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30日,治理学校功绩卓著的老舍被京师学务局提升为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京师学务局教育行政月刊》在当年的第12号中刊载了关于老舍的委任令:“兹调派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国民学校校长舒庆春充郊外北区劝学员,此令。”
什么是劝学员呢?前清督学局原设有京师劝学所,民国后改为京师劝学办公室,类似今天的教育局。北京的公立教育划分为八个区域,内城左右二区、外城左右二区以及郊外东西南北四区,各个分区分别设有劝学事务所,所内设劝学员长一人和劝学员四人。劝学员长掌管京师内外城,劝学员分管郊外四区,一区一人,负责管辖该区的教育事务,凡地方设立学校及私人设立学校,均归其视察,转呈学务局注册。在当时,劝学员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肥差”了。
老舍所担任的郊外北区劝学员,相当于现在教育局的北郊巡回检查干部,一方面拥有着不小的权力,掌管着郊外北区各个学校的教育事务;另一方面享受着高薪待遇,每月的工资就有100元之多。100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老舍说,一份炒肉丝、三个油火烧、一碗馄饨兼卧两个荷包蛋,也不过一毛一二。要是有一毛五,还可以外叫一壶老白干儿来喝喝了(《小型的复活》)。老舍之前当小学校长的工资不过40元,而同时代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管理员的工资则仅为8元。如此丰厚的待遇着实令人羡慕,孝顺的老舍每月都会回小羊圈胡同,留足母亲的家用钱。可以想象,舒家的生活境况应该有较大改变,门垛上很少再画“鸡爪图”了吧。
老舍上任后,满怀热情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如参加私立小学教师夏期国语补习会的筹备,提出关于成立郊北区马甸清真国民学校的计划等等。不仅如此,他还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多次上书京师学务局,锋芒毕露。如就奸商韩兆祥破坏东坝镇国民学校一事,老舍向学务局要求依法“惩处破坏郊北区国民学校的劣绅奸商”;如针对北京教育会改选过程中存在的“少数分子从中操纵”,“不按照部定规程组织会员资格审查会”,“有非法提前改选蒙混呈请备案之谋”等问题,老舍与其他人联名上书表示不满;如他向学务局请求“淘汰旧私塾兴办新式国民学校”,建议解散17处不合法的私塾学校。老舍十分投入地工作着,满心希望自己能在劝学员的职位上做出一番骄人的成绩。而且,学务局也确实批准了他的几项计划与报告,这都让老舍备受鼓舞。
既然如此,那么“忧”从何来呢?
血气方刚、锐气十足的老舍没有想到自己的锋芒已经危害到某些人的利益,比如他对辖区内陈腐愚昧、误人子弟的私塾老师的批判,他对破坏学校的奸商劣绅的讨伐都让他四面树敌、招来非议。而学务局里的长官们并非个个都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多数蝇营狗苟之辈只在捞油水、抢肥缺方面用心。因此,这个年轻而又多事的劝学员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时间一长,老舍明显地感到他们对自己的冷嘲热讽、排挤孤立。
那时的老舍毕竟还年轻了些,处事经验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看清了世俗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工作上又无可作为,一颗奋进的心就此变得消沉起来。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老舍每天看戏,逛公园,喝酒,买“大喜”烟抽,挥霍着高额的薪水和宝贵的青春,用堕落、放荡的生活麻木自己,仿佛不掏出点钱去就不能快乐。
对于这段不堪的往事,老舍一直耿耿于怀,尤其对打牌的恶习深恶痛绝。老舍做劝学员之后就搬到了西城翊教寺胡同里的公寓居住,公寓里一起住的还有很多来北京混文凭的大学生,他们整日间吃喝玩乐,赌博成风。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老舍也在他们的张罗下跟风打牌,昼夜不分。“明知有害,还要往下干,有一个人说‘再接着来’,谁便也舍不得走。在这时候,人好像已被那些小块块们给迷住,冷热饥饱都不去管,把一切卫生常识全抛在一边。
越打越多吃烟喝茶,越输越往上撞火。鸡鸣了,手心发热,脑子发晕,可是谁也不肯不舍命陪君子。打一通夜的麻雀,我深信,比害一场小病的损失还要大得多。”(《小型的复活》)荒嬉引灾,玩物丧志,老舍痛恨地说:“我想不起一件事比打牌更有害处的。”
堕落的生活折腾坏了老舍的身体,老舍日渐瘦弱,痰中往往带着点血,拖到最后终于病倒了。先是浑身发僵,洗澡不出汗,满街去跑,也不出汗,夜里梦到自己仿佛已经死去。既而头发全部掉光,整整半年里他都不敢对人脱帽。浮华的生活如眩人眼目的七宝楼台,拆碎下来却不成片段,老舍在沉沦中把自己的生活拆得七零八落。
这正如俗语说的,“二十三,罗成关”。罗成相传为李世民旗下的一员骁将,当时的李世民尚未即位,还只是秦王,正值与诸皇子争位,弟弟李元吉设奸计,举荐罗成为先锋征讨苏烈,企图借机剪除李世民的羽翼。罗成初战告捷,李元吉命其再战;罗成再战归来,李元吉竟禁闭城门。绝境中,罗成只身赴敌,直至马陷泥河,乱箭穿身而亡。罗成死时正值虚岁二十三,所以有了“二十三,罗成关”的说法,人们借这个典故说明23岁这道关坎儿的难过。
老舍的这一关就过得十分狼狈,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往往心浮气燥,独立有余,定力不足,喜欢冲动,容易放纵,爱犯错误。
“二十三,罗成关”是个值得注意的警告,老舍的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