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700000018

第18章 戏曲(3)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傅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文场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皮影戏能演出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皮影戏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和《东郭先生》等。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等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中国皮影有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唐山皮影。

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唐山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即七个人演出人手紧张,八个人演出又松闲了。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影卷有130多部,单本剧更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杨家将》、《随唐演义》、《飞龙传》、《武家坡》、《翠屏山》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

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唱念声调柔媚,娓娓动听,具有天然的音乐感,外地人称乐亭人为“老”,所以冀东皮影也俗称“老影”。其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和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环县道情皮影。

环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人口34万。历史上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历经沧桑,已有千年历史,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它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区域的播布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和精湛的皮影制作及表演上。影戏戏班演出时,前台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唱做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嘛簧”(唱),一唱众和,粗犷高亢,独具风格。道情音乐为徵调式,分为“伤音”、“花音”,以坦板、飞板两种速度演唱,曲牌体与板式体并存。其伴奏乐器中的四弦、渔鼓、甩梆子、简板均为自制,音色独特。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现馆藏及民间流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地方剧种——陇剧。

二、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我国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商代奴隶陶俑,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等,便是最初的偶人。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经过隋、唐,到了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木偶的造型艺术因地域不同而出现多种多样的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或行当齐备(生、旦、净、丑俱全),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

民国以后,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种类。

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处各缀丝线,演员提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

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另外,铁枝木偶流传粤东、闽西一带,清末成型,红极一时。

陕西蒲城的“火神会”,以“药发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类木偶戏的代表作。

泉州提线木偶戏。

福建省泉州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嘉礼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舞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文化、方言,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潮州铁枝木偶。

潮州本地木偶戏为铁枝木偶,在木偶戏表演中可谓别具一格。铁枝木偶个子不及提线木偶一半,由一根铁枝固定木偶躯干背部、两枝铁枝支撑活动的两臂。潮州人谓铁枝木偶为“纸影”。纸影棚不大,表演时舞台中间垂一布幔,台面布置小桌椅,两边戏门可容二至三人用手把铁枝木偶带出台前,表演各种戏曲人物动作,后台唱曲和伴奏,俨然是一台小潮剧。从前有些痴迷潮曲者并不在台前看纸影,而是躲到纸影棚后听曲。

潮州铁枝木偶虽形似木偶,其渊源却是民间的皮影戏。据萧遥天在《潮州戏剧音乐志》中考证,潮州皮影戏属于南影的流派,在南宋接近灭亡时,由一班逃难的孤臣、义民将皮影戏带到南方来。有清一代,潮州皮影戏最盛行,民间称为“纸影戏”。纸影戏正名“竹窗纸影”,因台面装一竹框,裱上透明白纸,如电影银幕一样。近代纸影戏日渐衰落,为以新奇争取观众,改竹窗为玻璃窗,弃皮影不用,模仿木偶戏形状,用稻草札成躯干,穿上戏服,接上泥制头颅,纸手木足,背后及两手穿铁丝三条为操纵之具,称“圆身纸影”,用纸影之名而演木偶之实。因此,纸影戏在全国木偶戏中独一无二。后来,台前罩的玻璃窗也弃去不用,号“阳窗纸影”,民间简称“纸影”。

1954年,潮安源香纸影班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十三个省木偶戏调演,演出剧目为《唐僧收三徒》。随后纸影班作为木偶戏五个品种之一留京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龙阁木偶剧团曾应邀参加奥地利第十五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第六节仪式类戏剧

仪式类戏曲包括赛戏和傩戏。赛戏亦称社戏,是旧时报赛神灵的专用戏剧,简言之,即敬神戏。现保留在山西、陕西、河北的一些乡村。现在河北省邯郸开发区东填池村、武安市固义村、涉县上清凉村等都有赛戏传承。

一、赛戏类

陕西合阳跳戏。

合阳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舞蹈动作。跳戏盛行于关中东府合阳、韩城、大荔等县,西府周至县也有流行。

跳戏草创于金、元时代,清代合阳翰林安锡侯诗云“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据合阳行家庄村跳戏老艺人党正杰等口述,该村有跳戏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这时该村已有跳戏名家党桂一。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跳戏最为兴盛,仅合阳沿河(黄河)各村,戏社多达三十多处。行家庄跳戏共分东、西、南、北四社,西社以文戏见长,东社以武戏着称,且各社剧目不同,风格各异。跳戏是群众性的演出活动,一年一度,春节例行演出。大年初一下午,各社敲锣打鼓,名曰“打旦子”,以制造气氛,鼓动村民,促使“祖家”(社戏负责人)出面组织演出,商议经费筹集等事宜。正月初五日,不等黎明,“好家”(演出名角)抬上锣鼓,在本社各户院落内打旦子,俗名“镇穷鬼”或“破除五邪”。当天下午便进入了“牛锣队”阶段,各社把锣鼓集于村之中心,划定区域界线,各占一方,对赛敲打,互相激励。次日开始广场跳,上、下午各出一次,每次按村庄大小,分社多少决定出跳场次,每社至少要落一个场子。

广场跳即哑跳,所跳剧目,只有人物、故事情节,而无台词,演员尽都化妆,带有音乐伴奏。广场跳纯系武打剧目,均以舞蹈动作示意;哑跳讲究人多,凡经过训练的青少年,几乎都能参加,有时竟出现一百多人的演跳场面。广场跳至正月十三日结束。

正月十四日开始,举行登台跳。演出开始,先打开场锣鼓,以招人聚众;然后由“拨师”或“老家”、“师谋”扮演“春官”,身着绯红官衣,头戴圆翅纱帽,勾以豆腐块丑角脸谱,手舞花扇上场,词无定例,即兴自编,或表本地风光名胜,或诉农民生计艰难,或说官绅压迫,指名叫骂,肆意嘲谑;或谈演员阵容,介绍各人特长与拿手好戏。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

登台跳演出,不论是新建舞台,或是原有戏楼,凡春官登场之前,都得演《咬鸡祭台》、《天官赐福》、《五鬼闹判》、《魁星点斗》等剧目。春官下场,便演武打节目,俗名“打台子”,然后才演折子戏或本戏。

同类推荐
  • 古文字学讲义

    古文字学讲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先生研究古文字学的方法、观点和路径,本书将先生关于治古文字学的数篇论文也一起收录其中,读者可通过这些论文了解先生治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先生关于古文字学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当以正式发表者为准)。另外,还收录了先生早年所写的《金文嘏辞释例》及《北狄在前殷文化上的贡献》两篇长文,前者为治金文者不可不读,后者则是先生以文字证史的一篇范文。
  •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与饮食

    山西民居和饮食生活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特定地区文化类型之一,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地方味道和风情。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热门推荐
  •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我本倾城:妖妃驯冷帝

    作为一名弱国进贡的和亲之妃,她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她本以为,人心是能够感化的,他终会对她心存一丝怜惜。统一江山后的他,面对她的质问,却只冷冷说道:“赵舒窈,你不过是我的一颗棋子!”三尺白绫,就是她侍君的凄惨归宿……红颜尽,江山改,她图谋复国,华丽转身,铩羽归来,她对自己发誓:这一次,她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哥哥和我结婚吧

    哥哥和我结婚吧

    至今我仍然记得,外婆将我抱起,坐在老宅子的大门口。我依然记得她微笑的脸,精心描过的眉。她一笑,两道眉便如新月般弯下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小妖乱

    小妖乱

    死亡重生,成为一株蒲公英花妖,修炼、成人,遥不可及;朋友、伙伴,却纷纷为仙。假如生命从来,执著是否能够改变,坚持到最后的爱,是会化为乌有,还是继续追求?假如四世三生从不曾经经历,就此忘却,以妖的身份单纯的活下去,是否就会忘记拿回眸一笑?纵然登上仙界,却追不上、触不到那人的一片衣角,生或死,一念之间,最终她所追寻的是对是错?搅乱三世的小妖,是否会记得墙桅之下他素手拉着她跳上墙投,三笑留下的情缘?
  •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之后,“气场”这个原本很深奥的词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热词,成为人们研究、修炼的对象。但是气场的获得,必须经过历练,仅靠“速成”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真正的气场也不是“装装样子”,而必须建立在卓越的能力之上。如果没有超强的能力,气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是难以长久的,更不能感染人。所以,你必须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获得强大的能力,如此,你的气场才会有根,有基础。
  •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与我们的生活事业息息相关。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既游刃从容,又不失真诚与仁爱;既立志于事业,又不失家庭的和谐?在《挺经》中,你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冰鉴,取其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冰鉴》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心理。
  • 宇航时代

    宇航时代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松开

    松开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呆萌公主俏王妃

    呆萌公主俏王妃

    穿成了公主,不仅失忆受伤,还斗奸妃、惩皇子、反太后应接不暇;灵贵妃使计让慕妤公主和亲,怂后力保,她却自告奋勇,帅气王子如可应付这鬼主意层出不穷,萌翻天下的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