家中逃出来的,那家人便四处打听女儿下落,如今知道实情后,救出女儿,又找了这夫妇来。
这二人在下人中口碑并不好,也便很少有人去管这事,他们也便只好在方家领了些银子后,回家养伤去了,只是能否全然养好便不知了。
少清对杏儿的多次相助,使得杏儿对他是感恩戴德,便下决心为少清可以付出一切。只是渐渐杏儿发觉自己爱上了少清,而少清对她却依然如故。杏儿也便只好这般默默地好生伺候少清。
而当杏儿在一次无意间见到少清与绿珠的一刻对视之后,杏儿全然懂了。其实不过是一次不经意的对视,而杏儿凭借以往对少清的细微观察,便在那一刻忽然看出了少清的心思。
少清本也只是要默默地对绿珠好的,杏儿便更能理解少清,便也一直帮着少清打探绿珠的一些消息。在杏儿看来,她为少清做的一切都在所不惜。
在大家眼里,杏儿相貌出众,聪慧机敏有才学,却依然没有打动少清,一直没有,感情总是不能强求的。
后少清给杏儿找了多次婆家,却都被杏儿拒绝了。杏儿便一直留在了方家。
杏儿一直在等待,等着少清来爱她,尽管她可能会一直这样等下去,但是她是幸福的,一直幸福着。
飞入寻常百姓家--雀儿
雀儿,丰收的丫鬟。
丰收是穷人家的女儿,而她的丫鬟却是个大家闺秀。
丰收进府时本也是没有陪嫁丫鬟的,然丰收出嫁那几日,偏有一个不知何处来的丫头来讨饭,大家见这丫头倒也机敏,便将她留了下来,给丰收做了陪嫁丫鬟。
那丫头倒也乐意,只是一直没有说过自己的身份,大家只当她是命运坎坷而不愿提起,便也不再多问。
这丫头自是雀儿自不必说,然雀儿的身份却一直无人知晓。
雀儿原是京城大户人家的孩子,打小也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更是受不得一点委屈。然她家中却突遇不测,家中遭到抄家,她与几个家人没有回家,后见此,只能一路逃难逃了出来,后偏又走散,她流落到丰收家里那一带。
一路上,雀儿受尽委屈,她对人与事的许多许多看法与想法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她一点委屈受不得,如今却变得十分坚强。
雀儿原本是个聪慧的,如今又有了许多防人的心思,便也在方家帮助丰收度过了许多难关。
再后来,丰收回家时,本是与雀儿依依不舍想带她回去的,雀儿更是舍不得丰收,觉得丰收没有心机,真诚待人,倒好相处得很,伺候丰收便很好。
然丰收的家人不同意,雀儿便留在了方家继续当着丫鬟,受人支使与欺负。
雀儿相貌倒也十分出众,虽说如今这身份地位,嫁不得上等人家,然遇上一个十分中意的倒还是有可能的。雀儿遇上了,却被骗了。再聪慧的人,如果深深陷入感情之中,盲目去爱时,总是没了头脑的。
虽说雀儿去找了那人,又将那人弄得声誉也很不堪。然她受得伤又如何弥补呢?
雀儿四处打听,才打听到她家里下落,没有逃出来的都已不在了;而至于与她一起逃出来的人,雀儿的打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如今她又去走散的地方沿路打听,终得知,据说那些人也病死在了路上。
于是雀儿亲人离去,聪慧无处用,做下人遭他人折磨,感情又很是不堪。雀儿的这一切,她自己都隐瞒了下来,因为她不想节外生枝,不想让人知道她的身世,更因她觉得无法再去面对这些悲惨的事。
最终,雀儿不堪重负,毅然决然离开了方家,雀儿对方家的有些过往很不舍,对有些过往很恨,只是她再也不想回到这里,想起一切让她悲伤的事。
雀儿,流落的大家小姐,因命运而长进,也因命运而被埋没,最终沉沦--雀儿最终染上了烟瘾,为了满足自己,雀儿进了风月之地,沉沦近半生。
雀儿在42岁那年,嫁人了,嫁入了一个死了妻子的穷人家,而这时的雀儿却很是知足,她活明白了,她觉得这时才很踏实。
朴朴实实才是真--阳子
阳子是个孤儿,打小便在苏家长大,也是一直中意于绿珠的。
阳子确是一直中意绿珠,然想到甘愿以身相许却是从16岁开始的,那年绿珠15岁。阳子由于一场大病,在苏家养了好长一段时日,而也正是那段时日,绿珠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感动不已。
阳子在下人里,本就是打小很少人关心的,如今见一位这般中意的人又是这般关心他,他哪里还能有个不动心呢?
阳子便这样一直爱起了绿珠,也曾一度许下心愿,非绿珠不娶,虽然他知道这自是一个天大的痴想。直到欣儿的出现。
而阳子最大的悬疑则是他的身世问题。
那年一家穷人家的老夫妇在家门口捡到一名婴儿,却实在养不起,四下寻找寄养收留的人家,最终找到了苏家,这夫妇只说给苏家当下人吧。苏家见这孩子这般可怜,也便留下这婴儿养着。那家夫妇又嘱咐,万万不必让那孩子去看他们了,免得给人添麻烦。那婴儿再长大一些时,也便在苏家家里帮着干些活,苏家也更是不外待他。
这当年的婴儿便是阳子。
而至今阳子的身世依然是个谜。不过倒也又一下这么几种说法:
(1)阳子就是那穷人家的孩子,只是由于养不起或家中突出意外,才将孩子交付于此。而至于隐瞒其身份,或许也有难言之隐。
只是阳子很小时,便跑去问,苏家老爷、夫人说当年都问清楚了,这家确是捡来的婴儿。又带着阳子四处寻找,找到了当年那夫妇的家,然只剩下这家老头了,如今也已病重,这老头的妻子已在两年前离世了。这老头又证实了一遍当年的说法。
大家又给了这老头看了一个包袱、一本书和一封信。老头也直说这包袱就是当年包裹阳子的包袱,图案正是这桃李芬芳图,这书与这信也是当年在那包袱里的。
信中说的,不过是让好心人好生照顾阳子,名字也没有取,这名字是那对老夫妇取的,阳子身上也没有记号,看来是当真不想要了,看那信上语气又多是方言,倒又不像是本地人。
阳子对这对夫妇也是很感激的,便常去探望这位老人。而又过一年半,这老头也离世了,阳子的身份更是无处可寻了。
(2)阳子的父母是一名官员,只是后来被抄家。为了阳子能够活命,便将阳子扔在了街上,或寄养于那户穷人家。只是这多少有些像是雀儿的身份。不知阳子会不会也是被抄家的官员的孩子。
(3)阳子被捡来时,包袱上是桃李芬芳图,里面放的东西竟是一本《论语》,便也有人猜测阳子是教书先生的孩子。或许是与别人的私生子,别人带了孩子找了来,那书生没有勇气面对,便扔了。又很是不忍,便扔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口。这书生过得寒酸,便也生活在穷人家一带。
(4)阳子被捡来时是个冬天,是已经没有气息了的。只是那家夫妇见后找了大夫来才救了阳子。大夫又说阳子是有疾病的,直到阳子10岁时,还时时病发,后竟又渐渐好了,再后又从欣儿那里得了个偏方,便更加除了根。
这也便有了一个说法,因为阳子生来有病在身,他的父母便狠心扔了他。
阳子不敢去想。
这便是这几种说法,如果不是第一种的可能,则无非就是阳子的父母在哪里、是谁,又为何扔了他。
这些事倒都是真的,而这些猜测则都是附加了许多因素的,在口口相传之下,这些传言也有了许多变化。
阳子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是他一生的遗憾。
阳子虽只是一对穷人夫妇捡来的,而他身上却一直有着那穷人家大多都会有的朴朴实实。他与欣儿在一起,感到很幸福,除了他的身世之外,这样的日子,足矣。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幸福的事,可以体会,可以回味,他很满足。
无论怎样,他的这份朴实与幸福会一直都有。而他的身世也只能随天意了,或许哪一天这谜会豁然开朗。
阳子始终坚信只要朴朴实实,便会一直幸福下去。
同病相怜不相惜--欣儿
欣儿自是不必多说,绿珠的贴身丫鬟,过去也是一直在方家的,可以说是方家的家养丫头。
按说绿珠进府是应当有陪嫁丫鬟带进来的,然绿珠家里那时实在入不敷出,下人们也只剩下阳子一人,哪里还会有丫鬟,更别说是陪嫁丫鬟了。
然方家却早有准备,知少江必将娶一位穷人家的姑娘,便将贴身丫鬟早已为新娘准备好了。
只是欣儿还有一事,几乎无人知晓,只默默地藏在了欣儿的心底。
欣儿是中意过少清的,只是后渐渐竟爱上了阳子,也便与阳子终成眷属。
然欣儿中意少清开始倒不是因为少清本身,而是因为她过去一直爱慕的方家的一个内外不凡的男仆,那男仆对她便更是爱慕不已,然却与少江和何乐一样,那男仆在16岁那年病死了,便独自留下了欣儿一人。那名家丁过去是在少清那里办事的,欣儿便见物思人,见少清更思,慢慢地竟将这份思念转到了少清身上。
说起来欣儿这状况倒与少江的怪病很是相像,然欣儿与少江不同的是,她自己是知道自己的状况的,心智也是十分清楚的,只是想借少清来安慰自己的内心,缓和自己的情绪罢了。
然欣儿渐渐竟由借爱少清之情来思念故人转变为了真正爱上了少清。
欣儿中意少清,久盼未果,便又渐渐得上了一种病,俗称“相思病”。这病与少江的病便更加相似了,然欣儿的意志依然一直清醒,也只爱着少清一个人,不会因某物转而爱上别人。然好景不长,欣儿发现自己爱上了所有与少清有关的物件以及与少清年岁、相貌相仿的男子。
欣儿一直不中意少江,也许也是因为少江的确与少清一点血缘关系没有的缘故。欣儿知道自己的病越来越严重,便尽量冷静地克制着自己,只爱着少清。也悄悄找大夫给她调养着,只不说所思那人是谁罢了。
大夫只说她是肝脾不和,火气太盛所致,便给她开了个方子。
数月内,欣儿觉得自己慢慢好了,大夫也说她已痊愈,只是她却依然放不下少清。绿珠入府时,欣儿已真正爱慕少清许久。后二人也都相互看出对少清的意思,只也不吃醋,倒见都是这般可怜,心中暗自为她们一起惋惜。
只后来欣儿听闻绿珠当真爱慕少清时,倒又很吃惊。
欣儿痊愈后,直至等到阳子出现,她才觉这才是真正值得自己的大胆爱也会属于自己的真心人。只是阳子起初离开方家时,也当真让欣儿伤心了好一阵子。
其实说来欣儿与少江倒有些同病相怜,却不曾相互爱惜。不过都有了心满的结果才是最好。
只是也还是那句话:要大胆去爱。而人也是要面对现实的,面对现实依然是可以幸福的。无论欣儿,无论阳子,无论谁。
那般痴情--元儿
元儿,许伟酒后提到的那个丫鬟,也是曾对许伟十分中意的一个丫鬟。
元儿在方家不是任何一个屋的丫鬟。元儿素日管些针线,而哪个屋有事,人手不够,便也去叫她。
元儿与应先关系倒不好,倒也不是因为许伟,况他们与许伟的情感都是少有人知的,只是他们相互看不起。元儿觉得应先行为怪异,应先觉得元儿没有本事,更在家里没有地位。
二人心中也都知道对方的态度,然在方家毕竟还是应先说了算的,况他又是个有心机的。元儿便也无事少去应先那里,应先也并不愿叫她来。他们也更是渐渐地少有来往。
而元儿与从德倒是关系不错,甚至无人时像是好姐妹一般,只是从德倒是也常骗她,让她做些分外的事,她起初不觉怎样,倒也心甘情愿,后来关系倒是疏远了些。只也还算不错。
元儿与芳华关系很不错,与方五自是有许多不和,与绿珠又好得很。这样说来,元儿的待人态度倒也至多算是个常人罢了。只倒是对许伟痴情了一阵子。
元儿并不是从许伟进府便那般中意于他的,只是有好感而已。因她知道许伟是有妻子的,只是后来元儿见许伟与这些丫鬟走得很近,甚至又发现与应先走得都那么近,元儿按说是应该吃醋的,然她却没多想,只因为是许伟爱与这些人说笑罢了。
她又想许伟既这样,便也或许能与自己走得很近,或许能与许伟好呢,也便越来越关注许伟,越来越被许伟吸引着。
元儿曾经爱许伟爱到可以为他付出自己的除了道德良善以外的一切,只要他爱她,只要他们可以相互爱着。
别说元儿是一个女孩子,就是男子爱女子或许都不会这般痴狂,而元儿竟是这般爱着许伟,当真少见。或许只因情到深处吧。无论是谁送来的东西,但凡经了伟子的手,她都会从中去感觉他的温度,元儿无法不被伟子的浓眉明眸、伟子的硬朗细腻的皮肤、伟子的动人气质所吸引。元儿也真的觉得许多时候伟子对她也是不错甚至很好的,也一次次被许伟伤害着。或许一切都是她自己以为的罢了,别人或许都没有在乎过这些。
元儿真的在爱了许伟好久。
元儿暗自深爱着许伟时,将他的名字理解为“心许伟愿”的意思,后又为许伟写下那诗,思来想去,硬了头皮送了去。后才发现其实许伟对每一个的和善竟都虚假许多,“许伟”应作“虚伪”才是,只又不敢去相信这份虚假是真的。
元儿心伤透了,也便渐渐淡忘了。见到许伟时或许还会想起还会想念还会不舍,只是也会尽量故意装作不屑装作沉默,后来渐渐也当真没有那么爱了。她真的伤够了。
她的故事虽多,却少有人知晓,因为她在方家只不过是一个丫鬟罢了。
叹只叹,元儿对许伟,或是天意,或是人情地那般痴情枉相付。
寒冬料峭寒梅傲--梅儿
梅儿,夫人身边的丫鬟,也是在方家年头最长,岁数最大的丫鬟。
夫人装模作样却心狠手辣,而梅儿对此却全然不知。梅儿知道的只有少江不是夫人亲生的,而她一直为夫人保守着这个秘密。
至于害死少清母亲之事并不是她所为,却是别的下人遭夫人所骗,送去了吃的,可谁知竟害死了人。再后来的安排也不过是夫人一手所为罢了。或许夫人是不想将更多的人牵扯进来吧,尤其是自己的贴身丫鬟,竟与这些事一点联系也没有。
夫人心狠手辣,却很是善待梅儿,梅儿待夫人也当真是衷心得很。
梅儿愿为夫人保守自己知道的秘密,然当梅儿知道夫人骇人听闻的所作所为时,还是震惊不已的,梅儿不敢相信这位曾看似与世无争,自己伺候了这些年的一个人竟然会这般。
其实当年夫人是救了梅儿的性命的。梅儿过去在厨中做事,然一次厨中起大火,偏又四下无人,只有梅儿一人落在屋中,梅儿拼命地喊着,然依旧无人来救她。就在梅儿已经绝望,担心她的父母日后无人照管,又回顾她自己的过往时,夫人到了这里。
夫人远远听见厨房有人喊叫,便忙过来。夫人见大火烧个不止,便忙叫随从的下人去叫人来,而夫人也只猜到屋里是厨房的下人,又不知是谁,便只喊着屋里的人,要其先冷静下来,又提了水来灭火。
待到旁人来救火又将梅儿救出来时,夫人已累到在地,疲惫不堪,梅儿倒是只手上有些许烫伤而已。梅儿见夫人这样,感动不已。便一心想日后能好生伺候夫人,夫人也便允了,让梅儿跟着她伺候,后夫人的贴身丫鬟嫁了人,梅儿便当了夫人贴身丫鬟。
那么多年,梅儿一直一心伺候夫人,在夫人得病时,梅儿还担心别的丫鬟照顾不周,竟两天两夜没合眼,伺候夫人。后梅儿竟也累倒了。
梅儿得知夫人作恶多端时,好长一段时日都难以接受。夫人离去后,由于后事一切从简,梅儿又特意为夫人买了件上好的后事衣服。又常替夫人看望夫人的儿子。
梅儿知道夫人过去的品行,然她也知道,这个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无论夫人做了些什么,都自有人去讨说法,都随这些事而去。然梅儿需要做的便是自己要知恩图报。
人总是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一个人,也不能全然品评一个人。至多也只能是则其主要罢了。而人以良善之心待人,很多时候,还是总有良善的回报的。
梅儿长得倒很是一般,又只为报恩,伺候了夫人这些年,多年执意未嫁。而方家夫人离去后,梅儿这才嫁了一个年岁相仿的,这人倒也是一般,而他对梅儿却体贴得很,梅儿也很自足。
遗落在外一方玉--方和
方和,方家夫人的私生子。只是说来也有趣,这孩子的父亲竟也姓方。倒是与这个方家无关,是另一个方家。
其实方和自小便知自己的身份,然却不知自己的生母是谁。长大些以后,方和便四处打听,而夫人也一直在打听着自己的孩子。
双方就这样打听着,也曾打听到了一个地方,却不曾相遇。
后夫人继续吩咐人打听,才打听到。而夫人也只是以方和父亲的远房亲戚的身份常去看望他。
夫人本想寻个机会相认的,只是她竟突发变故,又担心方和伤心,夫人生前便也一直没有相认。倒也让这母子很是遗憾。
说来方和倒与少江是兄弟两个的。与从德又是兄妹。而他们的关系倒都很好。
方和常去方家探望,听闻从德要出嫁时,方和为她准备了一份很大的贺礼,从德出嫁当天,他又送了老远;少江等人去响合村时,方和也是一送再送。大家也更是常去看望方和,也真成了一家人。
方和的家是早已衰落了的,他的父亲也是有了一个那样不堪的下场。而方和却很争气,自小学医,30岁那年,竟因开了个很大的药铺发了家,倒也是常常救人,济贫。
而方和治疗的更多的还是心病。
方和的家庭也很美满幸福,妻子又很是端庄美丽贤惠。二人也都很真诚。
只是曾有人心生嫉妒,想破坏他们的生活,便找了一位美貌多情的女子来找他,说是算旧情账。
方和并不畏惧也不为动容,而他的妻子对他也颇为信任,他们二人倒更加恩爱了。那些人也只能无奈,徒添不忿,那女子也只好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了。
如今方和父亲二人已有一儿两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方和的故事还有很多,倒真希望有机会专门说说方和的故事。
金银富足玉满堂--金钗、银钗
与雀儿相同的是金钗与银钗这两姐妹也是大户人家的女儿,而与雀儿不同的是,她们是幸运的。
虽说金钗与银钗二姐妹自小便不知自己的身份,是小时候玩耍时一起走丢后,被方家收养的。她们对家里的记忆也并不多,便也迟迟没有找到家。
这二姐妹也一直在方家本分得很,为人很是随和,又不多事。她们二人活泼开朗,待人很好,也常助人,只是金钗行任何事都过于谨慎,凡事都要弄清楚才会去做,银钗反而大大咧咧。于是也都难免做错事,只是二人性子互补,倒也妥贴得很。
金钗17岁,银钗15岁那年,她们的家人找了来,将她们领了走。那家人又对方家是千谢万谢,还送了方家老爷一副十分喜爱的字画,价值连城。
其实金钗与银钗走丢时,家里还没有那么富裕,那家人也是伤心不已,四处找寻女儿的下落,多年未果。这二姐妹的父亲很长时日因此一蹶不振,后经人劝告,竟发愤图强,又当了个当地的官差,再后来竟又因看不惯官场的一些事而辞了官做起了生意,从此竟也发了家。
那家人后又添了一儿一女,只依然对走丢的两个女儿念念不忘,心生愧疚之情。也常告诉孩子说他们还有两个姐姐。几度寻找,这才找到,激动不已,泪流满面。
说来也巧得很,这金钗与银钗的原名便分别叫做金簪和银钏。倒是天意如此一半。只是日后这二人如何,会不会过得更好,也还要看她们自己了。
家和顺,万事兴--兴子、石榴
石榴在方家做丫鬟时,听闻了方家的几个惊天秘密,本是不知是否要告诉少清,便一时拿不下主意。正好兴子来看望石榴,石榴将这事说与了兴子。
兴子却说这事万万不得张扬,如今少清在方家过得很好,若将这事说破,只恐怕会闹得家破人亡,只告诉二伯吧。赵洪寿知道后便也将这事瞒了下来,只照看着少清与芳华。
可见兴子是个有主意的,也是个会为他人着想的人。
兴子本是将孩子托付于双方的父母,想陪石榴也一起留下来的,免得石榴一人在方家担心受怕,石榴却不敢面对这事,甚至不敢面对方家的每一个人,便执意离开了。
兴子与石榴回了家,照管着孩子。
石榴是独生女,石榴嫁给兴子后,正好兴子家又几间空闲的房,兴子便也接了岳父岳母来住了许多时日,而后偏偏兴子的父母与石榴的父母因为一些细微小事而大吵了一架,却全是误会。
年下,虽说兴子与石榴的双方父母住在一个院里,然也都会相互送些东西自是不必说的。
只是这年,石榴的父母到兴子父母那里送了些肉,偏那肉是坏的,石榴父母也不知,待到他们回去后,兴子父母用这肉做饭菜时才发觉。兴子父母也给石榴父母送去了酒,可偏偏这酒又是坏的,而心中父母也当真不是故意为之。
此后的几日,双方都并未再提及过这事。
然正月十五时,大家合家用饭,偏酒不够了。兴子的母亲向石榴父母说了句:“那日的酒不知还有没有,若是有,倒不如让大家饮一些。”
石榴父母见兴子母亲笑着,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大家也都说拿出来些尝尝吧。这石榴的母亲才说了实情。兴子母亲听说,很是诧异也深表歉意。只也不提那肉的事。
这时坐在石榴旁边她那5岁的儿子说话了:“肉也是坏的。”
大家听后更是诧异,兴子的父母忙打圆场,然那孩子又说:“是爷爷奶奶说的。”
这下大家才都交代了实情。石榴的父母以为是因他们的肉是坏的,兴子的父母才送了坏的酒,兴子父母便觉他们问心无愧,倒是石榴父母胡搅蛮缠,甚至又觉石榴父母送坏的肉在先,更是故意为之,于是双方大吵了一架。
兴子与石榴已为人父人母,也越来越能体谅自己及对方的父母,便更是极力劝和。
石榴的父母便一气之下回了老家去住,兴子便常走老远的路去看望岳父岳母,去后兴子被责骂一顿,又让他做一些重活,兴子也都全然受着,劝和大家。石榴的公婆给她气受,她也全然忍着,以和为贵,劝着他们。
起初老人都为自己的孩子打不平,孩子却执意都说没事,老人便也不好再说什么。
渐渐双方老人便越来越不忍让两个孩子委屈,又想了那日之事,不过都是误会罢了,况年下的东西多,坏酒坏肉都是常有的事,又见起初双方都是那么真诚,倒觉自己有些惭愧,后坐在一起,误会便也渐渐说开了。
大家极力说服石榴父母,让他们在兴子家陪女儿再住段时日,再三说服后,石榴的父母便也应了。石榴的父母在心中家又住了半年才回去。自那次误会后,这一大家人便一直和和气气。
实心实意心中留,家和万事兴。
何去何从心不知--风儿、荷儿
风儿,芳华的丫鬟。荷儿,应先的丫鬟。
风儿与荷儿的性子是十分相似的,都是不知今后要如何,不知当下该如何的人。
风儿曾是爱慕少江的,然她却不曾大胆地去爱,哪怕是默默的爱,她都不敢去想,心中却又难以舍弃。
唯一一次为少江做的事是就是写了那首诗,还是一次闲暇时,偷偷借酒浇愁而酒后写的,后放在身上,却不料无意间还被小可发现。之后她便更是慌了,不知又该如何了。风儿这便跟着小可做了许多错事。
事发后,好一段日子,风儿都觉没有脸面再去面对芳华,便只躲在下人的人群中去默默伺候芳华。
芳华见风儿这般惭愧,便劝她说知错就改便好,还是来她身边伺候吧,风儿也只是犹豫再三才回来,也不常跟着芳华,只好生伺候芳华,出门时便常叫别人跟着。芳华见此便也常自己出门。
荷儿其实对应先倒是很实心实意的,虽说并没有将应先看得那般近,然也是做足了一个丫鬟的职责的。虽说应先对荷儿只是表面,见荷儿没个心思主意,做事又有些莽撞,应先便也不大喜荷儿,即使荷儿尽职尽责也不曾打动应先。
荷儿是应先的陪嫁丫鬟,原本这陪嫁丫鬟并不是荷儿,而是另外一个聪慧机灵的,只是偏那几日那丫头病了,遇上这等喜事,大多聪慧的也都是吩咐了要事做的,便又一时找不到能够挪出手的,便一时忙挑了荷儿来,倒也算闲置的丫鬟中最聪慧勤快的了。
荷儿过去在李家时,就是个没有任何想法,甚至也不求做好任何事的,倒是尽责,只是其他事也都应付着来,然又愿与人争个高低,后来便依然如此,争高低自是输了,她便只能就这样随波逐流着。这与与世无争倒是不同了。
风儿一直跟着芳华,心里便也渐渐不再有那般多的负担。
荷儿在应先嫁人后,也没有被带去。荷儿只离开了方家,不知她去了哪里。或许回了家,或许……
长歌谣
方少江
落日影长思何乐,光影交织丝丝错。
枫叶飘散人亦散,舞曲歌伴谁来和?
虽是少江思念何乐,然荷儿也正是曾因这首《长歌谣》而爱上少江。
归宿--小可、李生
(1)
“秋风飒飒秋意浓,晚霞枫叶连天虹。”曾经因有感所作的一句诗而让少江爱上的小可,她如今的人生当真是有了许多变迁。
小可的家被赎回后,一家便又搬了回去,那家老爷渐渐也官复原职。
按说一切都风平浪静了,是没事了的,却偏偏小可在一次正月十五赏花灯时见到了过去的丈夫,那位赵公子。
“小可!”
“是你啊?你怎么会在这里?”
“有些琐事,到这里随便走走。或者说……更是来找你……”
……
“啊,近些日子还好吗?”
“还好。”
“过去是我对不住你。”
“还说这些做什么,我都已经是一个在你们眼里死了的人了。”
“我……我如今并不……我想过许多事……”
“我的家人在叫我了,后会有……我走了。愿你……哎,来了。”
……
“愿你幸福。”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相遇,第一次相遇则是赵公子找上门来求小可,小可心中却冷静甚至不屑得很,直到回忆起过往的事……
自此,二人再没有见过。赵公子一路随着家里升官,妻妾成群却没有一个中意的,与原先那丫鬟也渐渐没了感觉,他突然觉得离不开小可,后便去找她,结果……
小可再未嫁人,却诞下一子。这孩子是赵公子的,只因那日小可与赵公子相遇后,赵公子的恳求,小可心中却突然觉得没了力气。可偏偏就是这一次,让她有了后半生更多的期望与依靠。
小可心中爱的不是赵公子,而是过去的那份温情,那种夫妇的感觉。小可觉得自己一时糊涂,便在再次与赵公子相遇时,虽心犹犹豫,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形同陌路。
曾经的夫妇的感觉是可以让一个人深深爱着的,这不同于感情渐渐的升华、积淀与培养,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对过去的那段怀念罢;或许爱的只是那种感觉,从而多少留恋那段岁月里的一些人。而后更加感伤。
赵公子或是真心,或是因为离开才怀念,然小可放弃了这段说不清、说不好的感情。她不敢再去重新面对这段感情,也不想在这段感情上再受一点伤。
感情总是说不明白。
(2)
李生爱着从德,却因日子久了,腻了,便不爱了。后日子再久了时,倒又想念起了从德,然毕竟不好相见,便都只能相互怀念着,今生今世仅此而已。况且,真的爱吗?是真爱吗?彼此?
李生31岁才成了亲,之前的十几年的经历竟然都用在了拒婚上。或是与从德比较,或是与上一个比较。其实,不是每一个都不好,或许只是不甘心,或许只是忘不了。
李生并不说为何要拒婚,只说不满意罢了,日子久了,提亲的便越来越少。他只是心中独自叹息,还有些回忆过去罢了。
多少人就是这样。
李生倒又显得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直到他31岁那年,只是不知可否真正的满意了。但愿。
附
篇外篇其实还有许多,比如少清母亲与少江母亲是否有关联、少江的儿子满儿的故事。只是这些事都是鲜为人知的,说起来也说不全面,如今知道的只有这些故事也当真离奇、当真令人感动罢了。
最后附上一首诗吧,便与篇外无关了:
一句诗一人或无题
绿珠碧玉自无瑕,清清爱意山无涯。
江湖河川流不尽,蓝莹玉石光泽达。
三从四德或笑柄,五载管家心暗狭。
应当争先却手段,心许伟愿本领乏。
强中恨有夫人纵,繁华叹尽看芳华。
篇外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