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觉得有点奇怪,深居母亲腹内的胎儿对于外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怎么能接受教育呢?是的,到目前为止,即使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无法使安居母亲子宫内的胎儿直接接受教育。中医学中广义的“心”、“神”,指的是人的感觉、认识、精神、情绪,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大脑旧皮质的功能是相通的。婴儿出生前形成的大脑旧皮质,是婴儿出生后大脑新皮质形成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发育得好,新皮质的吸收知识及形成能力、智慧的功能才得以发挥作用。大脑旧皮质发育得好,是造就孩子良好性格、优秀个性心理品质、良好的素质及发达的智力的决定因素。没有大脑旧皮质,人的情绪就不能稳定,接受知识的脑的新皮质就不能充分发育以达到应有的水准。胎儿时期形成的大脑旧皮质,会使母亲和其腹内宝宝的心紧紧相连,使之能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动,能够接受父母之爱。因此,我们只能顺应胎儿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其“修路搭桥”,为他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好环境,即父母健康的身心,优美、舒适、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母亲平和、安乐的心境。使胎儿的感觉器官——大脑旧皮质能受到良性的刺激,为孩子拥有智慧和好性情的未来奠定基础,以便孕育出健康聪明的下一代。这就是胎教。
胎教是集优生、优育、优教于一身的学问。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经过良好胎教出生的新生儿,在听力、记忆力、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效果。
正确对待胎教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我们当初积极胎教,又是唱歌又是听音乐,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生出个神童来。”言语之间对胎教颇感失望。
我们认为,任何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一定的希望,这是很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上述这些父母对胎教抱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要知道,胎教的目的只是使未出世的胎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为出生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胎教不是孤立的,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每个人的身体各有差异,自身修养的水平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以及对胎教实施的程度不同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胎教的不同结果。您不妨仔细看看您的婴儿,他那可爱的小脸,动人的表情,机灵的神态,无处不显示出您和您爱人的长处。实际上,只要您的孩子继承了你们夫妇双方的全部优点,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完全能够说明你们的胎教是成功的,你们的孩子是优秀的,为什么偏偏非神童不可呢?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从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具体情况出发,放弃对胎教的奢望,实事求是地看待胎教。这样,您就绝对不会感到失望,而只会使您和您的家庭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您胎教的产物——那个令人满意的孩子,也将在甜蜜无比的气氛中幸福健康地成长。
胎教的可行性
说起胎教,有人很容易地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东西,认为胎儿在母体内什么感觉也没有,就连产科医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也认为刚出生的孩子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见,至多认为不同于胎儿的是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到人世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特殊检查记录设备仪器的发展,如B型超声扫描仪、胎心监护仪、胎儿镜的发展,使原先一无所知的有关胎儿的感知觉问题,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和受刺激后胎儿心跳和呼吸与胎动的变化乃至胎儿在子宫内喝羊水、撒尿与吃手的动作,都被观察或记录下来了。尤其有趣的是近几年来北京医科大学所属的北京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合作,用各种仪器设备实验与观察记录到胎儿可以听到外面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且在吵闹声音刺激下胎儿心跳加快,胎动增强甚至生气地踢腿,在轻柔舒缓的音乐下又由烦躁转为安静,胎心由原先的增快而渐渐减缓到原先安静状态下的胎心率上来,胎动也由受吵闹时的增强而减弱下来,直至安详地入睡。
国内外的实验报告,均说明了胎龄在4或5个月以上的正常胎儿,已经具备了人的一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视觉与触觉已经初步建立。这样,从前属于一无所知的胎儿能力范畴内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发现和得到正确的认识。
这说明4~5个月的胎儿不仅具备了接受教育的条件,而且符合胎儿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因此,胎教是科学的、可行的。
西方的胎教学
1000多年前西方用科学方法创建了“生前心理学”、“胎儿心理学”的理论,从而形成西方的胎教学。在胎教的过程中,最重视的是孕育胎儿的母亲的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胎教通过使胎儿本身直接接受各种刺激,并接受各种训练活动,主要是利用言语和音乐等听觉刺激信号,通过胎儿的听觉器官来促进胎儿的言语和大脑的发育;利用抚摸孕妇腹部的动作刺激信号去诱导胎儿的各种动作,促进其动作和大脑的发育。
英国心理学家克利福德·奥茨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音乐能帮助胎儿“治病”,使胎儿的心脏脉搏跳动更有规律,当胎儿的心脏跳动出现紊乱现象的时候,聆听音乐会使胎儿转危为安。
中医胎教学
远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胎教理论,这个理论的观点,与其后的现代西方“胎儿心理学”的理论完全一致,二者对胎儿的成长发育情况的说法亦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神意志活动能影响脏腑的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亲而影响胎儿。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的医著《千金要方》中描述了胎儿的成长发育过程:“儿在母腹中,受其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神入胃,十月百神备而生。”并提出了《逐月养胎法》,对孕妇的饮食起居做了详细指导,怀孕早期要“饮食精熟……无食腥辛”,到了妊娠中期宜“食稻麦,牛羊,调五味,食甘美。”《达生篇》中还强调,“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怀孕后苟不知戒,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
胎儿在母腹中并不是“两耳不闻宫外事”的。中国宋代名医陈自明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子在腹中,随母听闻”的观点,母亲心平神安、气血调顺则胎安,怀孕时“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若惊恐愤怒则气血逆乱,胎失所养则会发生畸形或流产,正如孙思邈所说的“不如此者,身不平尔”。
“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胎儿和母体是血肉相连的,母亲的营养、情绪、健康状况,不仅能改善自己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同时,影响着胎儿赖以生存的子宫内环境,如压力、温度、羊水中离子浓度等。孕妇的外界环境,除了直接作为物理因素作用于胎儿外,还能通过母亲的心理活动影响胎儿,带来好或坏的作用。这些正是东、西方胎教学融为一体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依据。
古代胎教学重调情志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妊娠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在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心理上同样也会发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的集中体现就是孕妇的情绪或称情志的变化。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祖国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消除恼怒,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怒火中烧,这样就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胎不安,久之,则孕胎必受影响。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孕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
古代胎教学忌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间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致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入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病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古代胎教学要节饮食
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的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动失常而使胎失所养。
古代胎教学提倡适劳逸
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小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当宜行动往来,使血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古代胎教学要慎寒温
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容易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攸关性命。”故要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古代胎教学要戒生冷
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
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身,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
我国胎教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学、音乐学、心理学及声学等专家教授从人体传声的实际测定到胎儿在各种声波下的反应的实时观测和记录,以及胎教时孕妇的营养化验监测与指导,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经过反复给不同孕龄的孕妇做子宫内声波的收集与测定,充分证实了人体可以透声。证实了环境里的各种声音(包括说话声、音乐、噪声等各种声波)随时都在透过孕妇的身体到达子宫传给胎儿。这项研究不仅从实验上证实了声学领域里的人体透声的有关原理,而且提出了孕妇“劳保”防护措施,指出孕妇和胎儿保健要防噪声刺激。同时,通过多次子宫内的实验测定与记录,在房间里放胎教音乐时,传入子宫内被胎儿听到的这种胎教音乐的声波,又被由置入子宫内的录音机收录出来并再次录成一盘胎儿实际听到的胎教音乐。
当前,胎教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胎教已开始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
国外胎教学现状
美国的胎儿大学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州妇产科专家范德·卡尔创办了一所奇特的大学——胎儿大学。至今,“学生”已超过800名。“学生”出世后几小时,就可以得到校方颁发的学士帽和毕业文凭。下面,我们简要地把这所极有意思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授方法告诉读者。
胎儿大学的课程设置
(1)语言课
母亲用特制的扩音器把字句向腹内胎儿一再重复。
(2)音乐课
母亲把一个玩具乐器放在腹部,奏出音符。
(3)运动课
让胎儿练习“踢肚游戏”。
范德·卡尔认为,这种胎教方法能使婴儿出生后学习更容易。并认为此法有助于胎儿智力发育,而使他们发育得更正常。同时可使他们在精神发育方面得以顺利发展。该学院还鼓励孕妇的丈夫参加育婴活动,不但是在胎儿出生后,而且也在妻子怀孕时期。
日本研究胎教的情况
在外国,重视胎教并于民间广为流传的首推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胎教学说便和人们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以各种方式传了下来。直到西方医学进入日本之前,“胎教”曾一度被误解成“迷信”。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借助于现代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一些医学专家及教育学专家,从胎儿医学、教育心理学和超前教育学等几方面,重新弄清楚胎教的科学根据和施教方法,因而成为世界上在学术领域中提倡胎教最为普遍的国家。
日本的医学专家,以胎心镜直接触碰胎儿的手脚等的刺激方法,观察和记录胎儿的听觉、视觉与触觉反应,证明了5个月以后的正常胎儿,可以听到外面传入子宫内的声音,并可见到外面透入子宫内的光线,以及经羊膜镜直接进入子宫内的光照,会引起胎儿闭眼的动作。日本一名已故医学教授,当他证实了母体外的声音确实能传到胎儿的耳朵后,便将子宫内胎儿所听到的声音、母亲的心音和血液流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播放给刚出生的婴儿听,让他因感到安心而停止哭泣。后来,他又制作了装有能发出这种声音装置的小布羊和唱片,把小布羊放在正哭泣中的婴儿旁进行实验,婴儿果然立即停止哭泣而安详入睡。如果是出生1周左右的婴儿,则效果更加明显。这种现象反映出婴儿在母体内便已开始“声音的学习”,记住了在母体内熟悉的声音。
英国研究胎教的情况
据报载,英国李斯特大学心理学院的音乐研究小组对11名孕妇进行研究,要求她们自选1首音乐,在临盆前3个月经常播放,古典音乐、流行曲或摇滚乐均可。
在婴儿出生后的1年内,这些母亲不可给婴儿听任何音乐,待11名婴儿满周岁后进行测试,重播那首他们曾在母腹内听过的音乐,以及另外一些他们从未听过的同类音乐。
结果显示,11名婴儿都被那首他们在母腹内曾听过的音乐吸引,望向音乐来源的时间明显较长。另一组作为对照的11名普通婴儿则对任何一首音乐均无明显偏好。另外,科学家也发现,婴儿较为节奏明快的乐曲所吸引。
科学家一直以为婴儿记忆力只能维持1~2个月,但带领这项研究的拉蒙特指出:“我们知道到怀孕20周后,胎儿听觉已完全发育。如今我们发现原来婴儿能记忆,并且喜爱1年前曾在母腹中听过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