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80800000004

第4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1)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

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 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密。

有些人心性不稳定,受人盛情款待时,常会把心里话倾吐殆尽。

特别是酒醉饭饱之后,最易吐真言:“咱们朋友一场,以你我多年的交情,今天我什么都没保留,全跟你说了,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

俗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全世界。”所以,过了两三天后,这个朋友又在别人面前,上演了同一出戏……如此不能保守秘密,只会令信任自己的人彻底失望。因此,我们对于别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曾有一个人去某跨国企业应聘,来求职的人很多。面试一轮之后,进入笔试环节。

这些题对他来说都不难,他快速写着,却被最后一题难住了。

题目是这样的:“请写下你之前所任职公司的秘密,越多越好。”

他看看周围,发现其他的人都在奋笔疾书。他想了想,拿着试卷走到考官面前说:“对不起,这道题我不能答,即使是我的前公司,我也有义务保守秘密。”

说完,他就离开了考场。

第二天,他收到这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书,老板在通知书的末尾写道:“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懂得保守秘密的人,正是我们需要的。”

可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另外,有些事情即使不是秘密,但为了自己和他人,也还是应当尽量保密:

一、“隐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纵然具有很多功德,也不能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倘若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多半是我慢的一种显现,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二、“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有时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身修行不够。其实,别人说我们的过失,我们可能闷闷不乐,当面说了不高兴,背后说了也不高兴,两三天都不想吃饭。那么推己及人,自己又为何爱说别人的过失呢?

三、“隐秘未来之计划”。计划还没有实现之前,就四处宣扬的话,很容易遇到违缘,半途夭折。世间一切本是无常,所以,做事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最好先不要到处说。

这些教言是古大德的殊胜窍诀,文字看似简单,意义却相当甚深,望大家能牢记于心!

2. 不求以心换心 但求将心比心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你想怎么样对待别人,就应先换位思考,看自己能不能接受。

如果自己不愿接受,那就立即停止,不论语言还是行为,都不要强加于人。

从前,子贡问孔子:“一生中若奉行一个法,该是什么?”

孔子便传授一个“恕”字,告诉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此推己及人,在佛教中也推崇备至,如《入行论》云:“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所以,自己不愿接受的痛苦,千万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也照样不愿意。

佛教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鬼子母有一千个儿子,她最疼爱小儿子。

鬼子母爱吃小孩肉,常到人间抓小孩,活生生地当食物吃。人们受不了这种痛苦,纷纷向佛陀求救。佛陀于是通过神变,将鬼子母的小儿子捉来,扣在自己的钵里。

鬼子母回来发现小儿子失踪了,特别着急,不吃、不喝、不睡,上天入地到处找,整整找了七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她听说佛陀无所不知,就到佛陀那里去哭诉。

佛陀说:“你有一千个儿子,才丢了一个就这样难过。别的百姓只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是独生子,却被你吃掉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

听到这番话,鬼子母当下醒悟,在佛陀面前忏悔道:“我错了,只要能让我找到小儿子,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佛陀便把她的小儿子从钵里放出来,还给了她。

这种换位思考,在国际上也非常重视。以前国际上开了几个会议,最终达成共识认为:不管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推己及人”的理念。

众生避苦求乐之心皆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希望每个人在为人处事时,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3. 对朋友要

知恩、念恩、报恩

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具足智慧、人格高尚的人,对于他人的恩情,会永远铭刻于心,时时提醒自己。没有能力时,苦于无法回报;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立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人格低劣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受别人恩泽,非但不知恩,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根本谈不上将来报恩;甚至有时候还恩将仇报,对恩人加以诽谤诋毁,尽显内心恶劣的本性。

从前有父子二人,父亲具足智慧,精研佛学,去世前留给儿子一份遗嘱:“辅助明主而远弃昏君,聘娶贤妻而勿娶劣女,结交善友而舍弃劣友。”

但儿子年少气盛,想验证父亲所说的是否在理,于是故意侍奉一位昏君,娶一位劣妻,结交了一位善友。

一天,他陪国王进山游玩,晚上两人住在一个山洞里。深夜时,一头猛虎闯进洞来,眼看就要吃掉国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举剑杀死猛虎,救了国王。

事后,他对国王说:“我今天救了你的命,往后可要报答我啊!”国王虎口脱险,高兴至极,连连点头答应。

后来,国王一直没有酬谢他,似乎早已忘记了诺言。他非常气恼,于是将国王最宠爱的一只孔雀偷来杀死,和妻子一起分享了孔雀肉,又将经过告诉了善友。

国王丢失了孔雀,非常着急,悬赏追寻孔雀的下落:若是男人,就赏给半国的财产;若是女人,则封为王妃。他的好友忠义善良,未去告发。他的妻子却见利忘义,为做王妃而向国王告密。

国王立即将他抓获,并要治罪。他对国王说:“孔雀虽然是我杀的,但看在我救过你一命的面上,请饶恕我吧!”

国王冷笑道:“我眷属众多,哪能一一报恩?你杀了我的孔雀,今天必死无疑!”

正在紧要关头,好友献出孔雀说:“国王息怒,孔雀在此。”原来,好友提前入山捕获了一只孔雀,与国王那只极为相似。国王得到孔雀,就不再计较了。

经过这场风波,他又做了相反的试验:辅助明君,娶一贤妻,交一恶友。

这天,他和国王骑马去郊游。国王的马受惊狂奔不已,致使他俩迷了路。饥渴难忍之时,他将身上带的两个油柑果,分给国王食用。国王欢喜承诺:“我一定要报答你的恩德。”后来,他们寻到归路,顺利返回王宫。

为了考验国王,他故意把国王最宠爱的小王子骗回家,将衣服脱下交给恶友,告知:“我已将小王子杀死。”然后让妻子看护好王子。

国王痛失爱子,在全国张贴布告,重赏知道王子下落的人。恶友闻讯,立即将他出卖。

国王半信半疑,传他来问话。他面不改色,坦然承认了,并请求国王饶恕。

国王哀叹:“可怜我子命薄,就算现在把你杀死,也于事无补。

且恕你无罪,也算对你报恩吧!”如此这般,他深深感悟到国王确实是位知恩报恩的有德贤君,于是将事实和盘托出,同时让妻子把王子送还国王。

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经历,令他感触颇深:“父亲的忠告是多么正确啊!”

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

当然,我们这样要求别人,更应当如此要求自己。不管是什么样的恩德,哪怕再小,我们也要尽力报答。即使暂时没有能力,也应时时知恩、念恩,心存感恩。

4. 见别人短处

请勿轻易揭露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惯,也不要随便说出去。尤其是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到处散播。

《格言联璧》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弘一大师也曾说:“吾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

可现在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喜欢说是道非,稍微看到一点、听到一点,就赶紧添枝加叶地传播。甚至骂人的时候,故意揭露一些隐私,把别人伤得体无完肤。这是非常不厚道的行为。

古人言:“骂人不揭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要学会留口德,管好自己的舌头。

从前,一个主人对仆人说:“你到市场去给我买最好的东西。”

仆人去了,带回来一个舌头。

主人又对仆人说:“你到市场去给我买最坏的东西。”

仆人去了,又带回来一个舌头。

主人问他为什么两次都买舌头。仆人回答说:“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

当然,语言的善恶关键在于心,心里怎么想的,口中才会怎么说。所以,要想管住舌头,首先应培养自己的德行。

《菜根谭》云:“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也讲:“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这是古人的处世之道,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别人的过失,便兴致勃勃、积极发言,甚至添油加醋、颠倒黑白,然后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如此对别人的伤害极大。

其实,宣扬别人的恶行,也等于自己作恶。过多评论他人、说人是非,不但有损自己德行,也会因此与人结下怨仇,祸延及身。

所以,一个德行好的人,听到是非后会闭口不言,不妄加评论,更不会到处传扬。印度哲学家白德巴也说:“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

5. 为别人着想

是最大的利己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得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

倘若没有做好人,想成佛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对“好人”的定义不相同:有人认为脾气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贤善;有人认为长得漂亮,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认为心比较软,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认为个性坚强,肯定是好人……但我的上师并没有这么认为,他老人家说,想做好人的话,就要在这几点上下功夫:

一、“言行恒时随顺友”

言行举止经常随顺他人,对上者恭敬,对中者和睦,对下者关爱,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

当然,随顺他人,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随顺并不等于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才应当去随顺。

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任何团体都会有许多矛盾,但人格好的话,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而不是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特立独行。就像藏地有个比喻说:“一百头牦牛上山的时候,嘎巴牛(牦牛中的败类)非要往下跑。”这种说法还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惹是生非,就算坐车去往某地,一路上也会跟好多人吵架。这样的人离开之后,大家都觉得很舒服,好像祛除了眼翳一样,得吃顿饭庆祝庆祝。

不过,人格的好坏,在表面上也看不出来。有些人言行举止很不错,但接触一段时间后,大失所望;有些人刚开始似乎比较顽劣,结果越接触越觉得他好,很让人信任。所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确实说得在理。

二、“秉性正直”

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都要正直,不包庇自方、嗔怪他方,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准,不偏袒任何一个人。

有些人性格非常直,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从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高官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

这样的人如黄金般难得,众所周知,包公斩驸马就是正直的典型。包公为了伸张正义,宁愿触怒皇室,哪怕丢掉乌纱帽,也不违背正理公意。海瑞亦是这样,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了正义宁可罢官。而有些人并非如此,说起话来天花乱坠,但私底下完全不是这回事。现在狡猾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直,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冤枉误解也好、诽谤诋毁也罢,自己都问心无愧,始终会像纯金一样发出真实善良的光,不被任何黑暗所覆盖。

三、“心善良”

假如能做到随顺别人、为人正直,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人,话讲得头头是道,可背后却包藏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

“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能趋往黑暗了。

这三点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

上师还进一步说,倘若你想利益自己,利他是最好的窍诀。作为凡夫俗子,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若是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

有一次乘飞机,我旁边坐了个年轻人,看起来很有才华。他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平时不信佛教,但我们聊起来还是有共同语言。

他说:“应该做好人、多帮人。实际上,任何企业若想成功,一定要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有生存空间。假如我一味地顾着自己,别人也是很聪明的,谁都能感觉得到,最后我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他讲得挺有道理。确实,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得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

上师也曾开玩笑说:“我通过多年的生活经验发现,如今很多人不会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这不一定就能得偿所愿。比如,有的年轻人喜欢某个人,就把对方束缚得死死的,拼命地占为己有,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欢对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帮助他,对方毕竟也是人,最后会接受这种心意的。”

只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

6. 千万不要忘记

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现在有些人,会吹、会捧,说话温顺悦耳,却掺杂许多虚假的东西。不过,世人偏偏喜欢阿谀奉承之词,对于鲜艳夺目的“高帽子”,常常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一个人若能对“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尤其是自己身居高位时,手下人唯唯诺诺,亲密地围绕在身边投其所好、歌功颂德,你也许觉得这种滋味很好。但是,在这种舒服的感觉中,往往隐藏着许多陷阱。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一位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归心似箭,匆匆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她坐在车上隔窗远眺,对未来充满着憧憬,脸上不时浮现出幸福的微笑。

途中,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怀抱不满 1 周岁的婴儿挤上火车,坐在大学生身旁的空位上。

相视一笑,妇女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姑娘,你真像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一定有很高的学问,准是研究生、博士之类的。”

“不,我刚大学毕业。”

同类推荐
  •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悟道:星云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课

    星云大师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的万千进行最智慧的阐释。让我们和星云大师一起活在当下,感悟幸福,了悟人生得失盈亏,离苦得乐,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以车为载体,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了39个开车人的故事。39个故事或感人,或心酸,或有趣,或苦涩,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的丰富内心世界。
  • 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优秀品质

    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优秀品质

    优秀的品质是人生大厦的基石,是决定人生成败的终极力量。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好必要的品质,打好基础,未来的道路才会更宽广、更远大。本书深入阐述了30种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帮助青少年在成长中塑造和完善自我,建立属于自己的品质体系,以优秀的品质成就卓越人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爱你,只是妄想

    爱你,只是妄想

    她想有朝一日他会爱上她,但这一切,都只是妄想。这是一个神经病男与高冷女的故事,偏温暖向,不会大虐。谁都有些缺点,当缺点成为性格,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篡位吧,皇夫

    篡位吧,皇夫

    《天价宝贝》:朕的后宫,被后世誉为渺风大陆一锅煮。五大国最拔尖的男人一个没跑儿,全收在朕的后宫。皇夫们很美很有才,朕很欢喜。可惜,皇夫们还很黄很暴力,朕很伤感!**片段**沈凤卓是那种看背影就忍不住想入非非,但是看到正面就忍不住反思为何会想入非非的人。“怎么是你?”本宫抚额,这种想要自插双目的感觉是什么?“殿下认识草民?”沈凤卓咧嘴一笑,脸上的麻子在烛光中熠熠生辉。本宫果断地摇头:“不认识!绝对不认识!”沈凤卓慢慢凑到本宫耳边,压低了声音道:“殿下三天前才索取了草民的唇印做定情信物,这么快就忘了?”你妹的唇印!你妹的定情信物!沈凤卓你个写艳情话本画春宫的混蛋!云流翘着二郎腿,默默地盯着朕:“陛下,你考虑得怎么样了?”朕叹了口气:“云王爷,大雍祖法在上:国在家在,无割让之地,无拱手之银,亦无外嫁之女!”云流挑眉:“是么?”朕道:“若王爷想要,请点齐兵马,战!”“哪儿用这么麻烦?”云流站起身,冲朕一笑,“不能嫁女,那本王嫁进来总行吧?”善了个哉,见过联姻的,没见过把战神派出去联姻的,北狄皇帝的脑子让后宫美人的胸给挤傻了吧?云流一脸严肃:“琉璃,就算这是事实,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呀。”杜清洄是西夷大巫的弟子,不会说话,也不会武功,温顺得跟小绵羊似的。据西夷摄政王说,他们的小皇叔只会用一点小毒。摄政王一脸我若说谎就天打雷劈的表情,朕一时不查就轻信了。结果真是不堪回首啊。小绵羊皇叔来大雍的第一天,沈凤卓病了。小绵羊皇叔来大雍的第二天,云流病了。小绵羊皇叔来大雍的第三天,朕病了。然后,只会用一点小毒的西夷小皇叔明目张胆地躺在了朕的龙床上。看着树熊一样扒在朕身上的小皇叔,无语凝噎——闷骚果然比风骚更勇猛。宋子书是南疆战败后送给朕的礼物。朕为他,放弃了南疆十五城。但就是这么个人呀……“一定是朕睁眼的方式不对!”朕用力地揉了揉眼睛,再睁开。宋子书肯定道:“陛下,您真的没有眼花。”“宋子书!”朕掀桌子,“你蔑视天威,蔑视朕!”“臣没有!”“你有!”朕看着躲在他身后的小团子,“你敢把你裤腰带上别的小拖油瓶给朕扔出去么?”宋子书摇头,无奈道:“陛下,那是臣的儿子。”“……”所以说什么来着,已婚男人,哪怕是死了老婆的已婚男人,就是麻烦啊!哪有女皇的男人带着儿子入后宫的!!宋子书你熊的!好友沼液筒子的搞笑文:
  • 奇妙无比的中国语言

    奇妙无比的中国语言

    本文主要内容为孔子的言语学形态、汉语发展的渐进性和系统性、《经史动静字音》别义异读考辨、《证诗经押韵》一文数理统计方法等。
  • 黛颜

    黛颜

    两位倾国传奇女相,在她们柔弱的外表下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而有是什么让她们凤凰涅槃,泣血重生。他们幸福得不似真实,亦残酷得不像虚幻。佳人轻纱衣,万千丝,怎道这愁?君子眉目清,气宇轩,怎道这苦?转来转去,原来只是她这一切都是局,局罢了,把我围了进去,也把你自己围了进去,绿弦轻颤,繁星为烟,红衣漫天,珠花四溅,至上莫雪,傲冷赛寒,六月飘雪,沾湿屋檐,浮华流年,绚烂如昙,倾国倾城,奈何红颜,心疼可怜,终是无缘,泉溪潺潺,琴音颤颤,光华流转,再续前缘,掀去薄帘,竟是这般,千世无眠,一世缠绵,为卿点钿,此是佳篇,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放手。不能依靠任何人。
  • 八骏图(沈从文小说全集)

    八骏图(沈从文小说全集)

    《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描写了所谓绅士淑女们不乏高雅却琐碎做作的情欲表达,沈从文以尖锐的笔法讽刺了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寄托了其对故乡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的认同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