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3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一以贯之

——关于“财经观察”的问答

-Q:杨哲宇(本书选编者)

-A:胡舒立(《新世纪》周刊总编辑)

-Q:《财经》是1998年4月创刊的,但“财经观察”出现得好像晚一些?

-A:我记得是从1998年8月开始的。为了谈那年增长率“保八”的事,王烁让我写一篇评论。写好后,他希望我每期都写,后来就按他的要求坚持下来了。当时,《财经》全职人员只有四五个,我是主编,王烁是执行编辑,其实就是第一“大编”了。从那以后,他也一直是“财经观察”的编辑。

-Q:你是记者出身,对写评论有特别的偏好吗?

-A:说实话,我很喜欢写评论。上大学时,我评论课的成绩就比较好,后来也很希望有机会写社论。不过,机会并不很多。我一直认为,写评论,特别是写社论性质的评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在传统“党报”体系中,发表社论是相当重大的事情,对此观点我也是深以为然。所以,《财经》创办之初,并没有搞社论或是有社论意味的评论。8月那次尝试之后,我受到鼓励,就以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来写每期的准社评了,叫“财经观察”。这篇东西放到杂志的最后一页,也是想低调一些。

-Q:这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评了,有点类似香港《信报》早期社评的形式,由本人署名,对吧?

-A: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与传统社评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初,《财经》是月刊,“财经观察”每月一篇,主要都由我自己来写。后来,杂志变半月刊,再办双周刊,节奏越来越快,所涉问题也越来越广泛,我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独自操作了。最初,绝大部分还是我自己干,最近一两年,许多都是请记者或我们的经济学家起草后,我再来修改,你的编辑工作也值得肯定。最重要的当然还是王烁,他始终负责题材的选定和最后的编辑把关,十几年如一日。在《财经》内部,大家都明白,“财经观察”虽然由个人署名,但不是纯个人栏目。“财经观察”从确定选题到最后的发稿,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财经观察”作为署名文章,一方面,具有个性化色彩,我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做好;另一方面,缺点由我负责,成绩应该归功于大家。

-Q:今天再读这些文章,特别是处在当前这一你职业生涯的特殊时期,你有什么别样的感触吗?

-A:它们应该是我担任《财经》主编11年职业生涯的一个侧面记录,很有意思。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唤起当时的一段故事,可惜现在没有时间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串起来。在《财经》成立五周年的时候,就曾想过出一本书,叫《我与“财经”》,当时想把所有的“财经观察”背后的故事串起来。很遗憾,一直没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十周年的时候,就更没时间去干了。但是,这件事情总有一天是可以做的。把每年的文章精选出几篇,再配上当时的故事。

-Q:我们常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现在让读者回过头去,重读这些文章,你认为价值何在?是否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思想史,更具体地说是中国改革思想史意义上的史料?

-A:说是“思想史”之史料,可能过誉了,但对读者或多或少还有些参考价值吧?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其一,新闻的易碎性,这确实是我们常讲的话题,也是客观存在。其二,正是知道了新闻易碎,我们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碎,至少不易碎。我在1994年出版的那本《改革没有浪漫曲》后记中写到,新闻本身是易碎的,但新闻记者对于永恒性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我是从日报的新闻记者做起的,这么多年,想的就是能写一点有生命力、以后看了不遗憾或少些遗憾的东西。后来,有机会做《财经》杂志,更是怀着这种心愿来做编辑、做记者的。

-Q:《财经》希望其作品“不碎”,其标准是什么呢?

-A:“不碎”当然也是相对的。我觉得,如果说有个标准,就应当这样衡量:作为时代的记录员,在每个时期写的作品,固然有那个时期的历史局限,但要寻求超越,从而能够经得起更长时期的历史考验。

-Q:这也许正是《财经》之所以为《财经》的原因,写“财经观察”时这种意识是不是更强烈?

-A:我确实希望,这约1700字所表述的东西,能在比较长的时间站得住脚,回过头来看不感到脸红。1700字的容量非常有限,很难把每件事情都说得很周到,这就是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多位编辑不断地对其修改完善,甚至在大样上仍要看和推敲多遍的原因。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不能说每一篇都完美,但是,可以说,“硬伤”不是很多,这一点是令我欣慰的。

-Q:本书选入的140多篇文章,贯穿其中的思想就是为改革鼓与呼。我们不断地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时而加快,时而滞缓。这些文章也记录了这一过程。你如何评价改革的历程?是否偶尔也会感觉到有些无奈?

-A:新闻评论这种体裁,与学术文章及一般的理论文章的写法是不同的,它追求快节奏的出版、语言和文章结构所带来的冲击力,因此,不应把新闻评论看做完整的学术阐述。以此为前提,“财经观察”确实倾注了对改革的急迫之情。尽管文章表达的向往,并不能都变为现实,只是折射了我们自己以及与我们心心相印的改革者们真切的心声,客观上对改革起到了“鼓与呼”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有些文章不但是急切的,甚至是过于急切,这既是可以理解的,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常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Q:《财经》的宗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独”(独立、独家、独到),还有一种表述是“复杂的自由主义”。无疑,在《财经》的各类稿件中,“财经观察”是最直接地体现主张的。现在回过头来讲,你是否对实现的程度比较满意?

-A:我只能说还算欣慰吧。第一,“财经观察”总是能保持独立的气质,也许与有些人的想法一致,也有可能与之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是我真实的看法,是“我们”的立场。第二,所有的评论虽然重心各有不同,但能够体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是很难的。在《财经》创刊十周年的时候,王烁定了一个题目,叫“财经十年——一以贯之”。汪丁丁以及很多人都讲过,《财经》的特点是consistency。我觉得,写几篇好文章、做几篇好报道,这些并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的一致性。汪丁丁在《财经》创刊十周年时说过,要完整地揭示真相,并且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表达真相,这是很难的。《财经》的十年就是这样一点点走过来的。回过头来看,坚持consistency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比别人强,而是说,要不断地学习,去提高自己。consistency并不是说,有一个简单的教条,可以处处搬来套用;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信念,只要“信”就万事顺遂,它是在找到了正确的认识框架和方法之后,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

-Q:“财经观察”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另外,读者可能会好奇,“财经观察”的选题是怎么定的?

-A:选题与每期《财经》杂志都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有时候会以《财经》的主体报道作为评论的对象,但更多时候与重点报道无关,有时甚至有意与其错开。总的来讲,在两周之内发生的事情很多,我们的选择无一不是紧扣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但与杂志报道有补充、呼应的作用,很难具体地讲每篇“观察”选题确定时的情形。

-Q:每篇“观察”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这自然是你的阅历、观察、思考的结晶。但是,我想知道,每篇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突破那些大而化之的信念,直达事实和思想的深处的?

-A:谢谢你的肯定。正如我刚才所说,选题经过了非常细致的筛选和深入的讨论。我自己在写作之前,会把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都看一遍,所幸我们有互联网这一工具,使得熟悉背景的工作做起来相对容易了。我争取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外,我还要真诚地感谢很多同事的帮助,特别是遇到专业性非常强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在信息爆炸、知识分科越来越细的时代,所谓的“万事通”是不存在的。我得到了《财经》当时的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学术顾问汪丁丁、首席研究员陆磊等多位专家的智力支持;《财经》当时的助理主编、研究部主管编辑叶伟强等同事都给予了我很多专业上的帮助。法律、财税、农业等问题,也不全是我日常知识积累的重点,我之所以能迅速进入某一领域,也得益于相关的专业记者或主管编辑。所以,尽管是我署名,但是,“财经观察”是许多人智慧的结晶,这样说并非客套。

-Q:你一再强调写作中分寸的重要性,特别是立论的分寸把握。可以具体谈谈吗?

-A: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俗话说“文如其人”。我这个人性子比较急,有的时候非常急;但是,我写文章又非常审慎。每一个提法都要想很长时间,加很多的限定。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人,是多么矛盾!不过,我自己觉得,“财经观察”所体现的风格,可能倒是更接近于我作为一名文人或者说记者的本来面目。我是一个写东西比较慢的人,写封信都要想很长时间。这一方面是我不够有才华的表现,“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我是绝对做不到的;另一方面,在这个快节奏,甚至不无浮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写东西,能够反复推敲,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记得鲁迅说过,写一篇作品,初稿写完要放在抽屉里,两三天以后拿出来再看一遍。我即使做不到这么沉着周详,最紧张的时候也会隔几小时再看一看,这样改写过的文章才能更少遗憾。

-Q:这本书分为七个专辑。我发现,你写得最得心应手的,是被命名为“政经风云”的这一辑,介乎政治与经济之间。你写得可谓“凌云健笔意纵横”,这是因为有话要说,因而情感充沛、思如泉涌,还是别的什么?

-A:这还是因为一方面,我是新闻记者,而不是经济学家。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学的造诣远远谈不上,但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对我影响很深。也可能恰恰是因为经济学修养不够,所以,写东西的时候,遇到比较贴近现实生活题材的时候,写起来更容易一些。我不认为这表明我在这些领域有过人之处,只是因为这些问题分析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其实,我发现,当初在做SARS报道的时候,《财经》记者写起来就比较自如。把一个经济专业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同时又富有激情地表述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科学,表述的时候,为了追求严谨性,评论这种体裁所要求的晓畅和生动,就会遇到困难。相反,既涉及经济又不囿于经济的题材,处理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我想,仅此而已。

-Q:如何看待过去有些文章,如《何必讳言“不救市”》等,造成的社会轰动?

-A:“财经观察”有不少篇章影响很大,大部分时候得到了读者的肯定。我们的观点,在1700字内经过了反复推敲,我自认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坦诚地说,我们就是这样看问题的!有争论是正常的,真理只有在不同观点的自由碰撞之中才能璀璨。不能不说,宽容对待异见,理性分辨是非,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比较稀缺的元素。那种动辄追究动机和背景、惯于深文周纳的做法,应该说是历史上不健康因素的残留,是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

《何必讳言“不救市”》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有争议的社评。受到的批评,包括在互联网上受到的批评也比较多。首先,我很感谢大家的关注;其次,即使是有所批评,也很正常,也是我们应该承受和面对的。不过,我至今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表述都是立得住的。

-Q:你是新闻科班出身,当然知道中国新闻史上有“文人论政”的传统,最为后人崇敬的就是《大公报》的张季鸾、《观察》的储安平。我冒昧问一句,你有没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说,一种自我期许、自我定位,来延续这一传统?

-A:我当然很敬佩这些先贤,但自认并没有前辈们那样伟大的抱负和才气。我更多地把写评论看成一项工作,一种责任。或者说,《财经》有这样一个舞台,需要这样的一个角色,既然需要我去做,我就会尽力把它做好。在与很多的读者交谈后,我发现,他们很注意“财经观察”,这样,原本被放在杂志的末页,后来放在了卷首。有些人甚至对我说,看《财经》杂志,首先就读“财经观察”;如果没有时间看别的,就只看“财经观察”。我听了以后,觉得责任非常重大。另外,也可能因为这个栏目篇幅比较短,比较易读,大家都能看懂。

-Q:你已经出过好几本书了,影响也都比较大,比如《改革没有浪漫曲》、《新金融时代》等。你怎么看待即将出版的这本书在你职业生涯中的地位?

-A: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刚才说过,作为一名新闻人,我其实比较喜欢写评论,这是我职业偏好中的一个侧面,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当记者,可以采访很多人,也可以写东西。不过,我对写评论也情有独钟。当年在《工人日报》工作的时候,我就希望去评论部工作。1992年到了《中华工商时报》,9月赶上纪念创刊三周年,准备出一期24版的报纸,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仅见的篇幅。我就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写社评行不行?”大家就让我写。我写了篇社论,题目叫“不同寻常的时刻”。当时就觉得很过瘾。现在回想起来,那篇文章还明显带有党报社论味儿,不过,我确实是喜欢写。这是我的内心偏好。我把社论看得十分神圣,又认为自己少有机会去接触,心里痒痒的。以后写“财经观察”,自身对社会、对改革的认识水平都较当年有很大提升,我对评论的爱好也有机会去释放。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多么了不起的评论家。写得越多,更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只是职责所在,尽力而为。这样写了十多年以后,有读者欢迎,有同行认可,我当然很高兴,但也觉得可能有些过誉了。

其实,写好评论还是要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人类学等尽可能全面的理论功底,尽管“术业有专攻”,但单打一肯定不行,靠“聪明劲儿”和玩弄文字技巧来支撑更不行。毕竟,“绳短不可以汲长”,我自己欠缺的实在是太多了。

-Q:接下来,你要“二次创业”。你对自己的“笔政”作何展望?

-A:我还是这样想:有责任、有义务,就要写,此其一。其二,我希望未来能把自己所要表述的东西,从比较凝重的感觉中适当地释放出来,变得轻快一些,只是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做到。

当下的社会五光十色,我们经历的东西多姿多彩。稍微释放一些凝重感,可以在多样化的尝试上有一些进展。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大才华的人,只是一名普通的新闻人,被各种机缘推到了某个位置上。当要做的事其实超过自己能力的时候,一方面要有担当、不退却;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活得更加本色。

同类推荐
  •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这是一部战略主义作品。本书以世界经济视野为基础,从“大经济”的角度,全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中国之问”一气呵成,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政治与经济的决定关系、经济国防、崛起模式等几大方面差不多所有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读者从每一节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发展脉搏:世界处在什么时代?持续三十多年的中国奇迹是否面临拐点?世界留给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有多久?中国是持续崛起还是走向崩盘?哈耶克主义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吗?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谁更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大政府”是通往奴役之路,还是幸福之路?中国如何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实现突围?
  • 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将貌似深奥的经济学道理映射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组成一幅幅快乐又富有智慧的经济学生活长卷。让你在轻松好玩中掌握经济学的精髓,让经济学成为弥掌控生活和工作的左膀右臂。
  • 农村美好家园读本

    农村美好家园读本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招商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轮船招商局在内外阻力中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新的一页。今天,沿承百年血脉的招商局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引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盛宣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本书以短小生动的小品文写作方式,从你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在路上、在餐厅、在电影院、在厨房、在卧室、在争吵中、在生气时、在小朋友的书包里捕捉随处可见的经济学奥秘,如下午茶一般悠闲而有趣,却又浓香醇厚,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妖孽幻术师

    网游之妖孽幻术师

    农家少年、青帮少主、神秘玩家、傲骨清寒、网游大神,没人知道他有多少身份!幻术是什么?若你以为幻术就是魔术,那就错了。真正的幻术,只有悟性超越常人的神才能窥破。梅花烙、桃花瘴、水龙吟、洛神赋、倾城雪……假如你拥有这些极品技能的时候,你会如何做?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魔君的懒妃

    魔君的懒妃

    ★★简介:她很宅,宅到能不出门绝不出门。她很懒,懒到一天至少有十五个小时都在睡觉。能坐着绝不站着,能坐车的时候绝不走路。这并不表明她很糊涂,她只不过想省事而已。能不亲自动手时绝不亲自动手。她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每天一觉睡到自然醒,无人烦无人扰。可是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让她穿越到一个莫名其妙的朝代,还嫁了个皇帝。就在她以为可以悠哉一生时却成了劳碌命,一直在劳碌奔波,某人还不知好歹,很是欠扁呐。★★泪有点咸有点甜你的胸膛吻着我的侧脸回头看踏过的雪慢慢融化成草原而我就象你没有一秒曾后悔爱那么绵那么粘管命运设定要谁离别海岸线越让人流连总是美得越蜿蜒我们太倔强连天都不忍再反对深情一眼挚爱万年几度轮回恋恋不灭把岁月铺成红毯见证我们的极限心疼一句珍藏万年誓言就该比永远更远要不是沧海桑田真爱怎么会浮现待度过斜风冷雨春暖在眼前
  • 时尚经济漫谈

    时尚经济漫谈

    而奢侈品是一种沉淀深郁的精英文化。似乎与中国人提倡的传统美德“节俭”相悖逆。司马光的古训“由俭入奢易,时尚是一种审美的风尚,由奢入俭难”屡屡在父辈的教诲声中响起。,代表一定年龄阶层的文化品位。很长时间,“奢侈品”在中文语汇里都是一个负面的评价,它跟铺张浪费相联系,代表一个社会大多数年轻人的文化追求
  • 半世锦鲤

    半世锦鲤

    他是高高在上的仙界战神。她是他养在莲池中的小鲤鱼。她爱上他的冷清、孤寂。他贬她下凡:“六根不清,便是最大的错。”成仙度劫,天雷轰顶,她元神俱碎,忘记了那些静默纷扰的所有哀梦。半世轮回再次开启,她误落凡尘,与那前缘未尽的人相逢陌路。“西泠,若有来世,记得一定要爱我。”“你好像一个人,九……九什么,我忘了……”
  • 秘密背后的秘密

    秘密背后的秘密

    本书是由两本启发世界级畅销书《秘密》的经典《万能金钥:心想事成的24堂课》和《失落的致富法则》组成。如果没有《失落的致富法则》,就不可能有超级畅销书《秘密》的出现!《万能金钥》在《秘密》一书中共被提到19次!本书讲求实务,而非哲理;是一本实战教本,而非理论专著。本书专为迫切需要用钱的人撰写、本书也特别为一些至今仍没有时间、方法或机会去仔细探究形上学,但却希望运用这些研究结果、科学结论作为行动基础的人撰写,他们并不需要亲身参与导出这些结论的过程。
  • 束缚的少年

    束缚的少年

    这是一个关乎我、信仰和家庭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幽默中带有辛酸,诙谐中充满感伤,生动呈现了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蜕变历程:单纯美好的童年时光,躁动不安、渴望自由的少年岁月,以及成年后远离家乡,在爱的旅程中寻找自我。
  •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小数字大学问:写给爱思考的那些人看

    阅读本书,话题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经济参 数开始。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兴趣、增加经济学知识,本书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从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比如 GDP、CPI、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比如幸福指数、巨无霸指数、生活成本指数、贴现率、赔率等,而 且可以对读者的生活与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介绍这些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发展、运用、计算、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本书稿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 域,语言生动、幽默,既是一本普及读物,又可当成一本工具书
  • 印第安王妃

    印第安王妃

    一个中国女孩跨越到十八世纪北美印第安大平原的传奇经历……纯朴的生活环境、英俊的情人、凶残的敌手、纠结的历史背景、她自己身上神奇的变化……对北美印第安世界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尽情阅读,不感兴趣的可以通过此小说领略美景、美色,培养兴趣~~本小说是架空历史,作者天马行空无限发挥想象力,拜托历史研究爱好者莫要对文中某些描写发出质疑。
  • 理论热点·2011

    理论热点·2011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十二个问题,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了《理论热点·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