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700000016

第16章 戏曲(1)

§§§引言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艺术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评剧、秦腔、晋剧、赣剧、汉剧、徽剧、豫剧、河北梆子、川剧、越剧、粤剧、沪剧、柳子戏、潮剧、桂剧、黄梅戏、云南花灯、壮剧、扬剧、湘剧、锡剧、琼剧、藏剧、新疆曲子剧、黔剧、蒲剧、莆仙戏、闽剧、陇剧、梨园戏、淮剧、二人台等60多种。

中国戏曲包括曲牌体戏曲剧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板牌混合体戏曲剧种、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仪式性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

§§§第一节戏曲演唱与观赏习俗

一、戏棚与戏台

广东粤剧早期的演出场所为临时搭扎的戏棚和固定的戏台。早期戏棚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香港的戏棚大多在神诞和佛诞演神功戏,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固定戏台一般都建在庙宇对面,以便为神灵唱戏。富豪之家一般都自设戏台,招聘私人戏班。

戏台以底景分幕前幕后。两侧出入口称为虎度门。戏台贴近观众席的部份称为台口。观众看到台口的左边就是棚面的位置。棚面后面就是把子箱。邻近把子箱的虎度门的底景位置称呼为师傅位。师傅位的幕后部分的对面就是提纲。幕后除了一道长走廊,尽是箱位,走廊尽头就是大棚箱位。从观众的角度,左边称为杂边,放的是杂箱;右边称为衣边,放的是衣箱。

虎度门又称为“渡古门”,因“渡”与古字“度”相同,即渡过之意。因为以前演员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称之为“鬼道门”。在虎度门附近的“提纲位”上贴上的是一道“提纲”,是开戏师爷把故事、场次、锣鼓、排场、角色的分配等简略地写上,作为提示之用。

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云片,表现波涛汹涌;《游园惊梦》中花灯把杜丽娘“因情成梦”的梦境形象化、浪漫化、庄严化。运用两面旗帜来表现坐车,用做手来表达策马、开门。早期粤剧戏台没有布景,戏棚只挂一幅布幕。很多时候利用一桌两椅位置的变化,象征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墙、山丘等。20世纪初,粤剧受话剧的影响,开始出现利用布类材料制作成的“软景”,在大帆布上绘画城门、花园、宫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挂在天幕做布景。

二、供奉梨园祖师

旧时戏曲班社都供奉梨园祖师唐玄宗李隆基、或者老郎神。而河北定州秧歌则奉该剧创始人苏轼为祖师。剧团把祖师像画在布轴上,或缝制布偶,放在最好的箱内,装车先装放祖师像的箱子。行车先行装有师祖像的车。到一个新台口,装好台后,把祖师像张挂或放在后台中央,设上香案,班主带领全体演职员向祖师磕头,主事人点上三炷香,念道:“老爷皇封,神力无穷,驱走凶恶,保佑顺利。”念毕,插上香,演员们站起,仪式结束,演员方可化妆开戏。演员上场前还在向祖师作揖拜谢,保佑演出顺利。

三、祭台

祭台也是戏曲班社的传统习俗。祭台有两种情况。一是赶上新建成的剧场,第一场演出前要祭台,方法是:提只白公鸡,在台上用刀剁掉鸡头,把鸡血洒在戏台上,祭祀祖师,清除凶神,保佑演出平安。二是遇上白虎台时要祭台,坐东朝西的戏台称白虎台,是凶神闹事的戏台。祭台时首先让唱花脸的演员用刀抢把子在舞台四角挑一挑,叫挑四角,然后用白公鸡血洒台,祭祖师。有时遇特殊情况,叫拜四方,不叫祭台。戏班在新的一年开始演出后,如果赶上第四个台口正好是白虎台,应拜四方,这预示当年要发财,剧团要开宴,同庆共贺吉祥平安,走运发财。戏班到一个新台口,第一场戏开演前要祭神,方法是:主事人奉着“疏”,后面跟着戏班里扮好的几个角色,在神位前行礼、焚疏,然后这几个角色对着神位唱几句词,乐器演奏一下,神棚外就点起鞭炮来。礼毕之后,敲三通锣鼓,才开始演戏。

四、写戏、唱戏与瞧戏

民间请剧团,俗称写戏。民间请剧团、或由本村村民自己唱戏,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秋后和春节期间的庆丰收戏和为村民娱乐而唱戏。经济条件好的村庄每年正月由村集体积累中出钱请剧团唱戏,活跃村民的春节文化生活。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旧时秋天如收成好,村中要请皮影团演唱,这叫秋菜影。如今则有庆典戏和促销演出戏剧歌舞。二是庙会娱神戏。旧时,各地城乡一些较大庙宇对面,一般都建有戏楼(亦称戏台、庙台),每逢庙会时,都要请剧团唱戏。例如河北省献县百草山天齐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庙会时,都要请剧团唱戏,献县万春山药王庙农历四月十二庙会时,一般都请剧团唱戏;求雨成功时也要唱谢神戏。三是愿戏。旧时人们或因疾病痊愈,或因喜得贵子,或因生意兴隆,科举高中,事先曾求某神保佑并许下誓愿时,就要唱还愿戏,即愿戏。愿戏有真正搭台请剧团唱大戏的;也有在庙会上、神殿外的愿戏,即请两三个曲艺人在神前摆弄几个姿态,唱几句唱词,就算唱了一出愿戏。在农村,旧时有请皮影团演出的,这叫“愿影”。在庙会上,还有的大户人家上一出大戏的布施,比如在邯郸县一些村庄庙会戏台旁贴着“×××捐款350元,捐戏一出”。四是丧葬戏。在农村,有的人家死了老人,叫喜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要请剧团唱戏或唱皮影。老人去世三周年时,有的也要唱大戏。五是旧时的私人堂会戏,为某人祝寿等事演唱。

旧时的戏剧班社多是草台班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半职业剧团。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有一批名角,深受一方戏迷热爱。同样,每个地方都有一批戏谜,形成一定的观众基础。旧时河北地方剧名角如张家口唱晋剧唱红的“十三旦”(侯俊山),冀东唐山一带唱评剧的“东来顺”(成兆才)等。广大戏迷对地方剧种和名角的喜欢程度,也非同寻常。比如在冀南武安市,旧时有个老头赶着一头毛驴,驮着小米和铺盖卷,撵着台口看平调落子戏和名角。行唐县搜集的民间笑话中讲,婆媳都是秧歌戏戏迷,媳妇问婆婆做什么饭时,拖着唱腔问婆婆,婆婆一听,受了感染,亦用秧歌戏的腔调回答媳妇。各地区还流传着一些顺口溜,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喜欢看戏的情况:“卖了地土卖了庄儿,不能不瞧××仙”,“光着屁股露着腚,不能不瞧××凤”。儿歌“扯大锯,拉大锯,姥姥门上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反映的便是旧时农村唱戏时,接闺女、待亲戚前来瞧戏的民俗。

§§§第二节曲牌体戏曲剧种

曲牌体戏曲,亦称联曲体戏曲,即唱词句法、字数、平仄,唱腔唱法、伴奏曲调等都依据一定曲牌的戏曲品种。曲牌,俗称“牌子”,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数量很多,各有专名,如〔山坡羊〕、〔点绛唇〕、〔挂枝儿〕、〔转调货郎儿〕、〔叠落金钱〕、〔银纽丝〕等。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句法、字数、平仄等也有基本定式,可据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所以曲牌名称也有与词牌名称相同的。此外,也有专供演奏的曲牌,大多有曲无词。

我国现存戏曲中的曲牌体剧种主要有有昆曲、福建莆仙戏、潮剧等。

一、昆曲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最初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元代至正(公元1341—1368年)年间的顾坚,即以擅长唱此调得名。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隆庆(公元1522—1572年)年间,流寓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海盐诸腔的音乐和北曲唱法,与过云适、张梅谷等共同研究,改创了新的昆腔,伴奏乐器兼用笛、箫、笙、琵琶、鼓板及锣等。改革后的昆腔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以来,昆腔很快扩展到江苏、浙江各处。后由士大夫带入北京,成为玉熙宫大戏之一。昆腔在舞台艺术上继承发展了宋、元以来的古典戏曲遗产,创造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昆腔剧本文学性强,音乐与表演艺术传统丰富,数百年来对许多地方剧种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有的和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京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永(嘉)昆、宁(波)昆等,形成昆山腔系统。清代后期,地方戏曲蓬勃发展,昆腔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剧等剧种中,仍保存若干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曲牌。建国后。先后恢复南昆、北昆、湘昆、永昆、宁昆等专业演出单位。有计划地培养新人,进行艺术改革,使昆腔获得新的生命。

昆曲的角色行当划分得十分细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靴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例如〔点绛唇〕、〔风入松〕、〔步步娇〕、〔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粉蝶儿〕、〔耍孩儿〕、〔侥侥令〕、〔孝顺儿〕、〔石榴花〕、〔五马江儿水〕等。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牡丹亭》的《闹学》、《游园》、《惊梦》,《玉簪记》的《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长生殿》的《定情》、《惊变》、《闻铃》等。整理改编的有《十五贯》、《墙头马上》。新编历史剧有《文成公主》、《蔡文姬》、《李慧娘》。现代戏有《红霞》等。

二、福建莆仙戏

福建莆仙戏是古老剧种之一。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是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的行当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

莆仙戏模仿傀儡戏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迟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乐昌公主》、《王祥》、《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杀狗》、《琵琶记》等。

§§§第三节板腔体戏曲剧种

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全部唱腔均由各种板式如原板、慢板、快板、流水板等组成。这些板式均来自同一种腔调。戏曲中的梆子腔、二黄腔等剧种,如京剧、秦腔、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都属于板腔体戏曲。板,是戏曲乐器檀板的简称;戏曲音乐中一小节音乐的一拍称为一板。眼,也是戏曲中一小节音乐的一拍,以击板鼓一下表示。戏曲音乐的节拍分四种: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散板。一板三眼以四拍为一小节,第一拍击檀板一下,称为板,以后三拍各击板鼓一下,均称为眼。一板一眼以两拍为一小节,第一拍击板,第二拍击板鼓。流水板以一拍为一小节,连续击板。散板没有固定节拍,只在行腔顿挫处击板一下(有时不击)。

京剧、豫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等都是板腔体戏曲剧种。

一、京剧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经有过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多种名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着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演出,有的还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行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巧,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同类推荐
  •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土眼洋事之华洋众生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自古即为中国北部一重要的边防要塞。历史上除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外,雁门关一直是牵动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滚滚狼烟几乎从秦一直燃烧到近代。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热门推荐
  • 妖王宠邪妃

    妖王宠邪妃

    “来人啊,快点把四皇子和六公子救起来。”某丫鬟欲哭无泪的看着在水池中扑腾着的两小孩童。一边的侍卫,纷纷侧目看着身边一个如天使一般的孩童。孩童很是无辜的道:“你们都看着本郡主做什么?没看到四皇子和六公主还在水里吗?这两人要是丢了命,你们赔得起吗?”众侍卫暗自扁嘴,人可是郡主您亲自踢下水的!腹诽归腹诽,既然郡主发了话,这代表着,人是可以救起来了!【片段二:】“父王,歌儿把丽贵妃娘娘给揍了。”“为什么?”“丽贵妃娘娘说要送歌儿去天圣国和亲。”“那歌儿真的只是揍了丽贵妃这么简单?”某女童嘴角一勾,甜甜笑道:“当时桌子上有把剪刀,歌儿很顺手,然后一不小心剪刀就飞了出去,父王若是不信,可以问青衣。”身后的侍卫不由冒了冷汗,郡主的剪刀一不小心飞出去就能刚刚好在丽贵妃脸上画了个大叉叉,那要是郡主小心的话,岂不是…
  • 中国血

    中国血

    本书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者将人物命运放在战争、原始丛林、蛮荒部落等一切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空间,使人性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得到张扬和反省;因为战争,生与死、存亡与毁灭成为一瞬间的现象,这个命题对于今天处于和平时代的人们,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 玄天九变

    玄天九变

    文弱少年路小南因为骷髅之戒改变了原来的命运。天剑一神,雪舞二仙,罗刹三尊,飞仙四圣。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究竟实力如何。四大凶地又隐藏着哪些神秘故事。这一切如此偶然,却又如次相似。路小南注定要走上一条不能回头的逆天之路。
  • 政治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政治警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

    我主持圆通寺一个下午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傲娇小姐:小子,别和我拽

    镜夜环这个伪君子,竟然长着自己的学生会长身份公报私仇打击报复!铃音愤怒的找他理论,还没想好怎样反驳,就见镜夜环身体前倾将胳膊搭在了桌子上,双手交叉握在一起抵住下颚,他透明的镜片隐隐泛起了白光……
  • 一眼芳华

    一眼芳华

    人生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我们悄悄藏住心中那份纯纯的爱,因为我们太单纯了,所以很多年后都会记得曾经的怦然心动。一个女孩从未来回到现在,看到一座石碑,她的心里非常难过,原来从未来回到现在的人,别人都无法看见你存在,为了寻找曾经擦肩而过的男孩,为了见证那次美好的相遇,她经历了一回真正的青春,哭过,心酸过,也绝望过,她看到了男孩的爱情,也看到了男孩的成长,后来终于明白一切,消失在那个晴天,会再相遇吗?还能再看一眼相遇时的情景吗?这是一部记录青春的账本,共十二万字,虽然是穿越回到现在,故事中很少提到穿越,这些故事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为什么偏偏每个人都在追求?我们每天都在工作,在忙碌,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吗?最后我们还要去追求什么?为什么而活?欢迎您看完这本书,故事很纯,您一定会相信自己的青春是不是也这样经历过......(不会让您失望!)
  •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此书淋漓展现了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势、术为核心,用阴谋和强权控制民众;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