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是非常伤孩子的自尊的。不要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其实恰恰伤害了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这样才会有独立的自我,才能以充分的自信去面对人生。
3.自卑感成人蔑视的结果
父母通常意识不到孩子的自卑感往往是成人蔑视的结果。他们把孤弱的幼儿当成成人对待。在他们学习、探索的道路上,当他们犯了前进中不可避免的错误时,他们不是去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而是训斥他们,并且设置种种障碍,不许动这,不许碰那。不断地摧毁孩子幼小的自我,使他们产生挫折感,感到自己是无用的,是祸害之源。要知道孩子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和空间,需要成人的宽容和理解,需要得到身边人的认可,所有这一切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父母往往不懂得尊重孩子,常常无辜地打断孩子的工作。如孩子正在玩耍,成人认为该散步去了,不与孩子商量就带走孩子;或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这时母亲的朋友来拜访,于是,孩子被带来见这位客人。父母从来不跟孩子本人商量就指挥孩子的生活,使得孩子认为自己的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结果,孩子感到他不同于其他的人,他隶属于所有的人,感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不重要的。不仅认为他的行为是无价值的,而且他是无能的、笨拙的。这种信念便是沮丧和缺乏自信的源泉。这种无能和比其他人低劣的感觉而在他心中固定下来,就会形成自卑、胆怯、犹豫不决,面临困难或批评时就退缩,经常流泪,绝望。
4.给孩子一点责任
在日常的家务中或在小伙伴一起活动时,给孩子一些任务,担任一些小角色,负一点责任……他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会渐渐体会自己生活的意义,感到自己是有用处的,由此而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社会的接触面一天天扩大,这种责任感和自豪感的内容也会一天天扩大,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家。但从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是增长未来责任感、自信心的基础。
总之,幼儿必须通过自己动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的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孩子的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独立发展的阶段,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自己行动、决定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尊和自信的精神。
5.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
有些孩子习惯于把自己依附权威养育方式的父母,他们过分依赖于父母,事事请求父母帮助,要求父母陪他们玩耍,给他们讲故事,给他们唱歌,永远不离开他们……这些儿童会不断地问某些东西“为什么”是这样的,似乎在渴求知识。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并未倾听父母的回答,一遍遍地重复他们的问题,这只是让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一种手段。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而服从成人毫不重要的命令。他们没有自己的意愿,别人很轻易地就能以他自己的意志代替他们的意志。也许父母对这种状态很高兴,因为这种孩子虽然有些黏人,但绝对听话。然而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的这种状态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成人用他们“爱心”和无效的帮助使孩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独立的探索精神,失去了自我,似乎整个生命都要依赖父母,思想上、身体上都变得懒惰,阻碍了孩子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一位成功母亲的经验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我决不帮他去做。”她认为,如果什么事情都帮他做,就等于剥夺了他自己动手的机会,会使他养成万事都依赖别人的坏毛病,只有能够摆脱对外界依赖的人,才能有自信做独立而自豪的人。所以她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勤劳的品格。当孩子还蹒跚学步时,一次将手中的点心掉到了地下,孩子并没有理会它,仍旧自顾自地向前走,这时妈妈用手指着垃圾桶,示意孩子将点心放进去。但孩子似乎不明白妈妈的意思,一动不动地站着,看着妈妈。爸爸插话说:“孩子不懂事,干吗非让他去做。”保姆也过来要帮助孩子捡起点心,但被妈妈制止了。这时孩子看着妈妈,好像在试探——如果他走开妈妈会怎样。这时妈妈走过去,蹲在孩子身边说:“这是你掉的点心,应该自己捡起来,对吗?好孩子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事。”看着妈妈柔和坚定的眼神,孩子慢慢蹲下捡起了点心,又蹒跚地向垃圾桶走去。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自己会做好很多事情,只不过有时需要指导而已。父母应该指导和陪伴孩子一同探索。不能让孩子永远躲在父母的后面,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适应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渐渐让孩子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整理自己的玩具,并帮父母做家务。孩子就会养成勤劳、自立、自信的好品格。
6.用“等一等”的方法培养宝宝的耐心
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当孩子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他的哭声就是命令,没有哪位父母会违抗他,都会立刻去安抚他。因为他还小,需要成人的帮助。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耐心,懂得等待,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懂得与他人协调行事。要知道,孩子的要求是很多的,如果要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父母就会变成他的奴隶,就算每天忙得四脚朝天也不能达到他的满意。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这点非常重要。即便大家都很爱他,他的要求也不能永远排在第一位,他应该学会等待,知道失望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他将来的成长会起到积极作用。
要想训练孩子的耐心,首先父母要有耐心。当孩子用不停的哭闹强迫父母满足他的要求时,你一定要沉住气,提醒自己正在对孩子进行训练。只有父母有了耐心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耐心的人。
当你正在工作或有事的时候,孩子要求你为他做什么或带她出去玩,你一定要明确地告诉他:“妈妈正有事,要等妈妈完成工作再带你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来打扰你,所以开始时你最好向孩子说明需要等多长时间。规定的时间内,不管他怎样纠缠你,或是哭闹,发脾气,你态度要坚决,不能妥协,不要发火,更不要去打他。到了规定的时间,告诉他现在可以干什么了,当初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
家里来了客人时,一定要求孩子要先等客人开始吃后,才可以动桌上的糖果和食品。或者要养成孩子先把好吃的递给爷爷、奶奶,自己再吃。这样既可以教育养成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可以锻炼他对自己欲望的克制能力。如果孩子性子很急的话,还可以与孩子玩“数数”的游戏,在他急于做某事之前,妈妈可以说:“让我们先玩一个‘数数’游戏,咱们一起从1数到3,再开始做……”这样一点点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学习等待,学习忍耐,磨炼耐心。
14.如何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
1.宝宝无辜哭闹怎么办
宝宝为什么无辜哭闹
常会碰到宝宝无辜哭闹,哭起来一两个小时都不停,用什么办法也哄不好。有时脸都哭青了,夜间更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宝宝生后三四周,到出生三四个月会奇迹般地好了。少数婴儿可能会延长到五六个月时才好。因为孩子哭得很痛苦,所以家长很着急。
之所以称无辜的哭闹,是因为哭的原因并不十分确切。专家研究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哭是宝宝练习肺功能的一项正常活动;是消化系统不成熟,在吃奶时咽下了气体,造成的腹部不适;是神经系统不成熟,尚不能抑制不想表现的行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新生儿有一种先天的机制阻断外界的刺激,他们可以安心地去睡、吃,不被周围的环境干扰,所以过得很好。而到了1个月末,这种阻断机制不太发挥作用了,他们变得很警觉,整天被各种刺激——听的、看的、嗅的……所“轰击”,又无法拒绝,这样到了傍晚,就超负荷了,于是就哭闹起来。到了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宝宝又重新获得关闭环境刺激的能力,在他们还未感到超负荷时,就把那些进来的刺激阻断了,所以那种无辜哭闹就减少了。
应该怎样对待无辜哭闹的孩子
(1)观察、判断孩子的情况(饿、湿、渴等),对症处理。
(2)如果环境内声音过大,可用窗帘、地毯等吸音。
(3)如果一个人怕寂寞,可抱起来轻轻摇动,唱些轻柔的歌,对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不要怕养成抱的习惯。
(4)对颜色过分敏感的孩子可以少放几样玩具,屋内的光线不要太强。
(5)可以免去午睡,晚上睡觉前不要太兴奋,让他看看玩具、对他说说话。
(6)每天记下他哭闹的时间规律,以寻求对策。
(7)在他哭闹时,用毛巾将他裹紧,增加他的安全感,他会安静下来。
(8)换个“新面孔”来照顾他,这个人要会逗孩子,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不哭。
(9)换一个环境,如换一个屋子,换一张床。
(10)尝试了解孩子的喜好,喜欢上下摇动还是左右摇动,喜欢穿得暖一点还是冷一点,喜欢拍拍还是哼着唱,投其所好。
(11)控制吸入胃中的空气,可以在喂奶、喂水时把他抱直了,隔几分钟轻拍几下背部,使其嗝出胃内的空气,避免因肠胃有气体造成的不适。
(12)家长自己不要紧张,实在心烦了可以将孩子交给老人,自己出去散散心,再回来面对孩子,会有好处。
2.吮指
孩子为什么会吮指?
在生后1年内半数的宝宝都有过吮指的行为,高峰期是在15~21个月。80%的孩子在5岁以前就会自动纠正。
宝宝吃手指有以下原因:
(1)吮手指是智力发展的信号:宝宝到了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婴儿学会了2个动作,一个是用小手在眼前摇动,眼盯着自己的小手看,这是看手游戏;另一个是吸吮手指,因宝宝最初是以舌头感知外界物体的,有些宝宝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认识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
(2)吮手指是宝宝的心理安慰剂:宝宝往往在自己的某种需求达不到满足时,如饿了却等不到奶吃时或宝宝需要妈妈的爱抚了却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开始吸吮手指作为安慰剂来稳定自己的情绪。
这一时期的吮指并不需要纠正。
宝宝吮指怎么办?
(1)带宝宝去口腔科检查,看口腔有没有器质性问题,是否需要处理。
(2)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孩子的嘴和手都“有事干”,如摇个拨浪鼓、搭搭积木、喝点果汁、和他对话等。
(3)把手指涂上异味,对有的孩子很有效。
(4)在孩子吮指时,不要指责他的这种行为,这等于在提醒他,反而加强了他的这种行为。
(5)如果孩子4、5岁了,还有吮指行为,可以和他讲点道理,对他说,“这样做了,对牙齿不好,将来人家会笑话你。”也可以说:“你已经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孩子愿意长大,也就不这样做了。
(6)常表扬孩子的好行为,让他感到自己很好,“爸爸、妈妈爱我”,再要求宝宝不吮指时,他会愿意听的。
(7)千万不要打骂、压服,这样做会使他精神紧张,吮指会更加严重。
(8)带孩子去医院,让大夫对孩子说不能吮指,手指上有“小虫”(事先与大夫联系好)。孩子一般都听大夫的话。
2.宝宝离不开慰藉物怎么办
所谓慰藉物就是安慰的东西。孩子用了就会感到安全、安慰。不用,就好像没着没落似的。最常见的慰藉物是安慰奶嘴、一个毛绒玩具、一个毛巾、小被子的一角、一件衣服,甚至是妈妈的奶头、头发等。孩子这个习惯的养成往往与大人有关,当孩子哭闹时,塞给孩子一个奶嘴,孩子安静了,大人可以干自己的事去了,皆大欢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有的孩子到了上小学都改不了,成了全家头疼的事。家长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呢?
(1)家长首先要认识到用慰藉物不好。最好在三四个月就改掉用安慰奶嘴的习惯,三四岁就改掉所有用慰藉物的习惯。主要办法是转移注意力,用玩具、小食品做替代物。
(2)不要和孩子直接顶撞,不能强行纠正。
(3)对孩子的需要仔细观察,针对需要做出恰当反应。如果饿了,就马上喂他;寂寞了,就抱他在屋里转转、门前坐坐。不要千篇一律地给慰藉物或安慰奶嘴。
(4)慰藉物一般在睡觉时特别需要,三四岁以前可以使用,再大一点,可以对他说:“小熊猫要自己睡觉了,咱们给它个床,把它放在上面睡觉好吗?”如果让妈妈当慰藉物,可以对他说:“妈妈的奶头都被你摸痛了,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渐渐把他的抚摸转到听故事睡觉上来。
(5)有时奶瓶是慰藉物,把奶瓶倒上温水,而纸杯里倒上果汁,这样纸杯的诱惑力会大大超过奶瓶;或是把奶瓶当成滚来滚去的玩具,不再是盛奶的容器了,他也会不再要了。
3.怎样对待宝宝的无理要求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大概就是孩子的任性。其实,小儿的任性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1~2岁幼儿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要求,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已经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就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对于幼儿的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家长可以设法帮助孩子进行练习。对不当的要求也不必给他讲什么道理,因为这时小儿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安定幼儿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冷处理。在孩子极端激动时,家长可以抱紧他,给他一点“支持”,这时他一般不会反抗,让他化解愤怒,逐渐冷静下来,再处理。2岁以上的幼儿已经开始明辨是非,并有了很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与父母争辩。遇到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其无理要求要予以明确的回绝,态度要坚决,要讲清道理。也许他当时听不进去,那也没关系,点到即可,事后要让他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但不要发火,更不能打骂,不要让他感到这样做是在惩罚他,只要他做得好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要一致,否则,在有保护伞的情况下孩子是会坚持到底的。家长要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如果自己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而高兴时又一切听之任之。对任性的孩子只要家长及时的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相反,如果小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满足他,他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他会充分利用这个有力武器,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得到了第一个胜利之后,就期待第二个胜利,成人做出的让步越多,孩子渴望得到的东西就越多。他会感到,这样他能获得比通过独自努力多得多的东西。是父母自己的行为方式造就了孩子的任性;是家长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不制止,无原则地依从、迁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