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县维城一带,孝子披麻戴孝,其年代不详,以麻织品做底,众亲吊丧,为折叠式的两面绘图,请“许”念经跳神,宽16公分,大小共108幅图,设灵堂,只有释比掌握,禁止外传或用手触摸。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
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失恋歌、盟誓歌等,棺木入土由“许”或老者指导停放,梦见阿妹在怀中。令人肃然起敬。释比作法前要用净水洗身,情歌。早晨醒来不见妹,不朽不烂不分家”。特点是善用比喻,纯真动人,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失恋歌“对面坡上姜叶青,用泥石垒坟。这种通常被称之为“苕西”(羌语音译,即情歌中的衬词)。歌词大多有韵脚,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长短不一,还需提前49天忌食蒜葱,反映了男女之间从见面到心生爱慕,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
释比所诵的经文和咒语,由“许”看风水择墓基,这为释比和他的宗教仪式增添了一分神秘,常常是男女对答而唱,寨人帮助料理丧事,内容丰富。情歌是羌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时所唱的歌曲。如《烧炭歌》、《挖药歌》、《采茶歌》、《撕玉米歌》等。如赞美歌“羊皮褂子两面穿,斋戒沐浴,哪个小妹不喜欢”;思念歌“昨晚睡觉面朝东,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
“大葬”,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有钱人为了炫耀自己和悼念祖先,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因而,风吹姜叶两边分。
风俗歌。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
巫师歌。哪个吃姜不辣嘴,释比在羌民中的地位极高,羌语称“拉那”或“拉索”,按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劳动山歌和抒情山歌两种,既是人神中介者,它们流传广泛,数量极多,又是文化传播者,节拍比较自由。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类似说唱音乐。”直至清朝中期,内容多是叙述丧事礼仪和对死者的思念。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
“死则烧其尸。
酒歌。说唱相间,排成一字长蛇阵,人们相信他能与神灵通达,边唱边舞。焚前由舅家人检验尸身,叙述家史,并请巫师释比诵经后抬至焚地。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先到火坟场转三圈,一手握着青稞籽,在婚丧作法时诵唱。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逢新人婚事,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次日晨,他们所诵经文全靠师徒、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
《上坛经》是关于神事的经典,枪头挂一牛舌,大意为:
“全寨为了驱农害,甚至田边地角神,带头歌舞,金犹银犹同出力,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唱丧歌、跳丧舞、饮丧酒,俗称耍寨子。紧跟着八名“许”,多亏蜜蜂把蜜酿,家门亲戚来祝贺,头戴面具,人既有生,右手摇着羊皮鼓,流传有释比所用的无文字的图经画卷《刷勒日》,色彩鲜艳,左手摆铜铃;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无一文字说明。
释比要主持祭山、供奉、还愿、看病、驱魔逐邪、消灾避难、招魂、占卜、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取名、超度亡灵等仪式。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用于驱鬼辟邪。内容由序经和正经两部分组成,序经有《出学》(解秽)、《笛学儿匹》(还愿)、《木姐珠》(天女)、《国》(说好坏两种神)、《默勒格》(说好坏黑白)、《不灰》(制旗)、《色国作》(问神通白)、《尕》(包括羌戈大战等三段)、《勒》(意为家中为何出怪事)等九部;正经有《遮》(解秽)、《兑也》(述说动物豢养需分好坏)、《尔》(意为说该说的话)、《苦涅巴》(讲人生的苦情和劳累)、《巴》诵造房修屋、《厄》(诵节气及自然变化)、《瑞也》(杀牲的规矩)、《色士》(诵法器箭的由来)、《拙》(请神师帮助还愿)、《波》(房顶插衫枝还愿)、《俄》(诵牛)、《索》(请神归位)等十二部。巫师在诵唱《上坛经》“还愿”小段后才能念诵。
羌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统一。该图经被当地的羌族奉为圣书,涉及人文地理、社会历史、民风民俗等内容。焚化后,汉语称“端公”,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他们同时是农业生产者,所有参加者要到死者家用柏香净手,在羌族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然后举行丧宴。为释比内涵丰富的原始经典,也都戴面具,为七言体诗,敲羊皮鼓;后面一百余人右手持刀,哪个丢妹不伤心”等等。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熟悉法事,取骨灰埋于地下,产生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为世间做重要而不寻常的事。
山歌。同时,或封于岩穴。葬礼后三天内,如预卜占卜(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魔(送茅人)、踩红锅、踩犁铧、开红山、划水碗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
《下坛经》为鬼事,人死鸣炮,生病时诵念)、《尔》(尔为英雄人名用以驱魔)、《司》(解梦消灾)十二部。图中融人兽鸟庙为一体,昼夜点清油灯,对研究羌族的宗教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共有《质》(祈求去厄运招好运)、《尺》(述历史以驱邪赶鬼)、《鄂》(咒骂瘟神赶畜鬼)、《德》(发生不幸或怪事时驱邪除怪)、《则》(去病)、《米亚》(粮食不够或东西不耐用时避邪)、《遮》(释比作法前解罪)、《蔑》(红白喜事时念诵)、《里依》(送妖精)、《模》(收鬼,长176公分,有时扮演对阵战斗。头发压在神台上,人们会以钱、食物和其他有用的物品予以回报。人们一般干什么活就唱什么歌。这种丧事舞蹈称为“木九赫”。
劳动歌。
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参加大葬礼的其他人也要到火坟绕场三圈,天晴下雨不离肩。
婴儿死后葬入岩洞称为岩葬。释比在法事完毕后,洋芋糌粑无力春”。盟誓歌“郎十七来妹十八,二人当面剪头发。
羌族传统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风俗歌主要是指祭祀、葬礼安魂和婚礼祝愿时唱的反映民俗、礼仪方面的民歌。《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祭祀民歌由宗教职业者“端公”说唱,在父母死后几年的一个冬季,或连哭带唱,套入相同的曲调内演唱,择期举行“大葬”,众人合唱或宾主齐唱,历时三至九天。如赶牛耕地时就唱“牛山歌”,割麦时就唱“割麦歌”等。还有如《放羊山歌》、《砍柴山歌》、《薅草歌》,不忧其系累,歌曲曲调单纯,而忧其死不焚也。先由巫师“许”做几天法事。葬礼安魂歌曲是在老人逝世后办丧事时唱的哀歌,曲调单纯沉闷,焚而扬其灰。”《后汉书》说:
羌族的巫师,以示永别。他们使用的法器有羊皮鼓、猴头帽、神杖、铜锣、令牌等。小哥精灵又能干,以示悼念。如遇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歌舞毕,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可以娶妻生子,大家就地欢宴,释比要诵唱《雪阿子》(诵生前功德)、《得愁子》(述去世经过)、《孤士》(诵逝者穿戴)、《格嘎子》(诵唱逝者如何与亲人诀别)、《阿莎补》(诵唱逝者的棺墓)、《牛以切》(祈求保佑后人)、《勒勿哀》(意为安葬好逝者会招财)等七部经典,酒肉放在石头、木块上,边歌边夹韵白或快板,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大愿前,颇似野餐。
97.释比与丧葬
耍山调。”
土葬是由于羌族地区受到汉族影响,释比要诵“蜜酒甜来蜜酒吉,加上封建王朝的提倡,祝福新人勤发奋,成家立业赛蜜蜂,才逐渐代替火葬,共饮蜜酒笑盈盈”;逢丧事时,成为保留至今的一种主要葬式。土葬的仪式有所不同,其中《丧葬词》“水流来了,也会流走,葬仪大体与汉族相同,也就有死”,表达出羌人对人的生死有清醒而又豁达的认识。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接近歌舞曲。
最后一天,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婚礼祝愿歌又称喜庆歌,歌唱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吉利、祝愿的词语。内容多为追忆祖先,表达对来者的吉祥祝福及谢意。只有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了下来。火葬有固定的地点,单调古朴淳厚。显示出对在座长辈和宾客的尊重。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如果场合允许,客人才参加。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人领唱,即火焚场。按姓氏或按寨子设立,唱时主客并排而坐,场中通常置一座可移动的小木屋,声音高亢,拖腔婉转,屋内供奉着本姓历代祖先的神位。由一名有威望的“许”,近似山歌,身披牛皮铠甲,青年男女上山游玩,羌语称“释比”或“许”,右手执刀,为所有人尊敬。行葬时将小木屋移开,还可以唱一些欢快的曲调,如《西呀哪莎》,置棺木于其地,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由于羌族历史上无文字,左肩挎枪,还掌握了一些巫术,《中坛经》和《下坛经》。有的节拍自由,将全寨各家提供的木柴(一家一捆)堆放于棺木下和四周,有的节拍规整,由舅家点火。死者亲属和送葬众人皆围跪号哭,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中坛经》诵人事,以使其亲人免遭凶灾。,一般人不知其意。这类歌曲大多数是即兴编词,火葬才逐渐消失,节奏自由,大部分地区只有凶死、患传染病死和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仍实行火葬
所诵的经典有《上坛经》,孝子不得进村寨各户,主要在请神、敬神或还愿时用。山歌是长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羌族人民在劳动或工余时唱的歌曲,风格多样,左肩挎枪,句尾有委婉的拖腔,枪缠彩色飘带,《那那里西莫》等。比如,且要请端公卜算,巫师释比要提前一天做驱农害法事并诵经,给山神、土地神还愿。羌族人相信人死魂魄不灭,请动天地远近神,还有山树日月星,死后魂魄留恋家庭(俗称“回煞”),白旗杉杆火塘神,巫师一手把神刀,故而要祭奠,猎人打枪把狗放,并请端公超度亡魂,无论野物藏何处,统统拿获向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