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900000001

第1章 回顾现代化的历史与认清未来的重点(1)

经常看到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文献,从不同角度,有许多不一的观点。但是,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现代化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衡量现代化的程度;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需要的是,回顾建国6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现代化的道路,是经验的,一定要总结,从而坚持正确的道路;是教训的,一定要找出来,不要重犯错误;与世界各国相比,判断我们目前现代化的进程,差距在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抉择我们未来推进现代化的重点。

《中国向何处去》研究报告之一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周天勇

摘要:本部分以对标和对均值的方式,对中国各个时期现代化的进程用数据进行了衡量。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之后一路衰落,到1949年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时,中国现代化的水平与当时现代化中低值的日本相比,处于21%的进程。而建国后到1978年的30年间,虽然在工业化推进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指标上成绩显著,但是,中国与同时代的现代化指标综合相比,30年时间内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大大落后于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速度。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30年,中国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了38.5%,使现代化的进展总体上达到了68.5%,中国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从目前中国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差距来看,未来30年,是继续稳定快速地推进经济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的中比重,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和高水平,调整教育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实施赶超型的科学技术进步战略。从而在2040年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推进第二次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第一次现代化  发展水平  结构转型

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实现发展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百多年追求的发展和梦想和目标,从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到孙中山的共和革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六十年,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本文拟就中国目前现代化可能达到的程度,中国未来30年在现代化历程中的所处阶段,未来30年发展所的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并就应当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等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每个时点上,通过对比的指标,可以衡量中国达到现代化的程度。但是,现代化是一个包含许多方面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等。但是,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它既包括人均GDP这样重要的发展水平,也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即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即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等等的转型。

一、清民的百年耽误和建国初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何传启将现代化过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我们这里先考察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那么,第一次现代化应当有哪些衡量的主要指标呢?我想能量化的应当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性指标,人均GDP,反映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指标,非农产业化率,即第二和第三产业GDP占总的GDP的比率,反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程度。三是社会结构性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逆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进程。四是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大学普及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表明了一个国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计算,中国GDP规模占世界GDP总量在1700年和1820年时,分别为22%和32%,由于中国晚清政府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政治经济体制上因循守旧,知识上排斥科学科技,加之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GDP规模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到1949年时下滑到5%左右。从1820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初,中国从强盛走向衰落,经历了100年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建党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后来放弃了传统的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全国各中心城市起义夺取政权的苏联式的列宁主义的革命道路;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主要依靠广大农民,从游击战到大规模运动战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阶段跨时28年。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当时中低值日本和苏联等国家的21%左右。(1)经济发展方面,以1978年人均GDP和美元汇率倒推法计算,1949年时,由于战争破坏,人均GDP为15美元,1952年时,经济恢复三年后,人均GDP为25美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2)1952年时,中国GDP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59.70﹕10.00﹕30.30,以日本26.00﹕31.80﹕42.20为参照标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也即工业化方面,我们完成了当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31.23%。(3)中国建国初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1950年农业劳动力比率48.35和城市化率37.5%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但是,日本作为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时,农业比率仍然很高,如果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的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4)中国解放初在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估计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综合上面数据,20世纪50年代初时,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二、建国后30年现代化进程只推进了9%

1949年建国到1978的30年,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一)建国后经济发展极其缓慢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不到1%。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35%,人均GDP增长只有2.3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失业的城镇青年2000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居民食品消费占总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高达56.66%和67.71%。1980年时,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也只有5.5%、11.2%、15.7%、14.9%;黑白电视机的每百户拥有率也仅为1.6%;家庭电话非常少,即使按当时的公用电话计算,每百户普及率只有0.64部;而洗衣机还很少有,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居住方面,1978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仅为8.1平方米。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二)城乡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型震荡和停滞

从社会结构转型看,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初,中国人口城乡结构转型先是大起大落,后是几乎停滞。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1949年为10.6﹕89.4;1958-1960年大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过多过快,1960年时城乡人口比例为19.7﹕80.3;三年经济困难,1962年时,人口又从城市向农村逆转移,比例大幅度下降到了17.3:82.7,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1978年,城乡人口比例为17.9﹕82.1。1952-1978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6.5倍,城镇人口比重仅上升了5.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之间严重扭曲。1980年时,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近10个百分点。1950年时,韩国城市化水平为27%,1980年时,上升到48%,中国在城市化方面比韩国的差距拉大了20个百分点。从全国的人口城乡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时,82%的人口为农民,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状态。

GDP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前面已述,也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看,建国30年中,农业生产总值下降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更加缓慢。1950年中国GDP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9﹕29﹕42,1980年时为21.6﹕57.8﹕20.6。纵向相比,农业份额下降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比例大幅度萎缩。横向相比,1980年时,发展中国家的GDP结构平均为24﹕34﹕42,中国的工业化超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从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50年为86﹕6﹕8,1962年为82﹕8﹕10,1980年为68﹕19﹕12;同期,韩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60年的66﹕9﹕25,转型到1980年的34﹕29﹕37;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1960年的71﹕11﹕18转型到1980年的56:16:28。从GDP和劳动力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的分布看,我国除了工业化超前外,1980年的水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仍然是一个落后和传统的农业国家。

(三)技术进步逐渐落后

建国后的30年,除了军事工业技术某些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他各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是: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等高等教育搞革命,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打乱,中高等基础和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和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匮乏。2、科技人员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受到歧视。知识分子排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许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压制;特别是1966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芜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3、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容易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外语才能看到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当时的环境中会当成里通外国,被认为是敌特分子。实事求是地讲,建国后的30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不堪回首的。

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有这样一些特点:1、国防先行,民用落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原子弹、氢弹和发射卫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对于奠定我们当时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2、研究立项可能不少,能产业化应用的不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没有激励政策,院所和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3、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52-1959年。我们从愿意为新中国提供帮助的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军工等重工业部门。第二次技术引进是1963-1966年。这次引进是在我国与原苏联关系非常紧张,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主要引进补缺门的关键性生产技术,引进规模小,但影响大,引进重点开始由重工业转向解决“吃、穿、用”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引进了一些中小型项目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是1973-1977年,这次引进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其背景是建国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从国外引进有关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引进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的特点是: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项目占首位;引进规模是前几次中最大的;所引进的技术装置,具有大机组、大系统、高速、高效、自动控制、热能综合利用程度高等特点。在20世纪国外新一轮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学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步中,1978年时,除了较少的项目,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空白。虽然建国后,我们也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但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世纪初的10%提升到了50-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为8.24%,1965-1976年间更是仅为4.12%。因此,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相比,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科学技术进步非常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四)工业化超前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很弱

同类推荐
  • 大名师范志

    大名师范志

    大名七师党组织建立后,以扩大“读书会”名义吸收更多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组织他们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黑暗势力,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至1927年1月,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校内又发展10多人,其中有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等。此时,赵纪彬、刘大风和李大山三人到北京,经李素若、刘伯庄联系,找到了中共北方区委、汇报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工作,并提出去武汉学习的要求。
  •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向那些具有常识的读者揭示了国内外盛行的阴谋论的历史、沿革;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思辨,指出了各种阴谋论长盛不衰的原因;并指出阴谋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不可证伪性和妖魔化。由此希望读者能更加理性地思考,不被妖魔化的思维所裹挟。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怎样看到怎样做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怎样看到怎样做

    本书的重点不是探讨理论上的问题,而是明确实践上的问题。本书从七个方面讨论并明确了“怎样做”的问题:一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必要条件;二是牢记自我角色,强化党员意识。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三是认清重大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动力源泉。等等。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明确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切实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做守纪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特别是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以党章和党中央颁布的相关条例为依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行为规范进行了解读。根据党员行为不同性质,本书分别设专章对政治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经济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讲解,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本书可以帮助广大党员进一步加深对党员行为规范的了解,提高认识,规范行为,牢记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热门推荐
  • 微型小说·智慧珍品(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

    微型小说·智慧珍品(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

    一位机灵的崇拜者突然闯进著名演员库兹金娜的化妆室,疯狂地吻起库兹金娜的皮靴,女演员被他的行为惊呆了,当她清醒过来时,崇拜者和皮靴却神秘失踪了;通往天堂的道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每个人在转变处都有不同的表现,虽然不管什么错误最终都能得到上帝的宽恕,表面上殊途同归,但结局去不相同。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2010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论文集

    包括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音乐创作、理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
  • 异界禁忌传说

    异界禁忌传说

    他是禁忌的存在....任何传唱的人,杀无赦....那满腔热血少年,如何剑荡异界河山,千年寂寥守候,换来的不过一场落寞,他能冲破世间的枷锁冲出天地么?且看此书为各位带来一个全新的异界之行。
  • 傲世狂妃:狠帝绝爱

    傲世狂妃:狠帝绝爱

    “阿璟,只要你说一句,天涯海角,我跟你走!”“阿璟,你可不可以嫁给我?”这辈子,他最想要的就是将她扑到,让她为自己生儿育女。可惜她太厉害,他吃到了也没能咽下去……后来,儿子大了,他的阿璟却在北边逍遥的跟着小三过日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次,他绝对要将她扑到!“阿璟,轻点,相公受不住!”“嘁,你就这般无用?”“不是,阿璟,”他连忙拉住她,“来,相公一定会好好伺候阿璟的!”……
  • 通天神巫

    通天神巫

    巫者,天生神力,感应天理;巫者,心怀大善,教化世人。且看一个莫名其妙被逐出家门的少年,如何披荆斩刺,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如何在魔女、妖女、圣女等万般诱惑下保持真我,如何踏上通天之路。
  • 新编大众菜谱

    新编大众菜谱

    《美食天下(第1辑):新编大众菜谱》中还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选料广泛,老莱新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味型翻新,菜点交融,南料北烹,中西合璧。只要您掌握了基本技法,就可随意变化,其乐无穷。《美食天下(第1辑):新编大众菜谱》中内容科学实用、深入浅出、易学易懂。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川菜诗百首:用旋律找回记忆

    川菜诗百首:用旋律找回记忆

    历史上四川籍的文化名人,以及长期客居四川的文化名人,与川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司马相如、左思、李白、杜甫、薛涛、苏东坡、陆游、李调元、张大千、李劼人、黄晋临等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画家、官人,或用诗歌,或用锦绣文章给我们留下了川菜的精神元素。他们或者亲自下厨,或者自办餐厅,给川菜创制了许多名菜,给川菜留下了许多佳话,注入了许多文化的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