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转向了发展生产力,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年来,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虽然可能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创造了中国的发展奇迹。贫穷的平均,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在1990年12月24日,他说道:“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民生和共同富裕方面,从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看,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如果没有有效的战略和对策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问题将会越积越难,局面可能会变得非常恶化,以至于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的选择符合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利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解决安居乐业这样的民生问题,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我认为,是一个新的考验。对于这一个新的课题,如果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就会偏离邓小平讲的共同富裕,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未来30年,在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需要切切实实处理好在强国的同时富民的问题,控制住城乡间、居民间、地区间和行业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并在“十二五”期间能得到缩小,在未来十年中显著缩小,争取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最后建设成一个生产力发达、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幸福美好,并且国家强盛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也是中国梦,是中国人对未来理想的综合体现。
三、实现中国梦:按民意执政
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将步伐踩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执政为民,怎样为民?我认为重要的是按照人民的企盼,人民的理想,人民的意愿执政。执政为民如何,关键是看执政过程中对人民的各种需求和理想实现得如何。
需要看到的是,13.4亿到15.5亿中国人21世纪的生活和发展之梦,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强盛的理想,即中国梦,是未来30到4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要按民意执政,才能顺应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带领占世界1/5的人口,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
中国梦,中国理想,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高不可攀和虚无缥缈,以及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如果这种理想是一二百年以后,甚至是几十代人,上百代人以后才能实现的理想,而在30年或者40年中都不能实现,不能看到和感受到,甚至有可能越干越穷,越干生活水平越下降,虽然这种理想在表述上更加宏大,在理论设计上更加美好,开始可能成为人民奋斗的动力,但实现起来遥遥无期,时间久了,人民会因为遥不可及而感到厌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梦,中国理想,一定是从人民对日常生计的盼望和需求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少数理论家们在书屋中空想和推断出来的。不能以少数理论家们在书屋中空想和设计的中国梦和中国理想来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的实践中能够实现的未来之梦和理想。实事求是,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德。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样会将高尚的理论庸俗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13.4亿人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平凡和世俗的社会生活之中,如何在平凡和世俗的社会中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如何使平凡和世俗的工作和生活美好一些,是他们的梦想,集合起来,就是中国梦,就是中国理想最基础的部分。当年如果不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设计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依靠广大农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是按照经典理论的设想从事,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和建国梦。而30年前,如果没有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上的拨乱反正,没有他倡导的改革开放,而是按照经典理论的设想去搞社会主义,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甚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可能还在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几位中徘徊。
民意是什么,就是十多亿人民的梦,是他们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理想,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和盼望。实现人民的这种梦想,满足人民的需求,并不是说,人民的生计和福利全部由党和政府供养起来。世界上只有人民创造财富,人民纳税供养政权,不可能政权创造财富,政权供养人民。任何政权供养人民的企图和行为,结果都会是印刷货币,都会是恶性通货膨胀,都会使这个国家的财政破产,都会是金融风暴和经济社会危机。因此,党和政府按民意执政,不是单纯地给予,而是设计正确的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建设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给人民形成一种能创造财富的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创业、创新、投资、就业的积极性,将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将这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力,来建设和发展我们的家园。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客观上存在着人民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盼望和需求。因此,中国梦是一种中国当今社会中国人的精神存在。十多亿中国人的梦想,十多亿梦想形成的精神力量,如果引导得当,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当,甚至错把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当作中国梦,当作中国理想,对于经济正常的发展,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将是一种巨大的风险。
中国梦的风险在于,二元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数亿农村人口的城市人梦,每一个农村人口到城市中,成为新的市民,城市能接纳他们吗?有创业和就业机会吗?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吗?教育、医疗和社保和其他公共服务能与城里人平等吗,和城市原居民的分配和财富差距能逐步缩小吗?如果这些梦想不能实现,甚至差距很大,他们为梦想而奋斗的结果是失败,他们原来梦想的精神动力会变成什么样的动力呢?诸如此类,各种梦想如果很多都得不到实现,那么,就会对社会失望,梦想形成的精神正向动力就会变成反向动力,甚至是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因此,需要务实,并高度关注和了解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中国梦,认真按照人民的企盼和需求去执政。执政为民,不能将别的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误认为是中国梦,去按照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去执政;执政为民,需要仔细地了解人民的企盼,根据这种企盼,制定执政的目标、任务、措施,并加以实施;执政为民,需要关注民生,不能忽视人民对工作和生活的企盼和需求,不能以领导人主观臆想,甚至一些人的愿望替代人民的企盼和需求,更不能为自己和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去行事。
四、走中国道路:科学执政
敢于梦想,就要敢于去想,敢于走创新之路。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同样需要敢于去想,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走好梦想路上的每一步。发展道路的调整,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解放思想。
第一,要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趋势。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则,不能简单想当然的策划某一战略和政策,不能主观从事决策。比如,中国过去的反城市化,提倡农村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都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相违背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造成了城乡和产业结构的极度扭曲,积累了我们今天巨大的,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这种违背规律的反城市化,终将是做不下去的。
第二,感情不能代替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无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去做成本高昂而收益甚小的事情。比如,游牧民族逐步地定居,大量分散的农村逐步地衰落和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这是一个全世界性的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对此,如果从缩小城乡差距的直观角度出发,将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入农村,甚至鼓励农民大量建房,在农村极为分散地实现居住等方面的小康,不但会占去比城市多得多的土地,而且,几十年后,在农村会形成大量的废弃房屋和建筑垃圾。
第三,不能唯经验治国,需要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不能凭经验思维和决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如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发展阶段就不一样,工业发展阶段与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就不一样,而且科技进步,文化交流,世界每天都在发展变化着,每天都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依赖过去的老经验治国或者治理一个地方,将成本高昂,不但于事无补,甚至会出现副作用。这就需要直接调查的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需要到实地去调查研究,真正掌握一线情况和问题,并且了解其内在的原因,以对症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