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3300000002

第2章 孙中山:中国第一位总统(2)

光绪五年(1879年),14岁的广州香山少年孙文第一次远离故乡,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和劈波斩浪的钢铁大轮船对一个晚清乡间少年所产生的影响,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从阴暗僵化的广东乡村走出来的孙文,漂洋过海,之后四年的侨民生活让他眼界大开,彻底褪去了身上的东方乡村气息,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思想,成长为了一个完全的西方政治的信徒。

孙文此行的原因,是跟随母亲杨氏去太平洋正中的檀香山(夏威夷)投靠哥哥孙眉。

当时的檀香山有着数以万计远赴重洋谋生的中国同胞,他们大多是中国沿海的穷苦百姓,自愿或者被贩卖到这座群岛上来做苦力,这其中就有孙文的哥哥孙眉。当时孙家也是家境贫苦,孙眉就选择了来檀香山做工,想来已经有八年了。由于他肯吃苦又很能干,先是在茂宜岛上垦荒,后来又经营了农牧业和商业,竟然从一个打工仔发展成了当地巨富,人称“茂宜岛王”。

接母亲和弟弟来岛上定居后,孙眉就安排孙文进入了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小学“意奥兰尼学校”(Iolani School)学习。孙文在这所小学学会了流利的英文,并瞪大眼睛听进去了新旧圣经、酸碱反应、天体运行和选举开会等国内小伙伴们不可能听到的知识。在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方科学和政治理论占据了小孙文的头脑。

当时檀香山的社会氛围对孙文思想的形成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十九世纪末期的檀香山群岛,处于专制君主统治刚被推翻、民主共和制度肇建的动荡岁月之中,美国势力不断渗入,直至兼并檀香山为本国的夏威夷州。身处其间,孙文对檀香山的政治变换耳濡目染,各种政治宣传、近代思想、思维争辩如过江之鲫在他眼中鱼贯而过。所有这些对孙文确立自身的政治思想体系,走上政治之路,影响重大。

尽管孙文是中国的革命先驱,但是西方思想体系在他的头脑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进而影响着他之后的决策和作为,这都和孙文早期的这段侨居的经历有关。

檀香山是华侨聚居地,孙文在此成长,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褪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色彩。难怪很多年后,已经改名为孙中山的革命领袖的孙文,总结革命经历时感叹道:“华侨乃革命之母。”

孙中山的这句话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首先,孙中山成长于海外华人社会,政治思想也是在华人社会中酝酿成熟的。华人社会的政治思想的根子是西方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这一点想想当时侨民的生活际遇就不难理解。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穷苦百姓到海外讨生活,干的是最脏最苦、收入最低的活,却没有丝毫社会地位,政治上还受歧视。他们很自然地反思原因,进而感叹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保障华人的利益。祖国为什么会落后呢?海外华人最先把“国家”和“政府”剥离了出来,将“国家”的落后归咎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原始的革命思想萌芽了。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群体进行反思后,头脑里造反的思想日益浓厚,成为了革命的主体。4孙中山就是这一土壤培养出来的革命种子。

其次,华人群体为革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孙中山等人的生活资金和革命经费基本靠海外华人捐助。比如革命党人在香港的庞大开支就全在本地募集,香港著名华人富商李纪堂、李煜堂等人就是革命党人的幕后金主。孙眉为了支持弟弟的革命事业,也慷慨解囊,最大单笔捐助超过十万美元,几年之后即告倾家荡产,破产离开美国。当然,掩护、资助革命党人的主体还是最广大的默默无闻、生活拮据的普通华人劳工。

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华人华侨的确是近代革命之母,哺育了孙中山等革命之子。

西方文化为孙中山打开了眼界,点燃了思想的火花,但同时也让孙中山养成了用西方的政治思维和眼光看待中国政治和人心的思维习惯,由此造成了孙中山在了解中国国情、动员国内力量等方面的举措出现了欠缺甚至是错误。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这样评价孙中山:“在革命生涯中充分利用了他和外国的接触,而在领导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方面则无成就可言”。孙中山对国情认识不足,常常过于乐观估计形势,作出错误决策,败给中式政治思维的对手。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1883年,孙中山被孙眉紧急送回了国内,原因是经过了四年西式的教育,此时的孙中山表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化的倾向,这是哥哥孙眉所不允许的。两年前,也就是1881年,孙文小学毕业后选择了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读中学,读书期间产生了献身宗教事业的念头。孙眉看弟弟的苗头不大对了,赶紧把可能“洋鬼子化”的弟弟送回老家。由此,近代历史少了一位可能的传教士,却多了一名革命者。

其实,此时为时已晚。孙文的思想已经形成,在回翠亨村后,已经西化的孙中山与晚清的乡村社会格格不入。我们猜测他当时有两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一个是重拾传统习俗和儒家文化,回归中国传统;另一个是用西式思想与僵化落后的故乡环境作斗争。而孙中山选择了后者。他想用西式思想改造落后的故乡和乡亲们。他向小伙伴们讲述檀香山的见闻、欧美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孙中山描述的世界还真的成功吸引了一个发小,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革命志士陆皓东。陆皓东钦佩孙中山,两人交往日益密切,并一起抨击乡间的黑暗愚昧和迷信。后来,这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大,最后把村庙北极殿中的神像都砸毁了,用实际行动反对陋习。结果,本地的豪绅地主一起发难,使得孙中山和陆皓东在家乡难以立足,只好避往香港。

在香港期间,孙中山和陆皓东干脆一起受洗加入了基督教。孙中山后转学到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常和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互相讨论,大谈反清。孙中山自述在这几年间,“每于课程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间而符合者,在香港只除少白、尤少纨、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则陆皓东而已。若其他只交游,闻吾言者不以为大逆不道而避之,则以为中风病狂相视也。”

孙中山在香港的经历中,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就是他的“文凭疑云”。孙中山被人称为“孙逸仙博士”,并签名“Dr.Sun Yat-sen”,那么他的“博士”学位究竟从何而来呢?孙中山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1887年至1892年在何启博士创办的香港西医书院(今天香港大学的前身)学习。官方资料说,孙中山由该校教务长康德黎博士颁发毕业证书,并因为成绩优异(官方资料说是第一名,也有说法是第二名)获得时任香港总督威廉 罗便臣亲自颁奖。

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当时西医书院还没有获得政府立案,还不是正规的高等学校,根本就没有颁发博士学位的资格。严格地说,这所学院所颁发的医生资格都是令人怀疑的;第二,西医书院1892年的毕业生只有两个人:孙中山和江英华。在只有两个毕业生的学校,孙中山可不是要“数一数二”了吗?当然,最可行的解释是:在英文中“Doctor”有“博士”和“医生”的双重意思。西医学校毕业的孙中山签名“Dr.Sun Yat-sen”是可以的,但应该被解读为“孙逸仙医生”,而不是“孙逸仙博士”。后人评价历史人物,通常爱屋及乌,喜欢粉饰拔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孙中山毕业后,无法取得香港行医执照,只能辗转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青年孙中山的行医经历不太如意,受到了澳门葡萄牙医生和广州中医们的敌视和排挤。尽管后来官方资料说孙中山医术高超、服务周到,诊所门庭若市,但孙中山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曾经被葡萄牙医生赶出澳门,还一度寄居在广州朋友家中。事实上,孙中山的志向不在医人而在医国。

如此同时,孙中山对现实也感到越来越不满,试图寻求富国图强之道。他首先想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没有人一开始就热衷血淋淋的武装暴动。孙中山认为国家富强之道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于是决定给当权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

一介默默无闻的布衣竟敢给当朝大员上书,真是需要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这种精神在孙中山而言并不缺少。1893年,孙中山拿着《上李鸿章书》的草稿,拜见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王韬5。王韬是提倡改良的先辈,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希望太平军能改良国政,结果遭到清朝通缉。长年的逃亡生活和醉心酒色鸦片的日子让王韬的身体很差。他本已对国家改良大事失去了兴趣,然而现在,他胸中的政治抱负似乎又被孙中山这个不怕老虎的初生牛犊重新激发了,欣然提笔为孙中山修改了《上李鸿章书》。

1894年2月,孙中山、陆皓东经上海到天津上书李鸿章。结果,包含着老一辈思想家和新生力量主张变法改良的上书,交上去后就石沉大海:他们连李鸿章的面都没见着。李鸿章不接见孙中山等人的理由并不难理解:孙中山当时本来就是个冒昧来访的无名小卒、粤东布衣,怎么会引起李鸿章的重视呢?如果每个人求见,李鸿章都接见的话,那他每天就不需要办其他事了。更重要的是,当时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李鸿章正在为调兵备战和应付朝堂上的党同伐异忙得焦头烂额,也确实没时间和一个年轻人讨论改良的问题。不曾想,李鸿章合情合理的拒绝,在不经意间断绝了血气方刚的孙中山、陆皓东报效朝廷的心思,把他们推向了王朝的对立面。

上书失败后,孙陆两人从天津到北京游历。当时前线形势危如累卵,慈禧太后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大肆操办自己的六十大寿,还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不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输给蕞尔小国日本,朝廷决定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耳闻目睹了一幕幕丧权辱国、国事腐败的事件,孙中山和陆皓东深受震动,又报国无门,于是怀着惆怅愤懑的心情,回南方去了!

自上而下的改良不成,孙中山遂尝试按照西方的思想和模式,建立政党组织,发动起义。

在这里,我们要先说说孙中山性格的另一方面。

从照片上来看,孙中山给人文质彬彬、儒雅的绅士印象,当然这是西方文化熏陶的结果;但是,人们大概忽略掉了在照片上看不到的另一面形象。如果孙中山没有天生冒险勇武的精神,那么让一介文弱绅士去组织血淋淋的革命也实在难以想象。

孙中山毕竟是生于长于广州的中国人,身上的广东地域色彩是不可能连根拔去的。他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香山”县因为有了孙中山,现已改名“中山”市。一字之差,体现了孙中山的重要影响),开风气之先,又毗邻港澳,人们的思想相对活跃。同时,此地背山临海,土地贫瘠,算得上是传统政治视野里的穷乡僻壤。这样的环境容易出剽悍冒险的另类分子,比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就多次承认同乡洪秀全对自己的影响:“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也。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至于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实行,且功效较俄国尤大。”***也认为太平天国的造反精神对孙中山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天生的“反叛”精神,让孙中山走上了组织武装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返回檀香山,组织爱国华侨,成立了兴中会。

孙中山草拟了兴中会的章程,直斥清王朝昏庸误国,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宣称该会要“振兴中华,挽救中局”。这个在简陋的木板楼里成立的政治团体,被后人赋予了划时代的意义,其实当天不过是二十多个赞同孙中山主张的华侨,聚在一起成立的小团体。当时的孙中山还不足而立之年,只是团体骨干,并非首领。在场华侨推举的兴中会正副主席是刘祥和何宽。

后在兴中会虽然扩大到了120多人,但其中大多是爱国的富裕华侨。这些人虽然有变革社会的欲望,但苦于身家顾虑太重,并没有采取什么激烈的实际行动。兴中会的革命只停留在了口头上。不久之后,首领刘祥即退出了兴中会。兴中会最终没能在檀香山发动名留史册的活动。

兴中会势单力薄,没什么作为,孙中山就决定离开檀香山,返回香港发展力量。他找到发小儿陆皓东,又联络了同样有反清思想的陈少白、郑士良等人,计划在香港、广州等地发展兴中会的分支机构,又联合了香港本地的反清政治团体辅仁文社,共图大业。

辅仁文社于1892年2月13日在香港成立,成员都是香港华人,首领叫杨衢云。杨衢云曾担任英国商行的经理,英语流利,社会阅历也丰富。当时反清势力只是朦朦胧胧地要求推翻清王朝,对于之后政局没有明确的规划,当时很多人还赞同君主立宪,认为换一个开明的君主就可以了。而杨衢云明确指出要废除帝制,建设共和国。孙中山来找他谈合作,两人一拍即合,杨衢云满口答应。1895年2月,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在香港合并,成立兴中总会。杨衢云被推举为兴中总会会长。

两会合并后,决定在10月10日举行广州起义,起义成功后建立合众国,推举杨衢云为合众政府大总统。在名噪一时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幕:兴中总会的起义谋划停当后,杨衢云提出一个问题,日后的共和国由谁来担任“president”(总统)。孙中山背对着杨,轻声说,当然是你了。杨满意而去。这是符合当时的情况和杨衢云的性格的。

兴中总会的成员大多是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也有部分反清的会党分子。他们态度激进,愿意采取实际行动。但不论是杨衢云,还是孙中山,都是西方政治思维训练出来的革命者,对于如何在传统的中国发动起义并不懂。积极乐观又带有广东剽悍乡风的孙中山,谋划了一个洋溢着美国英雄主义情结的计划:革命者偷渡去广州,联合广州的江湖好汉,共约三千人,在广州城内四处放火出击,一举占领广州,然后占据广东,图谋大业。孙中山对革命者的能力很有信心,对起义前途很乐观。陆皓东还热切地设计了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军的军旗。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著名的广州起义的计划。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精选了达尔文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精选大全集

    不过,来讲述我人生的故事。,是永不褪色,永远生动的,虽然这些画面只是片断的、零碎的,写下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命历程,有些回忆在我的大脑深处。为了避免文章冗长乏味,回忆真是一件让我惶恐不安的事情。当我提起笔来,我只是节选了一部分最有价值和最有趣味的情节,真的感觉到童年往事如同笼罩在我身上的薄雾一般,模糊而飘渺。当我要把它掀开时,才发现其中有很多细节已经变得混沌不清了。因为童年早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很难分清楚回忆中到底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幻想。但对于我的生命却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 刘邦十讲

    刘邦十讲

    史学大师汤因比将汉高祖刘邦与西方的恺撒大帝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人类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历史的相似之处,总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流转着和重复着。历史的声音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深沉的元素。刘邦的一生是平民与贵族较量的一生,也是大用关系资本论的一生,玩弄手腕、实用至上,他虽然看不起读书人,却仍能将其为己所用。所有的一切支持着他走完了从平民到皇帝的路程,终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强汉的雏形。但是,这样的成功却为瘸世诟病,究其根本乃是他的无赖本质。换个角度考量,“无赖”正是他灵活机智的反映。历史上的帝王如不能为此,似乎成就大业难矣。这就是真实的刘邦。历史的真实和刘邦的真实构成了汉朝起始之时的景象。
  •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本书用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在外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努力向前!解读名人,穿越时空,遍览那一幅幅生动、精彩的人生图景!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奇。作者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味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孟小冬、潘玉良等知名女子的人生情感故事,或凄婉,或无奈,或哀怨,或浪漫。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热门推荐
  • 厉王的嗜宠王妃

    厉王的嗜宠王妃

    楚悠然,二十一世纪的孤儿,一次意外,穿越到异世时空和她同名的楚悠然身上,醒来时,却身陷崖底,崖底奇遇,十年后,成了各国家喻户晓蝴蝶神医,凭着儿时记忆,找到家人,只为了解当年坠崖…的实情……他,龙玄国的三王爷,龙御天,冷酷无情,性格阴晴不定,让人难以捉摸,一朝相识,他深深的爱上了她,他宠她,爱她,只为捂热她那颗冷淡而善良的心。彼此相爱的他们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为了完成使命,为救出母亲她决然的给他喝下了忘情药剂,
  • 陛下——本宫来自现代

    陛下——本宫来自现代

    成为公主并不是她所愿。处处凶险不说,稍不慎就被人利用。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他——琅琊国的主宰,女人对他来说,只是开阔疆土的垫脚石他——大殷国的六王爷,曾经叱咤风云,杀人无数,成为江湖上人人得而诛之的魔头,生命在他眼里只是个数字.他——番邦储君,亦正亦邪,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心思缜密。他——碧水宫主人,手握天下无数死士,翻云覆雨只凭喜爱。在这个乱世之秋,没有谁对谁错,爱情显然已是过眼云烟的无用之物.然而,一位崛起的柔弱女人却让这几个手段狠辣,心机深沉的男人而深深着迷。难道她有什么特别?。。。。。。。。。。。。。。。。。。。。。。。。。。。。。。。。【片段一】“你以为自己干净?,你勾引琅邪王在先还被人扔出来,有什么资格说我?”大公主趾高气昂的叫嚣。某人掏掏耳朵竟嘿嘿一笑:“其实呢,这是个误会,我不记得了,按照我的逻辑,不记得事统统不是i我做的,这么说应该明白吧?”。。。。。。。。。。。。。。。。。。。。。。。。。。。。。。。。【片段二】“妈咪,我到底从哪里来的?”书桌后头一个长相邪魅的小正太仰着脸好奇问。“你是我肚子里来的啊!”女人一边数钱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那我爹地呢?为什么我没有爹地?”女人歪头想了会,咬牙切齿。“你爹地死了!”砰——门开了。小男孩一脸怒气。“听见没有,我妈咪说我爹地死了!”砰,门紧紧关上。门外几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怒火冲天。。。。。。。。。。。。。。。。。。。。。。。。。。。。。。。。。【片段三】“妈咪我们怎么办?我得到情报说,那几个坏男人要攻打我们啊!”小男孩一脸惊恐。"他们精兵无数,怎么办才好?”众人也跟着惊慌。兵临城下,一场恶战近在眼前。女子不慌不忙道:“我现在不能紧张,也不能激动,要不然动了胎气,随时会流产的!”此消息一传出,城下精锐立即退兵五十里。【片段四】“妈咪啊,他们脸色好像不好哎。”“不好?有多不好?”某女跳起来紧张问。少年抓抓头:“妈咪,我刚才给你使眼色你都没看到么。。。今晚跑路吧!”友情链接:【shit别叫爷娘娘】十分好看哦,男穿女。
  • 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七分养三分治文化养生经

    探寻博大精深的国学养生之道;体会经典古典文学中的养生奥秘;思考饮食文化中的养生结晶;品鉴本草巨著之养生妙方。让文化中的千年养生密码成为你身边最可爱的健康大使.最理想的养生方式,尽在本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名人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名人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
  • 美人多谋

    美人多谋

    力挽狂澜。那让她生不如死的曾经,她的生活,还是杯水车薪?当一切都改头换面,拼得一己之力,也要护住如今拥有的一切前世捉襟见肘,方如萱决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将成为昨日梦靥。如今,重生在家破人亡的前一刻,她要富甲一方。
  • 代嫁贵妻

    代嫁贵妻

    她穿越到一个封建的家族里,本应该是好好的官家小姐,却被打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好不容易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前世所学的医理知识捡回条命,却要面对亲娘的落井下石,嫡母的一再陷害,还有嫡姐再而三地抢她的好姻缘。泥菩萨都要被激出三分火气。是见招拆招,还是一一还击回去?当然是巧计连连,要一步紧跟一步的还回去!但是毕竟人单力薄,敌不过整个封建制度,当她被逼要嫁给一个快要死了的老家伙冲喜的时候,她不得不违心地选择代替妹妹嫁给安平候府三公子——一个患了怪病的哑巴。成亲当天,候府世子爷仍顶着那张迷死人的笑脸来替弟迎亲,终于熬到洞房的时候,世子两眼放光,拿起称杆就想挑了盖头对新娘子的美颜先睹为快,孰料一只杯子横空飞来,热水烫得他手指立即起了泡。回头一看,他的哑巴弟弟穿着大红喜服正笑嘻嘻地大摇大摆走进来,一把挡在新娘子前面,斜着妖娆的眼睛对他说着唇语。“既然是大哥为我做的媒,就应该知道规矩。若是大哥也喜欢她,总也得要等我死后才能将她转房不是?”
  • 相公的倒霉妻

    相公的倒霉妻

    莫南烟,朝京第一剩女,年过二十还未出嫁克死未婚夫,自许配的三位公子均无端退婚后,当朝京人都以为她再也嫁不出去时终在快二十岁生日时,皇帝下旨赐婚给青楚的韩王之子白洛飞朝京人民集体松了一口气盲婚哑嫁,二十一世纪的女性怎么能从韩王之子白洛飞,懦弱又好色,怎么配得上自己花银子买假海盗劫持自己,眼见自由在望谁知假海盗变成了真海盗。。。。。。嫁不出去的女人要塞给自己,白洛飞这口气怎么能咽得下去传闻那女人人不但长得丑,性格更是古怪取回家不是笑话吗?装痴卖傻已经很久了,这次可装不下去了。。。。。。感谢卫给偶做的视频,某夜自己看过之后,都暴汗不已,亲们一定要去看看,实在是.........反正偶是超喜欢.推荐自己的文:《丑妃无敌》:丑女不丑,帅哥很帅《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