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是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统一整体。系统思维是系统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结合而产生的现代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法是指导人类对自然和事物主观能动性思维认识的方法,做任何一项工作、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都应从系统整体出发。它所考虑的工作面宽,视野开阔,便于我们从全局上把握事物发展大势,不至于顾此失彼;它要求人们注意调节各方面、各阶段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相互之间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系统思维方法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法是指按照系统的观点,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抓住研究对象和事物过程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庐山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形象地揭示了系统思维的价值:要想如实地把握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必须变换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位。系统思维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开放性
任何系统都是开放而不可能是绝对闭合的,它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必然要进行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否则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系统,如果让它与外界隔绝,切断一切人流、物流、信息流,它就会变为一座死城。在现代社会,决策者所处的系统层次越高,决策的问题越宏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背景越复杂、越广阔,对决策者科学思维开放性程度的要求就越高。
(2)互动性
互动性,即任何系统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都具有关联性,是一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使用的联系之网,彼此激荡,双向驱动,产生连锁反应和“共振”。系统犹如一个大水池,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就像往大水池扔进一块石头,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3)平衡性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体,从空间上要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从时间上要保持与时代的平衡发展,与时俱进。所谓生态社会学、生态行政学,其着力点就是研究社会各要素、政府管理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发展,使其求新、求进,保持新陈代谢的机制。正如心理平衡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一样,系统的平衡性、协调性是系统发展的必备条件。
(4)立体性
系统思维的立体感很强,是一种多路思维或全方位的整体思维,思维的结果不是对事物一维、单面、单角度的把握,而是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关系的结合。它是以整体为出发点和归宿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思维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背道而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予以避免。
第一,本位主义的思想方法。本位主义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其结果必然妨碍整个大局,最终也妨碍了局部。在实际生活中就是指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狭隘利益出发,割裂系统,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不顾别的部门、单位或他人的思想方法。实践中许多破坏环境、加剧污染、危害大局的行为,往往就是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怪。
第二,极端主义的思想方法。它的特征是忽视事物是由多层次、多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往往只简单地看到事物的一极。在处理问题时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甚至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工作指导上,习惯于“单项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常常在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中打转转。表现在工作方法上,不懂得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两种以上的方法,不会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法,不善于综合配套,循序渐进,游刃有余,缺乏弹性与包容性,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引发其他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系统思维方法,让它成为本位主义、绝对主义思维方法的克星。
2.系统思维遵循的四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把对象作为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研究整体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是系统思维方法的基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特定功能的有机系统,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它具有非还原性与非加和性。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原则,正是着眼于系统这种整体特性,立足于整体,分析其部分及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深刻理解。换言之,就是要放眼整体,总揽全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处理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2)动态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人们在研究系统时,把系统看成动态的“活系统”,而不是看成静态的“死系统”,同样是系统思维方法的基础。实际存在的系统,由于其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系统状态要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在研究系统时,应当把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统一加以研究,以把握其过程、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
(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又称整体优化原则,是系统思维的目的和要求。最优化原则,就是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目标服从于总体的最佳目标,从而达到总体的最佳化。
(4)模型化原则
模型化原则是指人们在研究复杂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模型,借助模型定量描述系统的联系和规律,是系统思维方法的手段。随着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借助计算机,做出各种模拟。例如,星体内部温度的推测、可控反应堆温度场分布、航天飞机飞行和返回时的复杂流场等,以及核反应堆在地震等特种条件下的安全性分析。只有运用模型化研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总之,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在动态中综合把握系统内、外各种联系,进行系统的模拟仿真,实现系统的最佳化目标,是系统思维的最基本的特点。
3.系统思维的方法技巧
(1)整体性方法
整体性方法就是把客观事物看做一个由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出发,从组成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中分析研究系统整体的本质规律。系统的整体之所以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就在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通过互动作用和循环作用,能够产生系统的整体性、系统质。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有序结构,改变了要素在分离状态时的某些属性,形成了整体功能。整体思考就是要分析部分与整体的联系特性,结构组成的合理性和协调的顺畅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离开了系统整体和要素间的协调配合,各要素就难以发挥作用。整体性方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凌驾于整体之上。
系统思维必须强调对思维对象的整体性思考,它要求人们在提出或思考问题时,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系统整体的要求;在处理系统中的某个要素时,也不能仅仅孤立地考虑某个要素,而要把它同其他要素联系起来,同系统的整体联系起来进行通盘思考,并要格外地重视系统的整体效应;要树立整体化思维观,增强整体化意识,因为宏观决策的整体效应,绝不是微观的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微观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整体性方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2)结构性方法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的组织、机制、序列、层次和秩序。结构思维法就是依据系统结构功能原理,有意识地对系统结构进行设计、调整,以保证特定系统功能,提高整体效应的思维方法。系统通过一定的结构实现其具体的组织特性和整体功能。系统功能是系统内部子系统综合作用的外部表现,也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结构决定功能。系统要素发生数量变化、性质变化或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功能的变化。为了在思维中更好地描述和测量系统,就不仅要思考系统的组成要素,而且要着重思考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思考“关系”,实质上是对系统进行结构分析的同时,进行功能分析,并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去把握系统的整体效应。这是思维把握系统的关键所在。
对系统结构进行有效控制需把握好三点:第一,当系统结构处于优良状态时,要注意保持,防止它向不良方面转化。第二,当系统结构处于不良状态时,要促使它向优良的方向发展。第三,当整体需要调整时,就要随着形势、条件、环境、任务等客观情况的变化,根据结构的需要,改造、调整或设立新结构、新系统,使系统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组织合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4)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5)层次性方法
层次性方法就是通过探索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本质和地位,进而探求系统整体运动规律,将系统按合理的层次展开,以求得整体最佳效能的思维方法。层次思考需要全面掌握信息,把无序的、游离的、混杂的信息思考加工成全面的、有序的、分层次的信息,形成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清晰思路。加工信息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好多与少、粗与细、简与繁的分寸。还要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进行统筹安排。另外要把握好三个重点:第一,设置机构层次要合理。它直接关系到机构的整体效率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依赖和制约。第二,严格实行层次管理操作。首先是管理幅度要适当,管理幅度的大与小和任务的轻与重、急与缓、难与易都有直接关系。其次,要以系统的顺畅运转、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佳发挥为原则,做到层次分明、责任清楚,不越俎代庖。第三,各层按级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确保目标实现。
(6)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的每一步都是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结合。
系统分析法。就是在思维中把思维对象置于它直接隶属的大系统之中,然后对其诸要素的联系作出系统描述的方法。如何进行系统分析呢?第一,应把思维对象置于它所实际隶属的系统的诸多关系中来思考,系统分析要以系统的存在为前提。如果脱离了系统中诸多关系去思考问题,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整体效应。第二,应全力找出思维对象的系统属性。思维对象的系统属性不同于其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在不涉及对象所实际隶属的系统条件下,对象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及其作用等。一般来说,系统属性比其自然属性复杂得多,一时难以掌握。
系统综合法。就是在思维中把握了系统要素的前提下,通过对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思考,把系统诸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综合分析,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着力于思考系统诸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理解和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系统的性质。第二,对多种综合结果作出合理的最优化选择。在系统性思维中,把诸要素按照不同的方式综合起来,可以产生不同的综合效果。依据最优化选择的规律,主体在思考系统时,就可以能动地把系统整体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整体的功能和最佳目标,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综合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首先循序站在不同的角度,巡视对象的各个侧面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然后,站在对象的基点上,环视对象与周围各个方位(角度)上的事物的联系。
五、博弈方法
“心理揣摩,实现共赢”的核心是博弈。博弈思想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军事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在体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甲乙双方各出三个人进行摔跤比赛。甲乙双方的领头人不是让自己的队员随意地同对方某一队员较量,而是先了解清楚对方三名成员的实力,并把对方三名成员的实力同己方成员的实力做客观对比,然后作出决定:谁打头阵,谁在中间,谁压轴,以自己的弱者去对付对方的最强者,以自己的最强者对付对方的次强者,以自己的次强者对付对方的最弱者,保证二比一稳赢对方。
目前,博弈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海底勘探、石油开采、军事对抗、气象预测、领导决策等。
1.博弈方法的含义
博弈方法又称“决策论”,是研究策略博弈的数学理论。它以组合论、概率论和统计学等数学方法分析竞争(包括比赛、抗争),使动态系统在复杂的情况下,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由于竞争双方都在进行策略博弈,所以这种竞争的结果不仅依赖于自己的抉择和机会,也依赖于参加竞争的所有的人的行为。合理地进行这些相互依存的战略策划,就是博弈方法的主题。科学的博弈理论是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博弈论更加受到重视,也更加科学化。博弈论沿着纯数学理论和实际中的研究方向迅速发展,在人类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进行的对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同控制论密切结合起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某些动态系统之间存在的冲突情况。
博弈中,双方各自希望获胜,都在进行数学推算和心理揣摩。有时推测正确,赢得胜利;有时推测错误,就失去成功。所以,博弈不是单方面的想法和行动,而是对立双方之间的互动,是双方各自作出科学、巧妙策略或对策的数学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