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是观兴述事、明志抒怀、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历来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用。毛泽东精通文墨、酷爱对联,具有高度的楹联艺术修养和娴熟工雅的语言技巧,可称之为对联大师。他撰写的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文字精练,对仗工整。有的气势磅礴、激情奔涌;有的纤丽婉约,清新隽秀;有的幽默含蓄,妙趣横生,使共产党人的思想情操、豪情壮志跃然纸上,读后令人叫绝,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世界是我们的”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一幅古人读书自勉的书房对联,毛泽东一进湖南一师就把这副古训抄下贴在自己的床头,以兹作为求学生涯的警示,科学、实在、可行。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20世纪初的学堂,只重培养学生的德与智,把体育看作“非君子所为”的事,所以一般学生只埋头于书堆中,毫不注意体育锻炼,甚至轻视这种运动。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不幸一场传染病袭来,夺走7位同学的生命,原因正是平素缺乏锻炼,学生体质太差。重视体能训练的毛泽东自撰此联,挂在7位同学的灵堂上,痛悼失去的学友,也为警示活着的同辈。这是1917年的事。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1918年,初任长沙一师附小主事的毛泽东,写下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于礼堂中,旨在号召大家随时不要忘记要以主人翁的态度,齐心协力建设新世界。
为母亲撰写的挽联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笑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病逝,他从北京匆匆赶回,为时已晚,唯含汨写下这长短两副挽联,聊表赤子之心。长联描述了母亲病中呼儿的哀恻感人场面,并对母亲信佛而不能长生深感惋惜。短联以春风春晖比喻深沉的母爱,又借韶山的秋雨表达为子的无穷哀思。母子深情,溢于言外;悲切之情,浸透句中。
挽同志、朋友:哀悼逝者,激勉生者
投身革命后,毛泽东撰联甚多,尤以挽联居首,用于哀悼逝者,激勉生者。
王尔琢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又参加湖南暴动,随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1928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8月25日,追赶叛徒,牺牲于崇义思顺圩,年25岁。在王尔琢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沉痛不已,特挽此联: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1931年10月,红军早期的著名将领黄公略不幸牺牲,毛泽东和朱德共挽: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这副挽联既表达了对黄公略牺牲的无限哀思,也精辟地概括出黄公略对革命的贡献与功绩,同时还以黄公略的“奋勇”精神,激励后人“继君来”,堪称挽联中的佳作。
1938年3月,孙中山逝世13周年前夕,延安各界准备召开悼念孙中山和抗日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因势利导,撰联以问答式阐述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抗日胜利的原因,把纪念孙中山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两件事融为一体:
国共合作的基础何在?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张淮南(即张冲)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以后真心主张抗日的少数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国民党与周恩来一起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工作。1941年8月张冲不幸病逝,毛泽东扼腕痛惜,挽曰: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卫千秋。
1944年2月,朱德的母亲以86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间。在延安纪念“三八”节的大会上,蔡畅号召妇女们学习朱母钟太夫人劳动终身和勤俭持家的精神。10月,延安各界一千多人为朱德母亲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致送挽联,颂扬老人家平凡而崇高的美德,并号召人们以她为学习楷模: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战疆场,功绩卓著。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地区与日伪军作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毛泽东等人写的挽联是: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6年,毛泽东又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为“四·八”烈士题致挽联:
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哀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续范亭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后在国民军中工作。1935年因痛恨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政策,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遇救未死。西安事变后,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9月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正式党员。毛泽东题致挽联,高度概括续范亭的卓著功勋,赞颂他为民族为阶级翻身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胸怀和刚直气节。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的这些挽联,运用联语凝集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志士的深厚感情,讴歌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在缅怀烈士、先辈革命业绩的同时,号召后继者踏着他们的血迹、足印奋勇前进。
“号角、匕首和投枪”
毛泽东的对联中,还有一些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我党我军重大历史时期某些对敌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是我党我军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和经验总结。这种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联语,有如号角,唤起民众,教育民众,化成了投枪和匕首的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28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占领了遂川县城。大年初一,县工农政府筹备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差一副对联。大伙请毛泽东题联。毛泽东一贯主张搞革命就要刀对刀、枪对枪,他联系在遂川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的斗争实际,略运神思,挥笔而就: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这副构思新颖、文辞泼辣的对联,脍炙人口,深为广大工农群众喜爱,广为流传,成了他们向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武器。
1930年冬,毛泽东在宁都小布作反“围剿”的动员报告,并亲自为大会写了一副独具一格的大幅对联,把我军对敌斗争的“十六字诀”嵌镶在联语中,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我党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原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通过这样一副对联,毛泽东反“围剿”的战略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毛泽东将此宣言中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在他的对联中,悬挂在延安新市场,望之夺目: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此联语气强烈,词锋锐利,气势磅礴,旨趣高远,雄踞闹市,万口皆传,是全国人民抗战的宣言,也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
妙语连珠雅情趣
毛泽东对对联的故事,还留下一些轶闻趣事,从中不难窥出毛泽东的情趣。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到湖南视察。一天,两人同乘一辆小轿车游览长沙市容。车子行至湘江的橘子洲,毛泽东豪兴勃发,提出与周恩来对联互娱。他即兴咏出上联: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该联出得巧妙,即景扣情,将眼前穿梭船只与千古不移的江洲自然地融于一联,而且舟与洲的读音相谐,要想对出下联,难度颇大。周恩来沉吟着,一时没有作声。小车离开橘子洲,往市内各处胜迹驶去。行至天心阁时,周恩来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立即口出下联: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句下联对得工整贴切,天衣无缝,毛泽东听罢,会心地笑了。
1956年6月,毛泽东在外地视察返回途中来到长沙。他先在湘江中游泳,然后又兴致勃勃地攀登岳麓山峰。当他登上云麓宫环视壁间悬挂的诗词对联后,又迈步来到宫前的望湘亭,凭栏眺望建国后焕然一新的长沙市区。他回头向身边的同志问道:云麓宫壁间、柱上悬挂的“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对联怎么不见了?在场的周世钊十分佩服毛泽东惊人的记忆力。当时有人做了回答,岳麓山曾经过日本侵略军战火的摧残,山上的一些建筑解放后才逐渐修整,这些东西还来不及恢复原样。
这天,周世钊先生受到很大鼓舞,深夜写了《从毛泽东登岳麓山至云麓宫》一诗: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喜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1961年,毛泽东在信中又将这副对联抄录回赠老同学周世钊,并写道:“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一纸书信,寄托着对当年故友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也迸发出一颗对家乡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民间传说中,记载和流传着许多名联轶事。对此,毛泽东也很有研究。明代的解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对联大师,他在遭到一位酸秀才嘲讽时写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为那些不学无术而又爱自吹自擂的人画了幅生动形象的肖像,毛泽东很欣赏这副对联,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了这副对联。
在毛泽东的文章、诗词、演说、题词中(包括引用前人的话),有很多对句实际上就是一副副很好的对联,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特别是他的诗词,曾一度被广大群众摘取其中的对句,题成对联,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等。
今天,我们读起毛泽东撰写和喜爱的这些节奏鲜明、铿锵悦耳、文情并茂、意味深长的对联,更加怀念我们党、国家、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