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私人住宅。这种被中国人认为是“别墅”的豪宅,其实只是美国非常普通的民宅。美国民宅以独栋式一到二层的楼房居多,街道不宽,但整洁明亮,房屋四周的院落被绿油油的草坪包围着,绿化和环保是美国民居的最大特色。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民众富足舒适的生活条件。
财产与权利
在美国的建国之初,曾经制定法律规定,只有有产者才有担任公职的资格,只有纳税人才能享有选举权。美国的建国国父们认为:无财产者,怎么能有资格享受和行使民主权利呢?因此这样的规定是天经地义的。美国社会中这些公然和普遍的歧视与法律上的不平等,持续了近两百年。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才实现了所有18岁以上的公民均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制宪代表们对事关美国政府未来的公共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辩论,七嘴八舌,各不相让。然而,在通过第一条第八款时,代表们的意见却空前一致,它的内容是:“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对于专利的保护,在16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开始,但是,美国人第一次把专利权写入了宪法。180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专利局。如今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口还刻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
淘 金 热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锯木厂发现了黄金的消息使整个加利福尼亚都着了魔,几乎所有市镇的青壮年都跑光了,成百上千的士兵开了小差。许多船长和水手们抛下了自己生存的倚仗去淘金,让自己那些船只留在港口任凭风吹雨打;6个月后,消息传到了东部,整个美国又像着了魔一样,成千上万的人抛弃了本行本业,从水路和陆路奔赴加利福尼亚。一些很富裕的人,也照样打点行装,变卖财产,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而在别的国家大概只有迫于极端贫困的人才会有那种坚定的勇气。
死谷国家公园在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之间,基本在加州境内,是面积非常大的国家公园,号称本土48州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干热的地区之一。
关于死谷名称的来源,广为流传的传奇是,美国西部淘金热时,一队人马为了抄近路,试图穿越死谷,结果全军覆没,没人活着走出来。不过这仅仅是传奇,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其实死谷灾难的正史要平庸很多。在加州发现金矿的淘金热潮中,一些人由于错过了从北面翻越内华达山的最佳时期,想独辟蹊径,从南部穿越沙漠的不毛之地。他们乘马车冬季进入死谷,惊诧于这里自然条件的严酷,但冬天的暴风雪救了濒于渴死的人马(骡),在意见不统一的分分合合几次后,有两家人,放弃马车,步行翻山,被西班牙移民所救,成功到达加州中部。
不为发财致富设障碍
美国经济学家佛朗西斯·鲍恩在1856年出版的《应用于美国人民的状况、资源和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里称:“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际上来说,在这个国家,对任何人发财致富是不设任何障碍的,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几乎做到他愿意的程度。”
一位总统的财富观
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说:“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富人是有害的。它使人的思想堕落,心灵受害,宽恕犯罪。用这种方法并不能使贫者变富,或使贫者变得幸福。因为某人富足而鄙视他,正像因为某人贫穷而看不起他一样,都是没有道理的。决定他的阶级的,不是他拥有什么,而是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无权把一个人依靠正当手段获得的东西给予什么也没有挣得的人的身上。”
爱心带来的财富
1929年,美国人伊勒·C·哈斯只是位普通医生,好几次,他无意中听到太太在抱怨自己身为女人,有种种的不方便,尤其是每月的那几天……深爱妻子的哈斯医生觉得自己该为妻子做些什么。他和妻子进行了一次亲密无间的谈话,终于明白了妻子的苦恼,他从生理医学的角度分析了妻子在特殊日子的特别感受,意识到她的不快乐,并非完全缘于生理现象,很大的一个因素,缘于妇女用品的不纤巧不灵活不能随心所欲。他决心为妻子解决这个问题。
哈斯医生一连几天躲在实验室里,将压缩的医用药棉制造出长短适中的棉条,再用一根棉线贯穿地缝在棉条当中,并用纸管当导管……世界上第一支女性内用卫生棉条,就这样诞生在一个时刻关爱妻子的医生手上。哈斯医生的发明于1933年获得了专利,取名丹碧丝。它首销于美国,如今已被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妇女所接受。这项专利无论带给哈斯医生怎样的财富,哈斯太太一生所感念的,仍是丈夫那颗仁爱之心。
对富人的态度
一位中国作家访问美国,在洛杉矶,他的美国朋友开车带他参观当地的富人区。作家问他的美国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为什么?他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财富的运用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百万富翁。但是他到饭店住宿,从来只开普通房间。侍者不解,说:“您儿子每次来都要最好的房间,您为何这样?”
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百万富翁的爸爸,而我却没有。”
不过,洛克菲勒在捐资支持教育、卫生等方面却毫不含糊,数以亿计。
美国石油钻井博物馆。这里是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城附近的德雷克油井博物馆,也是发现美国第一口油井的地方。当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之后,敏锐的洛克菲勒很快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79年,标准石油托拉斯诞生。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
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上图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是纽约著名的地标建筑,是洛克菲勒王朝的象征。
保罗·盖帝的财富假设
美国石油大王保罗·盖帝在他的自传中,曾经提出一个假设:若是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现金,以及所有产业,全都混合在一起,平均地分给全球的每一个人,让每个人所拥有的财富都一样多。经过半个小时之后,全球这些财富均等的人们,他们的经济状况就会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有的人在这时候,已经丧失了他分到的那一份;有的人会因为豪赌而输光;有的人会因为盲目的投资而一文不名;有的人则会受到诈骗而迅速破产。于是财富分配又重新开始了,有些人的钱会变少,有些人的钱又开始多了起来。这种情形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差别更大。经过三个月之后,所谓贫富悬殊的情况,将会变得十分惊人。
保罗·盖帝特别强调:“我敢打赌,再经过一两年之后,全世界财富的分配情况,将会和没有均分之前没有两样,有钱的还是那些人;而贫困的人们,依然不会有所转变。”他的结论是,不管说这是命运也好,是机会使然或自然法则也对,总之有些人的想法与观念,一定会比其他人所受到的尊敬更多,因而他所拥有的财富也将会更多。
最大财富是哲学
一次,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拜访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卡内基告诉希尔:他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在他的哲学。他一生的基本哲学就是:“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为它而劳动。”
找不到金子就卖水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纷纷奔赴加州淘金。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亚默尔运气不佳,不但金子没有找到,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一天,亚默尔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他毅然放弃打矿井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到加州来,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结果,大多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白宫养羊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夫人是一位善于理财的女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节约开支,决心让白宫的草坪发挥经济效益。她在白宫草地上放一群羊,等羊长大后,把羊毛剪下拍卖,曾经有一次拍卖,她净得十万元。不过这些钱都捐给了红十字会。
半杯理论
有一次,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建议改进公司的装配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遭到很多人反对。听完大家的意见,福特举起桌上的玻璃杯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有人担忧地说:“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
“别担心,”有人乐观地说,“杯子里还有一半水,渴了还有半杯水可喝。”
“和你们不同,我看到杯子容积是水的2倍。”福特说,“这里的水用个一半大小的杯子就能盛下。用一只大杯子做一只小杯子能做到的事,是对资源的浪费,是低效率。现在生产线上的员工们就像这个大杯子,有一半的潜力没发挥出来。我要做的是换个小杯子,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大杯子来盛更多、更好的东西了!”
比尔·盖茨找车位
有一次,比尔·盖茨和一位朋友开车去希尔顿饭店。到了饭店前,发现停了很多车,车位很紧张,而旁边的贵宾车位却空着不少。朋友建议把车停在那儿。
“噢,这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说。
“我来付。”朋友坚持道。
“那可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超值收费。”
在盖茨的坚持下,他们最终还是找了个普通车位。
坐着不动永远也赚不到钱
在一次企业集会上,美国一家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位底下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元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人能猜出这是为什么。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道出其中缘由,他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富人的祖先
美国企业家约翰·富勒出身贫寒,他从5岁开始打工。他的母亲经常和儿子谈到自己的梦想:“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这些话深植于富勒的心,他一心想跻身于富人之列,开始努力追求财富。后来,富勒接手一家被拍卖的公司,并且还陆续收购了7家公司。富勒在多次受邀演讲中说到母亲的教导,他还声称:“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创造财富的机制
美国财经记者辛西娅·克罗森撰写了一本《财富千年》,探讨人类财富的变迁史。辛西娅·克罗森挑选了不同历史时期的10个人,这10个人代表了他们各自时代创造财富的机制:“1000年前,劫掠是获取大量财富的基本手段;从12世纪到14世纪,贸易取代劫掠成为财富之源;15世纪和16世纪,最初的资本家和银行家共担风险,开始从事以钱生钱的行当;18世纪和19世纪属于商人和企业家的时代,由于剩余财富不断增加,有些人能够积攒或借到资本,通过贸易比通过战斗更容易致富并降低成本,商人便取代了盗贼的财富地位;20世纪,致富的诀窍在于占据大众市场,比尔·盖茨在这方面名列前茅。”
两条谚语
美国人的金钱观可以用两条谚语来概括。第一条是:“Money talks”,意思是金钱有发言权,美国人追求财富的野心和热情,由此可见一斑;第二条是培根的名言:“Money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意思是金钱是好的仆人,但却是坏的主人,告诫人们要让人来支配金钱,不要让金钱来支配人。
财富不等人
1973年,18岁的比尔·盖茨和英国留学生科莱特在哈佛大学同学,经常一起听课。大学二年级时,盖茨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教授还没有全部教完,自己要开发Bit财务软件是不可能的,因此委婉地拒绝了盖茨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盖茨也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科莱特1992年拿到博士后学位;而盖茨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盖茨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t财务软件,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