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典的解释,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一般由国家银行或国家指定的银行发行。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可代替足值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很显然,纸币其实就是货币发挥自身功能的一种符号,就纸币本身来说,它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在生产纸币的过程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比如,大家可以用五千元人民币到商城去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但许多人未必知道,在购买过程中,红色的人民币钞票其实是原本金属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并不意味着生产出来 50张红色的一百元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虽然生产这 50张人民币的确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但这 50张纸的价值与这台笔记本电脑所具有的商品价值比起来,可谓是微不足道的。应该说,纸币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
再如,古代的人会用两头牛去换十只羊,这种叫做兑现。现代社会中的人用五千元纸币去换十只羊,则不是兑现了。因为当人们换回两头牛后,要么可以进行耕作使用,要么可以饲养,立即产生了实际的价值。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五千元纸币就不能马上去产生实际的价值,必须还要交换他想要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使这五千元有价值。因此,就纸币本身而言,没什么太大价值,如果失去了它自身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堆废纸而已。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年代,人们使用金属货币交换的过程中,都是十分看重金银的成色和是否足值,换句话说,比如我是一个卖粮食的,我今天卖出了十石稻米,而买稻米的人给了我五两银子,其实我会比较关心他给我的这五两银子是不是真的能够和我这十石稻米的价值相匹配。但是,金属货币,比如金银或者铜,在交换过程中总会有磨损,并且在铸造金属货币过程中,也会使金属受到损失。因此,在交换过程中,开始出现了不足值的金属货币,这时人们只关心他能否按铸币的名义含量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它是否足值了。基于这个现象,纸币就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和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因此纸币逐渐取代金属货币,成为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货币工具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多数国家已先后放弃了金、银本位制,实行信用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它是国家发行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银量。因此,纸币成了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在人们交易过程中可以偿付的工具。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发现,纸币其实和以往的金属货币已经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了。而觉得纸币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制度了。因此,纸币不像金属货币那样,可以足值地表示商品的价值。那么纸币为什么可以在不足值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其支付功能呢?回到最开始的那个小案例当中,为什么当你拿着五千元的人民币,即 50张百元钞票就可以换回一台电脑。就电脑的各种零部件的生产过程而言,试问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其所包含的人类劳动要远比 50张纸要更有价值,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会如此遵循这一行为准则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国家的法律的作用。
就拿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来看吧,这个法律的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第十八条又规定:“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可见,纸币在当前能顺利实现支付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如果从纸币的价值符号来看的话,其实纸币也是一种价值符号。当你在用五千元人民币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其实这五千元无法衡量电脑的真实价值,而这些百元大钞恰恰反映的是金属货币的价值,而不是制造这 50张纸的价值,这样我们看到的 100元、50元的钞票,会认为它的购买力很大,但这只是因为我们透过纸币看到了它背后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能力而已。也就是,说纸币是价值符号,是说它本身没有价值,却具有让人们能透过它看到它背后的金银的价值。
所以说,纸币既是一种货币符号,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