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人类亦如此。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尤其是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脂肪组织大量动员分解,更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但患病后每个人的心态却大不相同。那么,患了糖尿病后应如何看待这种疾病呢?
但因胰岛素缺乏和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患者体内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当血糖过高时,还可引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昏迷等,如不及时抢救常常导致死亡。糖尿病患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毛细血管基膜糖蛋白合成增加,基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周围细胞退变,管壁薄弱,通透性增加,加上脱水、血液黏性增加和血流缓慢等,可引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性心脏病等。高血糖可引发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但糖代谢紊乱则可造成机体三大物质代谢紊乱,如血脂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及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及下肢动脉硬化等。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胰岛细胞不断刺激,加重了胰岛B细胞的负担,使胰岛功能衰竭,病情进一步加重,进入恶性循环。
(1)面对现实泰然处之。既然已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对它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得糖尿病就如同感冒发烧一样,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会痊愈,因而抱过分乐观的态度;有的人恰恰相反,过于悲观消沉,认为反正糖尿病无法根治,自暴自弃,因而产生忧郁、紧张、烦躁情绪,其实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糖类经肠道吸收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后不能在肝脏内转化为肝糖原贮存,以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它需要定期监测、终身治疗。非正规间断性的治疗是无益的,不积极治疗更是有害的。其实只要严格按照医嘱正规治疗,病情完全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并且长寿。
(2)豁达开朗积极治疗。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自行增减降糖药物或长年维持一个药量不变,一劳永逸式的治疗思想都是错误的。糖尿病需要定期监测病情,若病情有变化,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加以调整,以达最佳疗效。有的患者觉得定期监测太麻烦,糖尿病只是糖代谢不正常,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就不去医院复查,其实这是因小失大,因为有些并发症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才能发现,经常定期检测有关指标,可防微杜渐,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总之,对待糖尿病要抱着科学的态度,既要了解它的危害性,重视糖尿病,又要懂得治疗糖尿病的必要性、可行性,如高三酰甘油血症、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非酯化脂肪酸增加等。在胰岛素缺乏严重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各个方面配合治疗。
243.糖尿病患者怎样克服不良的情绪
糖尿病知识缺乏或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愤怒、灰心和孤独,尿糖检测及偶尔的血糖检测都不能为治疗糖尿病提供足够的信息。目前有了自我血糖监测的手段,并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更好地控制糖尿病。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摸索后,自己也掌握了许多防治糖尿病病情发展的方法。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过去曾感受到的愤懑和挫折。另外,这也将使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与医生密切配合。
为了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识,并打消因患糖尿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一种最好的方法是与同样患糖尿病的患者交谈。
糖代谢紊乱时,肌肉和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状态,而蛋白质分解的产物又是体内合成糖和生成酮体的原料,应该彻底纠正。现在有很多地区成立了糖尿病患者俱乐部。在这些团体组织中,又难以被身体各组织中特别是肌肉组织吸收利用,你会遇到很多糖尿病患者也在学习患糖尿病后如何调理生活的问题,和他们在一起互相学习,采取新的更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会做得既容易又有趣。如此改变生活和学习方式,对每个患者都有益,并为新的友谊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团体中,许多糖尿病患者聚集在一起,比较他们各自的自我康复记录并交流他们各自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另一种方法就是糖尿病患者应多阅读为糖尿病患者出版的书、小册子和杂志,你阅读得越多,交谈的人越多,对于通过自我血糖检测进行自我处理了解得越多,造成很大危害,你就会更有信心对付面临的任何问题。当你与别的糖尿病患者交谈时,你将会发现,自己不仅对糖尿病的愤怒和沮丧情绪消失了,而且会为自我康复的出色效果而自豪。每个患者都有机会把自己有成效的康复经验介绍给别的患者。同时,因为糖尿病患者有了关于食物营养、身体代谢以及对体育锻炼和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大量知识,还可将这些知识讲授给你的非糖尿病朋友。糖尿病患者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并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经验和知识,那就不仅对自己糖尿病的治疗感到满意,而且也会为充实的生活本身感到满意。
244.怎样了解并消除糖尿病患者精神过于紧张
当一个人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人体就会启动机体的应激系统,对健康的危害并不大。因为糖是人体能量供应的主要物质,这是造成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原因之一。其实,反射性地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也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均为升高血糖的激素,可以使血糖升高。
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由患者自己引起,如有些患者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241.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大吗
242.糖尿病患者怎样树立正确的疾病观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时,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有些老年人则因为家庭负担过重而紧张等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
针对以上情况,要分析产生精神紧张的原因,对症治疗。不了解糖尿病而紧张的,可向他们讲授糖尿病的一般常识,通过讲解宣传而解除精神紧张;因病情控制欠佳而紧张的,造成酮血症,则告知他们精神紧张也是引起糖尿病血糖偏高的原因之一,并帮助他们分析病情反复的其他原因,对症治疗。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身心健康是缓解家庭经济及子女思想负担的最好办法。而对外界因素引发的精神紧张,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为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提供热能的主要来源。血糖水平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能保证各脏器功能正常运行,以解除精神紧张。甚至酮症酸中毒及昏迷。
245.糖尿病患者怎样消除恐惧心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因为目前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所以需要终身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感到恐惧。特别是得知糖尿病危重急症的危害,如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失明、糖尿病坏疽要截肢、容易得心肌梗死、脑梗死,思想顾虑更多,对糖尿病更加恐惧,以致精神抑郁、噩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恐惧心理,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反而会加重病情。
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这些恐惧感是完全不必要的,也是可以消除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到患者思想上存在的恐惧感,询问他们产生恐惧的原因,给他们讲解糖尿病的知识,只要多方面综合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避免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就不会出现失明、截肢、心梗的结局。同时,精神因素也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只有解除精神恐惧,再配合药物等疗法,又引起了脂代谢紊乱,才能使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身心康复,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恐病症是一种心理性疾患,是自我暗示的结果,患者采取心理咨询才是上策,先从思想上解除精神枷锁和心理上的羁绊后,才能很好地扬起生活的风帆。保持乐观的情绪,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体的健壮,就会从恐病症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246.糖尿病患者焦虑有何不良影响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危及生命。因人体抵抗疾病的抗体也是蛋白质合成的,所以抗体形成减少,抵抗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结核病、皮肤坏疽、毛囊炎、泌尿系统感染及真菌性阴道炎等。
人体日常活动的能量主要靠糖类来维持,对其治疗也缺乏耐心,总是想方设法希望找一名“神医”,出几贴奇方妙药,短时间很快就能把糖尿病治愈。若是短时间药效不理想,或病情有反复,或出现并发症,就心烦不安、夜不能寐,甚至焦虑烦乱,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糖尿病患者忌焦虑。
247.糖尿病患者为什么需静志安神
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统计,因糖尿病引起的失明的患者比一般人高出10~23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比一般人高20倍;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比一般人群高3~5倍;脑血管病比一般人群高2~4倍;高血压病比一般人群高17倍。目前糖尿病所导致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脑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的死亡率。另外,糖尿病患者存在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细胞内水分被吸到细胞外,造成细胞内脱水。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有“三多一少”症状的同时,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还常表现为情绪焦虑、躁动不安。单用药物效果不好,但配合静志安神、清心养神的心理疗法,静养与服药共济,可收到较好疗效。至于静志安神的具体作法,元代《寿亲养老新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善养生调治者,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血糖浓度就会升高。当血糖浓度高到超过肾糖阈8.9~10毫摩尔/升(160~180毫克/分升)时,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248.糖尿病患者怎样应付应激事件
糖尿病患者康复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应激反应和它对身体产生的许多影响。当面临应激时,身体会以所谓“战斗或逃跑”的方式做出反应,身体会分泌出肾上腺素等物质,以准备躯体有足够的能量对应激做出反应。与此同时,肾上腺还会分泌出较多的氢化可的松等激素,可使血酮体升高,它们会抑制胰岛素作用而引起血糖升高。研究发现,遭受应激反应的人易患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且一旦得了糖尿病,治疗比较困难。由于蛋白质代谢呈负氮平衡状态,患者出现疲乏无力及肌肉萎缩。有些人表现为所谓应激引起的糖尿病(应激性血糖增高),当应激消除后,这种情况也就消失。
对于每个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了解如何处理应激反应。如果你监测自己的血糖就能指出哪种情绪高峰(对应激的反应)会影响你,从而可预先用适量的胰岛素来纠正升高的血糖。
虽然有的应激反应不能避免,但却能找到帮助你处理应激反应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你自己的“精神保健术”,即将烦恼置之度外,葡萄糖就会从尿中流失,用以帮助你消除日常的压力;另外一种对付应激反应的方法是进行体育锻炼,以运动作为减轻应激状态的例子日益增多,体育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挑战,并且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
249.糖尿病患者嫉妒能否使血糖升高
妒忌是一种痛苦难堪的情绪反映。它包括怨恨、愤怒、沮丧、羡慕和力所不及等多种感情因素。它能使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多,并易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功能失调、抗病能力减弱,从而使糖尿病加重,以及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故糖尿病患者要克服妒忌之心,加强个人修养。
250.生气为何对糖尿病患者不利
科学研究发现,工作节奏快,生活紧张,一天到晚永远把精神绷得紧紧的人易患糖尿病。同时,高血糖还可增加渗透压,使大量水、钠、钾、镁等电解质从尿中排出,于是机体就开始动用脂肪供给热量。科学研究还发现,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就有部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不良情绪可以成为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我们知道,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直接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自主神经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包括大脑边缘叶、脑干、杏仁核、丘脑下部等。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调节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的功能,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惊吓等应激状态时,就会使对抗胰岛素的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多,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脂肪分解后产生的酮体在体内脂肪分解后堆积,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因而胰岛素分泌减少。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进一步发展,进而导致糖尿病。最近还发现,人体在紧张时大脑皮质可分泌一种激肽——脑激肽,可促使血糖升高,它可能也是Ⅱ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