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严世蕃父子挟天子一人,以令百官、假传圣旨、欺上瞒下、残害忠良,诬陷迫害了一大批以夏言为首的忠直大臣,使当时朝廷命官几乎都成了严嵩的门生和党羽。他们隐瞒军情,俺答汗率兵逼近都城,不做抵抗并下令禁战,使人民遭受外来侵略势力的掠夺和杀戮,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他们对上奉迎,疏于政事,使嘉靖朝成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朝代之一。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上书检举严嵩,被判处绞刑,关于监狱。他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五奸,真实地揭露了严嵩的奸行③。继盛每次出来进行朝审,诸位内臣、百姓都夹道围观,大家一起指着继盛说:“这是天下义士!”又指着他戴的三木(即手、足、颈上的刑具)说:“为什么不用这些东西装严嵩的脑袋!”
隆庆皇帝即位时,吴承恩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根据《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70年代的说法,这一时期正是吴承恩的创作时期。万历皇帝即位时,吴承恩已是七十三岁,《西游记》成书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随后将近十年,万历皇帝在贤臣张居正的辅佐下,明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凑巧的是,1582年吴承恩与张居正同年去世④。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游记》中所表现的一些故事情节主要是针对明嘉靖朝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前言中,在叙述明嘉靖朝现状时,对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中的一首诗进行了解释。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吴承恩对自己所处的嘉靖王朝现实的看法和抱负。(我摘录汇编于后)看了这段原诗和解释,对我启发很大,可以这样说,它是激起我有兴趣探索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不专鬼神,专寓人间”真实用意的思想启动器。
当吴承恩观察现实的时候,他就指出了明代社会的真实状况:“行伍日雕,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面对着官场、科场和社会上那些“曲而跽,俯而趋”,“笑语相媚,妒异党同”,“蝇营鼠窥,射利如蜮”的种种丑态,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在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社会见解和政治抱负,抒发了他对明代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理想:“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⑤。”诗中“衣冠”指的是官僚士大夫,“猿鹤”和“沙虫”分别比喻高尚之士和卑劣小人,“五鬼”、“四凶”是指明代严嵩、陶仲文等贪官邪教和宋代及尧舜时期奸恶为害的人物。作者认为:“民灾”之所以形成,社会丑恶现象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豺狼当道,权奸误国,所以他想“致麟凤”、行“王道”、倡“德治”维护封建制度的“万年”基业,然而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感慨,抚事临风叹息。
作者深感在现实社会中,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对于当代那些“五鬼”、“四凶”,欲起平之恨无力,于是就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他创作出《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写的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就是“人间”社会。借助离奇的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现实,通过各种神话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以幻想的形式、现实的内容,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和评判,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典型人物,无疑是《西游记》的主角。俗语说:“别看木偶台前跳,幕后自有牵线人。”可以说,孙悟空的形象,就是作者本人思想灵魂的真实再现。
小说第一、二回,写孙悟空拜师求道的过程,师父须菩提是个道佛文化合一的人物,须是老子的代称,菩提是觉悟佛。在我看来,须菩提就是作者老年的化身,孙悟空则是作者初出江湖的影子。当孙悟空一心只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时,须菩提用给孙悟空取的名字作了回答:“小子!不要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还是脚踏实地的好,我是过来人,等你有了经历,就会悟到,一切都是空的。”
所谓孙者,由“小”与“子”二字组成,是父的儿子,爷的后人,父辈的后生,喻意作者的童少年;悟者,喻意作者对青壮年经历世事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吾用心感悟)空者,喻意作者晚年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人生就是一部《西游记》。作者通过孙悟空这个典型人物,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自己以求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入世;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处世;最后以佛教思想达到大彻大悟,从容面对涅槃的终极过程。
《西游记》里有太多寓言、格言。经常出现在闲谈话语中,出现在故事结束时,出现在矛盾冲突中,出现在打斗关键时。比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路上说话,草里有人”、“过耳之言,不可听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强中更有强中手”、“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避色如避仇,避仇如避箭”、“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等等等等,太多了,而且有的看似说妖道怪,其实就是通过故事细节证明一个个至理格言。由于故事是由取经为主线,题目几乎都是以佛语定的。在故事中用佛语叙事那就比比皆是,比如:“妖诬胜慈善,慈善反招凶”、“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失却慧兵缘不谨,顿教魔起众邪凶”、“懒散无拘禅性乱,灾危有分道心蒙”、“邪主爱花花作祸,禅心动念念生愁”等等。由此可以证明:《西游记》就是一部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
作者用大量的世情事实,肯定了道教坚持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行动的哲理;证实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养生学、气功学的积极作用。说明了中国老百姓的基本人生观是建立在儒教信仰基础上的,提倡圣王之道、礼义治世,用“三纲五常”来规范社会关系,稳固社会秩序,进而创造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是人们生存的目标。阐述了佛教的一切因缘最终都归于空性。由反观心性而获得悟证,进而证明儒、道、佛三教所倡导的都是以同归善道为本,人们如果能克制心中的不良念头,就是圣人和恶劣之徒的区别所在,所以三家宗教怜悯众生,慈悲度世的思想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作者博学多才,对道、儒、佛有着很深的研究和探索,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心中应该给吴承恩立一座精神庙宇,名称就叫‘佛圣仙’。”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吴承恩将与《西游记》这部名著永存!
《西游记》是一部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不满于现实又寄于理想的充满幻想色彩的作品。作者以罕见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化、幻想化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使人看了以后,影响特别深刻,好像这些都是真的一样,陷入了迷信之中,对世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如来、菩萨这些佛教形象,在民间产生了普及的作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门神、福禄寿三星等,至今仍然是民间供奉的主神。
《西游记》中的故事和人物写得神奇、幽默、有趣而富有哲理,更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现实内容,是一部有着广泛社会意义并倡导和鼓励人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小说。
作者根据民间唐僧取经的传奇故事,大胆地改造了原来的思想内容,以取经为目标,塑造组合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个团队,展示了一幅世人为生存而奋斗的社会大画面。揭示了人生就是一个磨难、曲折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是一个正义和邪恶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扬善惩恶的过程。
《西游记》这部作品既然是社会大画面,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些正面角色,分别代表了组成社会的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取经路上遇到的是哪些阻碍和灾难、惊险?与社会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小说中的“妖魔鬼怪”分别代表了社会上哪些人物?最终目标达到没有?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游记》原著,来共同逐一分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