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6600000009

第9章 雕塑(3)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朱金木雕自明清以来普遍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如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除“千工床”、“万工轿”等较典型的朱金木雕家具外,还有用以迎神、赛会、灯会的雕花朱金木船、鼓亭、台阁等也都称得上绝妙的民间工艺精品。

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挡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七、嵊州根雕

嵊州杂木根雕与乐清黄杨木根雕、福建荔枝木根雕并列中国的三大根雕,嵊州根雕更是运用阴沉木(腐木)雕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而名冠天下,有变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浙江嵊州根雕,历史悠久,进入市场始于清末。据根雕前辈周喜老之子周永成忆述,光绪年间,根雕艺术在县内已有一定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家庭作坊生产,逐渐形成新兴产业。1979年创办嵊县工艺美术厂。

嵊州根雕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艺人通过看物有形、手随心移,以自然之理去改造自然之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嵊州根雕是全国最早利用古沉木、枯朽木为原材料的根雕艺术,更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第五节、竹刻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的一种艺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雕艺术自六朝始,唐代备受推崇,明清时期大盛。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由于不易保存的缘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甚少。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在已知较早的竹雕器。

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发展至明代中期成为专门的艺术。在明以前,传世竹刻器物及知名刻工绝少。宋代以后,雕刻巨像如洞窟摩崖、寺观雕塑,已渐趋衰落;而可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则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至明中叶,文人艺术家们把竹刻从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使之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

当时也形成了两个竹刻中心,一个是浙江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一个是江苏的金陵(今南京)。专家把竹刻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明、清前期和清后期。

明代竹刻的技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朱鹤、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代表人物为张希黄。

清初至乾隆(1644—1795)划为竹刻的清前期。单从时间跨度上说,此清前期包括了人们习惯上所分的清初和清中两个时间段。清前期竹雕十分发达,竹刻艺人继承了明代的刻法,同时又有不少创新。乾隆时期仿古之风盛行,在竹刻中亦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竹雕,多见巧思,已毕肖古铜器为能事,鼎、卣、尊、壶,无所不备。

清后期(1796—1911)竹人更多,而且不再限于嘉定、金陵两地,东南诸省各有名工。竹刻技法致力于表现书画之笔情墨趣,都趋向浅刻,浮雕渐少,圆雕则濒绝迹,故称此为以雕刻再现书画时期。清后期的竹刻艺术日渐衰落。

自明中叶至清末,竹刻艺术风格的变化可概括为由明中叶之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之繁绮多姿,再嬗变为清后期之平浅单一。在技法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

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故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爱竹,是竹刻技艺登峰造极的情感动力。

一、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以刀代笔,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将竹刻从附属于实用工艺的范畴内脱巢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朱鹤之子朱缨(字清甫,号小松)、孙朱稚征(号三松),均继承竹刻,且推陈出新。“三朱”确立了嘉定派竹刻的风格。三朱之后,嘉定竹人代有创新。

清代康熙年间,嘉定竹刻进入全盛时期。吴之(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创薄地阳文,层次多变,秀媚遒劲,时人称之为“鬼斧神工”。同期还有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璋(字汉侯)三兄弟,均精于圆雕人物,作品生动传神,时称鼎足。清代乾隆年间,嘉定派竹刻流派纷呈。周颢为领军人物。他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清初,嘉定竹刻即以贡品传入宫廷,康熙、雍正不仅收藏了不少竹刻制品,还将竹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不仅喜爱嘉定竹刻,还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竹人刻下。皇家的喜爱倡导,使嘉定竹刻的名声更加响亮。

嘉定竹刻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嘉定竹刻由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基本技法,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

二、宝庆竹刻

宝庆,即今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明代修编的《宝庆府志》中,就有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创造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即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压平整,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经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其色泽有如象牙,格调高雅。竹簧雕刻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定为清皇宫的贡品和外交礼品,很快流传各地。宝庆竹刻艺术品曾风靡全球,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浙江黄岩民间传统的优秀工艺美术品种,始创于清同治九年,距今有百余年历史。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其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压、刨、晒等工序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配上红木等其他装饰材料,制成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装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在厚度不到半个毫米的簧面上表现出画面的不同层次,尤为精致。黄岩翻簧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翻簧制作上能做到保留竹节翻出竹簧,在翻簧雕刻上广泛使用三棱雕刀等,这是国内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四、无锡留青竹刻

早在明代,江苏无锡(江阴)籍著名竹刻家张希黄创立的留青浅刻山水技法,在中国竹刻史上起到垂法后世的示范作用。清代,竹刻工艺一直在无锡地区流传。1915年,无锡籍竹刻家、金石家张瑞芝(1885—1978)传艺于内弟支慈庵(1904—1974)和长女张契之(1913—1976),并在无锡市中心复兴路开设“双契轩”艺坊。无锡竹刻由阴文浅刻发展到留青浅刻、薄地阳文、阳文糙地等多种刻法,以精细、古雅、秀丽的艺术特色蜚名于沪宁沿线。此后这个家族便以竹刻艺术薪火相传,名家辈出,并世代以“双契轩”为斋号,成为无锡竹刻的传承主体,世称无锡“双契轩”竹刻。

无锡竹刻的早期作品以精刻摹缩金石文字居多。“双契轩”第二代传人支慈庵、张契之自小便学就一手精刻金石文字的技艺,他们在这一刻法的水平和成就,达到了近代竹刻的最高水准。无锡竹刻早期作品的另一内容是镌刻名家书画。张瑞芝在上海时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经亨颐、张善子、张大千、张聿光、吴稚晖、沈钧儒、吴湖帆等书画家,常请他们在扇骨上挥毫题诗作画,“双契轩”的竹刻家利用运刀的深浅利涩,将书画的神韵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气韵高古,具备了更多的文人气质,面目为之一新,当时在上海、南京的书画界颇为瞩目。1949年后,无锡竹刻的技法从先前的浅刻向浮雕、透雕、圆雕发展,逐步形成了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圆雕熔冶一炉的独特艺术风格,在以留青浅刻为主的江南竹刻艺苑中独树一株。

§§§第六节、泥塑

泥塑艺术是一种非常古老、非常普遍的民间艺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泥土作为最普通最常见最易于使用的雕塑材料,启发和圆满了古人最淳朴自然的艺术之梦。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000至7000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000年前。这都是可确认的人类早期手捏艺术品。

从生活用品到艺术品,在泥塑艺术的发展史上几乎是同时的。陶器材质廉价、易于制作的特点,使之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长时期的农耕文明史,泥塑艺术代代相传,发展演变,直至今日。

陪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丧葬习俗,人们相信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在陕西临潼县发现的秦始皇8000兵马俑,堪称中国古老泥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兵俑神态、服饰各异,色彩均匀,硬度高,距今两千多年而傲然屹立,技艺之高超、阵势之宏大,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泥塑艺术在唐代达到顶峰。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的杨惠之是当时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雕塑圣手。世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宋代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十分受欢迎。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玉田、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山东高密以及北京等地。

一、“泥人张”彩塑

泥彩塑是以湿润松软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再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裂物,混合拌匀后,随类赋色,制作而成的立体造型艺术。

“泥人张”彩塑源自天津。在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代表人物张景祜先生调入北京,先后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泥人张”彩塑艺术工作室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工作。“泥人张”彩塑进入首都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泥彩塑传人,形成了“泥人张”彩塑的北京一支,使“泥人张”的传承方式更具有社会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代表人物有:郑于鹤、徐秀堂、张。

二、惠山手捏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分为:一类是“粗货”,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另一类是“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深一米之乌土为料。

作为彩塑,彩绘艺术在整个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

三、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其艺术表现手法雕、塑、捏、贴、刻、印、彩得到完美发展。其中的贴、印、彩的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了很强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

大吴泥塑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情节,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人民大众喜欢的题材,另一方面取材与人们生活有关且有意趣的内容。其人物特点组合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戏曲故事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是名师高手方能如此,有较高的艺术性。第四类为神、佛像,系供人膜拜或观赏品。第五类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这五大类中的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

四、苏州泥塑

苏州泥塑与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名扬四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苏州泥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苏州神佛塑像是传统工艺的一种,其作品以细腻、传神、雅致而著名。泥塑最大的优势是取材方便,一般取当地的山泥,接着就是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每个大步骤里面还分若干条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要一两年。虎丘泥人是苏州泥塑的另一种。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一般高约10—15公分左右,以戏文为主题的居多。

五、玉田泥塑

同类推荐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

    《红歌的力量》用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解读红色歌曲,是一种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红歌,喜爱红歌,使红歌所承载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热门推荐
  • 娘子你别太嚣张

    娘子你别太嚣张

    段清菡,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女子十六岁奉父命下山完成爷爷的誓言,保护绚彩山庄的凌大小姐下山的路上,闯祸不断,差点没将寻隐城弄个天翻地覆正在得意之际,女扮男装的她遇见了貌比天仙的凌大小姐“一不小心”调戏了她,却被凌大小姐不客气的报复了回来她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原本打算趁凌大小姐洗澡的时候好好羞辱她一番谁知道那个貌比天仙的美女突然间变成了如妖孽般的美男。。。。。。凌若心,对外是天下第一绣庄的当家,是经商与刺绣的天才,一个举动便能令整个凤引国抖上一抖,风光无限其实却因为当年皇帝的一份绚彩山庄传女不传男的狗屁圣旨自小男扮女装以保住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娘却让他“嫁”给段叔叔的女儿段清菡他虽然男扮女装,可怎么都是堂堂的男子汉怎么可能“嫁”人呢?-------------------------------------------------------------------------------------------推荐自己的文:《丑妃无敌》:丑女不丑,帅哥很帅《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望门闲妃

    望门闲妃

    “全场为证,我穆清黎今日在此休夫。”她站在高台上,笑颜盈盈,无视他铁青狰狞的神色,缓缓笑道:“看清楚,是你配不上我,被我休弃,从今以后,我们两人婚约作废,再无瓜葛。”◆————————穆清黎,平康侯嫡长女,被爱恋之人拿来当箭靶子,生生被吓死。再睁眼时,一片冰敛冷静,灼灼桃夭,扫视全场,脱胎换骨。这是一个以剣为尊的文明,她是天生的剣者,蜀山第一天才,中国精华古武在她的身上完全展现绝代风华。当众人发现柔弱无用的望门闺秀不在,在现眼前的女子步步生莲,灼灼升华,迷乱多少人之眼。……片段一“我的身上的伤都是拜你所赐。”她眯眼宛若新月,寒凉冰艳。“你在玩什么把戏。”他冷笑,打量她的目光就好像是在看一样污秽之极的东西,嗤笑道:“还是说这才是你的真面目,以前的柔弱都是伪装的。”她挑眉,“把戏没有,讨债就有一些。”话语落下,她手里持有的羽箭横扫向他的脖子。。太子君荣珏——白衣木簪,天人之姿,无欲无求,淡泊漠凉。唯独对她温柔专注,宠她,护她,随她,不惜毁天灭地。晋王君荣笙——清朗文雅,朋友满天下,才情武略一身。本将她作为棋子,谁知反被棋子所误,所迷。秦王君荣臻——似狮如貔貅,霸道野性,有大将之风,君王之威。既然感兴趣就得到,不需拐弯抹角,直接强取豪夺。公子东方墨——清贵隽秀,眉宇总带一道抹不去的淡淡忧郁,翩翩浊世公子。慢一步错一生,前生如此,今生莫非也是如此?他……他……
  •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父母课堂1:养育女孩

    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小公主”,是每一位女孩家长最大的心愿。女孩与生俱来的特性,要求女孩家长必须要有一套针对女孩的教育方式。常言道:“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现如今许多父母越来越提倡“富养女孩”的教养方式。一些“吾家有女初长成”的父母片面地认为“富养女孩”,就是尽可能地为女孩创造优越的条件,满足女孩的一切物质要求。于是很多父母只是一味满足女孩儿在物质上的需求,认为这样便可以培养女孩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可是到头来,往往事与愿违,培养出的却是一个霸道任性、自私自利的“刁蛮公主”,这让许多父母伤心不已。其实,所谓“富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满足,更是教育的富足。
  • 豪门千金很俏皮

    豪门千金很俏皮

    豪门千金赖上冷酷男,装可爱卖萌,原以为能够“扮猪吃老虎”,谁知道到头却被冷酷男,吃了个渣渣也不剩。当彼此的位置忽然间互换,曾经的富贵权势如烟云而散,眸然回首,她才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有。该怎么办?且看俏皮千金如何在爱恨情仇之中翻滚,煎熬,最后修成正果!
  • 不可不读的最温暖的感情故事

    不可不读的最温暖的感情故事

    翻开一本书,就进入了一片奇妙的天地;读懂一个童话,就唤醒了一颗心灵的种子。它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会长出神奇的豌豆藤来,会在花蕊里藏着个漂亮的拇指姑娘,还会结出神奇的金苹果……翻开这本书吧,相信每一颗心灵的种子,都会结出幸福的果实。
  • 废后训夫

    废后训夫

    七殿下娶妃,要求璃家新娘必须“呈于箱中,抬进洞房。”璃家新娘,众人皆知,早非完壁,是只破鞋,无德无才。妹替姐嫁,抬进洞房,妹替姐寝,如此羞辱,一生之耻。夜夜狂乱,谁承欢谁?她献身后,黯然退下,待姐换上。他为王,她为妃,他宠她,天下皆知。他为帝,她为后,他弃她,天下皆殇。昔日说会好好珍惜她的男人,如今喜纳新妃,枷锁身上套,只见新人笑。他,废她后位,灭她一家,将她打入冷宫,赐她终生为奴,却冷眼旁观。她,亲眼目睹知已惨死于他剑下,亲身体会他手刃腹中骨肉。她痛、她恨、她要报复,要让这个男人知道心痛的滋味,她要让他血债血偿!推荐我的文文:【第一庶女】【废后训夫】【殿下的囚宠】【豆蔻小皇后】【豪门契约妻】【冷情将军丑颜妻】————————————————————————————————好友文文推荐:苏沐莎:《相公有喜了》水刖:《神医小懒妃》蔓妙:《狂妄邪妃》明明:《风流皇后爱爬墙》小时:《极品女将》宁儿:《霸上儿子总裁爸》小雪糕:《嗜赌小狼妃》小白猫:《黑道懒后》小黑猫:《王爷我罩你》小雪糕:《小小蛇妃好狂野》幽幽:《色宠多夫》夏天:《十夫临门》梦梦:《夜宠妃》
  • 我是凶手

    我是凶手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
  • 豪门情劫

    豪门情劫

    艾思思在美丽的异国他乡将自己毫无保留的交付给他,只以为他会与她相守一生一世。他却弃她而去,她还傻傻的陷在曾经的感情里无法自拨,背负水性杨花的骂名寂寥度日。三年后再见他,她却成了他弟弟的女友,无端卷入了豪门间的恩怨,是爱?是恨?是错?是对?在阴谋迷局中她又该何去何从......
  • 庶女芳华

    庶女芳华

    穿越了,她没想到自己居然穿越在一个庶女身上,母亲因家道中落,良人悔婚,无奈之下做了良人的外室。父亲除了寄些银子对她们多年来不管不问。忽然有一天嫡母知晓了她们的存在,于是,母亲被人莫名其妙的毒杀,亲生弟弟被人毁容。这一切发生太快,让人措手不及。原本准备偏安一隅的自己,只得归来投入到这一场阴谋诡计当中…嫡母心狠手辣,你不是最恨我母亲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吗?那我就叫你低到尘埃里。叫父亲再不看你一眼。嫡姐蛇蝎,你不是最想嫁给皇子享受荣华富贵吗?我叫你只能嫁给你厌恶的纨绔子弟。无良父亲,你不是为了官运畅通,放弃母亲吗?我叫你后悔莫及。次生再无心愿,只想偏安一隅,一壶酒,一叶舟,了完此生。可是,那个皇子,你不要再发出那种声音打搅我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